江西省西湖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西省西湖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西省西湖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江西省西湖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前我国要真正________地应对可能发生的超级太阳风暴及其引发的灾害,除了技术准备外,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一个空间天气或空间气象发展战略。在这方面,美国已经走在前面,2017年再次更新了空间天气国家战略,将空间天气灾害纳入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由美国各部门多机构联合协作,各领域行业专家共同编写预案,在灾难爆发之前制定对策。其次还需要一颗在L1点上“为地球站岗”的卫星。在这第一个烽火台上,美欧的SOHO和ACE卫星为人类立下了________ ,而这两颗卫星已经老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号召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高度认可。目前距上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已经159年了,而造成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停电的太阳风暴也是近30年前的事了,按照目前科学家们关于“超级太阳风暴百年一遇”的说法来粗略计算,________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需要对太阳风暴、空间天气灾害有足够的认知。空间天气灾害是“难防御可减缓”的,以当前人类的预警水平,()。反之,如果我们不知道相关知识,在灾害来临之时就会__________。评估表明,对空间天气灾害的认知不足,将是未来灾害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空间天气知识普及和空间天气监测预警技术、空间天气灾害减缓措施同等重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之有效丰功伟绩有备无患措手不及

B . 卓有成效汗马功劳未雨绸缪措手不及

C . 行之有效汗马功劳未雨绸缪手足无措

D . 卓有成效丰功伟绩有备无患手足无措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的类似卫星。

B . 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科学家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这种呼声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C . 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认可。

D . 我国科学家从本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在呼吁发射一颗类似的卫星,它被国际学界高度认可。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只有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才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B . 除非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否则就难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C . 因为我们知道如何应对,所以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D . 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就可以有效减缓空间天气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6高三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新视界: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乾隆皇帝上朝之前,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一条眼镜蛇拖着公共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读到这些陈述的时候,多数人的常识无法认同。诚然,从科学研究报告、社会调查问卷到商品广告,内容真实是共同遵从的基本规约。迄今为止,只有文学获得特许,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或者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约定。文学拥有何种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可以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文学的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庸常的生活波澜不惊,虚构让人们从陈陈相因的琐碎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

生动、传奇,我相信这就是文学虚构的开始。鲁迅曾经解释过他如何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鲁迅打趣地说,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相对于日常所见的各色人等,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其性格特征的强烈程度往往超过了通常的平均值。另一些作家或许热衷于虚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情节,由于这些强烈的性格,作家虚构的戏剧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大多数纪实的素材无法制造如此完整的美学效果。始于生动、传奇,继而悲欢交加,终于某种形而上的沉思,这常常是虚构为文学完成的三部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不论是小说、戏剧之中的理想人物还是诗词之中的良辰美景,作家、诗人的虚构无不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从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模式、才子佳人或者灰姑娘加白马王子模式到新近网络文学中时髦的“穿越”“玄幻”小说,虚构的意义几乎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欲望带动的虚构是许多通俗性娱乐作品的内在构成。但是,深刻的文学虚构必须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涵义。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文学要遵循规律和细节“真实”,要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换言之,文学不能因虚构而破坏了“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科幻”文学诸如《黑客帝国》《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它的虚构效果令人吃惊。读者对于它们的兴趣之所

以超过各种单纯的科学研究假说,人间气息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既孕育了虚构,又制约了虚构。文学之所以可能拯救虚构,恰恰因为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真实认知。

(摘自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学的虚构”的阐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只有文学才特许虚构,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抑或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

B . 作家在小说、戏剧中所虚构的理想人物或者诗词歌赋中所展现的良辰美景,都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

C . 文学的虚构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如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可以想象自己“穿越”至唐朝,变身公主。

D . 文学的虚构可以上天入地,无拘无束,但它不能破坏“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一个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虚构一段趣味横生的遭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或暗香浮动的诗意,如此等等。

B . 文学的虚构能让人从琐碎的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这也是人们愿意暂时放下周边的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一个原因。

C . 文学虚构的性格特征,其强烈程度往往超过通常的平均值,虚构的戏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效果。

D . 那些遨游在天堂、地狱或者第N度空间秘境的文学想象,完全挣脱了常识的限制而开始了任意的飞翔,是违背常识的文学虚构。

(3)

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文学的虚构具有的特点。

3. (12分) (2019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普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掠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持着的白色的冰凌……

二十年没回故乡了。走时是兵,现在是炮兵师政委。

故乡,你好,我回来了。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

他猛一怔。

你一定记起了什么?

噢,是的。

他让司机把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

他下了车,走过一座石桥,来到了镇子上。

他静静地立在街口,望着。小镇,是我。二十多年了,你一定不会认出我是谁。

他把军大衣往紧裹了裹,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是的,二十几前,你来这里时,还是个孩子,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背着一卷缀满补丁的铺盖。当你站在这校门口的时候,就像穿越过撒哈拉大沙漠的一个来自原始部落里的虔诚的穆斯林,站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前……唉,那时这学校其实是多么简陋!大门哪有这么排场?只不过是一个土豁子(围墙缺口)罢了。围墙也是土的,上面缀满了不安生的手脚所留下的坑坑洼洼。现在呢?看看,这大门和围墙都是一色青砖砌起,多气派!

他咧开嘴巴笑着,呆呆地望了一阵操场上喧闹的孩子,然后用手指头揩了揩眼角,离开了校门口。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

还在吗?那个我曾像小狗一样爬过的下水洞!

他走着走着,一下子呆住了。

一点也不错,就是那个洞,那个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又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

校门的土豁子成了“剧院”的入场口,被剧团雇来的本镇的一些彪形大汉把守着。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

唉,我当时是怎样从眼前这个洞里爬进去的呀!又黑又脏,臭烘烘。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我脑子“轰”地一声,觉得整个世界都陷入到一片黑暗之中。当我挣扎着企图像泥鳅一般溜掉时,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拉在了人山人海的操场上。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腰圆膀阔,满脸栽着葛针般的硬须。

“你这个混场的贼溜子……”焦二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

“焦二,你又造什么薛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来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似乎一下子忘记了我。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在朦胧的蒸气中,我看见了一张慈祥的脸。

“我……没有钱。”

“念书娃娃?”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我不接但被硬塞到了手里。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母性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的我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政委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耳朵,然后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蓦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卖零吃的摊子前。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

“多少一个?”

“七分钱一个,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包子,穿过小石桥,回到车上。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作者:路遥,有删改)

(1)赏析小说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

(2)简要分析卖包子的大婶的形象。

(3)小说中的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4)“小镇上”“下水洞”“菜包子”这三个短语,哪个更适合作这篇小说的题目?请简述理由。

4. (9分) (2016高三上·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

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 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 .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 .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 .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 .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 . “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 . “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 .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 . 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 . 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 . 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

②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福建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释】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恬淡幽静的气氛。

B . 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 . 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 . 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2)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三上·清远月考)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的《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6高二下·锦州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 个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________。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________,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________,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9. (5分) (2017高三下·台州月考) 李商隐的一联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请根据诗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字展现这联诗的意境。要求:100个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七、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一上·覃塘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双手传递了多少情,一双手凝聚了多少爱。在生活中,我们握手表示友爱,我们牵手传达亲昵。母亲针线缝衣,手织爱子之心;子女殷勤搀扶,扶出孝敬之情。朋友援助之手,送来丝丝暖意;陌生人的善意之手,融化心中的冷漠。看着我们的手,体会彼此的情。

请以“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命题目,自选立意,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书写工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