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译本对比最终版详解

合集下载

红楼梦译文对比分析

红楼梦译文对比分析

译二: an exercise to which he submitted cheerfully enough ,as would any little boy of four or five who had been promised an outing to the great city . 译三:
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 便喜得无不应承。 译一: Being an ignorant child of five or six ,he was so delighted at the prospect of a trip to the city that he agreed to everything he was told .
译三: After waiting a while by one of the stone lions ,she went timidly to the side gate and greeted in very humble terms servants sitting around there.
红楼梦
作者简介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音zhān), 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素性放达,曾身杂 优伶而被钥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贡生。爱好研究广泛: 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 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 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 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 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八十回稿子。
译三: The next morning ,Liu Lao-lao got up before dawn ,combed her hair and washed her face ,and coached Pan-er ,who was to accompany her ,in what he was to say .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钗、黛判词中就出现 了双关、对偶、使用典故等修辞格。为了实现艺术 效果的最大化,两种译本竭尽全力保持原文的修辞。
首先来看第一句的翻译。“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是有名的典故。
“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 故事说 东汉年间乐羊子远出求学,未久思乡而返回。他妻 子知道丈夫是因为想家而早归后 , 立即拿起剪刀割 断了纺好的绢布,劝诫丈夫学习如同织布不可半途 而废,不应恋家而中止求取功名。这个人物符合封 建道德标准,故此历代一直将其作为贤妻的楷模 ;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描写晋代名 门才女谢道韫曾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 纷纷飘落的场景”。她著有诗、赋、诔,词理无滞, 又辩才无碍,故后人用“咏絮才”指女子聪明而有 文采。这两个典故具有浓重民族色彩 , 很难从字面 上揣度其含义。[4] 杨版使用“Alas”来译“可叹”、“堪 怜”,将“停机德 ”译作“wifely virtue”,又将“咏 絮才”译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准 确表达了原文内涵,但是形式却于原文相去甚远, 所谓得“意”忘“形”,是为直译。而霍版将汉 语动态的表述方法化为相对静态的描述,“可叹”、 “堪怜”这一组动词短语省略不译,紧紧抓住黛 玉才女的特点译为“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呼应后文赏菊斗诗夺魁的奇思才情;又将宝 钗频频劝导,希望丈夫考取功名的封建社会贤良妇 女模范的形象译为“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准确 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评价。
一、引言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只有十一 首,对林黛玉、薛宝钗的预言合为一首判词,共 二十个字。而副册的香菱和又副册的袭人、晴雯均 是每人一首判词,为何对于全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 女主人却精简至此?作者此处的“吝于笔墨”绝 非偶然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之所在。十二钗中只有 黛玉、宝钗是情敌关系,将之放在一起恰好突出对 比。 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原文: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 [2]: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了《红楼梦》 的前八十回,其女婿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 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故此第五回的金陵 判词全部为大卫·霍克斯所译。他的的译文如下 [3]: 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下面来看两种译本修辞格的对比分析 , 为了便 于叙述,以下分别以杨版、霍版来分别指代。 二、修辞格的翻译对比 曹雪芹在金陵判词中用了对偶、双关、回文、 拆字、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之语言精练,

目的论视域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译本对比分析

目的论视域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译本对比分析

062文学·艺术《名家名作》·翻译张 敏《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因其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除了内部研究,中国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中西文化对等交流、达到世界文化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红楼梦》迄今为止外语翻译一共有20多种,加上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语言,一共翻译多达30多种语言。

在英语世界里,《红楼梦》的两个影响最大的全译本分别是杨译本和霍译本。

一、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

二、实例分析(一)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指的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初是受中国政府赞助并受政府“向外国读者如实地介绍中国文化”之托,翻译《红楼梦》全120回,可以说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

因此他们的翻译对原著忠诚度极高,视忠实更重。

大卫·霍克斯是当代英国的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出于自己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进行翻译,译作倾向于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的效果。

由此可见,两者的翻译目的是有所差别的。

“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也是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

杨、戴的目的是如实反映中国文化,而霍克斯的目的在于使西方读者爱上这部经典,那么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处理自然也是有所不同的。

1.仆人名字的翻译《红楼梦》中所出现的人名不在少数,总体来说,杨译对所有的人名都采取音译的翻译方法,而霍译对重要人名音译,对丫鬟、下人的名字则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

红楼梦中英文译文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英文译文对比分析

原文: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

杨:Baoyu, as we saw, was in Daiyu’s room telling her the story about the rat spirits when Baochai burst in and teased him for forgetting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Feast of Lanterns. Baoyu felt relieved as they laughed and made fun of each other,大卫:We have shown how Bao-yu was in Dai-yu’s room telling herthe story of the magic mice; how Bao-chai burst in on them and twitted Bao-yu with his failure to remember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how the three of them sat teasing each other with good-humored banter.分析:两段译文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对“耗子精”的翻译,耗子精的含义是成精的耗子,杨的译文中用的是“the rat spirits”不免有些造成译文读者的误解,强调的是spirits而非我们原文中多讲的非常灵性的耗子,而大卫的“the magic mice”恰好表达此意。

原文:“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

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

红楼梦英译本 对比

红楼梦英译本 对比

Delightedly she hurried with her women to the entrance of the main reception hall and conducted Aunt Xue and her party inside.
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 薛姨娘等接了进去。
Though an Imperial Purveyor,he was wholly innocent of business skill and savior-faire,for his father’s and grandfather’s sake, he was allowed to register at the Ministry and receive regular payments of grain and money, everything else was looked after for him by clerks and factors of the family business.
杨宪益

霍克斯

Lady Wang took them in to pay their respects to the Lady Dowager, and they distributed the gifts they had brought.
Aftrer they had been taken to see Grandmother Jia and made their reverence to her, and after the gifts of Nanking produce had been presented …
我和你姨娘,——姊妹们别了这几年,却要厮守几日。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H: Bao-chai
原文:英莲 译文 Y: Ying-lien
H:Ying-lian
原文:贾政 译文 Y: Chia Cheng
H: Jia Zheng
原文:王子腾 译文 Y:Wang Tzu-teng
H: Wang Zi-teng
人名-称谓
原文:贾母 译文 Y: Lady Dowager
H: Grandmother Jia
错译
• 贾母王氏……今年方四十上下年 纪,……(Para2,line4)
• 霍克斯:...she was now around fifty ...(Para3,line4)
• 杨宪益:she was about forty years of age...(Para3,line4)
错译
• 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 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Para3,last line)
地名
原文: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译文 Y: Lady Wang's main apartment H: Lady Wang's compound
解释:apartment ; compound 理由:王夫人、别院;compound虽有院子意思,但不贴切,apartment更符合 王夫人身份 分析:正房、四合院,H想表达却没能表达好
——H
Meanwhile Lady Wang ,who had learned with relief of the dismissal thanks to Yu-tsun of the charge against Hsueh Pan,had been dismayed again by her brother's promotion to a frontier post,for this confronted her with the lonely prospect of having none of her own family to visi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clouds and moonlight mingle hazily; And seem to chase the moon across the sky;
No need to envy Zhuang Zhou his butterfly Well, if immoral, I' ll go seek old Tao, dream;
《聊斋故事选》
译作时代背景——霍克斯
1) 在中国同事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 2)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在英语世界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有
的只是节选本,而且大量的翻译错误充斥其间 3) 在1970年,霍克斯抓住了和企鹅出版社合作的机会,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本翻译
霍克斯:"New Year," said the others laughing.“You'll be luck if she finishes it by midsummer!”
分析:"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保留了我国的文化特色。在杨译本刚刚问世时,中西交流 不是十分频繁,西方读者在阅读时难免会感到不解,但是现在随着中西了解加深,这个译文不 会成为西方读者阅读的障碍了。霍译本简单地译为“midsummer",显然是考虑到西方读者不 了解这个节日的问题,所以完全放弃了这个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只是告诉读者一 个模糊的时间概念。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三节之一。霍译本中这一文化内涵的消失殆尽,不能 不说是一种遗憾。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
一、书名
《红楼梦》 杨宪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克斯:The Story Of the Stone
分析:杨译本表达了书名的字面意思:红楼当中的一个梦;霍译本完全放弃了这 个书名,而是采用了该书的旧名《石头记》。究其原因,应当在于霍克斯对于 “红”的考虑。《红楼梦》中有许多“红”,杨译本大多都是忠实地译为"red", 霍译本对原文最大的改动也是在这里。霍克斯认为,汉语的“红”和英语的 “red”内涵很不相同。“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繁荣、生机和好 运,而“red”在西方文化中除了象征年轻,更多的是与暴力、血腥和革命联系 在一起。也就是说,红色对于中西方读者的联想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二)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杨宪益、戴乃迭在翻译《红楼梦》时所体现的翻译思想主要有 两个:其一,“忠实于原作”—紧跟原作,一丝不苟;其二, “文化翻译观”—重视文化,苦心孤诣、他们对《红楼梦》采 取了一种“临摹式翻译”。因此,杨宪益的译译本总是力求在 最大限度内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坚守对原作的形式,“形 神而后神似”的临摹策略也就相应成为其指导性的翻译思想。
6. Ch'u Tz'u: the Songs of the South, an Ancient Chinese Anth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59; Harmondsworth, England & New York, U.S.A.: Penguin Books, 1985.[2]
对比研究《红楼梦》杨宪 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
目录
一、译者介绍 二、译本时代背景 三、译本对比
1. 书名 2. 地名 3. 人名 4. 节日 5. 诗词
David Hawkes 霍克斯 (1923/7/6— —2009/7/31)
霍克斯:英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

《红楼梦》最伟大的英文翻译家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伟人
杨宪益夫妇坚持一贯的翻译思想,向外国人如实介绍中国文化, 因此译本大量保留了汉语习语、俗语、文化词以及各种修辞格 中反映的民族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使语言的文化特色得以充 分再现,通过异化和直译等翻译策略和技巧保留了这些词语在 源语文化环境中的基本含义,十分忠实地向读者传递了蕴含在 原著中的文化信息。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
三、人名
宝玉、黛玉
杨宪益:Baoyu; Tai-ya
霍克斯:Bao-yu; Dai-yu
分析:对比第三回对人名的翻译,霍克斯将宝玉翻译为Bao-yu,杨宪益夫妇为Baoyu保留了 汉语拼音读音,都遵照英美人名字的习惯。但都无法与原作中“贾宝玉”的汉语含义相媲美, 只复制保留了音似,缺失汉语文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杨宪益
( 1915/1/12—2009/11/23/)

中国著名翻译家

外国文学研究专家

诗人
生平简介:
1934 年起: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 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与吕叔湘、 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 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53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 1993香港大学名誉博士
2.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Essays in Chinese Liteiversity Press, 1989.
3.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Chinese Novel in Five Volum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3-1986;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1987.
4. A Little Primer of Tu Fu. Oxford: Clarendon P., 1967; Hong Kong: Renditions Paperbacks, 1987.
5. Chinese: Classical, Modern, and Human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1.
译作时代背景——杨宪益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 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 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霍克斯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
工作。 4) 霍克斯用了10年的时间,翻译了前80回,分别在1973、1977、1980年出版了英文版《红楼梦》
分册,最后四十回,由霍克斯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完成。由此,西方世界第一部全本120回的《红 楼梦》便诞生了。
5)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20世纪80年代四卷本 《红楼梦》英译全本出现之后,20多年内,还没有一部《红楼梦》新的英译本出现。
对于黛玉这个名字,自有一种孤高、忧郁、清秀的格调。两个译本在翻译上有不同的视角。霍 克斯用Dai-yu,杨宪益则用Tai-ya。二者对应看似基本相同,仔细看来,霍克斯照顾中文人名 读法,直接用拼音音译。杨宪益也是音译,但考虑到译文读者,遵照他们习惯,在此基础上又 适当与英语做比较,把Dai,改为Tai。欧美人很难发准这个音,又因“黛玉”与“林”姓相连, 就更难念准了在这一点上,杨宪益的译文更胜一酬。但同时两个译文也没有从名字翻译中表达 出林黛玉孤高、忧郁、清秀的特点,不免让人遗憾。
篱畔秋酣一觉清, 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 忆旧还寻陶令盟。
——潇湘妃子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
杨宪益: A refreshing sleep by the fence while
autumn mellows,
霍克斯: Light-headed in my autumn bed I lie,
霍克斯的译本,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言的语文规范和文化习惯,因此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和意译的方法,翻译的目的是想要与西方读者分享书中乐趣的热切愿望,满足外国读者的需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的译本,注重的则是对原作的忠实,在翻译时采取了异化的策略和直译的 方法,他们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文化,让其能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 深。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
二、地名
潇湘馆
杨宪益:Bamboo Lodge 霍克斯:The Naiad's House
分析: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竹来赞扬林黛玉的高尚节操、对爱情的忠贞 和忍受“风刀霜剑”的坚韧意志。同时,林黛玉又称为“潇湘妃子”,暗指娥 皇女英。而Naiad是希腊神话中河边湖滨仙女。可见,杨宪益是取“潇湘”竹 之意,霍克斯则取娥皇女英的典故。两人各取一意,但Naiad具有典型的西方 文化色彩,从而掩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且Naiad与竹毫无联系。因此,相 较之下,倒不如简单的“Bamboo Lodge”合适。
(一)霍克斯的翻译思想
霍克斯在从事翻译时,最重视的就是“三个忠实”原则,即忠实于作者,忠实于读者,忠实于 艺术。他不仅坚持以作者为中心,也坚持以读者为中心。加强译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愉悦功能成为 指导霍克斯翻译行为的另一重要原则,在这原则的指导卜,他的翻译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 霍克斯善于运用地道的英语来翻译,这样使译文显得通顺流畅,他对原著所持的积极态度,正是 霍克斯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体现。意译法支配的“再写作”,简称“译写”,是霍克斯翻译实践中 最常用的策略。他对“译写”策略的熟练运用使其译文的艺术价值大大增加。
杨宪益译本 VS 霍克斯译本
四、节日
《红楼梦》第五十回中,“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
杨宪益:"By New Year," they exclaimed. "Not likely!It probably won' t be ready til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