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历史问题总结

若干历史问题总结
若干历史问题总结

若干历史问题的总结

一、民主与法制

1.民主代替专制,法制取代人治是进步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

2.民主和法制具有阶级性、阶段性、艰巨曲折性、多样性和发展性。

3.民主和法制是相互关联的,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建立健全法制,只有健全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的民主权力。

4民主法制建设应当依据国情,以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捍卫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应当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道路。

5.民主法制建设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正确的指导思想、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胜利。民主政治的建设要做到制度化、法律化。

6.古代“家天下”当中的一些“公天下”因素:朝议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的实质。明清之际出现带有启蒙色彩的民主思想。

7.雅典民主和法治:少数奴隶主的民主(成年男子的民主),多数人的暴政。既有积极性,又有局限性。

8.罗马的民主和法治:罗马早期的共和国和法制建设。

9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两种政体,两种程度,权力的制衡。建立和完善的原因。

10.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存在的问题:“肃反”扩大化和“大清洗”,党群关系紧张等。11.中国近代曾三次出现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机遇,但都在中外反动派的破坏下失败了。

(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抗战胜利后)它说明了: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帝国主义根本反对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阶级力量比较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难以战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1.中国现代的民主:建国前的苏维埃政权的工农民主专政和“宪法大纲”。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专政和“三三制原则”。解

放区的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后的“三大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新时期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农村和城市)

1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赢得民族独立,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二、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实业救国”的理想

中国近代的两大历史主题是: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这两大主题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近代化;只有大力进行近代化建设,才能为争取民族独立创造更好的条件。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但封建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是失败的。

2.中国资本主义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遇到机会就能发展。

3.从清政府到民国、到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前期、到建国初期,民族工业都曾遇到过发展的机遇,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张謇就发展民族工业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但当时难

以实现。

4.史实证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两大障碍,只有推翻三座大山,民族工业才有真正的春天。实业救国的理想才能实现。

5. 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后期的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及教训。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强大中国。

6.若干金融问题:古代的货币演变,宋代的交子,元代曾出现通货膨胀。鸦片战争前世界白银的流向。中国的白银外流。荷兰的金融、英国的金融、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

三、经济发展的若干认识

1.发展经济要依据国情,对任何外国成功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盲从。

2.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3.变革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

4.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犯急躁冒进的错误。不能让阶级斗争干扰取代了经济建设。

5.经济发展模式或体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要顺应形势及时改革旧的模式,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活力。

6.大力发展科技,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走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的道路。

7.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就有保护环境的思想。

8.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姓“资”姓“社”的标准。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

9.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0.若干经济思想和经济发展模式: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克林顿主义、撒切尔主义。列宁模式、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模式、德日的法西斯模式、邓小平模式。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的区别。

四、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1.新航路开辟后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四个步骤,西方列强主导,强力推进资本输出。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两个体系和两大金融支柱。美国主导。双重影响。

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扩张,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全球

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利益的失衡。他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也是全球性的。

4.发展中国家对待全球化既不能一味地抵制反对,也不能一味地逃避,也不能不加防范地融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政策,在积极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5.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促进经济增长,以求在全球化中争取有利的地位。

6.当今人类面临着新一轮的威胁和挑战:资源枯竭、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泛滥、人口膨胀……还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不良影响等。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两个国家的努力,而是要求加强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携手建立一个美好地球村。

7.全球化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此造成的风险、危害也在蔓延。面对风险,各国应当携起手来,共商良策,共同应对,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最大限度地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反对以邻为壑的关税壁垒政策,遵循

世贸组织的规则,尊重世贸组织的公正裁决。世贸组织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切实维护成员国的利益、尤其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8.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艰难谈判,降低关税,制定与世贸相适应的法规。影响……中国与世界博览会……

五、国际关系问题

1.国家利益是决定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本是由综合国力的决定的。

2.在国际交往中,国际利益至上,为了应对共同的威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够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合作,又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争。

3.外交政策或意图能否得到实现,除了看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外,还有其他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如整个的国际形势好坏(是列强主导还是正义的力量主导)、外交场合的力量对比、外交家个人的风范与才能、民众的参与程度等。(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

4.国际格局是指力量对比相对稳定的一种状况,力量对比的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而引起力量对比变化的因素是多样性

的。当今世界尚没有一个稳定的力量对比,所以一个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出现,当今的国际格局只能叫“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不是美国能一手遮天的,很多问题也不是单纯靠美国的军事打击就能解决得了的。

5.“弱国无外交”,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并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在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确实是“弱国无外交”。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捍卫主权的斗争往往失败。在国际政治斗争中往往成为大国强权政治、肮脏外交的牺牲品。所以只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捍卫自身的主权利益。

6.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权利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利益,他们的正义要求理应得到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当加强联合团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7.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共建和谐、和平的世界,是当今的正义呼声。

8.中国是维护和平的力量,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是负责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古到今都为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郑和精神”“万隆精神”)

六、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民族和解、国家统一是进步是历史潮流。

2.港澳问题是殖民侵略造成是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港澳问题是国与国的关系。

3.朝鲜与韩国、前东德与西德是二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产物。德国的两度统一。

4.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属于中国内政。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国际势力插足干预台湾问题,坚决反对把台湾问题国际化。台湾问题应当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同解决。

5.不利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岛内的台独势力和某些国际反华势力。

6.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力因素:“一国两制”的

方针、港澳回归的成功经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传统与情感、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两岸经济贸易联系的加强等。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

7.历史上的“一国两制”与区域自治:辽朝的“双轨政治”。陕甘宁特区和经济特区。港澳台特别行政区。

8.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领海权遭破坏,洋务派建设近代化的海军。

七、发展中美(英、法、日、俄罗斯等国的关系)

1.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近代侵略中国(望厦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抗战时支持中国。抗战后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敌视中国。70年代关系正常化。之后时好时坏,一波三折。原因是……

2.英美的创新与崛起:英国引领17—19世纪中期的时代潮流: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

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为扩张过度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英、美比较典型)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时代”来临了,美国人的创新能力非常突出,如政治体制、科技、经济运行模式等。

3.从英美看大国崛起的启示:抓住机遇、创新发展、对外交流、重视科技、建立强大军队等。

4相关认识:中美两国都是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两国间的经济贸易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对于两国间出现的分歧和问题,两国应当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妥善加以解决,以推动中美关系积极健康稳定的发展。

双方应当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不做有害两国人民感情、有损两国人民利益的事。

双方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对于涉及到

彼此重大利益、核心利益的问题时,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要建立两国间的正常交往机制,保持密切联系或对话。5.中日关系:古代日本学习中国。近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学习日本。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日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为何不及德国深刻的原因:战后对日本战犯惩办不彻底、美国的扶植、国际社会的过于宽容、日本的政治大国的梦想、日本的神道信仰等。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理性爱国。

6.中俄关系:沙俄割占和分裂中国的领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不良的影响)。建国初期的中苏关系十分友好,涉及政治、经济、外交、风俗、文化等。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苏对抗,甚至爆发边境冲突。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重归正常化。中俄发展战略性伙伴关系,在各个方面展开友好合作与交流。

八、社会改革与发展

1.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

力,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

2.改革成败的若干因素: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力量与守旧力量的对比、措施是否符合国情民情、是否有稳定的内外环境、改革者自身的能力与品质等。

3.苏联改革给我国的教训: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有稳定的内外环境。要正确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要把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放在首位。要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防止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

4.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处理好各方厉害关系,防止树敌太多,阻碍了改革。妥协也是一门政治艺术。

5.改革不会一帆风顺的,必然会损害到一些人的利益,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保障措施,给利益受损者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6.改革的类型: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推进的封建化运动、少数民族汉化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

7.在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中要注意的问题: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一味崇洋,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实际,择善而从之。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处理好传承、创新发展的关系。

九、科技发展是双刃剑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则越来越取决于科技发展,谁占领了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3.应当坚定不移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以造福于人类。

5.中国发展核技术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和平

的正确选择。中国在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和平开发利用核能,防止反对核扩散、核灾难,支持全面禁止核试验,不向无核国家传授核技术,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对有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

6.科技发展与应用取决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中国古代科技在推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不及西方和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态度)

十、建立人才培养、选拔、任授、监督机制

1.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曾建立过一套人才的培养、选拔、任授、监督机制,为营造盛世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世界的称赞,也为后代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御史大夫、通判、刺史、按察司、御史台等监察官。

2.因为地主阶级剥削本性决定了他们难以建立一种长效的机制,保持一种制度积极性的长效发挥,以致一些制度后来被扭曲了,由积极作用转变为消极作用了。如察举制度、刺史制度和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从隋炀帝正式建立到1905年废除,其作用在不同时代是不同的)

3.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了人的知识、道德和智慧,理学家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的修炼。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4.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任授、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品德化建设,拒腐防变,维护社会稳定。

5.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了人的基本权利,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得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捍卫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十一、文学艺术的发展

1.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素材。

2.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一定特色的文学艺术也反映了、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关注唐宋以来的市民文学艺术的发展)

3.文学艺术具有阶级性、思想性、多样性、时代性、教化性、交融性。

4.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的指导方针能够促

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双百方针”遭到破坏,政治环境险恶,就会极大地破坏文学艺术的发展。

5.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变化的精神需求,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6.注重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进步文化。在尊重、包容、理解、欣赏其他民族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捍卫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7.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天地。

十二、重视教育,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1.中国古代重视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

2.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是恩威并用、赏

罚并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有重要影响。

3.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曾经有过:“士”、小资产阶级、“右派”、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

4.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先河,宋代的书院学术讨论的风气较浓厚。洋务派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清末新式教育得到的发展。

5.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6.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德才兼并的科技大军。

7.切实关心知识分子,为他们的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8.要依据国情发展教育。

9.留学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中国曾是亚洲各国留学的中心,由此带来了频繁的经济文

化交流。洋务派派出了近代首批官派留学生,留学方向为欧美。19世纪末去日本留学的人多了。十月革命后到苏俄(后为苏联)留学的人多了。建国后的留学……新时期的留学……

十三、社会风俗的变化

1.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社会风俗。社会风俗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时代性、阶级性、变化性、交融性。(汉人、少数民族、外国)

2.一种风俗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长期的甚至伴随着剧烈的阵痛的,如汉人留辫子和剪辫子。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风俗变化的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中西文化的交融。社会政治变革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和个性解放。名人效应等。

4.良好的社会风俗有利于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社会进步、科技经济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的主流社会风尚……新时期的社会风尚……

5.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要养成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 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2019年4月浙江省高考选考历史试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4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 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 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 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 前茅的瓷器还有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①甲骨文②行书③小篆④金文⑤隶书⑥草书②楷书 A.②⑤⑦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 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

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篇,希望大家喜欢!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大学军训小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 一、早期政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两大矛盾:皇权—相权;中央—地方) 1、秦: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辅佐政务)、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制度)郡县制度(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标志着由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2、汉: (中央官制)中外朝制度 (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度→推恩令→十三州刺史(监察地方,后发展为州牧,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选官制度)察举制 3、隋唐: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用以执行 (地方制度)节度使,后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4、宋: (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地方制度)文官制度,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5、元: (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设宣慰司 6、明: 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复存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7、清: 康熙设南书房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经济→农耕经济 一、农业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耕作工具:铁犁牛耕,西汉→耦犁;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都江堰;三国的翻车;曹魏的筒车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土地兼并 二、手工业 冶炼业、制瓷业、纺织业;青铜器,青花瓷,彩瓷

明中期之前,官营手工业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三、商业 宋朝之前,坊市分离 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瓦舍勾栏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四、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和海禁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东汉末年 2、唐安史之乱之后 3、两宋年间 南宋,经济重心正式南移,南方成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国古代文化 一、思想 1、儒家思想 孔子:仁,礼 孟子:性善论,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 2、道家思想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逍遥,顺其自然 3、

初中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初中历史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 ?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如何发挥学生在教室上主体地位作用 ? 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2017年历史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浙江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读】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gCYST5o6Gm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gCYST5o6Gm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读】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

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gCYST5o6Gm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gCYST5o6Gm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读】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gCYST5o6Gm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gCYST5o6Gm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读】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转眼间,又一学期过去了。在本学期里,本人担任初一年级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悉心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希望能通过总结,做到扬长避短,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本册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四个单元,每单元4—6课不等,共22课。每一课课前有课文提示,它虽然很短,但内容却是这一课学习中最重要的。关于课文的正文,你会发现有宋体字叙述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黑体字叙述的内容,是我们的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宋体字内容的。在课文中还安插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以及那些小框框里的想一想、说一说等,令我们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引导我们去思考更多的问题。?通过对本册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这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的感触是很深的。?首先谈一下自己认为做的好的方面。 一、注重研究教材。对每一篇课文在上课前都做了深入的研读,并翻查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能够有一桶水,力求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 二、认真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是注重备学生。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首先就要体现在备课上,根据不同的

个体设计相应的教案。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去点拨引导。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新课标精神讲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光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具体的、理性的认识,让他们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培养他们的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以上四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做到了。只不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可能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下面来谈谈本学期自己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几方面: ?一、上课时有时候会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超出了中学生思维水平,这样不仅让学生没听懂本课内容,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不良影响。?二、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有时候针对一个历史事件一讲就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学生爱听,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没完成,重点也体现出来。 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上课时生怕会遗漏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捞,这样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也印象不深。?四、探究与实践课没有积极开展起来,新课标精神中是很重视探究与实践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借口予以推掉。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五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一学期来效果很不好。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关于教学工作的讲话。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五个班,学生不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也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 八、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积极进行学历进修学习,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服务,同时也帮助其他同事打材料,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P9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P12 过程:1876年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P13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

高考真题——文综(浙江卷)历史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答案】C 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15.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获得丰富的史料就更能接近真相。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诗歌是特定的时期社会风貌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它可以作为研究的史料,A不准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对这样的史料必须“去伪存真”,还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与目标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与目标如何将"活"的历史摆在学生面前,鼓励、培养学生通过接触和参与其中来感触、感知、领悟历史,让学生们体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体验历史丰富的情感内容和历史材料以外的丰富世界,是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毕业班的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发挥潜能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

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九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三、夯实基础,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尤其是从20xx年开始,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说到高一历史,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历史是高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宋朝: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

2016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3分)《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3.(3分)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4.(3分)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绞织作坊兴起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