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 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 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

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真体腔形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动物等。

体腔囊法(肠体腔法) 后口动物的原肠背部两侧的内胚层向外形成一对囊状突起,并不断扩展并与原肠的内胚层脱离形成中胚层带,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和体腔。如棘皮动物等。

•软体动物混合体腔(并存式混合体腔)

指真体腔退化变小,初生体腔扩大并形成血窦。

如河蚌的真体腔只留下围心腔、生殖腔和排泄管腔。

•节肢动物混合体腔(打通式混合体腔)

真体腔不发达,围心腔等破裂并与初生体腔打通。故又称血腔。

•棘皮动物真体腔发达,又拓展成为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棘皮动物是后口动物,其真体腔的形成为肠体腔法。

三、分节与分部

1. 分节(真分节)

指由中胚层起源的结构将动物体分成许多形态、机能相似的体段,是无脊椎动物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为一种原始的分节现象,其特点是身体除头节和最后一节以外,其它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似。

异律分节身体部分形态与功能相似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同时各部分的机能发生分化。

动物分节的重要意义;(1)由于重要的器官在每个体节重复排列,使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2)使动物的运动能力加强。

•原生到原体腔动物体不分节

★绦虫有节片,蛔虫有环纹;但均为外胚层形成的产物,非真分节。

•环节动物出现真分节(同律分节)

•软体动物不分节

•节肢动物真分节(异律分节)

•棘皮动物幼体内部分节,成体不分节。

2. 分部

在异律分节的基础上,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而形成了体区(部)。

•分部是节肢动物分类的依据

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原气管纲、多足纲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昆虫纲分为头、胸和腹部;

四、体壁与骨骼

•腔肠动物

外胚层

中胶层

内胚层

水螅体壁主要有六种细胞;皮肌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神经细胞和腺细胞构成。

外胚层常分泌角质、石灰质骨骼。

外胚层皮肌细胞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的纵轴平行排列,因此其收缩时可使水螅体和触手变粗缩短。内胚层的肌原纤维方向与螅体纵轴垂直排列,其收缩可引起水螅体和触手变细变长。

•扁形动物皮肌囊结构

表皮层外胚层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组成

基膜非细胞构造,具有弹性

肌肉层中胚层形成,分外环、中斜、内纵肌

实质中胚层合胞体的网状组织,有输送和储存营养物、代谢产物、再生、生殖等功能。寄生生活种类体表发生特化;纤毛消失,上表皮特化为富含粘多糖的合胞体结构,具皮棘,皮层的细胞核埋在肌肉层之下,微绒毛,孔道。

皮肌囊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相互紧贴而构成的体壁呈囊状结构包裹动物全身,称之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运动等功能。

•原体腔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层非细胞结构有保护和抵抗消化酶作用

表皮层合胞体结构,其细胞界线不明显

肌肉层肌原细胞构成

原体腔由胚胎时期的囊胚腔演化形成

肠壁无肌肉层

•环节动物皮肌囊结构

角质膜(非细胞结构)

表皮层(柱状细胞、刚毛、腺细胞和感觉细胞)

肌肉层(外环肌、内纵肌)

壁体腔膜

真体腔

真体腔

脏体腔膜(黄色细胞)

肌肉层(纵肌、环肌)

肠上皮

•软体动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

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软体动物表皮有纤毛,并形成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

是软体动物背侧的体壁向腹面延并常包裹着动物整体或一部分,具有保护、呼吸和运动等功能。贝壳(Shell)

是由外套膜外上皮分泌的钙质保护性外壳。贝壳一般包括三层:

角质层(壳皮)角化蛋白成分、黑褐色、较薄。

棱柱层(壳层)碳酸钙、硫酸锶成分,白色,较厚。

珍珠层(壳底)成分同于棱柱层、极厚、有金属光泽。

•节肢动物体表被有厚而坚硬的体壁,又称几丁质外骨骼;由表皮(称为外骨骼)、上皮和基膜三部分组成。

上表皮蜡质,拒水性,防止水分渗入或蒸发。

外表皮较薄,含蛋白质、几丁质、钙盐坚硬。

内表皮较厚,含蛋白质、几丁质,柔软。

上皮外胚层的多角形细胞层,分泌外骨骼。

基膜由上皮向内分泌一层薄的基膜。

•蜕皮: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内表皮溶解、外表皮脱出并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两次蜕皮之间为幼虫的龄期,龄期等于蜕皮加一)

•棘皮动物由角质层、表皮、真皮、围脏膜(体腔膜)构成。表皮上有纤毛,真皮内有骨骼。

五、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消化细胞器食物泡,细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出现消化系统,原始的消化循环腔,无肛门。高等种类具有分化(如胃、胃囊、辐管系统、隔膜等。细胞内外消化兼行。

如;涡虫的消化道由口、咽和肠三部分组成。但吸虫纲动物消化管退化,绦虫纲动物消化管消失。

•扁形动物不完全的消化管,细胞内外消化兼行。

•原体腔动物完全消化管(出现肛门),细胞外消化,但肠壁无肌肉。

如蛔虫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咽→肠→直肠→肛门

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口、咽)、后肠(直肠和肛门)

•环节动物完全消化管,细胞外消化,肠壁出现肌肉,消化道进一步分化。

如环毛蚓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肠(有盲道和盲肠)→肛门。

出现消化腺;咽腺、钙质腺、胃肠腺、黄色细胞。

蛭类的咽头腺可分泌蛭素,具有发达的的嗉囊。

•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相似。

但出现了真正的肝脏。河蚌还具有特殊的晶杆胃及直肠穿过心室等特征。除瓣鳃类外一般具有齿舌。

节肢动物基本同于环节动物。昆虫出现了特殊的取食口器;如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嚼吸式。

蝗虫的消化道组成;

口→咽→食道→嗉囊→砂囊→胃→回肠→结肠→直肠→肛门

•棘皮动物完整的消化管,但肛门通常不用。如海盘车的消化道组成为;

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肠→肛门

↓↓

幽门盲囊肠盲囊

六、呼吸系统

•原生动物至原体腔动物由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环节动物一般用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有的出现特化的辅助呼吸结构。

•软体动物出现鳃和肺(假肺)

※本鳃由外套膜内壁拓展形成的具有纤毛和丰富血管的呼吸结构。

如河蚌本鳃呼吸时的水流;

入水管→外套腔→鳃小孔→鳃水管→鳃上腔→出水管

※肺陆生软体动物外套膜内表面形成的呼吸结构。

※次生鳃(二次性鳃)

腹足纲后鳃亚纲动物的本鳃退化后,由体表向外形成的膜状突起。

•节肢动物用鳃、肺、气管进行呼吸,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鳃或书鳃:指水生节肢动物附肢基部的体壁向外突起形成的呼吸结构。

书肺:指陆生节肢动物由书鳃内陷后形成的呼吸结构。

气管:指陆生节肢动物体壁内陷形成的管道状呼吸结构。

甲壳纲:一般用鳃呼吸(虾、蟹),小型种类由体表呼吸(水蚤),陆生种类用伪气管(鼠妇)呼吸。

蛛形纲:书肺呼吸(蝎),书肺和气管呼吸(蜘蛛)。

昆虫纲:气管呼吸(蝗虫),有些水生昆虫的幼虫用气管鳃(蜻蜓、蜉蝣)呼吸。

•棘皮动物用体表皮鳃呼吸,管足也有辅助呼吸作用。

七、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无循环系统由原生质流动完成。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无特异的器官,由原始的消化循环腔兼行。

•原体腔动物无特异的器官,原体腔兼行。

•环节动物闭管式循环(由于真体腔出现)

但蛭纲真体腔退化,被葡萄状组织填充,行开管式循环。

•软体动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血循环。

头足纲除外,行闭管式循环。

河蚌血循环途径:

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耳→心室。

•节肢动物真体腔退化,行开管式循环。

蝗虫的血液循环图示;

•混合体腔(血腔)被2个纵隔分隔为背部的围心窦、围脏窦和围神经窦,隔上有孔隙,使三个腔彼此相通。心脏位于背血窦中,由8个心室组成,每个心室两侧具有心孔,血液后行经腹血窦及围脏窦隔膜上的孔进入背血窦,由心孔返回心室。

•棘皮动物循环系统退化,由体腔承担血循环的功能。

※围血系统

由真体腔演化形成的管腔结构,是中轴器、环血管、辅血管包绕原体腔所形成的血窦。类似于其他动物的血窦作用,无血循环功能。

八、排泄系统

•原生动物至腔肠动物无特异的排泄器官,由体表完成排泄。

草履虫的伸缩泡显示

•扁形、原体腔动物具有原肾管,为水调节器,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原肾管由外胚层沿身体两侧内陷形成的网状多分支的管道系统,它由一对纵行的排泄管及其许多分支的小管及末端的焰细胞组成的盲管。

•环节动物后肾管排泄。

后肾管中胚层起源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端开口盘曲的体腔导管,一端位于体腔的漏斗状开口称为肾口;另一端称肾孔开口于体外。

环毛蚓在每体节中有数百个小肾管;包括三类:即体壁小肾管、咽头小肾管和隔膜小肾管。

后肾与原肾的区别:(1)两端开口,原肾为盲管。(2)起源与原肾不同。

•软体动物由后肾管演化的肾脏。

如河蚌有两种排泄器官,肾脏(鲍雅氏器)和围心腔腺(凯伯尔氏器)。

•节肢动物包括后肾管和马氏管两大类型:

后肾管由后肾管演化的颚腺、绿腺又称触角腺(甲壳纲)和基节腺(蛛形纲),肾管(原气管纲)

马氏管高等节肢动物中后肠的交界处的肠壁向血腔内突起的盲管,具有收集血液中的代谢

废物排入后肠,并将肠中的多余水分吸收入血液的作用。

甲壳类的排泄器官为颚腺和触角腺;低等种类以颚腺为排泄器官,而高等种类在幼虫期以颚腺进行排泄,成虫则以触角腺为排泄器官。蛛形纲排泄器官为基节腺或马氏管。蜘蛛幼体由基节腺、成体用马氏管排泄。钳蝎以基节腺进行排泄。蜱与螨用基节腺或马氏管排泄。昆虫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棘皮动物用皮鳃与管足排泄。

九、神经系统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由原生质传递刺激可产生应激性。草履虫有一种表膜下纤维系统可以使纤毛协调运动。

•海绵动物无神经系统。有一种星芒状细胞具有传递刺激作用,但只是由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极为迟缓。

•腔肠动物出现了最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网状神经系统特点

A.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是无定向、弥散式的),称为泛化反射(一触全收)。

B.

神经纤维没有髓鞘,传导速度缓慢。

•扁形动物梯形神经系统

即头部一对膨大的脑神经节,向后发出一对腹神经索沿身体两侧纵行,在腹神经索之间还有横神经相连,构成梯状。

•原体腔动物筒状梯形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链式神经系统。

由体前一对咽上神经节愈合构成脑,并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相互愈合向后纵行,并在每一体节内有一膨大的神经节而形成链状结构。

•软体动物低等种类梯形神经(双神经)。高等种类为四对神经节,少数合并。

软体动物的四对神经节为脑、侧、脏、足。但河蚌的脑侧神经合并,故仅为三对神经节;脑、脏、足。

头足类的神经系统极为发达,尤其是脑,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节肢动物链式神经系统,有合并现象。

如蝗虫的神经系统在头部、胸部和和腹部均有膨大的合并神经节;前脑两个大型视叶,各发出视神经到复眼和单眼(视觉中枢)。中脑发出一对神经至触角(触觉嗅觉中枢)。后脑向后发出一对围咽神经(交感神经中枢)。腹部前两个体节的神经节合并到胸部的第三个神经节。

•棘皮动物脑不明显,辐射对称的三个神经系统,不发达。包括上神经系统、外神经系统和内神经系统。

十、生殖与发育

•原生动物无生殖系统。生殖方式复杂;

无性生殖包括;横二裂、纵二裂、复裂、孢子、出芽生殖等。

有性生殖包括;同配、异配、卵配、接合生殖等。

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收缩并分泌黏液包绕自体形成包囊。•海绵动物无性生殖为出芽和芽球生殖。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腔肠动物出现生殖腺(分类依据)。无性为出芽生殖,有性为配子生殖。有的有世代交替现象。一般雌雄异体。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浮浪幼虫。

•扁形动物出现生殖系统(中胚层产生)。

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附属腺。一般雌雄同体,少数异体。寄生种类幼虫及生活史复

杂。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式卵裂和牟勒氏幼虫期。

•原体腔动物似扁形动物,但雌雄异体,而且异形。一般为两性生殖,少数行孤雌生殖。生活史较为复杂。

•环节动物基本同上,雌雄同体或异体。海产间接发育的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期。•软体动物水生雌雄异体,陆生雌雄同体。海产间接发育种类经螺旋卵裂及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阶段。河蚌还具有钩介幼虫。

•节肢动物雌雄异体而且异形。一般行有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幼虫期复杂,间接发育的需经过变态。

•棘皮动物生殖系统简化,有固定的生殖腺、导管,无附属腺体。间接发育,需经过幼虫期。

2、口器:取食固体食物的是咀嚼式;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是嚼吸式;取食植物或动物组织内液体的是刺吸式;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是虹吸式和舐吸式。

3、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

步行足(蜚蠊):足细长,适于疾走;跳跃足(蝗虫):腿节膨大,胫节多刺,能作有力的跳跃;游泳足(龙虱):扁平如桨,后缘有长毛,适于游泳;捕捉足(螳螂):腿节与胫节能合抱,适于捕捉;开掘足(蝼蛄):粗短,末端如铲,用作开掘;携粉足(蜜蜂):多毛,具有复杂的结构,便于采携花粉。

4、翅:蝗虫的前翅革质、半透明,翅脉非常明显,叫复翅;蝽类成虫前翅近基部的一半坚硬骨化成革质或角质,端部的一半为膜质,叫半鞘翅;蜂、蝉类等许多昆虫的翅薄膜状,叫膜翅;步行虫等甲虫的前翅全部骨质化,翅脉不明显或无脉纹,保护膜质的后翅,叫鞘翅;蝶、蛾类昆虫有膜质的翅,上面覆生着鳞片,叫鳞翅;蚊蝇等有的膜质前翅,但是后翅却退化成专起平衡作用的小型棒状结构,叫平衡棒。

幼虫比较:

多孔动物门:两囊幼虫,海绵囊胚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

腔肠动物门:浮浪幼虫,受精卵发育,以内移的方式形成实心的原肠胚,在

其表面有纤毛,能游动。比如水螅,水母类。

浮浪

扁形动物:牟勒氏幼虫,

环节动物;担轮幼虫,形似陀螺,体可分为:1、口前纤毛区。2、口后纤毛区。

3、生长带区。特点,无体节,有原肠腔、原肾管,神经与上皮相连,幼虫以纤毛环为运动器。

第十四章无脊椎动物总结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形态和比较解剖

一、体制

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对称形式

1、无对称:大多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纲、苔藓动物

2、球形辐射对称

身体呈圆球形,通过中心轴可分为无限或有限个相同的两半,此对称形式适应于在水中生活,上下、左右环境都一样。如放射虫、太阳虫。

3、辐射对称

通过身体和固定的轴可分为若干对称面,也适应于水中漂浮和固定生活,能分为上、下端,身体的其余部分相似。eg:腔肠动物、原生动物中的表壳虫、钟虫、许多海绵动物。

4、两侧对称

是扁形动物及以后的动物所具有,是适应于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两侧对称的出现,使动物的生理机能有所加强。

5、两辐对称

界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也可算辐射对称,是栉水母动物门所具有的。

另外:棘皮动物为五辐对称

腹足类为不对称,但它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它身体的一部分器官,系统退化掉。

二、胚层

1、无胚层:多孔动物无胚层。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

2、两胚层:腔肠动物,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分化和分工。

3、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都具三胚层。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动物由水→陆的一个重要基础。它有端cell法——原口动物和体腔囊法——后

口动物。

三、体节

1. 无体节:线形动物以前的各类动物。扁形动物的绦虫类是假分节现象,具有真体腔的动物才有分节现象,但软体动物无分节,而棘皮动物的幼体具有分节现象,它具有三个体腔囊。所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

2、同律分节:环节动物

同律分节是指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大致相同,且内部器官按体节排列,同律分节较原始,但它起源于中胚层,它为高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3、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一部分及节肢动物所具有

是指组成躯体的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均有不同,在分节中的体节出现愈合现象,在愈合中出现了体节群现象,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体节群具有不同的功能。象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节,而且附肢也出现分节现象,且附肢与身体之间通过关节相连结。

四、运动器官和肌肉

(一)运动器官

最初的形式是纤毛或鞭毛,随着机能的高能化,出现肌肉。运动器复杂化,使得运动大大加强。

1.运动胞器:原生动物具有,如:纤毛、鞭毛、伪足,原生动物的鞭毛或纤毛是以cell表皮突起形成。

2、鞭毛、纤毛(指多cell动物):如:海绵动物的幼体用鞭毛来运动,腔肠动物的幼体以纤毛运动,扁形动物幼体也以纤毛运动。

3、疣足和刚毛:环节动物具有的原始附肢

疣足可帮助运动、呼吸,它分为背肢、腹肢,还有背须、腹须各一个,上面还

有针毛、刚毛。刚毛着生在刚毛囊中,它们是原始的运动附肢。

4、节肢和翅:节肢动物所具有的运动器

在节肢动物中,很多种类的附肢呈双肢型(由原肢发出内,外肢,外肢一般较退化)。翅是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唯一所具有的,有的有一对,有的有两对,在翅上有翅脉,翅脉分为纵脉和横脉等

5、斧足、腹足、头足:软体动物具有, 足为块状(腹足纲)、斧状(瓣鳃纲)、柱状(掘足纲的角见)、腕状(乌贼)、完全退化(牡蛎)。

6、腕和管足:棘皮动物具有

腕上有步带沟或无,步带沟中有管足。

半索动物的肠鳃类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而使身体伸缩运动。

(二)肌肉

1、皮肌cell:腔肠动物,具原始的皮肤与肌肉,在皮肌cell基部肌纤维收缩

产生运动。

2、皮肌囊:蠕形动物所具有,其中环节动物的皮肌囊较复杂,它还具脏壁

体腔膜。

3、束肌:节肢动物所具有,节肢动物有外骨骼,束肌附着在外骨骼上,节

肢动物以前的动物具平滑肌和斜纹肌,节肢动物是横纹肌,其迅速而强

有力的收缩,可使各体节及附肢产生灵活、多变的运动。

五、体腔

体节和体腔的出现是高等无脊椎动物出现的标志,体腔是体壁与消化道之间的空隙。

1、无体腔

腔肠动物只有消化循环腔,扁形动物中央由实质组织所填充。

2、有体腔

1) 假体腔:线形动物具有。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位于中胚层的单层纵肌与内胚层的单层肠上皮之间的空腔。

2) 真体腔:环节动物以后的各类动物所具有。是在中胚层之内的腔,它是脏壁体腔膜与体壁体腔膜之间的空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相比有何特点?

①来源于由肠腔法形成的体腔囊

②体腔有与外面相通的通道

③在体腔里面充满体腔液,在体腔液中有体腔cell。

乌贼的体腔发达,包围心腔、肾腔及生殖腔

△真体腔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

3)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 是由次生体腔退化与原生体腔混合在一起,内充满血液称为血腔。

软体动物是真、假体腔同时存在,环节动物中的蛭纲也具真体腔,但退化,里面填充了结缔动物,也充满血液,称血窦。固着生活的苔藓腕足和帚虫动物的真体腔却很发达。

棘皮动物的真体腔一部分变成微血系统和水管系统。

六、体表和骨骼

各种动物的体壁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并有不同的结构和担负着一定的功能。

单细胞原生动物的体表是细胞膜,有保护、吸收、分泌、物质交换、粘附等功能。

多孔动物的体壁由皮层和胃层组成。

腔肠动物的体壁由内、外两胚层发育而成。

扁形、线形、环节具皮肌囊,环节动物的体表具较薄的角质膜。

软体动物的体表具贝壳,有外、内壳之分。都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的,

贝壳分几层?(角质、棱柱及珍珠层),外套膜分几层?(外表皮层、结缔组织层及内表皮层)。

节肢动物具几丁质的外骨骼(由外胚层分泌而来),此外骨骼就是表皮(内、外、上表皮,三层分别含什么物质?蜕皮时哪一部分蜕掉)。

头足类有软骨的构造,软骨来源于中胚层。

棘皮动物具有中胚层形成的骨骼,骨骼形成骨板。

七、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进行细胞内消化,在一个细胞内完成。海绵动物基本上也是细胞内消化,它是通过领细胞打动水流来进行消化。

1、消化循环腔

腔肠动物所具有,但它不具真正的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有细胞内、外消化。

2、不完全消化管:扁形动物,有口无肛门,涡虫也可进行细胞内、外消化。

3、完全消化管:线形动物

口→咽→肠→直肠→肛门,但消化道较简单,是由单层上皮组成,无肌肉层,机能不发达。

4、完全的消化系统:环节动物以后

环节动物出现了真体腔,肠壁有肌肉,肠管在宽广的体腔内蠕动的结果,促进了前、中、后肠各段在形态和生理机能上进一步分化,如前肠分化为口、咽、食道、嗉囊、砂囊etc,此外,消化腺的出现,使动物在机械消化的同时,还伴随着化学消化作用,环毛蚓的为盲肠为消化腺。

少数例外情况:

营寄生生活的绦虫纲,其消化系统完全消失,棘皮动物蛇尾纲无肛门,海星虽有肛门,但无作用。此外,无脊椎动物中较高级的类群,亦有细胞内消化的现象,

无脊椎动物学比较解剖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辐射对称(钟虫)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一卵裂一囊胚一原肠胚一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一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真体腔形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图文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比较-图文 一、肠腔动物门:(网状神经系统)开始出现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神经网是动物 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细胞组成。具有形态上相似的突起,相互连接成一个疏松的网叫神经网。有一个神经网的可以存在于外胚层的基部,有两个神经网的分别存在于内、外胚层的基部,还有的除此外中胶层也有神经网,神经网间可通过突触连接也可不通过突触连接,与内外胚层的感觉细胞、皮细胞等相连形成神经肌肉体系。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是无定向的,称扩散神经系统。 二、扁形动物门:(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 “脑”“髓”向后分出 若干纵神经索,纵神经索间有横神经索相连。出现梯形神经系统。三、假体腔动物:(管式神经系统)以线虫动物为代表,在咽部有一围咽神经环,其上 连有腹、侧、背神经节。神经环向前伸出的神经 到头端唇乳突等感觉器官,后面的神经在尾端汇集。其中背神经索司运动,腹神经索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索司感觉作用于排泄管。 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与围咽神经相连的主要神经节有成对的侧神经节和腹神经节;神经环向前后伸出多条神经,以背神经和腹神经最发达(筒式)。 四、环节动物:(索式神经系统既链式神经系统)脑(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l对 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每节有1个神经节 蚯蚓有简单的反射弧,包括3种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细胞体位于体壁表皮细胞中,感受刺激后经神经纤维传导到神经节内。联络神经元在神经节内,接受感觉神经传入的冲动,再传递到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位于中枢内,神经纤维将冲动传到肌肉等效应器。

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各类群特征比较

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特征 取食运动代表动物 类群 形态结构呼吸 身体呈辐射对 腔肠动物称,体表有刺细 胞,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身体呈左右对 称,背腹扁平, 有口无肛门 身体细长,呈圆 线形动物柱形,体表有角 质层,有口有肛 门 环节动物身体圆筒形,由 许多相似体节构 成 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 有外套膜,大多 数具有贝壳 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外骨 骼;身体和附肢 都分节 通过固着在 水母、水螅、海无专门呼吸通过刺细胞捕食水草等物体 葵、海蜇、珊瑚器官猎物上,很少运 虫 动 无专门呼吸涡虫的咽可伸出涡虫常藏身 蜗虫、血吸虫、器官,体内口外进行取食,于石块下 绦虫、华枝睾吸寄生种类进寄生种类吸食寄面,不大运 虫 行厌氧呼吸主的营养动 无专门呼吸 只能靠身体 器官,体内寄生种类吸食寄蛔虫、线虫、蛲 弯曲和伸展 寄生种类进主的营养虫、钩虫、丝虫 缓慢地蠕动 行厌氧呼吸 无专门呼吸 器官,通过蚯蚓以土壤中的靠刚毛或疣蚯蚓、沙蚕、水体表进行呼有机物为食足辅助运动蛭吸 水生种类用 双壳类通过入水 蜗牛、乌贼、河 鳃呼吸,陆大多通过足蚌、钉螺、扇管和出水管获取 生种类用肺进行运动贝、文蛤、鲍、水中的食物颗粒 呼吸章鱼 昆虫大多具 水生用鳃呼 昆虫通过口器取 有足和翅,虾、蟹、蜈蚣、 吸,昆虫用既能能跳蜘蛛、蝗虫、蝴 食 气管呼吸跃,也能飞蝶、蜜蜂、蟋蟀 行

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比较 特征 形态结构呼吸生殖体温代表动物 类群 体表常有鳞片覆 用腮呼吸卵生变温青鱼、草鱼、鲢鱼、鳙盖,通过尾部和躯鱼;带鱼、鲅鱼、大黄 鱼 鱼、小黄鱼、石斑鱼、干部的摆动及鳍的 协调作用游泳 鲳鱼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鸟 哺乳动物皮肤裸露,能分泌幼体用腮呼吸;成卵生变温鱼螈;大鲵、蝾螈;青黏液体用肺呼吸,皮肤蛙、蟾蜍 辅助呼吸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用肺呼吸卵生变温龟、鳖、鳄、蜥蜴、壁片或甲虎、蛇 体表覆羽,前肢变用肺呼吸,气囊可卵生恒温鸵鸟、企鹅、鸽、鹈为翼,有喙无齿辅助呼吸鹕、信天翁、丹顶鹤体表被毛,牙齿有用肺呼吸胎生恒温鸭嘴兽、袋鼠、穿山门齿、犬齿和臼齿甲、蝙蝠、海豹、鲸的分化

无脊椎动物门的比较

无脊椎动物门的比较(欢迎修正)

任课教师: 廖家遗 2000年1月消化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只有胞内消化,可用伪足或胞口摄食,另外还可植食和腐食性; ●海绵动物仍然是胞内消化; ●腔肠动物开始有了消化管;胞内和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为胞外消化,但消化管是不完全的; ●线形动物出现了完全的消化管,并且有了分化; ●环节动物以后由于真体腔的出现,消化管更加复杂和分化,同时有了消化腺。 呼吸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呼吸作用通过体表完成的;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也无呼吸系统,呼吸也是体表进行的,寄生种类为厌氧呼吸, ●环节动物的呼吸可通过体表和疣足进行; ●软体动物的呼吸通过体壁突起的鳃和外套膜进行; ●节肢动物的呼吸器官包括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气管鳃(幼 虫)以及体表; ●棘皮动物的呼吸是通过管足和皮腮完成。 排泄系统的进化主线: ●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的排泄活动也是借体表完成的;原生动物还可通过 伸缩泡进行排泄;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排泄系统为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原肾; ●扁形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焰细胞,线形动物则是原肾管; ●环节动物的排泄系统是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组成的混合型的后肾; ●软体动物的排泄系统是中胚层的后肾; ●节肢动物排泄系统有两类,一是体腔管演化而来的肾管,一是马氏管; ●棘皮动物的排泄是通过管足和皮腮完成。 循环系统的进化主线: ●环节动物之前的各门类没有专门的循环系统;原生动物中的细胞质流动起到循环的 作用;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通过消化循环腔起着循环的作用; ●线形动物的原体腔也有输送养料的功能; ●真体腔的出现产生了血管,环节动物开始有了真正的循环系统; ●除环节动物中的大部分为闭管系统外,其他的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均为开管 式。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升级版)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一、体制 体制:指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排列形式和规律 原生动物体制: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球辐对称(太阳虫、团藻虫)、辐射对称(钟虫)多孔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及侧生、中生)基本上为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部分;海葵的身体已由辐射对称过渡到两辐对称:海葵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称为两辐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生活方式从固着、漂浮演化成爬行方式或游泳,身体呈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软体腹足纲动物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棘皮动物由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的成体。 由上可知,体制是从无对称-球形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的发展路线。 无脊椎动物的体制分为:球形辐射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这些多样化的形状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多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球形辐射对称适应于悬浮在水中;辐射对称适应于固着在水中;两侧对称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是动物从水中到陆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 (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 (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真体腔形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植物极的一个细胞(端细胞)分裂后移入内、外胚层之间,经过不断分裂形成了中胚层带,随后在中胚层带中间开裂形成真体腔。如环节动物等。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死理之阳早格格创做一、机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战顺序. 普遍分为有顺序可觅(对于称) 无顺序可觅(分歧过得称) •本死动物分歧过得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于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于称(钟虫) 球辐对于称:通过身体核心面可分成许多相共的二半. •海绵动物分歧过得称或者辐射对于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于称或者二辐对于称 辐射对于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里不妨将身体分为安排相等的二部分(对于称里).主要符合附着、漂浮、及不太疏通的死计办法. 二辐对于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二个对于称里.(如海葵) •扁形动物二侧对于称;通过体轴惟有一个对于称里. 二侧对于称的要害意思;(1)使动物身体明隐天分为前后、背背战安排,由大概背疏通形成定背疏通.(2)使动物由火中固着或者漂浮死计背火底爬止死计及大陆爬止奠定了前提.•扁形动物以去的百般群 局部是二侧对于称.仅有二个惯例; 1. 硬体动物背脚目;由于胚胎收育爆收了扭转,果此成体分歧过得称. 2. 棘皮动物早期收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二侧对于称),成体由于符合不太疏通的死计办法爆收了次死性的辐射对于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收育时期由于细胞瓦解而产死的特殊天区.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收育; 受细→卵裂→囊胚→本肠胚→中胚层战体腔的产死→胚层瓦解•海绵动物不细确的胚层瓦解,体壁由二层细胞形成.由于胚胎收育的“顺转局里”,故不克不迭称其为中胚层战内胚层(只称皮层战胃层). •腔肠动物二个胚层(中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去百般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皆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讲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往日百般群不体腔 •本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本体腔 本体腔指胚胎收育的囊胚腔演化产死的体壁与净壁之间的腔隙.本体腔(假体腔、初死体腔)特性:(1)惟有体壁中胚层,不肠壁中胚层战体腔膜. (2)腔内充谦体腔液. (3)体腔对于中不孔讲. •枢纽动物具备真体腔(次死体腔)蛭类除中.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净壁与体壁分散后,产死的动物内净战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要害意思:(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讲的进一步瓦解挨下了物量前提.(2)引导了循环系统的产死,革新了排鼓、死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介进循环、疏通、保护体形的效率.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 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 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 式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状结构与生理之杨若古兰创作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方式和规律. 普通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分歧错误称) •原生动物分歧错误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间点可分成很多不异的两半. •海绵动物分歧错误称或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地方轴有很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摆布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次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要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次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摆布,由不定向活动变成定向活动.(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当前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 软体动物腹足纲;因为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是以成体分歧错误称. 2. 棘皮动物初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因为适应不太活动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因为细胞分化而构成的特殊

区域. 多细胞动物初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构成→胚层分化•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因为胚胎发育的“逆转景象”,故不克不及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扁形动物当前各类群因为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 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扁形动物及之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变构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要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 (2)腔内充满体腔液. (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构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次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资基础.(2)导致了轮回零碎的构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零碎的功能.(3)体腔液有介入轮回、活动、保持体形的感化. 真体腔构成的方式 端细胞法(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在胚孔两侧的内、外胚层交界处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完整版

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一、体制 指动物躯体结构的排列形式和规律。 一般分为有规律可寻(对称) 无规律可寻(不对称) ? 原生动物不对称(尾草履虫、变形虫) 球辅对称(太阳虫、团藻虫) 辐射对称(钟虫) 球辐对称:通过身体中心点可分成许多相同的两半。 ? ?海绵动物不对称或辐射对称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辐射对称:指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对称面)。 主要适应附着、漂浮、及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两辐对称;通过动物体轴仅可分成两个对称面。(如海葵) ? 扁形动物两侧对称;通过体轴只有一个对称面。 两侧对称的重要意义;(1)使动物身体明显地分为前后、背腹和左右,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 (2)使动物由水中固着或漂浮生活向水底爬行生活及陆地爬行奠定了基础。 ?扁形动物以后的各类群 全部是两侧对称。仅有两个特例; 1.软体动物腹足纲;由于胚胎发育发生了扭转,因此成体不对称。 2.棘皮动物早期发育的羽腕幼虫及短腕幼虫(两侧对称),成体由于适应不太运动的生活方式 产生了次生性的辐射对称。 二、胚层与体腔 1.胚层指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时期由于细胞分化而形成的特殊区域。 多细胞动物早期的胚胎发育; 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分化 ? 海绵动物没有明确的胚层分化,体壁由两层细胞构成。由于胚胎发育的“逆转现象”,故不能称其为外胚层和内胚层(只称皮层和胃层)。 ? 腔肠动物两个胚层(外胚层、内胚层) 中胶层不是细胞结构。 ? 扁形动物以后各类群由于出现了中胚层,故都称为三胚层动物。 2.体腔 指动物体消化道与体壁之间的腔隙。 ? ?扁形动物及以前各类群没有体腔 原体腔(线形动物)动物出现原体腔 原体腔指胚胎发育的囊胚腔演化形成的体壁与脏壁之间的腔隙。 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特点:(1)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2)腔内充满体腔液。(3)体腔对外没有孔道。 ? 环节动物具有真体腔(次生体腔)蛭类除外。 真体腔指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形成的动物内脏和体壁之间的腔隙。 真体腔的重要意义:(1)肠壁出现了肌肉,为消化道的进一步分化打下了物质基础。(2)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形成,改善了排泄、生殖、神经系统的功能。(3)体腔液有参与循环、运动、维持体形的作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