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然环境变化

地球自然环境变化
地球自然环境变化

地球自然环境变化

一、世界自然环境的自然变化

地球形成至今已有数十亿年。世界变化按照其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从

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无生物的太古代到有原始生物的元古代,再到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遵循着由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

也即沿着渐变与突变相互交替变化发展着。1地质科学证明,在如此漫长的发展变化中,地球经历了三次气候变冷的大冰期。它们是震旦纪

大冰期、晚古生代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因为人类是在第四纪大冰

期中由类人猿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中,逐步学会制造工具与使用

工具而转变为猿人、古人、新人、现代人的,所以第四纪大冰期的世

界变化研究对人类便显得更为重要。2加之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后,在利用自然过程中便对自然加以干扰,甚至破坏,世界变化也就更加复

杂化了。

二、人类对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干扰

生产力的步步提升,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也增大着人类对自然

的干扰,尤其是世界人口已猛增到58亿,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原过量

被放牧,沙漠化日益在扩大,动植物种类在灭绝,优美的环境遭破坏,地球上的灾害愈来愈多,山崩地裂、火山地震、狂风暴雨、水旱灾害……在地球上各个地方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使全人类不得不共同

发起“国际减灾年”来对付,这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1.世界重负人“祸”为首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口爆

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

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实行大规模的破坏,

必然得到自然惩罚,但在时间因素链上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父辈作孽,子孙遭殃。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

态系统的负载水平,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

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水平,必然产生世界性负向变化,增多了

世界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

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近年来发生的很多不利于人类和生物生存的世

界变化,既有天灾,人“祸”为首。

2.完整的臭氧层产生空洞问题

位于大气圈中平流层里的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有害生命机体的

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不过,近几十年来,

在平流层中飞行的超音速喷气式巨型飞机数量大增,它们排出的硝酸

盐和硫酸盐同臭氧化合,消耗了大气中含量不多的臭氧。加之,还有

各类化合物产生的氟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释放物,被紫外线照射变为

破坏臭氧的催化剂,已使完整的臭氧层遭到了破坏,产生空洞。有的

科学家估计,人类释放的上述物质,已使臭氧减少了3%,长此以往,

预计到2050年,可能导致臭氧减少10%。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将产

生危及世界的人类和生物界的重大问题。

3.大面积酸雨沉降问题

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的元凶。它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生成

硫酸或硫酸盐的微粒,飘荡在空中,遇到风雨下降,就被冲洗下来,

形成酸雨雪。加之,氮氧化合物在阳光、水汽、微尘的作用下所产生

的硝酸和碳酸盐,同样会使雨雪变酸,它们的生成都与燃烧石油、煤

炭矿物等燃料相关,是当前的一种严重污染物,已几乎为害整个地球。

4.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世界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

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

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

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世界性重大问题。

5.世界性气候变暖问题

对流层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气体,对大气起保温作用。所以,大气周围

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大气圈的能量平衡过程。世界各国在工

业化过程中燃烧矿物燃料的数量急剧增加,进入大气圈中的二氧化碳

气体也随之剧增,这势必引起世界性的气候异常变化。大气圈的能量

平衡比较脆弱,气温只要有少许改变,尤其是位于沿海之滨的大城市

如上海、伦敦等其损失更将惨重,带来更大的灾难。所以,减少矿物

燃料的燃烧,广植森林,保持大气圈的能量平衡是一个世界环境的重

大问题,非一国一邦所能办到的,这仍是一个人为世界变化问题,已

到了非采取有效措施不可的时候了。

三、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使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

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因为早期人类

理解水平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尚少,生产力水平尚低,造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尚未

达到世界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

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生产力大大提升,使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

染环境事件持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力突飞猛进,社会财

富增加,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很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

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世界性重大问题。到了人所共识的

非联合治理而解决不了的时候了,到了共同提出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理

论的时候了。

四、可持续和谐发展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丰收不忘歉收,勤俭治国,细水

长流。绝不能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寅吃卯粮。但作为当代明确提出

的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其

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再是单纯的为保护

而保护。稍后是1983年11月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经过对世界各地的广泛调查与相关人士讨论,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

了一份名为“我们的共同未来”(OurCommandFuture)的报告,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报告之中。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过

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则迫切地感

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草原的退化对我们经济发

展所带来的影响。再一次明确“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

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水平”。这个报告成为联合国及全

世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带有指导性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所通过的世界《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地球承载力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人类必须生活在地球的承

载力之内;否则,便要发生天灾人祸,减去超承载力的那一部分。人

们常说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所能维持供养

的人口总量。人口学家估计,21世纪内世界人口可能增加到150亿,

如此下去,势必超过地球承载力,人祸当前,可持续发展者必须严肃

考虑,认真对待。资源的永续利用要求必须对资源综合利用。3再其次,多样性是建立稳定持续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多

样性与稳定性呈正相关。生物种类成分愈多,愈趋稳定。所以多样性

增大了它的稳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从系统论方法思维看,可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

地区,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

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可持续发展

理论的关键,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

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人和这个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

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要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实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21世纪也是一个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教兴国”乃立国之本、强国之策、富民之术,教育为基础,百年树人,提升劳动者的素质,首当其冲。21世纪的人类将持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持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彻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愿望。人以地为生,人地和谐,持续利用。

地球自然环境变化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标准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地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地?() . 自转轴倾斜了° . 有岩石质外壳 . 身躯不大不小 .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地年龄比地球() . 相差无几 . 小亿年 . 小得多 . 大亿年 3.现今海洋地水主要是(). . 慧星撞击带来地 .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地 . 火山喷发出地水蒸汽 .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地 .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地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百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万年地石化过程 .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地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地证据.() . 对 .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 . 对 .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地奥秘()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地最主要特点是() .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地生物 .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地海洋生物 . 一个相当混乱地时期 .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地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地无脊椎动物.() . 腕足动物 . 三叶虫 . 珊瑚虫 . 软体动物 .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地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地面纱?() . 化石记录不多 . 地层发生严重地变质变形 . 多数是菌藻类

.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地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地是(). .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地面貌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万年 . 生动地再现了亿年前海洋生命地壮丽景观 .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地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 . 对 .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地生物.() . 对 .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地规律和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地原因是() . 运动方式不同 . 营养方式不同 .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地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地基本特征,这说明() .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地亲缘关系 .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地球表面及变化知识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陆地上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等。 3.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是峡谷。 4.我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6.地球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现在的大陆板块。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沙砾、沙、粉沙、黏土,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5.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6.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土壤上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7.雨水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8.影响侵蚀的因素:土地的坡度大小、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9.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2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2.自然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23.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24、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理解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得传奇 1.哪些奇迹凑巧不就是地球出现得?(B) A、自转轴倾斜了23、4° B、有岩石质外壳 C、身躯不大不小 D、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得年龄比地球(A) A、相差无几 B、小5亿年 C、小得多 D、大5亿年 3.现今xx得水主要就是(CE)。 A、xx撞击带来得 B、地球刚形成时就有得 C、火山喷发出得水蒸汽 D、从月球上吸引形成得 E、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得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得石化过程 B、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得石化过程

D、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得热辐射就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得证据。(A) A、对 B、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与地核。(B) A、对 B、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得xx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得最主要特点就是(D) A、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得生物 B、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得海洋生物 C、一个相当混乱得时期 D、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得xx 2.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得无脊椎动物。(E) A、腕足动物 B、三叶虫 C、珊瑚虫 D、软体动物 E、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得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得面纱?(ABC) A、化石记录不多

B、地层发生严重得变质变形 C、多数就是菌藻类 D、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得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得就是(ABCD)。 A、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得面貌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B、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得壮丽景观 D、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与海绵动物 5.常见得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与床板珊瑚。(A) A、对 B、错 6.蓝细菌就是地球上最早产氧得生物。(A) A、对 B、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得规律与证据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与原始单细胞得原因就是(B) A、运动方式不同 B、营养方式不同 C、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细胞结构不同

地球历史及其生命的奥秘答案整理

第一章:地球起源与演化的传奇(7/8) 1.哪些奇迹凑巧不是地球出现的?(B) A. 自转轴倾斜了23.4° B. 有岩石质外壳 C. 身躯不大不小 D. 运行速度很慢 2.月球的年龄比地球(A) A. 相差无几 B. 小5亿年 C. 小得多 D. 大5亿年 3.现今海洋的水主要是(CE)。 A. 慧星撞击带来的 B. 地球刚形成时就有的 C. 火山喷发出的水蒸汽 D. 从月球上吸引形成的 E. 早期地球收缩时排出的气 4.下列哪几项最不可能成为化石。(BC) A.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1百万年的石化过程 B. 生物死亡后显露在地表让遗体腐烂 C. 生物遗体掩埋后经过了不到1万年的石化过程 D. 生物体本身最好具有骨骼

5.宇宙背景中残留下的热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曾经发生过的证据。(A) A. 对 B. 错 6.原始地球没有形成地壳,但形成了地幔和地核。(B) A. 对 B. 错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奥秘(8/8) 1.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最主要特点是(D) A. 有三叶虫、海绵、海蜇及一些类似蠕虫的生物 B. 出现了数量众多、种类单一的海洋生物 C. 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 D. 现存生物门类有了各自的祖先 2.下列哪一项不是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的无脊椎动物。(E) A. 腕足动物 B. 三叶虫 C. 珊瑚虫 D. 软体动物 E. 盾皮鱼 3.为什么前寒武纪的生命演化披上了神秘的面纱?(ABC) A. 化石记录不多 B. 地层发生严重的变质变形 C. 多数是菌藻类

D. 占了地球历史八分之七的时间 4.澄江动物群令人惊叹的是(ABCD)。 A. 与以前生物稀少贫乏的面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比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早1000万年 C. 生动地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 D. 出现了巨型食肉动物奇虾 E. 出现了节肢动物、蠕虫和海绵动物 5.常见的珊瑚化石属于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A) A. 对 B. 错 6.蓝细菌是地球上最早产氧的生物。(A) A. 对 B. 错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规律和证据(8/8) 1.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的原因是(B) A. 运动方式不同 B. 营养方式不同 C. 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同 D. 细胞结构不同 2.人体具有恒定的体温、胎生、哺乳等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这说明(A) A. 人类与哺乳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B. 人类比哺乳动物低等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地层、化石、卵石这些名词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对于地球及地层运动的知识,如:火山、地震、风化现象等,作为探究的主题让小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分析、去研究,不仅可以使他们获得有关的知识,意识到地层变化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性,还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本单元遵循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主要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了解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编写。 二、单元课时内容 本单元由《火山》、《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作一块卵石》5课组成。 三、单元课时之间的联系: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卵石的形成、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矿物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的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学习本单元,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火山和地震》一课,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火山和地震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矿物》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认识他们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做一块卵石》,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地表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和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地表的改变发生作用,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使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实验。

地球的奥秘

地球的奥秘 一、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1、各种矿物形成的本质面目 1)、大理石类 2)、翡翠和玉石类 3)、水晶类 4)、玛瑙类 5)、寿山石类 6)、碧玺和其他宝石类 7)、孔雀石 8)、绿松石 9)、鹅卵石类 2、典型地质地貌结构的本质面目 1)、由史前巨型人类形成的地质地貌 2)、由史前巨型动物形成的地质地貌 3)、其他地质地貌的成因 4)、自然形成的地质结构 3、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1)、皱褶的形成原因 2)、碎裂和断层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的构造 1、地质板块的形成 2、地球的结构 3、地表下生存的人类 4、巨兽的活动与地球灾难的本质 1)、巨兽的面目 2)、地陷 3)、地震的原因 4)、火山的原因 5)、地裂的原因

地球的奥秘 人类从刀耕火种的洪荒一路走来,从亘古到现在,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于我们自身生存的地球始终存在着无数的困惑,对火山、地震、地陷这些灾难一直充满着恐惧。这些灾难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运动是怎样的,一直是人类在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探究的问题。如今,蒙天父上帝圣灵的启示,我把上帝施下的神迹指出来,并把有关的知识记录下来,传达给你们。 一、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1、各种矿物形成的本质面目 人类已经挖掘出大量令人惊异的化石,其中有一些是鲜肉的化石。下图是一张鲜肉化石的图片,这是一块史前小型巨人的人体组织化石。可以看到,化石所凝伫的状态,完全是这个人刚刚死去的瞬间的肌体组织的状态。这是我们的上帝在某种特殊状况下保留下来的史前人类的化石,这类的化石在中国被称作五花肉石。 这这种化石并不是特例,而是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所有地表上的山脉、土壤、沙漠、河床与海床,乃至地下所有地层中的物质,全部都是上帝为我们今天的人类所创建的。对于其他的各类石质材质,它们原本的真实面目是下面的这些种类: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

2015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考试答案旧金山1906年发生了几级地震?1.0 分 A、 7.3级 B、 8.3级 C、 8.5级 D、 9级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2什么导致了雪球迅速融化?1.0 分 A、 板块运动 B、 地震 C、 太阳黑子 D、 温室气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地震预报三要素不包括哪个要素?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震源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地质时代兽类大概多长时间就会灭亡一个种群?1.0 分 A、 1100年 B、 1000年 C、 900年 D、 800年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液化一吨煤,需要从地下抽取多少吨水?1.0 分 A、

B、 6吨 C、 6.5吨 D、 7吨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6地震预报的三要素不包括1.0 分 A、 时间 B、 地点 C、 震级 D、 成因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月球上的水来源于1.0 分 A、 木星 B、 水星 C、 金星 D、 彗星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大气污染的三个阶段不包括哪个阶段?1.0 分A、 粉尘污染时代 B、 胺化合物污染时代 C、 二氧化硫、硫酸盐污染时代 D、 大气符合污染时代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谁的诗句?1.0 分A、 陈毅 B、 苏东坡 C、

D、 毛泽东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证明印度大幅度北漂的是1.0 分 A、 海岸线形态 B、 生物分区 C、 古地磁 D、 古气候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青藏高原的总体地势是1.0 分 A、 东北高,西南低 B、 西北高,东南低 C、 西南高,东北低 D、 东南高西北低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2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1.0 分 A、 构造隆起 B、 热隆起 C、 构造隆起和热隆起 D、 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3月壤中的什么资源是人类最感兴趣的?1.0 分A、 氧化铝 B、 铁矿 C、 钛矿 D、 氦3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高中地理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三章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相关素材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从诞生之日起,已历46亿年。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四。在英语里,地球是惟一一个不是从希腊及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英语的地球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 aia,大地母亲)。地球目前是人类所知道的惟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地球数据 年龄:44~46 亿年。 公转周期:约365.2422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梨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气(0.03%)稀有气体(0.933%)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体积=10832亿立方公里。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 表面积=5.11亿平方公里。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70.8%) 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总表面积的29.2%)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5×10-5 特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岁差周期= 25800 年 平均轨道速度= 29.79 公里/秒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基础训练答案

1、地球内部有什么 ★我想研究的问题 2、我们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情况? 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4、地球内部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观察实验 ●地球内部有什么? 我的猜想:有石油、煤、矿产、岩石、水等 我的交流:地球内部能开采出煤、石油、矿产等;泉水和井水说明地球内部有地下水;火山喷发说明地球内部有岩浆、火山灰等…… 我的发现:地球内部有丰富的资源。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我的交流: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由岩石组成,地幔、地核由很多成分组成。 我的发现:地球的结构好像鸡蛋一样,蛋壳相当于地壳,蛋白相当于地幔,蛋黄相当于地核。 2 火山 ★我想研究的问题 2、火山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害处。

★观察实验 ●对火山的了解。 我的交流:火山喷发时炙热的岩浆从火山口流出,浓烟冲向高空,火山灰、石块等落下。 我的发现: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火山的成因。 我的猜想:地球内部的岩浆流出来了就是火山的爆发。 我的方案:1、在铁盒子里放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记录: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我的发现: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我的收获1、填一填 (1)红色热水自下而上迅速蔓延开来。 (2)岩浆地壳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地壳内部压力大,温度高,导致岩浆运动剧烈。 (3)温度压力。

2、生活中的科学。 利:火山喷发会在地下形成铁、金刚石等矿藏;火山附近会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火山灰使土地肥沃。 弊:火山喷发会烧毁森林、房屋,覆盖田野,污染空气。 拓展与应用 我国火山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昆仑山区、黑龙江省、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地。 3 地震 ★我想研究的问题 2、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3、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地震发生前会出现什么预兆? ★观察实验 ●对地震的了解。 我的交流:地震发生时大地、建筑物剧烈晃动,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我的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是由岩层断裂造成的。 ●地震的成因。 我的猜想:岩层的断裂引发了地震。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检测题及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探究填空(18分)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6300千米。地壳越深,其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2、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进行探知。 3、卵石的现状都近似圆形,表明光滑。 4、煤、石油和天然气属于能源矿产;铁、铜属于金属矿产;石英、石膏属于非金属矿产。 5、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6、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一些远古时代的海洋化石。 7、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 二、探究选择(16分) [ 1、地震危害很大,但人们目前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这说明③。 ①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②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 ③地震预报是十分复杂的世界性科学难题 2、到目前为止,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②。 ①岩石分析方法②地震波研究③电波测试 3、我国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地震是①。 ①汶川大地震②唐山大地震③台湾大地震 4、下列属于地质作用的对地表改变的是①。 ①岩浆活动②毁林活动③开山修路 : 5、地核温度约为②。 ①2000℃②4700℃③3400℃ 6、地震发生前,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②。

①日食或月食②地下水位突然改变③太阳黑子突然爆发 7、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上层,中间一层是②。 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8、下列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利的活动是③。 ①乱砍乱伐②毁林开荒③植树造林 三、探究判断(16分) 1、地壳各处的厚度是一样的。(×) … 2、地球的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3、雨水对岩石没有破坏。(×) 4、煤、石油都是可以再生的能源。(×) 5、地球内部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的特殊的固体物质。(√) 6、地球的结构如同鸡蛋。(√) 7、火山的喷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8、我们要研究,开发新能源,才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 四、名词简答(6分) 1、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2、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 : 五、填表(9分) 六、回忆实验,回答问题(20分) 1、回忆温度对岩石影响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观察到的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掉碎屑。 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岩石受到的温度有高有低,这种变化会使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地球奥秘赏析论文

地球奥秘赏析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个圈层的详细特征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首先,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 根据当前科技的发展,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地震波研究的成果。地震发生时,所激发出的在地球中传播的弹性波就叫地震波。地震波从震源向四面八方传播,到达地表的各个地震台站后被地震仪所记录下来。通过对许多台站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便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目前,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以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其中,地壳与地幔之间以莫霍面分界,地幔与地核之间以古登堡面分界。 二、地球内部各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 首先,地壳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 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绪论(一) 1 地球系统是指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层、水层、生物圈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正确答案:√ 2 钱学森何时提出建立地球表层学思想的人是 A、1981年 B、1982年 C、1983年 D、1984年 正确答案:C 3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 A、王淦昌 B、钱三强 C、钱学森 D、邓稼先 正确答案:C 4 地球系统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A、1986年 B、1987年 C、1988年 D、1989年 正确答案:B 5 美国何时提出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 A、1980年 B、1981年 C、1982年 D、1983年 正确答案:D 6 地球系统科学以广义的“地球系统”为研究对象。 正确答案:√ 7 地学和天文学有密切的关联。 正确答案:× 8 在哪一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A、2000.0 B、2002.0 C、2007.0

正确答案:B 9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包括找矿、环境、资源、灾害。 正确答案:√ 10 地学属于以下哪一类? A、系统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应用科学 正确答案:C 11 地球系统科学即为传统的地学科学。 正确答案:× 12 地球系统科学以美国航天局出版《Earth system science》为标志而建立,这一年是哪一年? A、1983.0 B、1985.0 C、1987.0 D、1990.0 正确答案:C 1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地球学的发展不包括以下哪条? A、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和系统整合 B、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C、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 D、太阳系研究 正确答案:D 14 1983年提出要建立地球表层学的思想的人是谁? A、冯如 B、邓小平 C、李四光 D、钱学森 正确答案:D 15 温家宝是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 正确答案:√ 16 狭义的地球系统是由地核、地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相互作用而组成的统一体? A、自然环境 B、生态系统 C、动植物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篇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8 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全球变化生态学答案

1.学习《全球变化生态学》这门课程的目的是?A、拓宽知识面B、增强环保意识C、全球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2.全球气候变化目前最明显的特征是全球气候变暖?√ 3.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C、万分之四 4. 5.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C、生物和环境 6.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D、5 7.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8.“地球系统科学”在什么时间被提出?D、20世纪80年代 9.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A、20世纪60年代 10.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D、德国人 1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D、大气 12.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13.20世纪后几十年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走向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14.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15.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氩气 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D、9月16日

17.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C、1974年 18.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19.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20.“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哪年决定的?C、1995年 2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C、50000-70000 2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B、三分之二 23.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D、80% 2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25.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26.全球每年有50000平方千米-70000平方千米耕地变为沙漠。√ 27.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D、三分之一 28.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B、南美洲北部 29.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A、2.8% 30.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31.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32.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列世界第三?×

地大博物馆地球奥秘展厅解说词

博物馆大厅及地球奥秘展厅解说词 各位观众,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参观。本馆是一座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加学校自筹资金建成的全新博物馆,自2005年5月开馆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所以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是因为这个馆有几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有一批好标本,其中部分标本在全国和全世界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在讲解得时候,我也会时不时地指着某一块标本说,这块标本在目前世界上或全国排名第一;二是广泛采用了声光电技术;三是普遍采用了模拟技术,包括实地场景模拟和虚拟仿真;四是采用了信息化展示技术;五是采用了互动技术,也就是有些项目观众可以参与。后面这几个技术体现了现代化博物馆的特点。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面墙壁,这可不是普通的墙壁,而是一片化石,是2亿多年前的动物留下的痕迹形成的化石。大家先看那条规矩的曲线,可不是我画出来的,而是当时的鱼游泳的痕迹,也就是鱼游动的时候,鱼尾巴和鱼鳍扫出来的痕迹;这边的一道一道得线条,也不是我画的,是当年的无脊椎动物也就是虫子在水底爬行或者寻找食物的时候留下的痕迹;再看那边,有大量的爪子印,那是当时的小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留下的脚印。这片化石墙壁产在陕西北部,面积100平方米,在当今世界排在第一位,号称“世界第一墙”。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上楼参观第一个展厅——地球奥秘展厅。 我们现在来到了地球奥秘展厅。这个展厅将通过一系列珍贵的标本和景观模型给大家展示地球的来龙去脉。现在请大家先往上看,这个展厅的顶部是弧形,我们就把这个巨大的旋涡星系的照片贴上去了,造成一种星空的感觉,进到这个展厅就好比是站在地球上看宇宙。 02我们从这边开始。这是用动态手段展示的太阳系,左边这个巨大的火球就是太阳,从左到右依次排开九大行星。看到第三颗行星,我们感到特别亲切,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地球,有水、有空气、有生命,在太阳系中她是最独特的。大家请看右下角,我们为太阳系设计制作了一个虚幻景观,九大行星正在围绕太阳旋转。 03大家请往后看,这是我们的一个独特的构思。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假设,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答案资料

《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共50题,50分) 1.法国罗纳河修的水坝落差有几米B A、5.0 B、6.0 C、7.0 D、8.0 2.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在哪一年召开?D A、1987.0 B、1983.0 C、1981.0 D、1979.0 3.中国不怕全球变暖的原因不包括哪条?C A、北方城市冬季供暖时间缩短,有利节能。 B、青藏高原霜冻期变短,有利农业生产 C、南方城市制冷所需能源加大 D、长江口潮差变化5米/年,大堤高6米。 4.地震波中的什么波破坏性大?C A、P波 B、压力波 C、面波 D、S波 5.Rodinia超级大陆形成于多少亿年前?B A、8亿年 B、9亿年 C、10亿年 D、12亿年 6.物质代谢的原料不包括哪种物质?D A、二氧化碳 B、水

C、氧气 D、氧化铁 7.一下灾害周期最长的是B A、地震和特大干旱 B、冰期和间冰期 C、特大洪涝灾害 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8.()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目前处在塌陷期。B A、古生物学家 B、构造地质学家 C、地理学家 D、气象学者 9.生物或其他群体居住地段所有的生态因素的总和叫做A A、生境 B、生物圈 C、生态环境 D、以上都不对 10.雪球地球事件结束时,火山释放气体使得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上升到当今水平的多少倍?A A、350倍 B、400倍 C、450倍 D、500倍 11.南水北调的中线长度为多少?D A、2000公里 B、1800公里 C、1600公里 D、1400公里 12.我国的目前大坝建设主要考虑()B A、储水 B、发电 C、生态 D、气候

13.极端环境不包括()。C A、高温 B、低温 C、高纬度 D、强酸 14.反射阳光最少的是B A、雪 B、海水 C、沙 D、植被 15.泥盆纪的偏心率:岁差是()。D A、1:3 B、1:4 C、1:5 D、1:5.9 16.当前国际的先进技术可以通过基准、水准、重力、磁力和什么技术进行地震预测?A A、GPS定位 B、动物反应 C、气候变化 D、海拔变化 17.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不包括下列哪个特性?A A、洋壳与陆壳之间未发生俯冲 B、主动大陆边缘 C、有火山弧、地震 D、洋壳与陆壳之间发生俯冲 18.“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多久以前?A A、一万两千年前 B、两万两千年前 C、三万两千年前 D、四万两千年前 19.地震波中的纵波速度大概是多少kms?C A、6km/s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试题含答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试题 姓名等级 一、查漏补缺。 1. 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层,从内到外分别是、、。 2. 科学家利用和等提供的信息来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 3. 火山大致可分为、、三类。 4. 风化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5. 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等。 6.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地震最早的国家,早在多年前,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 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仪器——,为地震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7.煤、石油、天然气属矿产,铁、铜等属矿产,石英、石膏等属矿产。 8. 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 9.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或。 二、明辨是非。 1. 地球内部是平静的,地球表面也是一成不变的。() 2. 地震与火山对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3. 煤可以制作燃料、染料、消毒剂、杀虫剂等。() 4. 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5. 地下储藏的能源有很多,所以人类用不着开发新的能源。() 6. 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是:从外到内厚度逐渐增加,温度逐渐升高。() 7. 模拟实验是一种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8.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三、珠海拾贝。 1.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地核的半径有()多千米。 A.3400 B.2900 C.800 2. 地壳在地球各处的厚度是()。 A.一样的 B.陆地部分薄海洋部分厚 C.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3.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大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A.7.8 B.8.0 C.8.1 4.()是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 A.李四光 B.竺可桢 C.陈景润 5.从地面到地球中心约()千米 A.6300 B. 3400 C. 2900 6. 卵石的形成与()有密切的关系。 A.水 B.石头 C.风 7. 下列现象中,()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影响的结果。 A.火山喷发 B.地震 C.修路架桥 D.地球板块移动 8.在探究温度对卵石形成的影响试验中,用酒精灯的()来加热岩石。 A.外焰 B.内焰 C.焰心 四、我的科学研究。 1.如下图(1),当手用力一定时,小木棍会,断裂时,手有的感觉;用力挤压毛巾的两端,毛巾会。这两个图都是模拟形成的实验,毛巾和小木棍相当于地震中的,手用的力表示地球受到的来自的力。2.如下图(2),将石块在火上烧,之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会发现石块,说明五.科学与生活。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个实验方案。 2、在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