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定律 教学设计

盖斯定律  教学设计
盖斯定律  教学设计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生活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天然气燃烧、实验室中的酒精燃烧、祥云火炬燃烧以及火箭发射的图片和肼的燃烧提出设疑。

【设疑】在化学科研中,经常要测量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天然气的燃烧,实验室酒精的燃烧,祥云火炬的燃烧,火箭发射时肼的燃烧等等,但是某些物质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如对于反应: C(s)+1/2O2(g) = CO(g),因为C燃烧时不可能完全生成CO,总有一部分CO2生成,因此这个反应的△H 无法直接用实验测得,那么该反应的反应热是如何确定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将知道答案。

(2)温故知新

【教师】首先,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已知 H2(g)+1/2O2(g)==H2O(g) △H1= -241.8kJ/mol

请问241.8kJ/mol是不是H2的燃烧热?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当水为液态时的反应热才是燃烧热。

【教师】如果,已知: H2O(g)==H2O(l) △H2=-44kJ/mol

H2(g)+1/2O2(g)==H2O(l) △H=-285.8kJ/mol

△H与△H1、△H2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H=△H1+△H2

【教师】在一定压强下,1mol氢气不管是直接变为液态水,还是经气态水变为液态水,反应热一定,这就是著名的盖斯定律。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的介绍】

【教师】盖斯定律,顾名思义,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的客观规律。大家也许会问“盖斯是何许人也”。盖斯,瑞典化学家。一生致力于化学热效应的测定工作。于1836年发现,在任何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不论该反应过程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成几步完成,反应所放出的总热量相同,并于184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公诸于世。

【教师】为了纪念盖斯,后来人们把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称为盖斯定律。我们再来具体看一

看什么是盖斯定律。

(P11)1840年,瑞典化学家盖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

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

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板书】1、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教师】如何来理解呢?

2、盖斯定律直观化理解

【教师】为了理解盖斯定律,可以以登山为例,A (绵中实验学校)→B (九州大道)

可以有多条路径,不管选择哪条路,A →B 的位移一定,克服重力做的功一定,山的海拔不

变;因此,反应热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我们从山的高度与上山途径无关的实

例中抽象出图1,△H 1、△H 2与△H 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师】观察后,完成下列表格。

图1 图2

找起点 A H 2(g)

找终点 B H 2O(l)

过程 A →C →B A →B H 2(g)→H 2O(g)→H 2O(l) H 2(g)→H 2O(l)

列式 △H=△H 1+△H 2 △H=△H 1+△H 2

由图1到图2完成表格,即从一般到个别,加深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解开最初的谜团。

【教师】我们还可以应用能量守恒定律对盖斯定律进行论证。请同学们思考盖斯定律是哪些

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学生】能量守恒

【师】应该是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体现,反应时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最初的

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是一样,如果物质没有变化,就不能引发能量的变化,前者为因,后

者为果。

【教师】假设一个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 ,终态为L ,它们之间的变化用两段弧线(可以包含着

任意数目的中间步骤)连接如下: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ΔH1 +ΔH2 ≡ 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学生】思考后回答:先从S 变化到L ,这是体系放出热量(△H 1<0),然后由L 变回到S(△

H 2>0).经过了一个循环,体系仍然处于S 态,所有的反应物都和反应前完全一样。若ΔH1 +

ΔH2 ≠0 ,那么在物质丝毫未损的情况下体系能量发生了变化,这就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所以ΔH 1 +ΔH 2≡ 0一定成立。这也证明了盖斯定律是成立的。因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而在此始态和终态一样,所以ΔH 1 +ΔH 2 = 0。

能量变化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想,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测定反应热,还要通过定律来计算呢?水

的燃烧热是我们可以直接测定的,但是,在化学科研中有些反应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进行,

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而盖斯定律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

题。

图1 C △H 1 △H 2 A B

△H 图2 H 2O (l )

△H 2 △H

H 2O (g ) H 2(g)+1/2O 2 △H 1

3.盖斯定律的应用

有些化学反应进行很慢或不易直接发生,很难直接测得这些反应的反应热,可通过盖斯定律获得它们的反应热数据。

【教师】观察下面的热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问题:

C(s)+1/2O2(g)==CO(g) ΔH2=?

能直接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现:不能直接测出。在O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2;O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还有部分CO被继续氧化生成CO2。

【教师】那么,C(s)+1/2 O2 (g) = CO(g)的反应热如何获得呢?请同学们自己根据盖斯定律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我们可以测得C与O2反应生成CO2以及CO与O2反应生成CO2的反应热:(1)C(s)+O2(g)=CO2(g)ΔH1=-393.5 kJ/mol

(2)CO(g)+ O2(g)=CO2(g)ΔH3=-283.0 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很容易求算出C(s)+ O2(g)=CO(g)的ΔH。

∵ΔH1=ΔH2+ΔH3∴ΔH2=ΔH1-ΔH3=-393.5kJ/mol-(-283.0kJ/mol)=-110.5 kJ/mol

即:C(s)+ O2(g)=CO(g)的ΔH2=-110.5 kJ/mol

【教师】请同学分析解题思路。

【学生】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以反应(1)为基准,利用图形解题。

(1)找起点C(s),

(2)终点是CO2(g),

(3)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 C→CO2 ;C→CO→CO2

(4)也就说C→CO2的焓变为C→CO;CO→CO2之和。

则△H1=△H3+△H2

(5)求解:C→CO △H2=△H1—△H3=-110.5 KJ·mol-1

【教师】方法1:虚拟路径法----从能量变化入手

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以给出的反应为基准

(1)找起点C(s), (2)终点是CO2(g),

(3)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C→CO2 ;C→CO→CO2。

(4)也就说C→CO2的焓变为C→CO;CO→CO2之和。则△H1=△H3+△H2

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以要求的反应为基准

(1)找起点C(s), (2)终点是CO(g),

(3)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C→CO2→CO。

(4)也就说C→CO的焓变为C→CO2;CO2→CO之和。

注意:CO→CO2焓变就是△H2 那CO2→CO 焓变就是—△H2

方法2:加减消元法----从物质变化入手 (遵循数学基本原则)

(1)写出目标方程式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2)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导出“四则运算式”。① + (-②)=③

(3)列式:△H2=△H1—△H3=-110.5 KJ·mol-1

归纳解题思路:

①确定待求的反应方程式;②找出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出现在已知方程式的什么位置;

③根据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计量数和位置的需要对已知方程式进行处理;

④实施叠加并检验上述分析的正确与否。

【例2】写出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热化学方程式 (25℃,101kPa时) 查燃烧热表知:

①C(石墨,s)+O2(g)=CO2(g) △H1=-393.5kJ/mol

②C(金刚石,s)+O2(g)=CO2(g) △H2=-395.0kJ/mol

所以,①- ②得:

C(石墨,s)=C(金刚石,s) △H=+1.5kJ/mol

【教师】学习一个定律的目的在于运用,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

【例3】某次发射火箭,用N2H4(肼)在NO2中燃烧,生成N2、液态H2O。已知:

①N2(g)+2O2(g)==2NO2(g) △H1=+67.2kJ/mol

②N2H4(g)+O2(g)==N2(g)+2H2O(l) △H2=-534kJ/mol

假如都在相同状态下,请写出发射火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 ×②-①:

2 N2H4(g)+ 2NO2(g)= 3N2(g)+4H2O(l) △H=-1135.2kJ/mol

◆◆◆小结:

(1)热化学方程式与数学上的方程式相似,可以移项同时改变正、负号;当热化学方程式

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改变,其反应热数值改变相同的倍数

(2)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热化学方程式包括其△H相加或相减,得到

一个新的热化学方程式。

【例4】已知下列各反应的焓变

①Ca(s)+C(s,石墨)+3/2O2(g)=CaCO3(s) △H = -1206.8 kJ/mol

②Ca(s)+1/2O2(g)=CaO(s) △H = -635.1 kJ/mol

③C(s,石墨)+O2(g)=CO2(g) △H = -393.5 kJ/mol

试求④CaCO3(s)=CaO(s)+CO2(g)的焓变

④=②+③-①△H=178.2 kJ/mol

注意事项:

(1)热化学方程式乘上某一个数时,反应热数值也须乘上该数;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同种物质之间可相加减,反应热也随之相加减;

(3)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H的“+” “-”号必须随之改变。

【练习】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

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

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

①P4(s、白磷)+5O2(g)=P4O10(s)△H1=-2983.2 kJ/mol

②P(s、红磷)+5/4O2(g)=1/4P4O10(s) △H2= -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 4×②: P4(s、白磷)=4P(s、红磷) △=-29.2kJ/mol

2、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C(石墨,s)+O2(g)=CO2(g) △H =-393.5kJ/mol

②CO2(g)=C(石墨,s)+O2(g) △H =+393.5kJ/mol

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不能省去。

思考:为什么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通常可不表明反应条件?

热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表示理论可进行实际难进行的化学反应

3、已知

① CO(g) + 1/2 O2(g) ====CO2(g) ΔH1= -283.0 kJ/mol

② H2(g) + 1/2 O2(g) ==== H2O(l) ΔH2= -285.8 kJ/mol

③C2H5OH(l) + 3 O2(g) ==== 2 CO2(g) + 3 H2O(l) ΔH3=-1370 kJ/mol

试计算④2CO(g)+ 4 H2(g)==== H2O(l)+ C2H5OH(l) 的ΔH = ?

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④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效应都是相同的。下面就看看反应④能不能由①②③三个反应通过加减乘除组合而成,也就是说,看看反应④能不能分成①②③几步完成。

①×2 + ②×4 - ③ = ④

所以,ΔH=ΔH1×2 +ΔH2×4 -ΔH3=-283.2×2 -285.8×4 +1370 kJ/mol

=-339.2 kJ/mol

4、在100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

C(s)+1/2O2(g)=CO(g) △H=-110.35kJ/mol CO(g)+1/2O2(g)=CO2(g) △H=-282.57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C )

A. 392.92 kJ

B. 2489.44 kJ

C. 784.92 kJ

D. 3274.3 kJ

4.小结

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②由A 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是ΔH1、ΔH2、ΔH3。如下图所示: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G 教学设计 一、1、复习引入课堂, 2、实验导入新课二、 1、介绍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主要器材并让学生思考: (1) 、灵敏电流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灵敏电流计而不用安培表? 答:灵敏电流计——(把灵敏电流计与干电池试触,演示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 向间的关系)电流从那侧接线柱流入,指针就向那侧偏转,因为灵敏电流计的量程较小,灵敏度较高,能测出螺线管中产生的微弱感应电流。 (2) 、为什么本实验研究的是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而不是单匝线圈或其它导体中的 感应电流? 答:因为穿过螺线管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所以是螺线管中的感应电流,而螺线管中的 电流也就是单匝线圈中的电流。 2、实验内容: 灵 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按照图 敏 螺 所示连接电路,并将磁铁向线圈插入或从 电 线 线圈拔出等,分析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 流 管因素有关。 计 3、学生探究: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 (1) 、探究目标:找这两个磁场的方向关系的规律。 (2) 、探究方向:从磁铁和线圈有磁力作用入手。 (3) 、探究手段:分组实验(器材:螺线管,灵敏电流计,条形磁铁,导线) (4) 、探究过程 操 作 填写 内 方 法 容 N S 磁铁在管上静止不动时 磁铁在管中静止 不动时 插入 拔出 插入 拔出 N 在下 S 在下 N 在下 S 在下 原来磁场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原来磁场的磁通量变化 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感应磁场的方向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无 无 无 无 原磁场与感应磁 相反 相同 相反 相同 —— —— —— ——

(5)、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讨论: 问题1、请你根据上表中所填写的内容分析一下,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是否总是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问题2、请你仔细分析上表,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究竟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说出你的概括中的关键词语。 问题3、你能从导体和磁体相对运动的角度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吗?如果能,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试着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角度去解释你的结论? 学生四人一组相互交流、分析、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组的结论。师巡视各组的情况,然后指定某些组公布本组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结论。 教学中,学生概括多种多样,有的也非常准确到位,甚至于出乎意料,如:概括1: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概括2:感应电流在回路中产生的磁通量总是反抗(或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概括3: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或阻碍)引起它的那个原因 (加点部分为学生提出的关键词) 教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结论,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纠正, 总结规律:原磁通变大,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反,有阻碍变大作用 原磁通变小,则感应电流磁场与原磁场相同,有阻碍变小作用 结论:增反减同 展示多媒体课件再次看看多媒体模拟的电磁感应中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 投影展示楞次定律内容及其理解: 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 (1)、内容: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师指出上述结论是物理学家楞次概括了各种实验结果提出的,并对楞次的物理 学贡献简单介绍) (2)、理解: ①、阻碍既不是阻止也不等于反向,增反减同 “阻碍”又称作“反抗”,注意不是阻碍原磁场而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②、注意两个磁场:原磁场和感应电流磁场 ③、学生在图中标出每个螺线管的感应电流产生的等效N 极和S 极。 根据标出的磁极方向总结规律: 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磁体阻碍相对运动。“你来我不让你来,你走我不让你走” 强调:楞次定律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a、从磁通量变化的角度看:感应电流总要阻碍磁通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与能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和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这部分内容,发现主要考点有宏观、微观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判断,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的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判断,盖斯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以及能源等。 统观整个高中化学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 本部分内容与后面电化学基础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的体系,使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有了整体认识。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考情分析:反应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的必考内容,主要在全国卷非选择题部分某一问中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工艺流程进行考查,考查内容常与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有关。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与新能源问题相关的考点也引起了关注。 命题趋向:预计在2019年高考中,反应热的考查内容将不断拓宽,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要求会有所提高,另外试题会更加关注能源问题,以期引导考生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必修2和选修4中都有,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基本掌握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有关概念,能书写和判断简单的热化学方程式,并且可以根据公式计算

省优质课 楞次定律教案

《楞次定律》 执教者: 4.3 楞次定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熟练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则,并理解右手定则实际上为楞次定律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得到的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通过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同学们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验了一次自然规律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并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获得及理解。 2.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则判断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难点: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灵敏电流表、外标有明确绕向的大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教学过程 引入:铝环在通电的线圈上方漂浮。 一、复习提问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 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二、实验设想: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我们可以探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的关系。1.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 (1)选旧干电池用试触的方法查明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明确:对电流表而言,电流从哪个接线柱流入,指针向哪边偏转. (2)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的情况: 实线箭头表示原磁场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感应电流磁场方向. 分析: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精品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盖斯定律的内容,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2.学会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方法技巧,进一步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一 盖斯定律 1.在化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但是某些反应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2.从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盖斯定律 从S →L ,ΔH 1<0,体系放出热量; 从L →S ,ΔH 2>0,体系吸收热量。 根据能量守恒,ΔH 1+ΔH 2=0。 3.根据以下两个反应: 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 1 CO(g)+12 O 2(g)===CO 2(g) ΔH 2=-283.0 kJ·mol - 1 根据盖斯定律,设计合理的途径,计算出C(s)+1 2 O 2(g)===CO(g)的反应热ΔH 。 【试题参考答案】根据所给的两个方程式,反应C(s)+O 2(g)===CO 2(g)可设计为如下途径: ΔH 1=ΔH +ΔH 2 ΔH =ΔH 1-ΔH 2 =-393.5 kJ·mol - 1-(-283.0 kJ·mol - 1) =-110.5 kJ·mol -1。 4.盖斯定律的应用除了“虚拟路径”法外,还有热化学方程式“加合”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试根据上题中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利用“加合”法求C(s)+1 2O 2(g)===CO(g) 的ΔH 。 【试题参考答案】C(s)+O 2(g)===CO 2(g) ΔH 1=-393.5 kJ·mol - 1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涵义的分析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生活引入 通过生活中的天然气燃烧、实验室中的酒精燃烧、祥云火炬燃烧以及火箭发射的图片和肼的燃烧提出设疑。 【设疑】在化学科研中,经常要测量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天然气的燃烧,实验室酒精的燃烧,祥云火炬的燃烧,火箭发射时肼的燃烧等等,但是某些物质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如对于反应: C(s)+1/2O2(g) = CO(g),因为C燃烧时不可能完全生成CO,总有一部分CO2生成,因此这个反应的△H 无法直接用实验测得,那么该反应的反应热是如何确定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将知道答案。 (2)温故知新 【教师】首先,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已知 H2(g)+1/2O2(g)==H2O(g) △H1= mol 请问mol是不是H2的燃烧热为什么 【学生】不是,因为当水为液态时的反应热才是燃烧热。 【教师】如果,已知: H2O(g)==H2O(l) △H2=-44kJ/mol H2(g)+1/2O2(g)==H2O(l) △H=mol △H与△H1、△H2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H=△H1+△H2 【教师】在一定压强下,1mol氢气不管是直接变为液态水,还是经气态水变为液态水,反应热一定,这就是著名的盖斯定律。 【板书】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盖斯定律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在当前教学导向与课程标准的一再改下,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一种教学模式均有其特点,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实际着手,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几经变化后形成了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学生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仍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但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仍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均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的时候还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同时现行高考制度也是一个“瓶颈”。但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一教学方式必将要实行。以下本人就结合《楞次定律》略谈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流程可分为:创设情景、质疑设问→确定主题、制订计划→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信息、探讨结论→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反馈练习、落实效果。以此为主线组织《楞次定律》的教学案例如下:

创设情景质疑设问创设情景 1、如图所示,当导体棒向左或向右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2、如图所示,当磁铁向上或向下运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3、如图所示,当原线圈A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电键闭合或断开时;滑线变阻器向左或向右滑动时, 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质疑设问 1、灵敏电流表指针为什么会偏转?指针偏转意味着什么呢? 创设情景质疑设问2、导体向左运动与向右运动(磁铁插入与拔 出、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与向右滑)时 指针的偏转相同吗?左偏与右偏意味着什 么呢? 3、为何不动的时候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偏转 呢? ·············· 1:此处现象可用 多媒体演示,激起 学生的兴趣。 2:多鼓励学生提 出问题,多动脑是 探究的主体。

高中化学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3盖斯定律学案苏教版选修4

盖斯定律 【考点精讲】 1.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2. 例证: (1)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与过程无关。根据图示,从山的高度与上山途径无关来理解盖斯定律: (2)运用能量守衡定律来例证盖斯定律: 3. 意义: 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4. 常用方法: (1)虚拟路径法 若反应物A 变为生成物E ,可以有三个途径: A E B C D 1H ? 2H ? 5H ? 3H ? 4H ? H ?

①由A 直接变为生成物E ,反应热为ΔH ②由A 经过B 变成E ,反应热分别为ΔH 1、ΔH 2 ③由A 经过C 变成D ,再由D 变成E ,反应热分别为ΔH3、ΔH4、ΔH5 则有ΔH =ΔH1+ΔH2=ΔH3+ΔH4+ΔH5。 (2)方程式加合法 即运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通过加、减的方法得到所求热化学方程式。 【典例精析】 例题1物质A 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一系列转化,由图判断下列关系错误.. 的是 A. A→F,ΔH =-ΔH 6 B. 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ΔH 6=1 C. C→F,|ΔH |=|ΔH 1+ΔH 2+ΔH 6| D. |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ΔH 6| 思路导航:盖斯定律指出: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各反应物的始态和各生成物的终态有关,而与具体的反应途径无关。从反应图像来看,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ΔH 6表示从A 又回到A ,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变化,所以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ΔH 6=0,B 项错误,答案选B 。 答案:B 例题2 对于反应:C (s )+21O 2(g )=CO (g ),因为C 燃烧时不可能完全生成CO ,总有一部分CO 2生成,因此这个反应的ΔH 无法直接测得,请同学们根据盖斯定律设计一个方案求算反应的ΔH 。 思路导航:我们可以测得C 与O 2反应生成CO 2以及CO 与O 2反应生成CO 2的反应热: C (s )+O 2(g )=CO 2(g )ΔH =-393.5 kJ/mol CO (g )+ 2 1O 2(g )=CO 2(g )ΔH =-283.0 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可以很容易求算出C (s )+21O 2(g )=CO (g )的ΔH 。 答案: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即使学会了,也不能算会学,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这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展示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选用最简单的实验装置,最明显的实验现象,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教师用来作为铺垫的实验现象,然后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另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思考。 如图1,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a环是闭合的,b环是断开的。

问题1: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分别靠近a环和b环时,环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问题2:当条形磁铁的任一端靠近a环和远离a环时,分别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条形磁铁在靠近或远离a环时,与a环间是“引力”还是“斥力”? 问题3:能否根据“吸引”和“排斥”来判断当条形磁铁的某一端在远离和靠近a环时,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讨论猜想,设计实验 这一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 (1)当图1中条形磁铁n极靠近a环时,与a环“排斥”,能根据什么原理判断此时a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当条形磁铁的n极靠近和远离a环时,穿过a环的磁通量是怎样变化的?而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出来的感应电流方向相反,能否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有关?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中化学(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盖斯定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1.2 了解盖斯定律及其简单应用 学业要求:能进行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 1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二节反
应热的计算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中学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热化学理论性概念。 本节旨在学生了解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 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盖斯定律并利用盖斯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素养功能 评价角度 评价水平
探究盖斯定律 的内涵
深化理解盖斯 定律本质
生活模型,论 证盖斯定律
应用盖斯定 律,解决实际 问题
通过回顾 H2 标准燃烧热,完善 反应过程能量关系图,寻找热化 学方程式中物质关系和反应热 关系,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物质变 化是能量变化的基础,理解盖斯 定律是能量守恒的必然结果 根据状态图示,利用盖斯定律求 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表达式,设 计 1mol 碳完全燃烧一步完成和 分步进行的途径 登山的高度与路径无关,类比盖 斯定律,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 有关,与路径无关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1mol 碳不完 全燃烧生成 CO 的反应热,解决 煤直接燃烧与转化为水煤气燃
烧两过程的反应热的大小,讨
证据推理
证据推理
模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 会责任
探究水平 认识角度
角度进阶
思维结构化 问题解决 化学价值
单角度、多角度
物质、微粒
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学科价值视角、社 会价值视角、学科 和社会价值视角
论煤转化为水煤气的优点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讨论和练习,能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以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路径、能量守恒角度分析盖斯定律,完善“能量守恒观”,逐步构建“科学本质观”。 (3)通过化学、能量、生活模型理解盖斯定律的内涵本质,了解其意义;培养“证据推理与模 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4)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爱国和保护环境的情怀,渗透“科学态 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内涵探究的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探究水平。 (2) 通过对盖斯定律本质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循环反应的反应热的认识进阶。 (3)通过对生活模型的讨论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盖斯定律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4)通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与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

盖斯定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讲解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中和热和燃烧热,那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和热和燃烧热的概念是什么呢?通过上节课的内容我们还掌握了测定中和热的方法,延伸来看,要想知道某一个反应的反应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测量的方式来获知其△H,但是实际上,有些反应不容易通过实验直接测得其反应热,比如可逆反应和一些不容易控制反应进程的反应,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同时,我们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热化学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简明的表达出该反应的热效应呢?这些问题我们一一解决。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 概念: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总结】: 1、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为整数或分数。 2、普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宏观上表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微观上表示原子分子数目,只能为整数,不能为分数。 3、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 1.01×105Pa;普通化学方程式中注明条件。 4、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数值也加倍;注意书写事项。 考点2盖斯定律及应用 可逆反应和一些不容易控制反应进程的反应不容易通过实验直接测得其反应热,这时候就要利用盖斯定律间接计算这些不能直接测得的反应热。

盖斯定律的概念: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由A向B 的反应,但是该反应的反映热不容易通过实验直接测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物质C,借助由A到C的反应热,和由C到B的反应热来计算出由A到B的△H,下面是盖斯定律的直观图示。 △H=△H1 + △H2 【总结】 1、当反应式乘以或除以某数时,△H也应乘以或除以某数。 2、反应式进行加减运算时,△H也同样要进行加减,且要带上“+”“—”符号,即把△H看成反应式的一个整体进行运算。 3、当运算时需要进行逆向运算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三、例题精析 【例题1】结合下面两个反应的△H,计算C(s) +1/2O2(g) = CO(g)的反应热。并写出热反应方程式。 C(s) + O2(g) = CO2(g) △H1 = -393.5KJ/mol CO(g) + 1/2O2(g) = CO2(g) △H2 = -283.0KJ/mol 【答案】:C(s) + 1/2O2(g) = CO(g) △H=-110.5 KJ/mol 【解析】: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2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能利用键能、热化学方程式和燃烧热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环节一:回顾旧知,解决简单计算 学生活动1:1.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 和H 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反应如下:CO(g)+2H 2(g)==CH 3OH(g) ΔH 1 已知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已知CO 中共价键为C ≡O ),由此计算ΔH 1= kJ·mol - 1; 2.已知Al 2O 3(s)+AlCl 3(g)+3C(s)===3AlCl(g)+3CO(g) ΔH =a kJ·mol -。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AlCl(g)+3CO(g)===Al 2O 3(s)+AlCl 3(g)+3C(s) ΔH =a kJ·mol -1 ( ) (2)AlCl(g)+CO(g)===13Al 2O 3(s)+13 AlCl 3(g)+C(s) ΔH =-a kJ·mol -1 ( ) (3)2Al 2O 3(s)+2AlCl 3(g)+6C(s)===6AlCl(g)+6CO(g) ΔH =-2a kJ·mol -1 ( ) 学生活动2:已知乙醇的燃烧热?H = —1366.8kJ/mol ,根据你所学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请根据数据写出乙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2mol 乙醇充分燃烧产生放出多少热量?1kg 乙醇呢? (3)充分燃烧多少摩尔乙醇生成液态水,才能产生5000kJ 的热量? (4)若充分燃烧生成1mol 液态水,则同时产生多少热量?

楞次定律优质课教案

授课人:彭金福时间:2009-12-29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课件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指针情况指针摆动方向不同,是因为电流 方向不同。 探究一1.提出问题:怎样确定流入电表的电流方向(老师 给予适当的引导) 2.总结:“十”入“一”出,指针右偏 “一”入“十”出,指针左偏 学生探究:电流表的指针偏方向 与电流进入方向间的关系 探究二1.提出问题: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什么会不同,遵循 什么规律? 2.确定实验方案,探究感应电流与B 和Φ的变化 的关系 3.解决线圈中电流方向的问题 学生猜想:跟什么因素有关: (1)跟原磁场方向 (2)跟磁通量的变化有关 学生演示实验,完成表格 总结规律1.根据实验表格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提示帮助学生引出中介,当两个物理量之间没有 直接联系时,考虑引入第三者 3.发现“B原——Φ的变化——B感”三者之间的 关系Φ增大时,B原与B感反向 Φ减小时,B原与B感同向 B感反抗Φ的变化 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产生感应电流 阻碍产生 感应电流的磁场 1.学生寻找规律,遇到困难 2.找到“中介”,根据图中还涉及到 什么物理量?(奥斯特告诉我们: 电生磁。) 找出中介----感应电流的磁场。 3.概括规律: 课题楞次定律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 2.会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方法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探索、归纳、总结的素质和能力2.体验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自然规律是可认识的,可利用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点 3.学会欣赏楞次定律的简洁美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总结归纳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这一节研究的是判断感应电动势方向的一般规律,它是通过感应电流的方向来表述的。由于它的内容抽象,涉及到电与磁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因此它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入手,质疑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的探究课题,通过探究实验,首先建立感应电流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的关系,接着理清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闭合电路原磁通量的变化等各变量间的联系,再互动突破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间变量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从磁通量、力和能量三个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阻碍”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1.楞次定律的实验设计和归纳2.楞次定律应用步骤的总结与使用 教学难点1.楞次定律的实验归纳与实质分析2.楞次定律应用步骤的总结与使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景导 入1.“电生磁”与“磁生电”自然 界中事物变化的对称性。 2.上节课学过磁生电的条件: 学生回答: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N G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学案一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 计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已知:H2(g)=2H (g)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H2= +244.3kJ/mol 2H (g)+ O (g)= H2O (g);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 =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 kPa时,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教案

楞次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初步掌握利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能力及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科学家的介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怕艰苦的学习态度. 3、从楞次定律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从楞次定律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由于此定律所牵 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 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安培定则和 右手螺旋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使用,才能得到正确的 感应电流的方向.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 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可以通过教学软件,用计算机 进行形象化演示,将变化过程逐步分解,通过设疑——

突破疑点——理解深化,由浅入深的进行教学. 教法建议 在复习部分,先让学生明确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 化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用计算机动态模拟导体切割情景,让学生顺利地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马上 在原题的基础上变切割为磁场增强,在此设疑:用这种 方法改变磁通量所产生的感应电流,还能用右手定则判 断吗?如果不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判断呢?使学生 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中去. 在新课教学部分,充分运用学生实验和媒体资源分析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了解规律,所设计的软件紧密联系实验过程,将动态演示和定格演 示相结合,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达到传统教学 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在得到规律之后,为了 突破难点,首先利用软件演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和“变化”的含义,然后重现刚 才学生实验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利用楞次定 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并提供典型例题,通过形 成性练习,使学生会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在对定律的深化部分,将演示实验、学生讨论、软件 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力学和能量守恒的角度 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

高中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案教案

课题《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典型例题1]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①C(s)+1/2O2(g)==CO(g) ΔH1= ②CO(g)+1/2O2(g)== CO2(g) ΔH2=mol ③C(s)+O2(g)==CO2(g) ΔH3=mol [① + ② = ③] 解: 二、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三、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 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 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 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典型例题2]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型例题3]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B ) A、H2(g)+Cl2(g)=2HCl(g);△H=-Q1 1/2H2(g)+1/2Cl2(g)=HCl(g);△H =-Q2 B、C(s)+1/2O2(g)=CO (g); △H= -Q1 C(s)+O2(g)=CO2(g); △H= -Q2 C、2H2(g)+O2(g)=2H2O(l); △H= -Q1 2H2(g)+O2(g)=2H2O(g); △H= -Q2 D、 S(g)+O2(g)=SO2(g); △H= -Q1 S(s)+O2(g)=SO2(g); △H= -Q2 [课堂效益检测]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杨雷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粤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楞次定律”。 二、设计思想 《楞次定律》这一节研究的是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它是以磁场、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为基础,又为以后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楞次定律,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本节教学主要运用了学生自主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边实验边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把学生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发状态,充分展示这一年龄段学生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决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2)“阻碍”二字的准确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灵敏电流计、螺线管、条形磁铁、滑动变阻器、电池、电键、导线、学生各用表格等(分组),大屏幕实物投影仪。 学生:了解灵敏电流计指针特点及螺线管线圈绕向,预习本节内容。

《楞次定律》教案(详案)

《楞次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能初步运用楞次定律判决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观察得到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直接参与物理规律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深入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2)会用“楞次定律”初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2、难点 (1)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 (2)“阻碍”二字的准确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 条形磁铁、螺线管、导线若干、检流计、带有铝环的支架以及楞次定律探究实验和表格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在上节课的电磁感应实验中,我们了解到当闭合线圈内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所得到的感应电流方向是不同的? 学生:是的。 教师: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哪些因素决定呢?遵循什么规律?下面我们将通过

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思考 1.演示实验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套仪器,由一个支架、两个铝环和一个铝质横梁组成,铝环A是闭合的,铝环B是有缺口的,大家注意观察,当我把磁铁移向有缺口 的铝环时,铝环运动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当把磁铁移向闭合铝环的时候,发生什么变 化呢? 学生:铝环发生转动了。 教师:闭合铝环转动,说明有力在推动它。可是磁铁没有接触铝环,也不会对铝环产生吸引力,为什么会有力的作用呢?分析一下,磁铁的运动对铝环周围产生了哪些影响?当磁铁靠近闭合铝环时,铝环中的磁通量是不是变化了呢? 学生:变化了。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闭合铝环中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教师:根据我们之前对电磁感应的学习,有电流通过闭合线圈时,会在空间中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感应电流会在空间中产生磁场。 教师:很好,会产生磁场,正是磁铁的磁场和感应电流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了力,使闭合铝环发生了转动。那为什么有缺口的铝环不会发生转动呢?

楞次定律教案(图文版)

《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三节“感应电流的方向—— 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一样也是本章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和处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的两个重要支柱之一。 由于此定律所牵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较多,只有对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变化情况、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以及会用安培定则进行正确的判定,才能得到正确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同时,学生还必须能正确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安培定则解决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也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实验设计与操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并会分析磁通量的变化。已经知道了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的分布。学生已经利用(条形磁铁、电流计、线圈等)实验器材研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2)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中的“阻碍”的意义。 (3)会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体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论证、验证等科学探究要素。 (2)通过楞次定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楞次对法拉第研究成果的关注到发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的介绍,让学生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通过实验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五、设计思路:

省优课 盖斯定律教学设计2017

姓名:杨琼 学校: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通过化学史, 热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到定量研究的方法;在 理论联系生活、生产的能力。已有能量和能量转化的感性经验, 构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逐步形成 科学素养; 量守恒观”、“化学价值观”,主要形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同时渗透科学探究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已有基础能力发展 形成素养

●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论证盖斯定律,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通过盖斯定律在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学会主动应用盖斯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完善“能量守恒观”,逐步构建“科学本质观” ●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不轻易放弃,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通过盖斯定律的应用,逐步构建“化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盖斯定律的内涵 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基于科学本质观的化学科学教学策略: 发现问题——基于化学史学习——科学观点与证实——应用——回顾与评价; 类比法——类比生活中实例理解盖斯定律; 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论证盖斯定律; 模型认知策略。 【设计思想】 构建科学本质观,渗透STEM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思想 情境线 与科学家对 话,了解盖斯定律发现史 论证定律 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 基于实证 解决问题 寻找史实 分析问题 形成概念 感知价值 总结外显 科学本质 科学本质线 走进生活化 工生产,设计 计算反应热 总结科学概念,初识科学本质

【教学流程图】 活动 6.1:小组讨论根据盖斯定律,设计合理的“路径”,计算甲烷不完全燃烧反应热 活动 6.2:学生思考如何节约能源,观看视频了解如何调节燃气灶 活动 6.3:根据盖斯定律计算硫酸工业产生的反应热,解决“废热”利用问题 活动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山的高度与登山的途径,构建生活模型 活动4: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模型,论证盖斯定律 活动 5.2:小组合作观察具体的热化学方程式,利用卡片建立化学模型活动 5.1:观看微课,与科学家贝特洛对话 活动1.1.:观看视频,了解国家超级能源工程——“可燃冰”试开采成功 活动1.2.从家用天然气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生活实例,提出如何测量不完全燃烧的反应热 活动7: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反思提升

盖斯定律计算方法归纳_成际宝

○ 成际宝 盖斯定律计算方法归纳 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计算,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必将成为下一轮考试的热点.笔者将此有关的解题方式进行了归纳,供读者参考.下面对计算方法归纳如下. 一、直接加减法 例1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Z n(s)+1/2O2(g)=Z n O(s); ΔH1=-351.1k J/m o l① H g(s)+1/2O2(g)=H g O(s); ΔH2=-90.7k J/m o l;②由此可知,Z n(s)+H g O(s)=Z n O(s)+ H g(s);ΔH3;其中ΔH3是( ) (A)-441.8k J/m o l (B)-254.6k J/m o l (C)-458.9k J/m o l (D)-260.4k J/m o l 解析:将①-②,得答案(D). 迁移:101k P a下C H4、H2、C的燃烧热分别为890.83、285.83、393.5k J/m o l.根据以上信息,则反应C(s)+2H2(g)=C H4(g)的反应热为多少? 解析:先写出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C H4(g)+2O2(g)=C O2(g)+2H2O; ΔH1=-890.83k J/m o l①2H2(g)+O2(g)=2H2O(l); ΔH2=-2×285.83k J/m o l②C(s)+O2(g)=C O2(g); ΔH3=-393.5k J/m o l③仔细比较①②③的加减与要求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的关系,可得②+③-①就是要求的反应热,可得ΔH=-74.33k J/m o l. 例2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A.N a+(g)+C l-(g)=N a C l(s);ΔH B.N a(s)+1/2C l2(g)=N a C l(s);ΔH1 C.N a(s)=N a(g);ΔH2 D.N a(g)-e-=N a+(g);ΔH3 E.1/2C l2(g)=C l(g);ΔH4 F.C l(g)+e-=C l-(g);ΔH5 写出ΔH1与ΔH、ΔH2、ΔH3、ΔH4、ΔH5之间的关系式. 解析:在多个方程式中,主要找两头,可知最左端为N a(s),最右端为N a C l(s),其他的按能消去的相加,则 ΔH1=ΔH+ΔH2+ΔH3+ΔH4+ΔH5 二、十字交叉法或列方程式组法 例3 已知: A(g)+B(g)=C(g);ΔH1 D(g)+B(g)=E(g);ΔH2 若A、D混合气体1m o l完全与B反应,放出热ΔH3,则A、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ΔH2-ΔH3)∶(ΔH1-ΔH3) (B)(ΔH3-ΔH2)∶(ΔH1-ΔH3) (C)(ΔH3-ΔH2)∶(ΔH3-ΔH1) (D)(ΔH1-ΔH2)∶(ΔH3-ΔH2) 解析:(1)设反应掉A、D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x+y=1 xΔH1+yΔH2=ΔH3 解方程组,得: x= ΔH3-ΔH2 ΔH1-ΔH2 , y= ΔH1-ΔH3 ΔH1-ΔH2 将x∶y可得答案为(B). (2)将A、D看成燃料,B看成助燃剂,如氧 · 47 ·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