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针灸方:益肾养阴方,清胃泄热方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针灸方:益肾养阴方,清胃泄热方

眩晕不用怕,中医,针灸来帮忙,益肾养阴方

【处方】照海、阴交、内庭、合谷

照海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跷。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阴交穴

隶属任脉。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内庭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荥(水)穴。在足背,当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之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主治发热,头痛,牙痛,口,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合谷

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功用】

益肾养阴、通络止痛

【主治】

头晕,妇女经水正行而头晕、小腹痛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照海直刺0.5~1寸,阴交直刺1~1. 5寸,以上二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内庭直刺0. 5~0. 8寸,合谷直刺0. 5~1寸,以上二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擅长补益肾气,滋养阴水;阴交为任脉穴位,具有调冲固任的作用;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取之可通络止痛;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通腑行气的作用。诸穴合用,肾气得以充盛,胞宫得以濡养,则头晕、腹痛自止。

清胃泄热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处方】攒竹、足三里

攒竹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足三里穴

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

寸。

【功用】

清胃泄热

【主治】

头晕,胃火盛所致头晕、面赤、不欲与人言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攒竹向眉中平刺0.5~0.8寸,足三里直刺1~2寸,以上穴位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

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具有清热通络的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可清泄胃火。二穴合用共奏清泄胃火之功,胃火得泄,则头晕自止。

针灸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炙甘草3g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非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组成】当归6g 苏木末6g 落得打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3g 没药3g 三七3g 赤芍3g 陈皮3g 紫荆藤9g 地鳖虫9g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9g 甘草3g 陈皮6g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针灸方剂

1 . 麻黄汤(《伤寒论》)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 活血止痛。 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芍药、干姜、五味子、甘草、桂枝、半夏、细辛。 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医学心悟》)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风痰咳嗽。 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菀荆陈百部研,止咳化痰兼透表,姜汤调服不用煎。 6.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

牛蒡子。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7.桑菊饮(《温病条辨》)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 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竣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竣下热结第一方。 11.七厘散(《良方集腋》) 上朱砂、真麝香、梅花冰片、净乳香、红花、明没药、瓜儿血竭、粉口儿茶。 活血散瘀,定痛止血。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针灸常用方你知道? 治感冒病歌诀 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 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咳嗽加尺泽。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点刺出血。 治咳喘歌诀 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 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治胃肠病歌诀 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 腹泻隔姜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腹泻可隔姜灸神阙穴。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治肿胀歌诀 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 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

机,还可加足三里。 治小儿遗尿歌诀 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 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治妇女病歌诀 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 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 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痛经针归来、太冲。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点刺出血。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治心神病歌诀 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 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 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 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心主神,心神病可选足三里、三阴交,或神门、关元、合谷。头痛可加太阳、列缺。失眠加涌泉、印堂,眩晕加内庭、百会,恶心呕吐加中脘、内关。心悸加内关、太冲、心俞、肾俞,交通心肾,养血镇静。 治阳痿早泄歌诀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方药(详细)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一、心火 心火的症状:失眠、心烦、焦虑(舌尖会比较红、长口疮),容易失眠 上火的原因:着急、劳心 降心火的方法:连子心茶、黄连阿胶汤、牛黄清心丸、导赤散 中医助眠药:中医没有治失眠的药物,它只是把导致失眠的原因祛除,所以这些药不会在失眠药里面出现,但是它们确实能够助眠。 天王补心丹:有口唇、舌尖都很红,失眠健忘、手脚出汗的症状,就适合吃天王补心丹。 朱砂安神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精神抑郁 柏子养心丸:柏子养心丸,说到养,它里面有黄芪,所以柏子养心丸治失眠的同时,还适合那种胆小心虚,一惊一乍的症状。 牛黄清心丸:心火烧、昏沉、心烦、大便干。 七叶安神片:胸痛、胸闷、有冠心病者,更适合年纪较大、有血瘀问题的病人。 二、肝火 1、肝火旺的症状:眼干、血压高、长斑、肝淤 2、肝火的原因:心思过重 3、降肝火的方法:天麻钩藤、舒肝丸、加味逍遥丸 天麻钩藤:是中成药,当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有高血压症状的时候,天麻钩藤能够平息上亢的肝阳、降高血压。 加味逍遥丸:适合压抑、胸闷、两肋胀、总喜欢长舒气的症状。女性中年的时候,会有黄褐斑、雀斑等问题,这些班都叫肝斑,是肝瘀所致。一些美容(如:去死皮、光子亮肤等)外科治法,肝瘀本身不能被根除,所以最多维持二十天,就又会长出新的斑来。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医会讲,需要加味逍遥丸做基础,调节自身心态,彻底放松,这个斑就不长了。到一定年龄的女性,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的压力大,所以加味逍遥丸有点像抗压丸的效果,能减压。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心态平衡,佟彤小妙招教你快速降血压:血压高分为泻着降和补着降,其中腰腿发酸的血压高就属于补着降的种类,这就要吃地黄丸系列了。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它能够补肾阴,同时不会上火。因为六味地黄丸里面含有三种补药,三种泻药,非常平和,所以很多中医专家会建议四十岁以上的男性,如果有一点阴虚症状的话就有事没事吃点六味地黄丸,这种药长期吃没坏处。 杞菊地黄丸中添加了枸杞和菊花。某人眼睛干涩,时常耳鸣,且耳鸣的声音很轻很细,这就应该是阴虚的症状了,这时候就应该吃杞菊地黄丸。如果耳鸣是那种嗡嗡隆隆的,很粗重的声音,就要吃泻着降的药了。 知柏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系列中清热作用最明显的一种药,它清虚火的作用很大。如果有腰膝酸软,手脚心下午会热、怕热盗汗的现象,这就是明显的阴虚症状,那六味地黄丸的清火功效对它而言就太小了,知柏地黄丸更适合。 对于肥胖的人,如果要减肥首先要补肾,一般小孩和老人容易发胖,就是因为小孩肾阳还没长起来,老人的肾阳已经虚了。补肾阳来减肥就是通过加快新陈代谢来消耗脂肪达到变瘦的目的。所以很多人吃了补肾的药会发现皮肤变得紧致了,这就是因为通过补肾增加了脂肪的代谢。 三、胃火 1、胃火旺的症状:口臭、口腔溃疡、反胃、长痘 2、胃火的原因:吃肉、辣、油、甜口味太重而导致 3、治疗药物: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片 四、肺火 1、肺火的症状:咳嗽、发烧、痰浓 2、肺火的原因:吃得太饱或穿得过厚 3、药物治疗: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养阴清肺糖浆

名老中医邓铁涛老师的临证处方拾遗(58方)

名老中医邓铁涛老师的临证处方拾遗(58方) 分类:中医临床-内科 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 〔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 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 〔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 〔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法〕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六、治泄泻方 〔组成〕新鲜番石榴叶30片(干品15~30克) 〔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七、治肠套叠方 〔组成〕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3枚,法夏9克。 〔用法〕上药慢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另外,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扣击腹部肿块。 〔功效〕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复习题(2013级针灸推拿及中西医临床 可缩印版)

填空or选择 1.香薷散主治:阴暑 2.连朴饮主治:湿热霍乱 3.理中丸主治:霍乱,吐泻 4.防风通圣散的配伍特点:集汗下清利于一方 5.泰山磐石散四个安胎药:白术续断砂仁黄芩 6.大补阴丸主治:阴虚火旺辩证要点:尺脉数而有力 7.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的失眠 8.天王补心丹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的失眠 9.越鞠丸主治:六郁证(气血痰火湿食) 9.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 10.柴胡疏肝散=四逆散加陈皮川芎香附枳壳减枳实 11.天台乌药散主治:寒凝气滞证 12.加味乌药散君药:香附 13.定喘汤主治:痰热内蕴,风寒外束之哮喘 14.代赭旋复汤主治:胃虚痰气逆阻证君药:旋复花 15.橘皮竹茹汤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 16.丁香柿蒂汤主治:胃气虚寒之呃逆 17.复元活血汤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18.咳血方主治: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19.小蓟饮子主治: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尿中带血,痛着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20.养阴清肺汤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 21.藿香正气散主治:霍乱 22.八正散主治:热淋若为石淋加金钱草,海金沙 23.小建中汤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24.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 配伍特点:体现培土生金,虚则补母法 25.杏苏散=参苏饮去人参木香 26.镇肝熄风汤脉象:脉弦长有力 27.川芎茶调散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药:薄荷 28.三子养亲汤中三子为: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 29.保和丸与二陈汤共同药物:半夏茯苓陈皮 30.含四君子汤的方:无枳实倒滞丸,有枳实消痞丸,健脾丸,寒四逆汤,热大承气汤,阴虚四逆散 31.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加天麻白术 32.大定风珠中“三甲”——龟板,鳖甲,牡蛎 六味地黄丸中“三补”——熟地黄(补肾填精)、山萸肉(补肝肾固精)、干山药(补脾益肾,养阴) 六味地黄丸中“三泻”——茯苓(健脾利湿)、泽泻(补肾利湿)、牡丹皮(降相火)天王补心丹中“三参”——人参、玄参、丹参 三仁汤中“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 三仁汤的“三禁”——禁汗、禁下、禁润 33.大承气汤的体现的治法?.峻下热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通因通用,寒阴寒用)。 35.“增水行舟法”代表方剂——增液汤 36.半夏泻心汤体现的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平调

陈泽林 《中医内科针灸治疗学》 (肺、心、脾、部分气血津液)方剂歌诀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寒温有奇功。 加入荆防免生姜,温毒发斑肿痛松,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疾,竹叶薄荷荆牛豉,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此方医。 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香薷扁豆姜制朴,祛暑解表化湿浊。新加香薷增银翘,兼清湿热功效足。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内伤外感此方推。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只用麻甘杏,泻肺平喘痰立通。 止嗽散用蒸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蒸为君,感冒久咳此方先。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甚阳明入母膏。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翘荷甘桔焦栀豆,清宣凉润燥能医。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素实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精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 三、哮病: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紫菀冬花味枣姜,辛夏平逆喘证贵。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同甘草,外寒痰热哮喘尝。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若于方中除杏桂,主治风水越婢汤。越婢汤内加半夏,热哮发作功效良。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方再加膏二两,水饮得温方可散,欲除烦躁藉辛凉。 杏仁夏味半升量,升麦四麻五朴良,二两姜辛膏弹大,脉浮咳喘此方当。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石学敏常见病针灸配方示图

磁能经络通的实用手册 从心里关注自己健康的朋友,欢迎您来到伯明翰健康逸站,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周到、安全和有效的健康服务。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信息我们统统的接受。21世纪是健康产业的“黄金世纪”,在保健产业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不知道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行维护。其实保健的方法很简单,早在上古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给我们作处理答案。只要做到“顺天应时,作息有度,饮食有节,适度宣泄”才会对身体的健康是大有脾宜,从祖国的传统医学观点来看是十分正确的。中医讲究“气顺血旺”只有“气血旺盛”人才能“百病不生”! 如何做到气血旺盛呢?答案很简单,“若要气血旺,经脉先通畅”。“经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凝聚之处”,通过对穴位的施术就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疗百病,不可不通”。传统的中医经脉和穴位保健方法是通过针具和艾灸来疏通经脉,在操作上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意外和危险,所以许多人出现“晕针”现象。伯明翰健康逸站推出的“磁能经络通”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晕针”问题。磁能经络通是祖国传统医学向现代化迈进的标志,利用高科技永磁体技术和磁束高度聚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安全、便捷、无交叉感染和禁穴的绿色针灸器具,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融合点穴、按摩、磁疗、刮痧四大功能于一体,自己做自己的针灸师,适合全家人保健使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的保障。 古往今来,中医针灸技术为国内外许多朋友带来福音,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华神技”。掌握针灸技术的人备受尊重。中医经络保健享誉海外。 新式针灸中华“磁能经络通”的出现为弘扬“中华国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点按、滑动等简单的技法让难懂的针灸知识变得简单,“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疼痛就是穴位”哪里疼痛、不舒服就针哪里。常年的风湿痛、老寒腿、肩周炎、腰痛;失眠、头痛、痛经、消化不良、脑瘫以及陈旧性扭挫伤恢复起来效果显著。配合特有的“后背开穴法”施术可以令体虚倦怠、慢性疲劳等亚健康状态恢复起来立竿见影。熟练掌握磁能经络通技法的人有的到国外发展自己的事业,将现代针灸技法推广到世界各地,接受保健康复的人对于效果赞不绝口,一时间成为有口皆碑、家喻户晓的保健方法。随后带来的人气和经济效益令经营者始料不及,效益好的人当月就收回到国外谋生的生活费用,不到一年就赚回全部投资。尤其是在经营上得到了比普通生意更多的尊重和成就感。如果您不相信这些,那就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普通45岁左右的下岗女工,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没有特殊的专长。通过在伯明翰健康逸站中的学习,一周时间就熟练掌握了磁能经络通的操作方法,一个月学会了三十几种点穴配方。我们简单的计算一下:一套磁能经络通的售价是560元人民币,按照现在桑拿浴中医保健最低30元的价格是一小时来看,我们按照后背开穴法来进行,每个人30元,时间是15分钟,每天接待8人就是收入240元,花费的时间就是2小时;足疗开穴法每次20分钟,每人20元计算每天接待6人,就是120元。全天的工作时间是4小时,收入360元,一个月30天就是10800元,按照一半的客流量计算那一个月就是5400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针灸方:益肾养阴方,清胃泄热方

中医经典针灸处方-眩晕针灸方:益肾养阴方,清胃泄热方 眩晕不用怕,中医,针灸来帮忙,益肾养阴方 【处方】照海、阴交、内庭、合谷 照海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跷。属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胫神经本干,及胫后动、静脉。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阴交穴 隶属任脉。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 内庭穴 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荥(水)穴。在足背,当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之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主治发热,头痛,牙痛,口,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合谷 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 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 【功用】 益肾养阴、通络止痛 【主治】

头晕,妇女经水正行而头晕、小腹痛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后,照海直刺0.5~1寸,阴交直刺1~1. 5寸,以上二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内庭直刺0. 5~0. 8寸,合谷直刺0. 5~1寸,以上二穴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义】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擅长补益肾气,滋养阴水;阴交为任脉穴位,具有调冲固任的作用;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取之可通络止痛;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通腑行气的作用。诸穴合用,肾气得以充盛,胞宫得以濡养,则头晕、腹痛自止。 清胃泄热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处方】攒竹、足三里 攒竹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眉头、眉本、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 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沿皮刺0.5-1寸,或点刺出血。 足三里穴 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人体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补脾益气、和胃调中的功效。最早见于《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疗效,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对改善和缓解抑郁症、神经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

中医内科学方剂速记

中医内科学方剂速记 这里把中医内科里的一些常用方剂进行了整理,方便大家快速记忆。 感冒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 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哮证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 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 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肺痈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中医方剂,中医常见病证治精华汇总-本草方剂华夏中医论坛

中医方剂,中医常见病证治精华汇总-本草方剂华夏中医论坛 常见中医病证治精华汇总 - 本草方剂华夏中医论坛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发作期: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实喘: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虚喘: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I] 六、心悸:悸怯定志虚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黄连温。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经典名方-《脾胃论》清胃散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脾胃论》清胃散方解和医案 《脾胃论》中清胃散原方组成: 真生地黄、当归身(以上各三分),牡丹皮(半钱),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升麻(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主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附《兰室秘藏》清胃散原文: 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痛疼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当归身、择细黄连(如连不好,更加二分,夏月倍之)、生地黄(酒制,以上各三分),牡丹皮(五分),升麻(一钱)。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带冷服之。

清胃散原方主治病症为“因服补胃热药”所致牙痛。常用补胃热药多为甘温补益类,如人参、黄芪、干姜、炙甘草等,此类药物久服,一则助阳生热,二则伤阴动血。故而引起“阳明中热盛而作”的“上下牙痛不可忍”,以及“阳明别络入脑”的“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等症。因此方中选用“治中焦热”的黄连为君,清泻阳明里热,配伍阳明经本经药之升麻,一则引经,二则升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将黄连配升麻的功效描述为“开提胃热”。生地黄、牡丹皮凉血养阴清热,当归养血和血。 辨证释疑 原方主治病症为“因服补胃热药”所致,那为何使用当归这样一味气温味甘之品?虽然有临床者以当归之温作为方中之反佐使用,那是不是所有热证在治疗时都需要加入反佐药呢? 对于方中当归的使用,历代注家多从“和血”理解。如《古今名医方论》中罗东逸说:“和之以当归。”但对于临床用方者来说,必须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和血”,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和血”。毕竟并非所有治疗胃热的方中都需要“和血”。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东垣先生《用药心法》”中有如下记录:“如和血,须用当归。凡血受病者,皆宜用当归也。”用“和血”一法的前提是“血受病”,也就是说,血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 (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O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针灸绝密配方

针灸绝密配方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 之证皆可治之。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法及代表方(二)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法及代表方(二)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法及代表方剂(一)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法及代表方(二) 本文参考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按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结合---病名---证型---治法----代表方剂。方便广大医学生、临床医生、医学爱好者查阅。本文在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治法及代表方剂(一)的基础上,添加了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结合---病名---证型---治法----代表方。欢迎大家转发收藏。 本公众号定期上传中医药知识,欢迎大家扫码关注。 肝胆病证一、胁痛 1. 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 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 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 4. 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二、黄疸 (一)阳黄1. 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 湿重于热证: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 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湿退黄---大柴胡汤4. 疫毒炽盛证(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味(二)阴黄1. 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 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 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加减2. 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3. 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积聚(一)聚证1. 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2. 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 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2. 瘀血内结证:祛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1.麻黄汤 【出处】《伤寒论》 【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

中医十大名方 方剂歌诀大全

中医十大名方方剂歌诀大全 简明中医方剂中医方剂2011-03-03 21:19:58 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3)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