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效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盈余管理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操作会计利润来改变业绩表现的行为。它涉及到众多因素,如盈余平滑、盈余管理扰动等。本文将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和类型、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盈余管理可以分为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正向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履行公司职责,提高利润水平,例如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负向盈余管理则是指企业通过非法或不当手段来改变财务报表,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例如突然将费用计入收入、调整应计收益等。很显然,正向盈余管理能够推动企业正常发展,增强公司治理效益,而负向盈余管理则可能造成扭曲信息披露和不正当竞争,降低公司治理的效果。

其次,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具有影响。一方面,盈余管理能够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企业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盈余管理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的失衡和不公平。如果企业过分追求盈余的高增长,采取负向盈余管理手段,就可能造成信息不对称、市场扭曲以及利益冲突等问题,从而损害公司治理的整体效应。

此外,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是有效预防和遏制盈余管理的重要保障。例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与约束,都可以有效防止负向盈余管理的发生。同时,盈余管理的发生也对公司治理产生着推动作用。当企业出现负面盈余扰动时,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往往会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企业更加规范运作,加强内部监管,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企业应该以正向盈余管理为导向,充分利用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为公司

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相关的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和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预防和遏制负向盈余管理的发生。只有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和健全的公司治理,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代理人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管理者经营业绩、确定激励水平的直接依据。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向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是不利的,但信息的扭曲必然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益相关者依据有偏的盈余信息进行决策,造成决策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总收益低于最优水平。已有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但收效甚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既有研究不同,本文将探索盈余管理的内在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措施,就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发掘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造成盈余管理的两大成因。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出于个人私利造成机会主义偏误,有意操纵公司报告的盈余水平,以最大化个人利益;由于控制失误的存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技术性错误难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导致非意愿性盈余信息计算偏差和真实活动执行偏误,同时由于业务流程不合理、缺乏有效制衡,为管理者意愿性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备受关注的两大机制,公司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造成的机会主义偏误,内部控制能够降低控制失误造成的技术性错误(方红星、金玉娜,2013)[1]。公司治理应该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抑制管理者机会主义偏误造成的意愿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应该可以降低控制失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抑制技术性错误造成的非意愿性盈余管理,并提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抑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然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究竟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迄今为止还是未解之谜。此外,相比于空间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质性损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2],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特别是抑制不易被察觉、实质性损害公司价值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考虑,为丰富对盈余管理影响因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在现代商业世界中,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盈余管理指 的是企业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特定需要而对财务报表进行调整的行为,而公司治理则是指组织和管理公司的各种机制和实践,以确保公司合法经营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作为对外界展示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财 务报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某些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对财务报表进行操控,以达到一些非法目的,如诱导投资者,隐瞒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等。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公司声誉,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和理解盈余管理对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公司治理是一种管理机制, 旨在确保公司合法运营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需要建立透明度、责任和问责制等制度,以避免盈余管理的发生。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盈余管理会直接影响其信誉和股东利益。因此,强化公司治理机制是确保企业良好经营的基础。 其次,盈余管理对企业有着深远的影响。盈余管理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 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财务操纵,那么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将难以判断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从而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误导。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税务问题和法律风险。一旦企业被揭露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将会面临巨大的法律责任和处罚。因此,企业应该坚持诚信经营,避免采取不道德的盈余管理行为。 此外,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还涉及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 是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公司内部各个层面的管理和流程。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止盈余管理的发生,并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和审计等都是保证企业合规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只有有效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 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公司治理的热门话题之一。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采用各 种手段和方法,将公司的财务报表显示为某种特定的形式,以从中获得潜在的利益。尽管盈余管理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某些好处,但它对公司治理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盈余管理 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失真,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看起来更好。这种失真可能包括虚报收入、低估成本和资产价值等。这种不诚实的财务报告损害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削弱了公司治理的基础。缺乏可靠的财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信任的缺失,并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其次,盈余管理对公司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盈余管理的 存在,公司管理层可能会优先考虑达到特定的盈余目标,而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满足短期业绩预期,管理层可能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如过度投资、不合理的收购或并购等,以达到虚假的盈余目标。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长期价值受损,并加剧公司治理的不稳定性。 此外,盈余管理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当管理层通过滥用盈余管理 手段获取个人利益时,公司董事会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角色可能受到削弱。管理层可能通过操纵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等决策机构来掌控公司治理,以避免被发现和问责。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结构就变得无效,导致公司内部控制的破裂和风险的增加。 然而,要解决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需要多方合作和改革。首先,监管 机构应当加强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监管,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监管机构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定和审计标准,以减少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其次,重视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性。董事会和监审委员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应当独立、有权和负责,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公司的管理、运营和监管等方面。在公司 治理中,盈余管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决策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一、盈余管理对公司信誉的影响 盈余管理往往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但若盈余管理 严重导致公司的财务数据失真,这将对公司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一旦外界发现公司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能会对公司失去信心,进而减少对公司的投资和支持。信誉的损失会牵连公司的声誉,甚至会使公司陷入金融危机。因此,盈余管理对公司的信誉至关重要,它直接反映了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诚信度。 二、盈余管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 致管理层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公司的长期发展。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抬高盈余,如延迟追溯费用、夸大收入等,以此迅速提高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使股价得到短期的提升。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陷入墨菲定律的陷阱,导致公司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困境。 另一方面,盈余管理还可能对公司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如果公司过于关注短 期盈利,可能会导致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选择,而忽视了长期增长潜力较大的项目。盈余管理往往会压制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使公司无法实现长期持续的增长。 三、盈余管理对公司稳定性的影响 盈余管理可能会降低公司的稳定性。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可以暂时掩盖财务困 境或提高盈利表现,但一旦盈余管理被揭穿,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财务危机。过于激

进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它会扰乱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股价的暴跌。此外,一些合法的盈余管理行为,如合理的税收规划和成本节约,也需要谨慎把握,以避免对公司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对公司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会对公司的信誉产生 影响,还可能扭曲公司的决策和损害公司的稳定性。为了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应该重视透明度和诚信度,避免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注重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此外,监管机构和内部审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和约束,保障公司治理的公平与公正。只有在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下,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 摘要: 少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把公司的账目处理得更加好看,以此发挥一些特定的经济效应。但此举也会带来信任危机和投资者损失等负面影响。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规范公司盈余管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万科集团为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治理机制,结合万科集团实际运作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机制、万科集团、对策建议 Abstract: A small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mprove the company's finances by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certain economic effects. However, such measures also bring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rust crises and investor losses.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have become urgent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mpany'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case study of Vanke Group, analyz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problems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本文对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并结合实证 研究论证了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实证研究中,我们运用了回归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等方法来检验公司治理信 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参与的相关性。研究结论表明,公司治理信息披 露透明度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影响,即信息披露透明度越高的公司, 其盈余管理程度越低,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可以有效地减 轻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与盈余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公司治理 信息披露透明度,减少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了极其重要的问题。对 于投资者和管理层来说,企业盈余一直是一个关注的焦点,而在此之前,许多公司会通过各种方式掌控财务信息,以此来管理公司盈余。 研究表明,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公司的真实利润表现,而真实的利润 表现会影响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决策和合理的股票价值估值。而公司治 理的信息披露是确保股票市场及投资者了解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关键。 对于公司治理的定义,已经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公司治理是归属于公司业主以外的利 益相关者通过协商、监督及控制公司经营活动的过程。而ICSA公司治 理标准(2016)对公司治理的定义是指管理层如何领导和监督公司, 包括一系列的角色,如董事、监事、以及股东等,目的是为了追求公 司的长期利益。公司治理不仅仅只是针对公司内部的运作,也涉及到 了公司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而信息披露透明度则 是表明公司已经公开了重要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公司治理和内部控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 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 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

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二)防止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暂停上市 按照《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那么》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以当年经审计净利润为依据)其股票交易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在股票名称之前加*ST符号。如果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将暂停其股票上市,如在期限内未消除亏损状况,那么终止其股票上市退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被处以退市风险提示后,不仅会受到管理层更加严格的监管,还会加大筹资难度,增高筹资本钱,同时影响其股票投资价值。为防止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亏损,被特别处理防止的情况发生,一些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就会采取调整对不同会计年度之间的盈余进行管理。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第一年巨亏第二年扭亏”防止被实行退市风险提示和“连续两年巨亏第三年扭亏第四第五年又亏”防止被终止上市的现象。这种操作带来的结果,使许多本该暂停上市或退市的公司能在证券市场长期存在。并且为实施盈余管理所采用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及各种会计手段和处理,造成对公司根本面有重大改变,产生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信息披露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二级市场上投资者盲目跟风,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三)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需要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手段包括: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和配股三种手段。按照《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公开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 一、本文概述 1、介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运营中,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三个不可分割的核心要素,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赋予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公司股份的方式,来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利益服务的策略。这种策略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整体利益紧密结合,通过股权这一纽带,使员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公司的决策和运营中来,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还能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法的会计手段,调整其财务报告中的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盈余管理并非简单的财务操纵,而是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安排,来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盈余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企业的

声誉和信誉。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为了协调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保障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企业的决策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心,还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应当充分重视并合理运用这三个要素,以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2、提出文章的主要研究问题和目标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旨在通过赋予管理层和员工股权,使其与公司利益绑定,从而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调整盈余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如融资、避税或股权激励等。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盈余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投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公司如何通过会计手段来 管理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的目标。盈余管理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合法的 盈余管理可以使公司更加透明、公正,帮助公司规避一些风险,提高盈余质量,而不合法 的盈余管理则可能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 究现状和成果,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盈余管理是公司通过会计手段调整盈余水平,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它源于信息不 对称、合约成本等理论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公司的管理者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 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财务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公司会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实施盈 余管理,以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合约成本理论认为,公司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存 在着各种合约关系,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减少合约成本。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多元回归 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检验盈余管 理与公司特征、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相关性,从而揭示盈余管理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二)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盈余管理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 约束盈余管理。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程度也会影响盈余管理的程度。公司规模、盈余水平、成长性等因素也被证实与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 在盈余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方面,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一定程度 的盈余管理对公司绩效有积极的影响,它能够减少不稳定性,提高盈余质量,从而提高公 司价值;但也有研究认为,盈余管理会误导投资者、损害公司利益,最终对公司绩效产生 负面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实证研究 作者:李艳 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12期 李艳 一、研究综述 Healy(1985)在《奖金计划对会计决策的影响》中对管理层如何进行盈余管理作出了预测。Beasly(1996)、Leuz(2002)等证明了当公司的控制权和收益权高度分离时,控股大股东常 常通过盈余管理来隐瞒控制权的私人收益,盈余管理的程度与控制权的私人收益呈正相关关系。La Porta(1999)等、Dechow (1996)、Claessens(1998)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盈余 质量呈负相关关系,缺少非执行大股东的公司盈余管理较多,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深。 陆建桥(1999)以沪市亏损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在亏损年度之前的一年上市公司进行了 盈余调增处理以推迟出现亏损的时间。孙铮、王跃堂(1999)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 进行分析,得出了上市公司在微利、严重亏损时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行为。李东平(2001)研 究了终极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得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 余管理的结论。刘凤委、汪辉、孙铮(2005)发现,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家控股的上市公 司存在更多的盈余管理。公司控制权由国家转至法人后,在会计利润提高的同时,盈余管理程 度也相应提升(陈晓,王棍,2005)。 二、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为分析 笔者认为影响企业会计行为和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股权结构。国内 学者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进而对盈余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股权结构的实质是股东控制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股东的属性决定了股东行为的取向,股权集 中程度又决定了股东对公司控制力的强弱,决定了股东干预会计行为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了 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强弱。 股权集中使大股东有动机去参与公司治理、监督管理层,大股东对公司有实际控制权,就 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但当股权比较过高后,拥有的控制权超过了股份所赋予的权力时,会通过内部控制交易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是股权集中在单 个国有股东身上或掌握在少数几个股东手中,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形成“内部人控制”,进而引起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此提出假设: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第一大 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三、统计分析与结论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7年这4年期间的上证和深证1526家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剔除金 融保险行业和被ST的上市公司,剔除当年首发上市的公司,保留控制权比例大于等于10%的样本,在此基础上得到1031家上市公司样本。 (二)模型的选择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摘要:企业管理层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以尽可能地进行盈余管理。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很早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对于盈余管理、金融资产分类政策与盈余管理关系进行研究,并对盈余管理体系进行分析,提供建议。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金融资产;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界就开始了盈余管理的研究。对于盈余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国内外理论界有诸多论述,但究其共同之处,在于如下几点:(1)盈余管理中,无论是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或者交易事项的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企业管理层在决策。(2)盈余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交易或事项有关会计信息。(3)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4)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是运用职业判断和规划利益来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 1998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ias39)。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以下简称cas22)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如

cas22规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的不同,使得管理层在选择金融资产分类政策的时候存在很大自主操纵的利己空间。 纵观金融资产盈余管理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资产减值损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而对于金融资产分类中管理者意图这一不容易量化的因素,却很少有所涉及。本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以及治理问题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healy(1985)发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薪酬契约对管理层从股东利益出发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激励作用。当公司的奖金计划有目标盈余或者目标上限时,管理层会选择增加自身薪酬的会计政策,而当本期获奖励无望时,会偏向于降低利润水平,将本期盈余递延。即薪酬计划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 watts和zimmerman(1986)根据企业理论,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管理者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考虑了除平滑利润以外的其他因素,并据此提出三大重要假设:(1)政治成本假设;(2)报酬契约假设;(3)债务契约假设。 dechow(199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影响和控制财务报表中的盈余数字。企业之所以会采取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预期、提高借款能力、缴纳低额税费等原因。然而,盈余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伤害企业的股东利益、降低财务报表的质量等。因此,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为会计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介绍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意义、手段和影响,同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代理理论、合同理论等。其中,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不同的信息水平,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变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代理理论认为,企业的管理层代表股东进行决策时,可能会出现代理冲突,盈余管理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操纵报表的手段;合同理论认为,盈余数字是企业与各方达成协议的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盈余管理来控制各方的风险和预期。 二、盈余管理的意义

盈余管理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盈余管理可以充分展现企业经营优势,增加企业声誉以及提高企业发展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可以透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帮助投资者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盈余数字也是股票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此外,通过盈余管理,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融资成本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分为三类:操纵销售、操纵成本和操纵计提的应收账款等坏账准备。操纵销售是指采用便捷和非标准的方式以达到提高销售额的目的;操纵成本是指采用各种方式,如延期支付,提高采购价等措施来减少企业的利润;操纵计提的应收账款等坏账准备则是指通过途径投资者、股东、监管部门,而把应收账款及坏账准备调节,以影响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数字。 四、盈余管理的影响 盈余管理对企业和投资者都有潜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财务报表的质量下降,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和透明度;其次,盈余管理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决策失误,降低企业的股价和信誉度;再次,盈余管理可能会加剧市场竞争,损害行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 五、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新收入准则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收入准则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实证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不断壮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这个产业的重要参与者,其财务报告对于行业的发展、投资者的决策都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而准确、真实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 存在操作利润、资产负债表信息不准确等问题,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真实性一 直备受质疑。因此,如何保障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真实性,成为学术 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6年起,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应当真实、完整 地披露自己的财务状况和业绩表现。同时,新收入准则的颁布也要求上市公司在报告 收入时更加关注合同精神和实质经济事项,避免通过合同结构调整来进行盈余管理。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和透明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新收入准则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6年至2020年在A股市场上市的22家房地产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新会计准则对于收入确认和合同结构的相关规定作为研究变量,从盈余管理指标、财务报告透明度两个角度,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差分法等多种方法,对新收入准则对 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三、预期目标及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深入分析新收入准则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机制,揭示新准则的作用路径和效应。 2.探究新收入准则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的影响,分析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改进建议。 3.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四、研究进度安排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绩效、公司治 理结构、投资者利益保护等多个方面。盈余管理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对于公司的财务稳健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综述,探 讨盈余管理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研究现状,为深入理解盈余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处 理方法,来影响盈余水平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盈余管理 既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违法的,它可以通过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做出调整,也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来操纵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盈余管理的实质是通过 会计信息的制作和披露,来达到操纵公司的盈余和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从而影响公司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盈余管理通常包括盈余造假、积极盈余管理和消极盈余管理。盈余造假是指公司通过 虚构交易或扭曲事实,并且在财务报表上进行虚假披露,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积极盈 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方法,来调整盈余水平,以实现公司的利 益最大化。消极盈余管理则是指公司为规避潜在的风险和责任,通过掩盖或延迟损失和负 债的确认,来操纵盈余水平。 盈余管理的内涵不仅包括操纵盈余和财务报表,还包括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披露 和分配决策。盈余管理不仅仅产生于会计核算过程,还涉及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者的激 励机制,它会对公司的经营绩效、股东权益和投资者利益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盈余管理 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对于揭示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盈余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公司特征、市场环境、法律法 规和会计准则。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规模、所有权结构、盈余稳定性和内部治理结构等 都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不同规模和所有权结构的公司在盈余管理行为上存在差异,同时盈余稳定性对于盈余管理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市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阶段和股权激励程度,这些因素都会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律 法规和会计准则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盈余管理行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 则对于盈余管理的限制和监管程度存在差异。 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于盈余管理的行为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 度和监管手段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限制和规范不尽相同,而投资者对于公司盈余管理 行为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帮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动机、盈余的持续性测度以及盈余治理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汇总,基本阐明了营运管理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现状。 标签:盈余管理;动机分析;盈余治理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围绕盈余管理的研究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各个具体的问题中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探索。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盈余的测度和盈余管理治理角度,对目前在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 1盈余管理(earning management)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学术界目前仍存在着争议。Schipper(1989),Healy&wahlen(1999)给出了较早的定义,即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之后,Watts & Zimmerman(1990)提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Levitt等(2003)指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魏明海(2000)指出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段,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同时,学者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细分。Bhattacharya(2003)和leuz(2003)等人使用了盈余激进、损失规避和盈余平滑来说明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程度。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应该区别于盈余做假。他从是否损坏公司价值的角度,将盈余操纵划分为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综上所述,目前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是停留在对“盈余管理是欺诈行为还是在准则范围内的灵活调整”的争论,即,管理层对盈余的合理的适度的调整,是否也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 2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 目前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方面,研究达成比较一致的成果。Yoon等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绩效相对较差时,公司就倾向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股票发行价格,并导致了后来公司业绩出现下降。可见维持高股价水平是企业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Teoh等实证证明IPO公司使用任意盈余来影响投资者的理解以及公司的价值,已达到融资目的。钱晓岚(2011)认为企业盈余管理主要有四个具体目的,即筹资目的,避税目的,政治成本,规避债务契约的约束等。李小平(2007)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盈余操纵行为显著影响丁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工具的选择,具体表现为盈余操纵与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正相关,与留存收益负相关。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外部融资需求的盈余操纵动机,在实际盈利能力不高的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调整可操纵应计利润来提高报告盈余,以达到外部融资的资格和契约条件,从而使得外部融资得以实现。刘娥平、刘春通过实证发现,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存在基于转股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刘芹2012通过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 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猎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殊的留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睬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转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解在其商量之外。这样考虑的主要缘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商量。假如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商量“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讨论简化很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尽管当时人们就留意到酬劳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睬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讨论成果比较少见。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讨论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政策、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商量“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详细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实行有打算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猎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这里所说的猎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由于,现代财

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余管理的动身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商量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殊的方式加以运用(如转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掌握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纳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确实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有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肯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研究新方向:真实盈余管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的回顾及其现状的介绍,提出了应以真实盈余管理研究为重点的建议,并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定义、原因、手段、计量模型等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开始致力于盈余管理研究,依靠其快速发展且相对有效的资本市场优势,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较为深刻地解释了会计实务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我国在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和会计准则发展的实际情况,得出了一系列被普遍认可的盈余管理研究结论。纵观国内外研究发现,学者们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手段、计量模型、后果及其防范措施等内容。在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方面,契约摩擦和沟通阻滞被认为是盈余管理存在的根本原因。资本市场动机(ipo、配股、增发、避免退市)、契约动机(报酬契约、管理层更迭、债务契约、股利契约)、政治成本动机(反垄断监管、避税、行业监管)等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盈余管理的实现最终依靠管理者来完成,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管理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递延或者提前确认等会计手段对盈余中的应计项目进行调整来达到管理盈余 的目的。会计界至今就盈余管理的内涵未形成统一认识,但大多数

人将其看作是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范围内所进行的合法行为。合法的盈余管理被管理者用于获取私人利益,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其严重背离了中立性原则,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因此,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也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盈余管理从手段上可分为应计利润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应计利润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更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对象,基于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成为盈余管理研究的主流。这可从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发展上得到体现,healy模型(healy,1985)、deangelo模型(deangelo,1986)、jones模型(jones,1991)、modifiedjones模型(dechow,1995)、industry 模型(dechow & sloan,1991)、特定应计利润模型等,以上模型均用全部或部分操控性应计利润衡量盈余管理,而忽略盈余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中可能存在的被操控部分。burgstahler & dichev(1997)提出来盈余分布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管理后的盈余的分布密度来检测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不能说明盈余管理采用的具体手段,所以无法清楚地认识企业实施盈余管理的步骤、程度和后果等。bruns和merchant(1990)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操控真实活动(例如期末异常促销、提供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等),而不是通过应计项目来管理盈余。graham等(2005)发现被调查者更倾向于通过真实决策活动而不是应计操控来管理盈余,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愿意

并购绩效_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_综述和研究框架

并购绩效、盈余管理和公司治理:综述和研究框架* 余怒涛陈红 (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云南昆明 650221 摘要:针对并购动机和并购绩效等方面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但是少有文献考察企业并购活动中的盈余管理问题,而在现实中部分企业并购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梳理了公司并购研究方面的文献,认为公司治理影响并购活动中的盈余管理,对于公司治理机制好的公司来说,由于其治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代理问题,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盈余管理行为和盈余管理程度,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又进一步使得公司在并购后的绩效提升。最后文章还给出了考虑公司治理时并购活动中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方案。 关键词:并购重组;并购绩效;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在全球化与经贸自由化的浪潮下,市场范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使得各国公司在市场上不只要面对国内同业竞争对手,还要面对国外大厂的竞争压力,所以各国政府为使国内产业竞争力增强,纷纷放宽对企业并购的管制,希望企业能够藉由并购逐步迈向国际市场的舞台。而就并购而言,无论是国内并购或跨国并购,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创造规模经济,以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或达成多角化经济,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或是并购竞争对手,来增加公司市占率与创造产业进入障碍。除此之外,目前还有一些跨国并购案件之目的是为了整合经济区域、扩大市场利基;或是为了达成取得专利与技术供应的垂直整合策略。 关于企业并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机、并购支付方式、并购定价以及并购的价值创造等方面。文献研究表明,企业在并购之前的动机、并购过程中所采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并购结束后的价值创造或者绩效,都直接与大股东或者管理层的利益息息相关,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大股东或管理层在并购标的公司的选择、并购支付方式的确定可能直接影响并购完成后的公司绩效。在整个并购决策过程中,财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