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概论

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

第三章:传播媒介

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第四章:传播内容

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

第五章:传播效果

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

第六章:传播与社会

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出勤率

2、课堂参与度

3、小组讨论表现

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5、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

七、课程思政融入点

1、通过讲解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传播政策与法规,加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遵守。

3、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八、课程思政实践方案

1、在讲解传播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引入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在讲解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时,引入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3、在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在进行课堂作业和小组报告时,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204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目标1:使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主要原理。 目标2:学习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了解传播学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特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课题, 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初步分析新闻传播、大众传媒文化和高新传播科技等社会现象,得出有益的见解,并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

二、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掌握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重点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基本模式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13001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 授课对象: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新闻学、传播学、媒体创意等专业 开课学期:2、6 学分/学时:3/48 先修课程:新闻理论(012003) 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组织课堂讨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布置作业。 考核方式:考试(写论文或闭卷)。 课程简介: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引入我国,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第一讲传播学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学的诞生(2课时) 知识点: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环境 第2单元传播学的先驱者(1课时) 知识点:李普曼、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的主要贡献 第二讲人类传播的历史(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的历史演进(2课时) 知识点:人类传播历史演进的主要历史阶段

第2单元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课时) 知识点:主要演进规律;使用规律来分析当代媒介发展前景第三讲传播的材料(共3课时) 第1单元信息(1课时) 知识点:信息的定义;三论 第2单元符号(2课时) 知识点:符号的定义;符号学及相关理论;符号的特征与分类;讯息第四讲传播类型(共6课时) 第1单元内向传播(1课时) 知识点:内向传播与心理学 第2单元人际传播(1课时) 知识点:人际传播的特征;人际传播的动机;自我表露 第3单元群体传播(1课时) 知识点:群体压力与群体规范对传播的影响 第4单元组织传播(1课时) 知识点:组织传播的方向、功能与主要形式;组织传播与公关第5单元大众传播(2课时) 知识点: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的功能;负面功能:麻醉精神与社会顺从 第五讲传播过程(共3课时) 第1单元传播过程(1课时) 知识点:传播过程的特征 第2单元线性传播模式(1课时) 知识点:五W模式;线性模式的缺陷 第3单元控制论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反馈;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第4单元系统传播模式(0.5课时) 知识点:系统;赖利夫妇模式 第六讲传播者(共6课时) 第1单元传播体制(2课时) 知识点:传媒的四种理论;批评与发展 第2单元传播者与把关(2课时) 知识点:把关人;信息流动过程 第3单元媒介专业主义(2课时)

传播学概论教案

传播学概论教案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重要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1.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传播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传播分析和应用能力; 4.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大纲 第一讲: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1.1 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2 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3 传播学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第二讲:传播过程与模型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型的分类与应用2.3 传播模型的评价与批判第三讲:传播媒介与技术 3.1 传播媒介与社会变革3.2 媒介效应与媒介批判3.3 新媒体与传播创新 第四讲:传播与社会文化4.1 传播与社会认知 4.2 传播与文化符号 4.3 传播与社会变迁 第五讲:传播与公共领域5.1 公共领域与民众参与5.2 传播与政治议程 5.3 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第六讲:传播与文化产业 6.1 传播与文化经济 6.2 媒介与文化商品化

6.3 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 第七讲: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 7.1 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7.2 传播研究的伦理问题 7.3 传播研究的实践与创新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 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思考和交 流观点,提高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 1.课堂参与度(20%):包括课堂讨论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 极性等。 2.个人作业(30%):包括课后阅读笔记、思考题的回答等。 3.小组项目(30%):小组合作完成一个传播案例分析,并进行展示。 4.期末考试(20%):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主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doc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教学大纲

目录 《传播学概论(A)》(013001) (1) 《传播学概论B》(013002) (7) 《网络新闻编辑》(013005) (14) 《传播心理学》(013006) (20) 《大众文化通论》(013011) (24) 《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013013) (31) 《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013018) (35) 《抽样理论与方法》(013020) (41) 《调查研究专业英语1-2》(013023/013051) (45) 《测量与问卷设计》(013025) (50) 《SPSS软件应用》(013026) (54) 《数据挖掘案例分析》(013037) (57) 《媒介与社会变迁》(013040) (65)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013042) (69) 《竞争情报分析》(013046) (74) 《传播学专业英语》(013055) (79) 《大众传播史》(013056) (87) 《数据可视化传播与应用》(013057) (91) 《传播统计学》(013060) (96) 《传播学研究方法》(013061) (102) 《跨文化传播》(013062) (108) 《视觉传播》(013063) (112) 《新媒体运营实务》(013064) (119) 《传播效果研究经典案例选读》(013065) (124) 《定量研究方法系列》(013066) (128) 《定性研究方法系列》(013067) (133)

《基础统计学》(013068) (138) 《社会网络分析》(013069) (143) 《市场研究专题讲座》(013070) (149) 《受众与视听率分析》(013071) (154) 《传播理论》(013072) (160) 《传媒伦理与法规》(013073) (165) 《策划学概论》(013074) (169) 《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013075) (172) 《媒体创意导论》(013076) (176) 《美术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77) (180) 《现代报刊概论》(013078) (185) 《新媒体创意与策划》(013079) (189) 《新闻业务》(013080) (193) 《音乐基础与作品赏析》(013081) (198) 《人类传播史》(013082) (205) 《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013083) (209)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2412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广告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广告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通过聚焦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传授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的传播理论与规律,引导学生用理论来解释、解决广告传播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在广告传播领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敏感,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媒介素养,为其接下来学习广告学概论、中外广告史、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 目标1:掌握自我、人际、组织、大众和新媒体等等不同类型传播的模式和相关理论; 目标2:运用理论说明和解释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传播新现象; 目标3:建立批判性思维,提高媒介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从不同类型传播及相关理论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传播诸面向,人、(传播媒介)技术与社会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并通过案例、

对话和互动式教学等手段带动课堂讲授。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话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布置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养成勤于读书、独立思考等习惯,注重过程考核。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1)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关注传播媒介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有一次课后作业要求撰写一项最新传播技术的介绍)等。 (2)每一章节都有推荐书目,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3)特定章节提供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分为必读和选读,内容涉及理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传播现象,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查阅资料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科。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 2、熟悉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理解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3、掌握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理论和最新成果,理解传播策略的影响力。 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传播素养。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概论 1.1 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1.2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学科特点 1.3 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1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2.2 传播模式的概念与类型 2.3 经典传播模式理论 第三章:传播媒介 3.1 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3.2 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3.3 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影响 第四章:传播内容 4.1 传播内容的定义与特点 4.2 传播内容的生产与流通 4.3 传播内容的接受与效果 第五章:传播效果 5.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类型 5.2 传统传播效果理论 5.3 现代传播效果理论 第六章:传播与社会 6.1 传播与社会系统的关系 6.2 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3 传播政策与法规 四、教学方法 1、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传播现象和传播实践。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4、通过课堂作业、小组报告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 1、出勤率 2、课堂参与度 3、小组讨论表现 4、课堂作业完成情况 5、期末考试成绩 六、教学资源 1、教师队伍:拥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团队。 2、教学资料:课程教材、参考书籍、学术论文、案例库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仪等设备。 4、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获取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含实训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适用于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等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大众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讲解大众传播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与规律;系统讲解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大众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大众传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64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信息、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传播、信息社会、传播学等名词概念,以及社会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2.一般掌握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开创者,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3.了解传播学的早期思想源流,了解人类传播的四个历史阶段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步骤规划;了解物质生产、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时数:4 理论讲授学时:4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口语传播时代 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二节传播与传播学 一、传播与信息 二、信息社会 三、传播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三节传播学研究的演化 一、三大来源 二、四大先驱与施拉姆 三、两大流派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一、交往与传播 二、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四)作业 论述:四大先驱之于传播学的贡献。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符号的定义和功能、信号与象征符的区别、意义的定义及其分类。 2.一般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概念及其特征。 3.了解理解什么是情境意义、象征行为。 (二)教学时数:8 理论讲授学时:8 (三)教学内容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 1.1 课程背景和意义 1.2 教学目标 1.3 教学内容概述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 2.1 传播学的定义与起源 2.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3 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第三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3.1 信息与传播 3.2 社会传播与公共传播 3.3 媒介与传播技术 3.4 受众与传播效果 第四章媒介与传播 4.1 印刷媒介与传播 4.2 电影与传播

4.3 广播与传播 4.4 电视与传播 4.5 互联网与传播 第五章传播的过程与方法5.1 源-信息-受众模型 5.2 传播的动力与障碍5.3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第六章传播伦理与价值观6.1 信息伦理与传播 6.2 媒介伦理与传播 6.3 公共价值观与传播 第七章传播与社会变迁7.1 传播与社会发展 7.2 传播与文化变迁 7.3 传播与国家治理 第八章传播学的研究方法8.1 文献研究方法

8.2 实证研究方法 8.3 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第九章传播学的应用领域 9.1 传播与广告市场 9.2 传播与公共关系 9.3 传播与媒体管理 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0.1 课程回顾 10.2 未来发展方向 这是一份《传播学概论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他们的传播意识和文化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分析和解决传播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传媒行业从业者和公众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给学生提供课程的整体框架。 第二章:传播学概述 本章重点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畴,让学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码:25A0003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 推荐教材: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约翰·斯坦福,《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6.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7.张国良,《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传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教学,使学生在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应用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传播活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传播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而能够运用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传播问题,指导传播实践,为广告宣传、新闻传播等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纲规定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2.理解和掌握传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新闻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56 开课学期:2008-2009第一学期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新闻传播学概论是郑州经贸职业学院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理解新闻事业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任务、要求 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新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 1, 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 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 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一)课时分配全学期共52学时 绪论(4学时)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2学时)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6学时) 第二章新闻传播内容(6学时)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4学时) 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4学时) 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6学时) 第七章新闻传播事业(6学时)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4学时) 第九章新闻传播效果(6学时) 第十章新闻传播调控(4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意义,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一、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1 2 3 4 谁 ------- 说了什么 -------- 通过什么渠道 -------- 对谁 --------- 取得了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 效果研究 二、 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1. 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 2.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 3.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 四、 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一般方法 特殊方法 第一章 新闻传播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的唯物史观和新闻传播的特点,了解各种关于新闻的定义,理解新 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 %1. 动机和行为 形成动机 内在条件(需要、欲望) 感到缺乏 期待满足 客观条件(诱因、刺激) 勒温一人类行为行为公式 B =f ( P * E ) %1. 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 马斯洛一需要层次理论 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 存发展的共同需要。 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 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 %1. 关于“新闻欲” %1. 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 非本质原因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陈述事实 具有新意 报道及时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原理 Principle of Communication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学分:2学分 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开课学期:第5学期 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教材:郭庆光编,《传播学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开课单位: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分析传播现象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正确认识各种传播活动和传播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传播相关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从介绍传播学的概念与内涵开始,将传播学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别分别介绍每种传播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并对传播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分为控制、受众与效果三大板块进行介绍,重点是让学生对传播学有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并能运用这种研究成果来解决现实传播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1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2学时) 1.1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 (1)了解传播的概念; (2)理解传播与信息; (3)掌握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重点: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难点:传播与信息。 1.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0.5学时) (1)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3)掌握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重点: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难点: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0.5学时) (1)了解如何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理解如何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3)掌握传播如何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重点: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难点:传播如何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学时) 2.1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0.5学时) (1)了解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理解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3)掌握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重点: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难点: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2.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学时) (1)了解口语传播时代; (2)理解文字传播与印刷传播时代; (3)掌握电子传播时代; 重点:电子传播时代。 难点:文字传播与印刷传播时代。 2.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0.5学时) (1)了解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2)理解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3)掌握高度信息化社会的特点; 重点: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难点: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2学时) 3.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0.5学时) (1)了解符号的定义; (2)理解信号与象征符;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 ZJ1201007 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 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广播电视编导必修 4.课程目的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设置本门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理论体系及传播活动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传播问题,指导传播实践。 5. 学时与学分 26学时,1.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 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概论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理解传播的基本含义、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的基本含义、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基本内容: (1)传播的各种现象 (2)传播与传播学 思考题: (1)简述传播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播活动的历史进程

(2)理解信息社会对社会传播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活动的历史进程 基本内容: (1)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 (2)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思考题: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分别有怎样的特征?第三章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计划学时: 2 基本要求: (1)理解符号的特点和功能 (2)掌握意义的特点 (3)掌握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基本内容: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的意义交流 (3)象征性社会互动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计划学时:2 基本要求: (1)掌握传播过程的主要理论模式 (2)掌握传播系统的主要理论模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传播系统的主要理论模式 基本内容: (1)传播过程模式 (2)传播系统模式 思考题: (1)请解析马莱茨克社会系统模式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ZB6220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3 【先修课程】无 【学时数】54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一、教学目的、任务 《传播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具有应用范围广,基础理论性强的学科特征。该课程传授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发展现代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各种传播现象进行思辩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与技能: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体系及基础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传播学基础知识分析信息社会中各种传播现象;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更有效得到传播和和谐传播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3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2、传播学基本研究体系框架,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教学要求: 掌握传播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及怎样学好传播学 其它教学环节: 思考: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二)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6学时 主要内容: 1、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区别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发展至今的历史 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3学时 主要内容: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全英)》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0120183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全英) 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 新闻学(中外人才培养实验班)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传播学导论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学习,以及对传播实践活动的观察和分析,要使学生对传播学有全面的理解,能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英文简介: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basic concepts, basic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students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asically master the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the real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and improve their daily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practical skill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适应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大众传播活动的相关原理、方法和要求,以及人类传播活动的起源和演变历史等相关知识内容,使同学们能够从理论上较好地把握大众传播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坚实厚重的理论知识基础。 传播媒介对现实社会及人的影响巨大,有正面功能,也有负面影响,将受众塑造成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的单面人、一维人,如何使受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媒介而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意识,是我们开设此课的目的。

《传播学》教学大纲(本科)

《传播学》教学大纲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本课程针对广告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是广告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通过对传播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传播学理论水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传播学知识审视新近出现的传播现象,为学生今后学习广告学专业方向课打好理论基础,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适应自己的职业,高效率的工作,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理解传播的定义,传播类型;掌握符号;掌握传播模式,掌握受众心理,利于实现传播目的;认识媒介组织,掌握媒介规范理论;学会传播技巧,并且有创新;掌握传播效果理论。 2.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媒介组织在大众传媒活动中的传播目标和独特地位,认识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明白守门人的功能和责任,培养学生将来担负守门人的能力;能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不同场合和条件下自主传播,有避免误用传播符号的能力;能够学会获得传播技巧的途径以及运用传播技巧的原则;有正确使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传播信息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自主运用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具有热爱所学专业、具备爱岗敬业意识和组织纪律意识及团队意识;具有普通传播者和职业传播者素质;具有在工作岗位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评判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高效办事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实现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概论 掌握传播概念的相关学术领域。理解传播与信息的关系;掌握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掌握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了解传播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的作用;理解如何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掌握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掌握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理解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掌握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了解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理解动物传播的局限性;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掌握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时代;理解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了解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掌握符号的定义。掌握信号与象征符;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理解符号的基本功能;掌握什么是意义。掌握符号意义的分类;理解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了解人类的象征行为;理解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理解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掌握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理解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掌握传播过程的特点。了解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理解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掌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掌握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理解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理解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理解人际传播的动机;掌握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了解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掌握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理解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掌握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掌握组织与组织传播;理解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了解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第七章大众传播 掌握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理解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了解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了解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理解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了解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掌握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理解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掌握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理解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掌握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了解传播者与大众传媒;掌握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理解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代码:A3E30212 学时分配:54 赋予学分:3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新闻学概论、网络传播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传播学概论》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传播学的学科特性及其诞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不同流派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相互融合的趋势,重点了解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以及培养运用相关传播学理论与原理分析解决当前传播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绪论(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三节教材及教学参考文献 第四节学习这门课的意义 第五节如何学好这门课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课时,讲授)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6课时,讲授+课堂讨论4课时、课外实训2课时)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课外实训(2课时,课外指导) 根据所学的传播学概论相关符号学知识,寻找并分析能够代表学校、岳阳市、湖南省及其中国形象的典型符号各五个,说明选择的原因。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4课时,讲授、课堂讨论、课外查阅)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课内课外综合实训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查阅、选择近期发生的典型传播事件或某一类传播现象,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全面讲解该传播事件或传播现象,讲解后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对该传播事件或传播现象有全面认知,不断延伸课堂知识。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2课时,讲授、课堂讨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人际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学生自修)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第七章大众传播(4课时理论+2课时课外调查)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