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 炎
化脑
病毒性脑膜炎
⑵其他检查 * PCR反应 总阳性率为26% ~80% *抗结核抗体测定 用ELISA法检测PPD-IgM和PPD-IgG。 PPD-IgM于病后2-4天开始出现,2周达高峰,8周时基本降 至正常 PPD-IgG于病后2周起逐渐上升,6周达高峰,约在12周时降 至正常 * 结核菌抗原检测(用ELISA法) * 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有63-100%结脑ADA增高; 正常<9U/L)在结脑发病1个月内明显增高,治疗3个月后 明显降低,为一简单可靠的早期诊断方法。其他脑膜炎患者 的CSF阳性率为16% ,假阳性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 * 脑脊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示T细胞比率高 • 免疫球蛋白测定(结脑时,IgG、IgA、IgM均增高;化脑时 ,IgM增高明显,IgA基本正常)。附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正 常值:IgG10-40mg/L,IgA 0-6mg/L,IgM 0-13mg/L。 *结核菌培养
Gupta等指出脑底池狭窄、闭塞以及脑膜强化是结脑的特 征性表现。 MRI由于三维成像、分辨率高,对结脑实质性病变和颅底 显示较CT清楚,对于显示结脑病变范围、缺血、出血性 脑梗死及结核瘤均优于CT。 早期表现为脑膜炎的病人,头颅影像学却无相应表现,可 能与病情尚处于炎性阶段或病情较轻有关。
[诊断]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周密的临床观察 及对本病高度的警惕性,综合资料全面分析; 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脑脊液中查见结核杆菌。 (一)病史 * 约63%结脑病儿有结核接触史; * 结素试验阳性(但晚期结脑可呈阴性50%); * 卡介苗接种史未接种 ; * 既往结核病史(尤其是1年内而未经治疗者); •近期患麻疹、百日咳常为结核病恶化的诱因。 (二)临床表现 * 凡原发结核病或粟粒性结核病患儿出现性格改变、头痛、不 明原因的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相交替及顽固性便秘时,即应 考虑本病的可能。 * 眼底检查(脉络膜粟粒状结核结节)对诊断有帮助。
儿科护理学结核性脑膜炎

儿科护理学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菌侵犯脑膜所引起的炎症,常为血行播散所致的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
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内发生,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
婴幼儿多见,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
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并发脑积水-脑疝死亡。
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结脑小儿结核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原发型(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结脑的病原菌为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
结脑为全身粟粒型结核的一部分,由于小儿血-脑屏障功能差,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入侵的结核菌易经血行播散,由肺或骨结核等播散而来。
结核菌使软脑膜呈弥漫性特异性改变,在大脑、小脑、脑底部及沿血管形成多发结核结节;蛛网膜下腔积聚大量炎性渗出物,尤以脑底部最为明显,易引起脑神经损害和脑脊液循环受阻。
脑血管亦呈炎性改变,严重者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出现瘫痪。
病理1.脑膜病变软脑膜弥漫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并形成许多结核结节。
2.脑神经损害最常见为面神经瘫痪、其次为动眼神经、舌下神经、外展神经、滑车神经瘫痪。
3.脑部血管病变主要为急性动脉炎,脑组织软化。
4.脑实质病变。
5.脑积水及室管膜炎脑底脑膜炎型为最常见的一型。
炎性病变主要位于脑底-常并发脑积水。
6.脊髓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表现一般症候群低热、盗汗、乏力CNS症候群“两颅、两脑、一脊髓”两颅:颅内压增高颅神经受累(面)两脑:脑膜刺激征脑实质受累一脊髓:脊髓受累(二)临床表现多缓慢起病,婴儿可以骤起高热、惊厥发病,典型临床表现分3期:1.早期(前驱期)约1~2周,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婴儿则表现为蹙眉皱额,或凝视、嗜睡,或发育迟滞等。
结核中毒症状、头痛。
少言、懒动、易倦、喜哭、易怒;2.中期(脑膜刺激期)约1~2周,因颅内压增高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
儿科学 结核性脑膜炎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Tubercolous meningitis)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一1年内发病,多见于1 ~3岁的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 ~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 0%.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
但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洽当,其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一、发病机现与病理改变(一)发病机理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常为全身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的一部分,根据国内资料1180例结核性脑膜炎中,诊断出粟粒型结核者占44.2%.152例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解剖中发现有全身其它脏器结核病者143例(占9 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
原发结核病病变行成时,病灶内的结核杆菌可经血行而停留在脑膜、脑实质、脊髓内,形成隐匿的结核病灶,包括结核节结、结核瘤。
当上述病灶一旦破溃。
结核菌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结核性炎症。
此外,脑附近组织如中耳、乳突、颈椎、颅骨等结核病灶,亦可直接蔓延,侵犯脑膜,但较为少见。
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与患原发结核时机体贴的高度过敏性有关。
从发病原理来看,结核性脑膜炎系继发性结核病,因此,应重视查找原发病灶。
但也有少数病例,原发病灶已愈或找不到,对这类病例,更应提高警惕,以免误诊。
(二)病理改变1.脑膜脑膜弥漫性充血,脑回普遍变平,尤以脑底部病变最为明显,故又有脑底脑膜炎之称。
延髓、桥脑、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内,积有大量灰白色或灰绿色的浓稠、胶性渗出物。
浓稠的渗出物及脑水肿可包围挤压脑神经,引起脑神经损害。
有时炎症可蔓延到脊髓及神经根。
2.脑血管早期主要表现为急性动脉内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 外观清亮 •
细胞数:10-500/ul
淋巴细胞占优势(≥50%) 蛋白>1g/L 脑脊液葡萄糖/血浆葡萄糖<50%或脑脊液葡萄糖<2.2mmol/L
最大=4分
1
1
1 1 1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脑脊液评分(最大=4分)
•1. 多数脑脊液常规检查外观清亮,细胞数5-1000/μL,(50-450/μL), 淋巴细胞占优(>50%),蛋白升高(0.5-3g/L),糖下降(<2.2mmol/L 或低于血浆糖50%) •2. 相对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而言,下列证据更支持TBM • i 外观清亮 • ii 细胞数≤900-1000μL • iii 中性粒细胞少于30-75% • iv 蛋白浓度高于1g/L •3. 类似CSF改变同样鉴于隐球菌脑膜炎及HIV感染患者 •4. Meta分析表明CSF结核菌核酸检测敏感度约56%,特异性约98%, 推荐疑诊病例常规检测
•5. 联合脑膜强化、脑梗死以及脑积水3方面证据,其特异性仍可达 100%,3者中脑膜强化为最敏感证据。
•6. MRI较CT更为敏感,脑膜强化约82%,脑积水77% ,无症状性结 核瘤约有74%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评分
• 其他部位结核证据 (最大分=4分)
2/4
胸部X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肺结核征(2分),粟粒性结
• •
• 临床依据:
• • 2.神经系统症状 (1)脑膜刺激征: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这是由于持续剧烈的脑膜炎症或颅内 高压刺激软脑膜神经末梢和三叉神经终末感受器;同时可伴恶心、呕吐。大多 数患者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系 颈、腰、骶部脊神经根受累致颈肌、伸肌收缩诱发。 (2)颅内高压症状与体征:对于就诊时呈剧烈头痛和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 外展神经麻痹、意识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颅内高压。严重者可形成脑疝,表 现为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变化、血压升高或意识障碍等。 (3)脑实质损害症状:脑实质内结核灶形成或继发于脑血管病时,可引起脑组 织缺血、水肿、软化,甚至脑出血,从而出现单瘫、偏瘫、交叉瘫或类似肿 瘤的慢性瘫痪等症状,亦可出现部分性和全面性发作、手足徐动、震颤、舞 蹈样动作等。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也可以偏瘫或单瘫就诊,易误诊为脑出 血。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PPT资料

肝功能损害和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致关节痛是主 要不良反应。
乙胺丁醇(ETH,简称E)为抑菌药,血一脑屏障 通透性欠佳,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通透性有 所提高;
不良反应以视神经损害常见。
七年制结核
2024/2/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SM,简称S)、阿米 卡星(AMK,简称A)、卡那霉素(KM,简称K)]通 过阻止结核杆菌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具 有较强治疗作用;
灶或结核瘤破溃时,白细胞数可>1000×106;
分类:单核>多核,早期可多核>单核,以淋巴 细胞比例增高为主;
糖和氯化物:均降低,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 <0.50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蛋白:中度增高(1-2g/L);
七年制结核
2024/2/4
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细胞涂片和细菌培养发现结核感觉生长是诊 断金标准,但检出率极低。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文档ppt
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 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 症的发生率高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七年制结核
2024/2/4
发病机制
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
通过血行播散,结核菌进入蛛网 膜下腔及脑脊液中所致。
偶见脊椎、中耳或乳突的结核灶 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七年制结核
2024/2/4
警惕抗结核药物耐药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警惕耐药的可能; 培养可见结核杆菌生长且证实为耐药菌株者; 不规则治疗超过3个月或中途自行停药者; 规范化抗结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传染源是久治不愈的结核病或不规则治疗者; 复发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 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治疗中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 合并肺结核且痰培养证实为耐药菌株者。 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应及时更换抗结核药物。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PPT课件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38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图2:1岁婴儿患结核性脑膜炎, 是由于肺粟粒性结核播散所致。 左侧第3对脑神经瘫痪出现上睑 下垂。患儿还发生左侧偏瘫,脑 积水及癫痫,均为结核性脑膜炎 而引起。
39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40
41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42
9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视 神经炎或脉络膜粟粒状结核结节。 (3)晚期(昏迷期):约 1~3周。症状逐渐加重,频繁发作 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意识朦胧, 继而半昏迷进入昏迷。极度消瘦 呈舟状腹。常出现水、盐代谢紊 乱。最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
10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导致脑疝而死亡。 2、不典型结脑表现: 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快。 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者可表 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 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者表现 为肢体瘫痪。
15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状外,还有脊髓和脊神经根障碍。 因脑脊液通路梗阻,脑脊液可呈 黄色,有明显蛋白 细胞分离现 象。病程长,多见于年长儿,恢 复慢。常遗留截瘫等后遗症。 [诊断] 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 改善本病预后关键,但若不及时
16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诊断及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 症的发生率仍较高。 (一)病史 ①结核接触史。 ②卡介苗接种史。 ③既往结核病史:尤其是 在1年内发现结核病又未经治疗
5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动脉炎;病程长者呈增生性结核 病变。可见栓塞性动脉内膜炎; 严重者可引起脑组织缺血软化。 5、结核性脑膜脑炎 6、脑室管膜炎 7、脑室扩张 8、脑积水
6
儿科学—结核性脑膜炎 9、脊髓膜、脊髓、脊神经根有 时受累,出现相应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典型病例起病多较缓慢。 1、分期: (1)早期(前驱期):约1~2周, 主要表现少言,懒动,易倦,烦燥, 易恕等性格改变症状;结
《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主要内容

《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主要内容摘要推荐理由:2020年7月出版的《中华传染病杂志》发布了《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性脑膜炎专业委员会组织包括结核病学、感染病学、神经病学、临床微生物学、艾滋病学和儿科学的专家,围绕前期调研形成的一系列重要临床问题,审查已发表的证据,判定临床证据级别的高低,并结合中国诊治现状,制定了具体的推荐意见。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断困难且预后不佳,不同地区诊治水平差异巨大,因此有必要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南来规范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诊治和提高诊治水平。
本指南从诊断、治疗、疾病管理的特殊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推荐理由:2020年7月出版的《中华传染病杂志》发布了《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
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结核性脑膜炎专业委员会组织包括结核病学、感染病学、神经病学、临床微生物学、艾滋病学和儿科学的专家,围绕前期调研形成的一系列重要临床问题,审查已发表的证据,判定临床证据级别的高低,并结合中国诊治现状,制定了具体的推荐意见。
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断困难且预后不佳,不同地区诊治水平差异巨大,因此有必要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南来规范我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诊治和提高诊治水平。
本指南从诊断、治疗、疾病管理的特殊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支持。
内容要点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诊断对于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疑似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患者,应尽可能获取病原学依据进行确诊。
临床特征以及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脑膜炎,但对于无脑脊膜炎炎症表现的结核瘤或脊髓结核,其诊断价值有限。
对于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的患者,推荐进行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快速核酸检测、抗酸染色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
改良抗酸染色可提高抗酸杆菌的检出率。
对于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多次检查以提高阳性率。
结核性脑膜炎

2.鉴别诊断
成人结脑的CSF改变与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脑囊虫、病毒性脑膜炎(病 脑)、颅内肿瘤、脑弓形虫病相似,故 是鉴别的重点
病名 病原体 起病
结脑 结核杆菌 多呈亚急性
隐脑 新型隐球菌 多缓慢可呈亚 急性 早期不明显 以后多不规则 视正常 -
-
- 无效
治疗原则
1.绝对卧床 (1)绝对卧床的目的:
防止急性期脑池渗出物沉积颅底,阻塞中脑导水管, 造成或加重脑积水。 颅底有多组颅神经经过,防止病变沉积或侵犯颅神经。 防治高颅压造成脑疝。
(2)卧床时间,一般定为3~6个月。 (3)昏迷者,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等。神清 者,卧床时适当活动四肢,以防肌肉萎缩。 或下肢血栓形成。
一部分流入脊髓蛛网膜下腔 吸收 一部分流入颅腔内的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
早期:多数病人表现间断头痛,但可忍受,常被误 诊为其它原因头痛等未予重视。同时可伴不规则低热 37度多、盗汗等。此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 中期:逐渐出现头痛加剧,伴呕吐,但无恶心,重 者呕吐为喷射状。同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38.5度以 上,烧退时头痛仍存在。可出现病理反射阳性,颅神 经障碍症状,最常见动眼神经障碍,复视、瞳孔散大 等,甚至失明。此期一般持续两周不等。
脑核磁(MRI)由于三维成像、分辨率高,显示 脑部解剖结构(脑实质和颅底病变)比CT影像更 清晰。国外报道及我们体会MRI在显示颅内病 变上特别是脑结核瘤的发现更优于CT扫描,因 此有条件最好行脑MRI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为了减少误诊应注意: (1)寻找脑外的其它器官有无并发结核病。 (2)既往有无结核病以及抗结核用药史。 (3)应尽早行腰穿术,进行多项指标的检查。 (4)即使脑脊液正常亦须行脑CT或核磁检查,因 为部分单纯脑结核瘤病例,CSF检查可呈阴性。 (5)在不能明确诊断,除外了其他脑部病变时 ,可先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观察疗效做出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核性脑膜炎诊治指南
1、临床
(1)病史:①针对儿童、青少年询问结核病接触史和卡介苗接种史有意义;
②部分病人有新近初染或者其他脏器结核病史;③注意询问既往结核病治疗
史。
(2)症状及体征:有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2、影像学:头颅CT或MRI:脑水肿、脑室扩张、脑梗塞、脑基地池渗出物或脑实
质结核灶;
3、脑积液压力增高:
(1)脑脊液无色或微混,毛玻璃样改变,重者为草黄色;
白细胞数增高>10×106/L,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蛋白增高>45mg/dL;糖<45mg/dL;氯化物降低(可能与血清氯化物降低有关);
(3)脑脊液墨汁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未检测到肿瘤细胞;
4、病原学:
(1)脑脊液分支杆菌涂片阳性或培养阳性;
(2)脑脊液PCR或结核抗体阳性,ADA增高可协助诊断。
•根据以上符合1、2、3、4条可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行抗结核治疗;符合1、2、3可能为结核性脑膜炎;可试行抗结核试验治疗,进一步确诊;符合1、2条,可疑为结核性脑膜炎,尽快完善CSF和病原学检查。
•(三)治疗
1.抗结核治疗,疗程一般为12–18个月。
2.初治:强化期:3个月HREZS(A),继续期9个月以上的HREZ;
异烟肼早期可增加至0.6-1.2g/次,1次/日;泼尼松30-40mg/
天,总使用时间3个月为宜。
复治:根据用药史、药敏,选择敏感药物。
3.对症治疗:(1)高颅内压者:给予20%甘露醇125-250ml,每6-8小时一次,必要时可给予甘油果糖、高渗糖、利尿剂等交替使用,同时可口服醋氮酰胺0.25-0.5,3次/日,以减少脑脊液生成。
持续高颅内压不能缓解时,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天,及腰大池定压引流术,或者每周2-3次椎管内注药(缓慢放脑脊液,并椎管内缓慢注入异烟肼0.1,地塞米松3-5mg)。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3)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等治疗,保护胃肠道。
4.鞘内注药指征
(1)顽固性高颅内压者;(2)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者;(3)脑脊髓膜炎,有早期椎管梗塞者;(4)较重病例,伴昏迷者;(5)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者;(6)慢性、复发或者耐药者.
5.脑积水治疗
(1)颅内压很高时,早期可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但时间不宜过长;
(2)慢性脑积水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行侧脑室分流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5–90天。
(五)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
2.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正常,生化正常;
3.复查头颅CT或者MRI,病灶有好转;
4.可耐受抗结核治疗,治疗后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