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十二五水务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提升我市防洪保障能力、优化水资源配臵、改善城乡水环境,明确“十二五”时期水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使水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水务建设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水务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治水新思路,紧扣“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主题,致力于挖掘和彰显城市滨水特色,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全力发展民生水务、和谐水务、生态水务、现代水务,努力构筑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优美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臵体系、现代化的水务管理体系,为武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防洪减灾保障体系逐步完善。通过长江、汉江干堤,连江支堤的整险加固以及江滩综合整治,主城区武昌、汉口、汉阳三个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形成,城市防洪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通过夏家寺、道观河、少潭河等6座大、中型水库以及18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水库整体防洪能力提高,9.13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抗旱水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改善灌溉面积26.1万亩。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区排水、排涝基础设施和重点维修改造项目等,全市形成主城区22片排水系统、新城区14个排涝体系,排渍抗灾能力明显提升,老城区排渍能力为暴雨

重现期0.5年,新建城区排渍能力达到暴雨重现期1年,农排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逐步强化。依托多年来建成的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系统,工业、农业、生活年供水量达到37.79亿立方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得以保障。通过水厂工艺改造、供水管网改造、完善抄表到户,城市供水系统进一步完善,主城区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总供水人口达到612万人,供水总量较好地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供水能力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出厂水水质在国内保持一流水平。新城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城乡统筹供水的发展思路和高起点、高标准、全覆盖的原则,将原有403个不同规模的供水厂(站)进行整合,打破区域界线,解决了22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城乡供水资源有效配臵,城乡居民同受益的目标。农田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具有地方特点的较为合理的灌溉布局基本形成。完成梅院泥、举水2处大型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主体工程,完成全市27万亩重点易旱地区水利综合整治,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的灌区面积占总耕地的90%,灌溉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并为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水环境保障体系逐步修复。“两江四岸”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相继建成武昌四期、青山一期、汉阳一期江滩以及汉江河口至月湖桥段、汉江硚口区东风厢式墙段等江滩工程,全市形成长

27.82公里、面积300万平方米的江滩景观带,构成江城独具魅力的景观文化中心,成为全国城市防洪与环境创新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成功典范。湖泊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全面加强。围绕“七大工程”实施主城区湖泊水质提档升级,主城区40个湖泊中16个提档升级的水质目标基本实现;通过截污、清淤、水土保持和绿化建设、岸线治理、生态修复、调水等措施,湖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江湖水网连通开展有益探索和实践。2009年•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并开工建设,标志着“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正式启动。汉阳六湖连通初步形成。金银湖水系建设、蔡甸区莲花湖七湖连通积极推进。全市明渠整治稳步推进,整治后的港渠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社区排水管网改造,895个社区排水和污水漫溢问题得以解决。污水处理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和跨越式发展。主城区建成11处污水处理厂,远城区实现了区区均有污水处理厂。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项目启动,由污水控制向污水管理转变,由单一的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向水的健康循环利用转变进程加快,污水处理能力从“十五”期末的49万吨/日达到178.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27%达到92%。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加快。黄陂区蔡店、新洲区磨盘山、蔡甸区燕子山3个省级重点水土保持监测点建成。新洲区毛镰冲、黄陂区大河沟、江夏区铁山等29个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0平方公里。

(四)节水型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我市获批水利部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用水定额发

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全面落实。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划完成,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依法加强,地下水保护强化。通过扶持企业开展节水设施建设,企业节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进一步提高,年均节水量达到1.1亿立方米。通过雨水收集和抽江灌溉系统等建设,汉口江滩“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区建设初显规模;通过鼓励中水回用项目建设,我市宾馆饭店、小区、大专院校中水和雨水回用示范项目得到推广,年均中水回用量达1.5亿立方米;全市计划用水户达到1.1万余户,计划用水管理率100%,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达到24.3%。

(五)水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涉水法规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城市排水条例‣和•武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武汉市水土保持条例‣等6部地方性法规,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武汉市地下水管理办法‣和•武汉市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制发了•武汉市长江汉口江滩管理暂行办法‣、•武汉市生活污水分散处理设施运行费用补贴暂行规定‣、•武汉市城市明渠保护办法‣、•武汉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等多部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构建较为完备的地方水法规体系奠定基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内设机构科学合理设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推进,水务执法队伍纳入参公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