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4、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A、“可过” B、“相烦” C、“深趣” D、“相邀”

5、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

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师明确、板书)

明月

山的轮廓

水的波影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灯火的明灭寂静清幽

犬声

夜舂声

深趣(白描)疏钟声

草木

鲦鱼

第三段:山村春色图白鸥明丽欢快

露水

麦陇

朝雊

(4)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A、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

B、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C、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5)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6、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

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

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

(2)准确用词:

分析:A、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白鯈”,为什么?

C、“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3)学习之后,大家有何疑问,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7.课文小结

8.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3. 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

4. 完成练习题。

教学反思

我们所使用的这套新课程教材包括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在这45分钟的一堂课上,面对刚刚步入高中大门的仅两周的中学生。我感觉将这三个维度一一体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了“过程方法”的体现上。我们“是用新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例如像本课这样的写景文言文今后再遇到该如何处理?我给学生的方法是:首先通过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本课的文学常识和背景资料,这虽然是预习作业,但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我在日常教学中,也将预习作业提高到和巩固作业等同的重要位置。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体味、反复感受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文段,掌握通过诵读阅读文言文的一般学法——第一读:读准字音;第二读:读得流畅;第三读:读出语气;第四读:读出感情;第五读:读出味道。最后剖析文眼“深趣”,体会王维寄情山水、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情趣,理解文章是源情写景,不是简单的触景生情,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我们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鲜活个体。在准备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堂课中,我和学生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到底有哪些?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作为我的教学方法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是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阅读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特别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感受,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所悟所得。这种教学方法在这堂课中体现得比较鲜明,课上同学们自主发言。突破陈规,同学们可以大胆提出问题,这很有利于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同学的积极性。课上师生几乎平等发言,甚至学生给我挑毛病。

教学永远都是遗憾的艺术。因为这堂课是学生自主发言,这就使那些语文课上的积极分子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应该决不仅仅是针对少数同学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真正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呢?如何解决个人的积极性和群体积极性的关系?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更应注重哪个呢?这些都是由这节研究课带给我的新的研究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