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功能及NK细胞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 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干扰素 原理

干扰素原理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在免疫应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它由免疫细胞产生,可以抵御病毒感染、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增强免疫反应。
干扰素主要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当细胞感染病毒后,病毒感染的细胞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进一步传递给附近的细胞。
这些受到干扰素刺激的细胞会合成并释放一系列的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的复制。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
它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抗原递呈细胞的抗原递呈效率,并增强NK细胞的杀伤能力。
干扰素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受体表达来调节免疫应答。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它可以通过多个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阻断肿瘤的供血和营养来源。
此外,干扰素还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提高肿瘤的免疫消灭能力。
总之,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
它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来发挥其功能。
干扰素的研究对于理解免疫调节和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目录1干扰素2干扰素简介3治疗有效率4干扰素多少钱5发现6什么叫干扰素(IFN)7品种及价位8作用机制1.8.1 ①间接性2.8.2 ②广谱性3.8.3 ③种属特异性4.8.4 ④发挥作用迅速1干扰素药物类别:抗肿瘤药,抗病毒药;所属类别:生物反应调节剂药物名称:干扰素英文名称:Interferon药物别名:序号中文别名英文别名一.α干扰素制剂/规格:序号制剂规格1.注射剂5×10。
单位(1 ml);1×106。
单位(1 ml);2.冻干剂l×10。
单位成份/化学结构:序号成份化学结构药理作用:1.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活性不是杀灭而是抑制病毒,它一般为广谱病毒抑制剂,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当病毒感染的恢复期可见干扰素的存在,另一方面用外源性干扰素亦可缓解感染。
2.抑制细胞增殖干扰素抑制细胞分裂的活性有明显的选择性,对肿瘤细胞的活性比正常细胞大500~1000倍。
干扰素抗肿瘤效果可以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通过宿主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限制肿瘤的生长。
3.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杀灭肿瘤细胞。
4.干扰素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免疫调节作用,对巨噬细胞及NK细胞也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
药动学:干扰素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后入血的速度较慢,需较长时间才能在血中测到。
肌内注射后Tmax为5~8小时。
一次肌注:106单位,血清浓度为100单位/ml,这比在病毒感染时自然产生的干扰素量为高。
(完整版)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α-2b
1
2020年8月14日
逻 辑
01.干扰素的前世今生。 02.什么是干扰素。 03.作用机理是什么?
第一目部录分
干扰素的前世今生
干扰素发现史
病态郁金香
1892年 伊万诺夫斯基
1897年 贝杰林克
1899年 里德
1957年 埃克萨斯和林特曼
干扰实验
灭活
接种
孵化
流行性感冒病毒
165个氨基酸 第23位是赖氨酸
4个Cys
美国(FDA)欧盟(EMEA)中国 (SFDA)30 多个国家
a — 2b 正常白细胞
165个氨基酸 第23位是精氨酸
4个Cys
美国(FDA)欧盟(EMEA)中国 (SFDA) 90 多个国家
国际单位(IU) 1.1*108IU/mg 20.9%
国际单位(IU) 1.2*108IU/mg 6.9%
专利技术
利益(假单胞菌)
更安全
不易耐药 疗效好
安全性高 疗效好
抗肿瘤
调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免疫
抗病毒
抗肿瘤
调节 免疫
抗病毒
抗肿瘤
调节 免疫
抗病毒
肿瘤细胞
正常细胞确定过程:分化——成熟——死亡
肿瘤细胞获得的程序外特性包括:
无限繁殖能力—自身分泌生长因子及生长因子受体。 —分泌粘多糖,屏蔽细胞间信号传递,接触抑制现象消失。
转化能力—合成自身的调节蛋白,原有细胞性质、形态改变。 浸润能力—合成特殊酶系统,破坏组织结构,扩散转移到其它组织。
干扰素直接抑制肿瘤细胞
正常细胞 具有接触抑制现象
肿瘤细胞无限增殖
干 抑制肿瘤蛋白表达 扰 诱导分化 素 抑制自生长因子
干扰素

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可将IEN分为IFN-α、IFN-β、IFN-γ,它们分别由白细胞、纤维母细胞和活化T细胞产生。IFN-同。IFN除有抗病毒作用外,还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控制细胞增殖及引起发热等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它是一个广谱抗病毒药,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蛋白质合成阶段,临床可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眼病、带状疱疹等皮肤疾患、慢性乙型肝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特异免疫是针对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其中,干扰素和NK细胞起主要作用。
1.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分泌性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α干扰素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β干扰素主要由人成纤维细胞产生,α和β干扰素属于Ⅰ型干扰素,抗病毒作用较强。
γ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为Ⅱ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其免疫调节作用较抗病毒作用强。
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素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发挥效应。
干扰素首先作用于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休过程,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作用。
抗病毒蛋白主要包括2′-5′A合成酶和蛋白激酶等。
前者降解病毒mRNA、后者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使病毒复制终止。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①间接性:通过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等效应分子抑制病毒。
②广谱性:抗病毒蛋白是一类酶类,作用无特异性。
对多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③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高,对异种细胞无活性。
④发挥作用迅速: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扩散。
在感染的起始阶段,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生作用之前,干扰素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活性:包括激活巨噬细胞,活化NK细胞,促进细胞MHC抗原的表达等;此外干扰素还能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2.NK细胞NK细胞能非特异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感染早期,抗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形成之前发挥重要的作用。
NK细胞的杀伤过程不受MHC限制,不依赖抗体,对靶细胞的杀伤也无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