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脑膜炎和肉芽肿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颅内感染性疾病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课件

EB病毒等
疗
颅内真菌感染 念珠菌、曲霉菌、新型隐球菌等
抗真菌治疗
颅内寄生虫感染: 肺吸虫、脑囊虫等
抗寄生虫治疗
HIV感染
HIV病毒
①杀灭或抑制HIV;②增 强细胞免疫等
其它罕见
螺旋体、阿米巴滋养体、传染性朊蛋白、
支原体等
.
3
p 颅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各异,但其临床症状有同一性:发热、 头痛、呕吐、神经精神症状等。而颅内病灶却表现各异
18
男,48岁,右基底节脑脓肿,DWI脓液扩散受限可确诊
化脓和包膜形成期:脓腔:CT低密度,MRI: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
脓壁:CT等或稍高密度,MRI:T1等或稍高、T2低信号;明显强化,壁薄、
光整为典型表现
.
19
脓肿壁呈现分隔,呈分房样改变,壁均匀明显强化
.
20
MRS:Lac、Lip增高,可出现乙酸盐Ace、丁二酸Succ、 亮氨酸Aas峰、NAA、Cho、Cr减低
号,壁为肿瘤组织T2高
信号
.
32
(三)病毒性脑炎
1、单纯疱疹病毒脑炎
➢ 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一种,常发病于儿童和青年 ➢ 病理基础:正常时病毒潜伏在嗅球、三叉神经节,经
三叉神经或其他神经轴突入脑,主要在额叶底面、颞 叶内侧、边缘系统分布。早期引起脑组织出血、坏死 、水肿;后期导致脑软化、胶质增生、脑萎缩等 ➢ 临床确诊方法----CSF-PCR
不能单纯诊断“脑炎”
进行颅内感染病原微生物区分,根据治疗方案
趋同原则进行颅内感染分类,对疾病治疗有利
.
2
颅内感染病因分类
病因
常见病原微生物
治疗方案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4ec265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c.png)
[神经影像]“脑膜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脑膜瘤【临床表现】脑膜瘤(meningioma)多见于40~60岁成年女性,儿童少见。
临床症状常出现较晚且程度较轻,与肿瘤生长部位有关,最常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
多为良性,生长缓慢,病程长,易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MRI表现】(1)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内缘可见有“皮质扣压征”(也称“皮质塌陷征”),肿块与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或合并有蛛网膜囊肿形成(图1)。
(2) 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上呈等或稍高信号,信号多均匀;DWI上多呈均匀稍高至高信号,沙粒型则呈DWI低信号。
(3)增强扫描肿瘤多呈明显均匀性强化,并可见“脑膜尾征”(图2)。
(4)非典型征象:少数脑膜瘤可以全瘤钙化;囊性脑膜可表现为囊性病灶,增强扫描呈囊壁环形强化(图3);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多发脑膜瘤,影像表现与单发脑膜瘤相似(图4)。
图1左顶部脑凸面脑膜瘤A、B.分别为横断面T1WI及T2WI,示左顶部大脑凸面实质性肿块,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
肿块边界清楚,内侧缘可见“皮质扣压征”;C.增强扫描矢状面,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D.灌注成像,示肿瘤区呈明显高灌注图2左额镰旁脑膜瘤A.左额镰旁肿块,与周围脑组织之间有低信号分界,与大脑镰宽基底相连,T1WI呈等信号;B.T2WI信号与大脑皮质类似,内部信号均匀;C. DWI呈均匀的稍高信号;D.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邻近大脑镰增厚并见有“脑膜尾”征图3右顶部大脑镰旁囊性脑膜瘤A.T1WI,示右顶部镰旁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呈均匀低信号;B.T2WI,呈均匀高信号,周边脑组织受压但未见水肿;C、D.增强扫描冠状面及横断面,病变以宽基底附着于大脑镰上,囊性部分无强化,内上缘见不均匀分隔状轻度强化图4多发脑膜瘤A.额部大脑镰双侧及右侧大脑凸面见多个肿块,T1WI信号与皮质信号类似,边界清楚,见“皮质扣压”征;B.T2WI与皮质信号类似,肿块与脑实质之间有脑脊液信号分隔;C.与A,B不同层面,DWI见多个稍高信号的肿块或结节影;D~F.增强扫描的不同方位,见多发均匀强化的肿块或结节影,边界清楚,部分见典型的“脑膜尾征”【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体积多较大时才出现症状,广基底与颅骨相贴,信号与脑灰质相似且信号多均匀,多具典型脑外肿瘤特征。
脑膜瘤的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女,37岁,头痛1个月。
三叉神经瘤
• 肿瘤沿三叉神经路径生长,常跨越中、后 颅窝,呈哑铃状,发生于半月节的肿瘤实 性成分较多,发生于颅后窝神经根部肿瘤 体积较大,易发生囊变。可引起病变侧圆 孔或卵圆孔扩大,可伴有同侧咀嚼肌萎缩。
• 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 T2WI呈高信号,肿瘤多呈实性,部分囊 变,囊内信号同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实 性肿瘤明显均匀强化,囊性病变呈环形强 化,囊内无强化,常伴桥脑、第四脑室受 压向后移位,Meckel腔扩大。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多发生在蛛网膜颗粒比较集中之处,小脑 幕、桥小脑角、海棉窦、筛板、鞍结节、 矢状窦旁等部位。
• 好发于42~56岁中年人群,男女比例为1: (2~3)。与乳腺癌有阳性相关性,妊娠期 间发病率高有关。
• 大部分属良性肿瘤,少数间变后偏向恶性。 • 常见的脑膜瘤有脑膜肉瘤、恶性脑膜瘤、
混合型或移行型、砂粒型、血管型、成纤 维型、内皮型。
MRI
• T1WI常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信号, DWI常呈稍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1)白质塌陷征:颅外占位推压脑组织,脑白质受 压内移。常作为鉴别颅内外占位的重要征象之一。 (2)包膜:T1WI肿瘤边缘低信号环,肿瘤被移位 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是脑膜瘤特 征性表现。 (3)宽基底征:以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或颅骨,扁 平型脑膜瘤尤为明显。
(4)瘤周水肿:多认为与肿瘤压迫回流静脉或静脉 窦有关。
(5)脑膜尾征:可能是肿瘤浸润和富血管的脑膜瘤 局部炎症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6)肿瘤脑面重度强化带:可能与脑膜瘤双重供血 有关,即脑动脉在肿瘤包膜下或肿瘤与脑交界处 参与供血,使肿瘤脑面血供比瘤体内更丰富,是 脑膜瘤特有的征象,对不典型脑膜瘤诊断有重要 意义。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脑肿瘤磁共振影像DWI和DTI鉴别诊断PPT

ADC图
对指数图像(Exp)作算术运算可获ADC图: SI=SI0×Exp(-b×ADC)
SI=DWI组织体素的信号强度 SI0=T2WI(b=Osec/mm2)组织体素的信号
强度 b=弥散感敏因数
ADC图
DWI
假-DWI(指数图像)
ADC图
SI0×Exp×-b(ADC)
Exp ×-b(ADC)
DTI 的 物 理
本征矢量 本征值
神经束对MR机的三个轴(X,Y,Z,)的关系形成其在MR成像 中的方向性,并导致与方向有关的弥散测量(各向异性)
3-D弥散呈椭圆形,三个本征矢量代 表其弥散方向,本征值确定其形态
源于弥散方向性的 张量(ADC’)
本征值
三个本征矢 量的矩阵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通过对弥散张量的测算,可得出许多数字 系列或数字集(data set);即应用简单 或复杂的算术公式以不同的方法计算, 或用基本的本征值再运算,可得出弥散 各向异性的各种测算值。
皮质脊髓束
矢状面
横断面
各神经束可随意标示为各种不同颜色
脑肿瘤的DWI和DTI
DWI高信号(低ADC值) 的脑部病变
D W I 高 信 号 病 灶(Ⅰ)
细胞毒性水肿
神经元/胶质细胞细胞毒性水肿
急性脑梗死
脑炎
早期坏死灶(未液化者)
脑病(如线粒体性脑病等)
缺氧缺血性脑病
Reys综合征
癫痫持续状态 脑外伤
脑肿瘤的DWI和DTI
什么是DWI和DTI? DWI高信号(低ADC值)的病变。 脑肿瘤不同成分的DWI和ADC值。 脑部病变的神经束成像形态类型。 DWI和DTI在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的作用。 常见脑肿瘤的DWI表现。
脑部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右侧听神经瘤MR
左侧听神经瘤+脑膜瘤
鉴别诊断
桥小脑astatic tumors)
好发于中老年人,多来自肺癌、乳腺癌、前列 腺癌、肾癌和绒癌等,经血行转移而来。常为多发, 易出血、坏死、囊变。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属于良性肿瘤。儿 童多见,常位于鞍上,肿瘤分囊性和实性,囊性多 见,肿瘤多有钙化。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MR增强
结核性脑膜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护理课件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感染后,在机体免疫 系统的作用下,结核杆菌进入 脑膜引起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过程中,脑膜血管通 透性增加,导致脑膜水肿、颅 内压升高。
随着病情发展,炎症可累及脑 实质,导致脑神经功能受损。
结核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
结核性脑膜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 发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
• 结核性脑膜炎概述 • 结核性脑膜炎的影像学诊断 • 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 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 •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防与控制
定义与特点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 的脑膜炎症,是常见的肺外结核病之 一。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 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
该病主要通过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可 由肺部结核病灶扩散至脑膜或通过血 液传播。
隐球菌性脑膜炎
病因
。
症状
影像学表现 诊断依据
基础护理
01
保持病室安静,为患者 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 外界刺激。
02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 给患者翻身、拍背,促 进痰液排出。
03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 不良反应。
04
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 高维生素的饮食。
病情观察与评估
见。
该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 也可发病,但相对较少。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
预后至关重要。
CT诊断
CT诊断是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提供颅内病变的详细信息。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实质、脑室和脑池的形态,观察是否存在脑积水、脑水 肿等异常表现。CT增强扫描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是否存在强化,有助于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一些重要征象

关于为什么有些肿瘤会引起硬 脑膜尾、有些肿瘤不会有,这 个问题从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 答案。有学者认为脑膜瘤“硬 脑膜尾征〞的出现有的与肿瘤 侵犯有关,有的与富血管反响 有关。但这两种解释(即侵袭性 浸润和炎性反响)也适用于非脑 膜瘤肿瘤出现的“硬脑膜尾征 〞。但无论怎么解释,“硬脑 膜尾征〞仍然是提示脑膜瘤的 一个有帮助的征象。
常春藤征首先于烟雾病患者MR 增强扫描图像上观察到。有人指 出T1增强扫描在诊断烟雾病中比 FLAIR图像更有优势,比较增强 扫描所获得图像与同一病例的 FLAIR图像,当FLAIR图像上柔 脑膜高信号分布范围较小而散在 分布时,在T1W增强扫描图像上 可以见到明显常春藤征象,但在 后者上较难鉴别正常强化的脑膜 血管或烟雾病侧支循环血管。另 外,FLAIR图像能清晰显示脑内 缺血灶、梗死灶、脑软化灶等继 发性脑实质改变。
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肿瘤起病慢, 病程长。典型脑膜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为不规那么形,边界清楚锐利。CT 平扫大局部表现为均匀高密度15%~20% 含钙化,甚至有的完全钙化。25%~30% 表现为等密度,常因占位效应或病灶周 围水肿而发现。少局部脑膜瘤表现为低 密度,多为肿瘤的囊变、坏死所致,少 数为胶原纤维化、陈旧性出血或较多的 脂肪沉积所致;约10%的脑膜瘤为混合 密度,常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除钙 化较明显的砂粒型脑膜瘤可能不增强或 增强较少外,肿瘤的实质局部往往呈较 明显的均匀增强化。
鉴别诊断:1〕广泛缺血低血 氧脑病,引起广泛脑白质疏 松,同时可侵犯胼胝体,使 半球纵裂增宽,很像胼胝体 发育不良,二者鉴别有赖于 临床病史;2〕大脑半球纵裂 囊肿,位于中线,边界锐利, 脑脊液信号,横轴位难与扩 大上升第三脑室鉴别,冠状 位显示囊肿位侧脑室上方, 而扩大上升的第三脑室介于 侧脑室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脑回强化的示意图。脑回 强化指局限于大脑皮层浅 表灰质的强化;但蛛网膜、 蛛网膜下腔、脑沟处则无 强化。
• 疱疹病毒性脑炎冠位增强 T1像
• 双侧颞叶皮层见多灶性、 轴内结构、曲线样的脑回 状强化。强化病灶以右侧 最为明显,但左侧岛叶区 域(有柄箭头)、额叶内 侧、扣带回(三角箭头) 处亦可见强化病灶。
• 转移性黑色素瘤
• 轴位非对比增强CT扫描见:因微出血所致 的多发的结节状强化病灶。
• 典型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灶为位于 灰白质交界区(皮髓质交界区)的皮层下
病灶,而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灶则通 常为脑深部病灶。
脑深部及室周强化
• 皮层下脑深部病灶既可以累及白质、也可以累及深 部灰质核团(如基底节、丘脑)、还可以白质及深 部灰质核团均受累。
轴结构强化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 软脑膜-蛛网膜下腔(柔脑膜)强化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
•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的示意图。 •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见于邻近
颅骨内板处、半球间裂内的 大脑镰处、小脑、小脑蚓部 与枕叶间的小脑幕处;仅仅 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 而蛛网膜下腔及软脑膜均无 强化、脑沟或基底池均无强 化。
• 转移性肿瘤病变通常经动脉系统转移至脑 部、但很少经静脉系统转移至脑部。
• 经静脉系统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转移性肿瘤 疾病,通常系原发性盆腔恶性肿瘤经Batson静 脉丛的椎前静脉播散所致。
• Batson静脉丛的椎前静脉最终汇入斜坡后静脉 丛,可以部分解释为何某些盆腔转移瘤优先累 及颅后窝的小脑及脑干结构。
血脑屏障的基本结构: (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
间的紧密连接; (2)毛细血管基膜致密; (3)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
形胶质细胞终足围绕形 成的胶质膜。
血-脑屏障模式图
• 在脑、脊髓、近端颅神经和脊神经,完整 无损的血脑屏障可以阻止对比剂自血管壁 发生渗漏。
• 血管外强化(间质强化)与血脑屏障的通 透性发生改变有关;而血管内强化(血管 强化)则与血流量或血容量增加有关。
• 起病突然提示血管性疾病; • 起病更趋隐袭、头痛不具有特异性、嗜睡,
则往往提示炎症性或感染性疾病。
• 单一动脉供血区的脑回强化,往往提示血 管性疾病;但炎症性疾病则可能累及多处 区域。
• 血管性疾病的病灶最常位于大脑中动脉供 血区(高达60%);但是,可逆性后部脑病 综合征的病灶则通常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 区。
混合型表现。静脉注射含钆对比剂后,轴位对比 增强FLAIR像(A)、轴位对比增强T1像(B)于邻
近右顶叶及右枕叶的轴外结构见表面强化。既有 延伸至脑沟处蛛网膜下腔的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 化(箭头)、又有沿颅骨内缘走行的硬脑膜-蛛网 膜强化。
软脑膜-蛛网膜下腔(柔脑膜)强化
• 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示意 图。
右顶叶高位分流导管安置术(有 柄箭头)术后冠位对比增强T1像: 沿颅骨内板走行的较薄的广泛硬 脑膜-蛛网膜强化; 大脑镰及小脑幕等硬脑膜折叠处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三角箭头)。 双侧硬膜下积液,以右侧为主 (*)。
• 颅内低压患者矢位对比增 强T1像:
• 广泛硬脑膜-蛛网膜强化、 硬脑膜广泛增厚。
• 结节病、结核病、韦格纳肉芽肿、梅毒树 胶肿、类风湿结节、真菌疾病等肉芽肿性 病变,均可累及硬脑膜、导致硬脑膜-蛛网 膜强化。
这些肉芽肿病变通常累及基底部脑膜、而 非大脑凸面半球的脑膜。
• 矢状对比增强T1像:脑膜尾征(箭头)。脑膜尾 征多系硬脑膜内的反应性病理改变所致。
• 由于硬脑膜毛细血管为“非神经性”,并未形 成血脑屏障;此外,硬脑膜内水分蓄积; 因此,静脉注射对比剂后会发生强化。
• MRI平扫:正常硬脑膜及颅骨内板于T1像上 呈均匀的低信号;
• 增强MRI:正常硬脑膜仅表现为不连续的线 样薄层强化。
• 多种不同的良性病变及恶性病变均可出现 轴外硬脑膜-蛛网膜强化。如: 短暂性手术后改变 颅内低压 肉芽肿性疾病 脑膜瘤 (自乳腺癌至前列腺癌等)转移性肿瘤病变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
• (PS:椎管内静脉丛又称Batson静脉丛,是椎 静脉系统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硬膜外间隙, 是椎管内血管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多处灰白质交界区、一处深 部灰质附近的结节状强化示 意图。
• 皮层及皮层下结节状强化, 是转移癌和血栓栓塞的典型 强化特点。尽管病灶很小 (病灶直径通常<1cm), 但由于典型病灶位于皮层下, 因此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 瘤患者的临床通常表现为皮 层症状或癫痫。
• 45%的转移性肿瘤患者、77%的神经胶质瘤 患者,仅可见一处孤立的环形强化病灶;
• 75%的脑脓肿患者、85%的多发性硬化患者, 可见多发的环形强化病灶。
• 转移性乳腺癌轴位增强T1像: 多发的环形强化病灶。大多数 病灶位于皮层附近或脑深部灰 质附近,尤以位于灰白质交界 区最为多见。这种强化表现, 与脓毒败血症性栓子及脑脓肿 的强化表现相似;必须结合临 床具体判断。
• 65岁女性脑栓塞患者 • 轴位CT平扫:左侧大脑半
球顶叶的楔形低密度区内, 脑沟消失。由于再灌注损 伤,可见脑回表面略呈高 密度、梗塞区皮质内可见 继发性点状出血。
• 轴位增强CT:皮层脑回强 化。血管内皮损伤使得红 细胞可以自血管中渗出, 同时也使对比剂可以自管 腔内渗出进入脑实质内。
• 亚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皮 层脑回强化。
• 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均优先累及深部灰质核团。 造成髓鞘生成障碍、或白质损伤后髓鞘修复障碍的 病因有很多。MRI为长T1长T2信号、CT为低密度。
• 许多疾病同时累及脑深部室周区域的灰质和白质, 尤其是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比如弓形体病、原发 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脑深部环形强化病灶
• 40%为神经胶质瘤,30%为转移性肿瘤,8% 为脑脓肿,6%为脱髓鞘疾病;
• 血管性疾病产生脑回强化的具体机制,因病程 时间不同而各异。
• 当脑缺血持续仅数小时、再灌注尚未发生之前 时,超早期出现的脑回强化系血脑屏障的可逆 性破坏所致。
• 早期再灌注发生后,可以导致血管舒张,进而 造成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缩短。
• 脑缺血或脑梗塞发生后数分钟内(早期再灌注 发生时),于CT或MRI成像时均可见脑回强化。
• 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等硬脑膜折叠处,在对比 增强CT成像时很容易出现硬脑膜正常强化影像。 但是,颅骨骨皮质内板处的硬脑膜强化通常并不明 显、很难辨认出来;因为,颅骨在CT成像时呈白色 影像,而颅骨内板处的硬脑膜强化后也呈白色影像, 这种“白加白”的影像很难辨认出究竟哪一部分“白色 影像”才是硬脑膜的强化影像。
MRI与CT强化有所不同
• 硬脑膜增强CT大脑镰及小脑幕明显强化;但增 强MRI不会出现明显强化。
• MRI血管外强化(间质强化),除需要含钆的 对比剂外,还需要存在自由水/游离水。如果 组织内无水分存在,那么在常规对比增强T1像 上就不会出现强化影像。
• 正常硬脑膜是轴外非神经性结缔组织,没有血 脑屏障,但硬脑膜内缺乏充足的水分,因此, 增强T1像不会出现明显的强化。
• 癌性脑膜病患者,轴位增强CT、增强T1像:沿脑 表面走形并延伸至小脑脑叶间蛛网膜下腔的软脑 膜-蛛网膜下腔强化。
• 细菌(肺炎链球菌)性 脑膜炎的软脑膜-蛛网膜
下腔强化。
轴内结构强化
脑回强化
• 脑实质表面强化通常系血管性疾病或炎症 性疾病所致,极少为肿瘤性疾病所致。
• 血管性病因与炎症性病因之间的鉴别要点 在于:临床病史与强化部位之间的关联性。
• 累及硬脑膜的转移性肿瘤病变,女性最常 见者为乳腺癌、男性最常见者为前列腺癌。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为轴外性 病变,可以为硬膜外病变、硬脑膜病变、 硬膜下病变、蛛网膜下腔病变,也可以为 上述病变类型的混合性表现(图6,7)。
• 硬脑膜淋巴瘤,表现为硬脑膜-蛛网膜强化、软脑 膜-蛛网膜下腔强化/柔脑膜强化两种强化类型的
• 沿斜坡(有柄箭头)、小 脑幕(三角箭头)走行的 硬脑膜,异常肥厚尤为明 显。
• 颅内低压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包 括:
体位性头痛、直立时加剧恶化;
幕上及幕下的硬脑膜-蛛网膜线样强化、但脑 沟及脑表面处无强化;
垂体增大;
脑下垂移位(小脑扁桃体下移、第三脑室导 水管下移至小脑幕切迹线以下);
某些患者还可见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出血。
脑炎及脑脓肿
• 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感染通常系脓毒败血症性 栓子经血源性播散所致;有时,也可系邻近的 鼻窦(蝶窦、筛窦、额窦、乳突气房)感染经 硬脑膜蔓延播散所致。 最初的非机化性炎症反应或脑炎过后,机体将 产生包括新血管生成、胶原沉着在内的免疫应 答反应(如肉芽组织囊形成),并形成脓肿。 肉芽肿周围被一层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层包绕。 脑脓肿的环形强化,反映了脓肿壁内肉芽组织 的血管分布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
• 脑炎晚期、继发性脑脓 肿时,边缘平滑的环形 强化病灶的示意图。
• 强化病灶的壁薄、内缘 平滑,是典型的脑脓肿 病灶。该强化灶被一片 蔓延至白质内的血管源 性水肿灶所包围。
• MRI轴位T2像见一处圆 形占位病灶,病灶被一 条黑色边缘包裹(脓肿 壁),灶周可见广泛血 管源性水肿。中线结构 可见轻度占位效应。
图1.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
• 硬脑膜:颅骨内板处的骨膜层、内侧的脑 膜层。
• 硬脑膜-蛛网膜强化可以出现于颅骨内面、 也可以表现为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海绵窦等硬脑膜折叠处。
• 由于正常的薄层蛛网膜附着于硬脑膜的内 表面,因此,硬脑膜-蛛网膜强化也称硬脑 膜强化。
• 硬脑膜内的血管并不形成血脑屏障。诸如血浆白蛋 白、纤维蛋白原、含铁血黄素等内源性化合物及外 源性化合物,很容易渗漏入正常硬脑膜。
• 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表现 为沿脑部软脑膜表面走行的 强化,延伸至脑沟及脑池的 蛛网膜下腔的强化。
• 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通常与脑膜炎有关, 可以是细菌性脑膜炎、可以是病毒性脑膜 炎、也可以是真菌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