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_陈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15%丙硫唑.戊唑醇SC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效果研究
一、15%丙硫唑.戊唑醇SC的药理特性
15%丙硫唑.戊唑醇SC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具有内吸作用,对真菌的发芽、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对病菌快速产生抗性的能力较弱。
该药剂在植物体内能够迅速吸收、传导并在植物体内形成保护膜,从而有效地阻断病原菌对寄主的侵染,减轻病害的发展。
1. 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选择小麦赤霉病发病较重的田间小麦作为试验材料。
2. 试验设计: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组和对照组各设置三
个重复。
3. 处理方案:
处理组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15%丙硫唑.戊唑醇SC进行药剂处理,对照组则不进行处理。
4. 试验观测:
观测处理后小麦的生长情况、病情程度、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评价药效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测,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15%丙硫唑.戊唑醇SC处理组小麦生长情况良好,植株生长势强,叶片色泽翠绿,
穗部饱满。
而对照组小麦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枯黄现象,穗部数量和质量明显较差。
2. 15%丙硫唑.戊唑醇SC处理组小麦的病情程度明显减轻,病斑数量减少,病情较为
稳定。
而对照组小麦的病情逐渐加重,病斑数量增多,病情严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15%丙硫唑.戊唑醇SC能够有效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良好的药效效果。
将来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可以考虑使用15%丙硫唑.戊唑醇SC进行药剂处理,
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
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多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所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其所产生的毒素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农业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多种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以期找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
本文将介绍这些田间药效试验的情况和结果。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穗期发病,表现为小麦穗上出现红色霉斑,同时穗部变软腐败,最终导致小麦减产。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农业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药剂防治试验,希望找到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
在田间药效试验中,研究人员选择了多种药剂进行试验,包括化学药剂、生物制剂以及微生物制剂等。
他们在小麦罹病高发的地区,设置了多个试验点,对不同药剂进行了田间喷药处理,观察了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研究人员使用了几种常见的化学药剂进行了试验。
包括常见的多菌灵、咪鲜胺等。
结果表明,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并且对小麦生长没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在试验中,农业科研人员们发现,适当使用这些化学药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化学药剂外,研究人员还尝试了一些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指以微生物为活性成分的制剂,例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素霉菌等。
而微生物制剂则是指以微生物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的制剂,例如以放线菌、链格孢属真菌等为代表的微生物制剂。
这些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在抑制小麦赤霉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人员还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些新型的药剂,如植物提取物和天然有机物等,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表现出了一定的潜力。
这些新型药剂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而且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加符合绿色防治的要求。
通过这些田间药效试验,农业科研人员们发现,不同的药剂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方面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劣势。
化学药剂可以快速、高效地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但对环境和人畜健康有一定的风险;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对环境友好,但防治效果相对较慢。
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与诊断研究

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与诊断研究第一章:引言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害不仅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因此,对小麦赤霉病的准确检测与诊断成为了防控该病害的关键。
第二章:小麦赤霉病的病因与症状小麦赤霉病由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主要感染小麦的穗部和颖部。
其症状包括小麦颖部和谷粒表面的红色霉斑,以及质量下降和产量减少等。
了解小麦赤霉病的病因和症状对于后续的检测与诊断工作至关重要。
第三章:传统检测方法传统的小麦赤霉病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和生物学检测。
外观检查主要通过观察小麦穗部和颖部的症状判断是否感染赤霉病,但这种方法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需要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判断。
生物学检测则使用培养基等条件培养和鉴定赤霉菌,但这种方法耗时且操作复杂。
第四章:分子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检测方法在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与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PCR以及基因芯片技术。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效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诊断小麦赤霉病。
第五章:免疫检测方法除了分子检测方法外,免疫检测方法也是小麦赤霉病检测的重要手段。
免疫检测方法利用与赤霉菌相关的抗原和抗体进行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的结果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赤霉菌。
目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免疫层析技术。
这些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和经济的特点,在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中应用广泛。
第六章:图像识别技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识别技术在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与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图像识别技术通过对小麦颖部和谷粒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样品中是否存在赤霉病。
这种非接触式的检测方法具有高效性和自动化的特点,使得大规模的小麦赤霉病检测成为可能。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赤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防治赤霉病,农业科学家研发出了多种杀菌剂,其中氟唑菌酰羟胺被证实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上效果显著。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属于二氟菌酰类化合物。
它通过抑制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和糖原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和稳定性。
在田间试验中,使用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小麦种子或喷施小麦叶面,可以显著降低赤霉病的发生率和病害程度。
氟唑菌酰羟胺的防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杀菌活性高:氟唑菌酰羟胺能迅速渗透到小麦组织内部,与真菌细胞膜结合并抑制膜脂质的合成,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导致真菌死亡。
研究发现,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50%杀菌浓度)为0.2-1μg/mL,杀菌活性较高。
2.稳定性好: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植株上的停留时间较长,稳定性较高。
它能有效地吸附在小麦种子和叶面上,并在一定时间内持续释放杀菌物质,从而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赤霉病菌的侵入和繁殖。
3.广谱防治:氟唑菌酰羟胺对多种小麦赤霉病菌具有杀菌活性。
研究表明,它不仅可以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和发育,还能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成,从而有效地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4.环境友好:氟唑菌酰羟胺具有低毒性、低残留和生态友好等优点,对人体和环境无毒副作用。
它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不会对小麦植株和土壤产生负面影响,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氟唑菌酰羟胺是一种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新型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小麦生长阶段和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合理选择药剂浓度和施药时间,以充分发挥其防治作用。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张华崇赵树琪闫振华黄晓莉戴宝生李蔚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11期摘要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控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1-0020-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06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f Wheat ScabZHANG Hua-chong,ZHAO Shu-qi,YAN Zhen-hua et al(Huang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uanggang,Hubei 438000)Abstract Wheat scab caused by Fusarium graminearum is one of the main diseases of wheat,which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wheat production and food safety.Main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 on wheat scab were reviewed,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chemical control and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ies,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wheat scab.Key words Wheat;Scab;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Progress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生产中主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的高产稳产有不利影响,且发病后产生的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食用后中毒,严重威胁食品安全[1]。
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崔普思小麦赤霉病是固镇县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使产量降低10%~30%。
目前,化学防治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固镇县主要使用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为主的复配剂。
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固镇县虽未进行相关试验,但在田间应用中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为了筛选出适合固镇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新型杀菌剂,今年4~5月对不同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材料供试药剂: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30%唑醚·戊唑醇WP(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7%戊唑·咪鲜胺EW(江苏东南植保有限公司)、粉唑醇(250克/升)SC(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17%唑醚·氟环唑SC(江苏巴斯夫植保有限公司)、50%多菌灵WP(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试验作物:小麦(品种乐麦207)。
2、试验田概况试验安排在固镇县农科所,试验麦田面积10亩,土壤为砂浆黑土,有机质含量1.5%,pH值为6.8,肥力中等,前茬为玉米。
3、试验设计试验设氰烯·戊唑醇(360克/升+120克/升)SC60ml/亩、30%唑醚·戊唑醇WP25ml/亩、37%戊唑·咪鲜胺EW40ml/亩、粉唑醇(250克/升)SC30ml/亩、17%唑醚·氟环唑SC60ml/亩、50%多菌灵WP100克/亩及清水对照7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300平方米。
4、施药方法4月22日小麦扬花初期一次施药。
采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0.2~0.3MPa,喷孔直径1.33mm,用水量30kg/亩。
施药当天为晴天,微风,气温15.0℃,相对湿度50%。
药后第3天有一次降雨(7.2mm)。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谷镰刀菌菌株 的真 菌又被 确认 分为 2个 新种——, r m “o
vrs 和 F sr m g d ci 。 o i oi uai e a hi u
1 2 发 生 流行 规律 .
和湿度对病菌侵染和病害发展至关重要…。
个 阶段。第一 阶段 在小麦抽穗前 , 天气条件主要影响赤霉病
菌 子囊 和 子 囊 孢 子 的形 成 和 积 累。 第 二 阶段 在 抽 穗 一开 花 期, 天气 条 件尤 其 是 温 湿度 直 接 与 子 囊 孢 子 的 扩 散 和 侵 染 有 关 。第 三 阶段 在 开花 之 后 , 候 影 响 到 病 害 的 发 展 程 度 。 其 气
lm)、 麦镰 刀 菌 ( uaim aeaem)梨 孢 镰 刀菌 ( ua— ' u 燕 F sr v cu 、 u n F sr i oe 和雪 腐镰 刀 菌 ( i oohu i l) 其 中 最 重要 的 u a) mp Mc dcim n a , r ve 病原 菌 是禾 谷镰 刀菌 和 黄 色 镰 刀 菌 … 。 在 我 国 , 谷 镰 刀 菌 禾 ( ga ierm) rm nau 占小 麦 赤 霉 病 病 原 菌 的 9 . % 。 近 年 45 来 , 关 小 麦赤 霉病 的分 类 又有 了新 的发 现 , 经被 鉴 定 为禾 有 曾
摘要 :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 的发生流行规律 , 主要 病原菌 、 如 传播途 径和环境 条件对小 麦赤霉病发 生流行 的影 响
等 。并 阐述 了小 麦 赤霉 病 菌 分 泌 产生 的主 要毒 素 脱 氧 雪 腐 镰 刀 菌烯 醇 ( O 的 毒 理 , 国 赤 霉 病 菌 分 泌 D N 毒 素 D N) 我 O 的差 异 和分 布 , 麦 品种 抗 性 对 D N 毒素 产 生 的 影 响等 。 小 O
小麦抗赤霉病遗传与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

廖 森,方正武,张春梅,等.小麦抗赤霉病遗传与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9):51-5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19.009小麦抗赤霉病遗传与机理研究现状与展望廖 森1,2,方正武1,张春梅2,高德荣1,2,胡文静1,2(1.长江大学农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荆州434025;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研究小麦的遗传与机理能为小麦抗赤霉病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小麦赤霉病抗性类型可以分为抗侵染(TypeⅠ)、抗扩展(TypeⅡ)、抗脱氧雪镰刀菌烯醇毒素(DON)积累(TypeⅢ)、籽粒抗性(TypeⅣ)、耐病性(TypeⅤ)5种,前两者是目前小麦抗赤霉病研究的主要途径。
迄今为止,已定名的抗性基因有7个,为Fhb1~Fhb7,但仅Fhb1和Fhb7被克隆,正在被逐渐应用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
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机理分为被动抗性(形态抗性)和主动抗性(生理抗性)2种。
本文主要从小麦赤霉病危害、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和其他抗赤霉病QTL定位、生理和形态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小麦抗赤霉病的部分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提出在抗性基因克隆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利用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等方法更进一步地对抗病遗传机制和机理进行研究,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QTL定位;基因克隆;抗性类型;抗病机理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9-0051-06收稿日期:2021-07-2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D0100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90154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3-03B、CARS-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