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与战略管理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与战略管理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与战略管理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汽车行业发展与战略管理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和战略管理

我国汽车市场运营现况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住”、“行”、通讯和第三产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而且持续很长,

有壹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离开汽车就不能高速发展的时期

汽车是我国当前发展最快的壹个产业,汽车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量之壹。从宏观层面来见,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甚至对加快我国的城市进程等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国大体上也要这么长的时间,但这中间会有波动。相对于其它产业,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汽车业对我国经济总量的贡献率。

汽车的问题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汽车相关产业的事情,实际上是整个国民经济总量能不能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事情。2002年汽车可能是整个工业增加值新增量里面增幅最快的壹个行业,在此后几年里,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最强的壹个,没有哪个产业能够超过汽车。到2010年,在中国GDP的新增总量里面,汽车产业直接、间接的拉动作用的贡献率将达到1/7~1/6,没有哪个产业能够有这么高的贡献率。从这个意义上说,汽车产业且不是其自身好和不好的问题,它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全局能否保持高速增长的问题。

汽车产业必须扮演壹个新时期的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而且是最重要的主导产业。这壹点,主要靠内需拉动。所以说汽车产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内需。同时内需也是影响国内汽车的价格高低的壹个方面。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

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价格的形成机制。

理性决策下的汽车厂商的价格行为,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壹般规律。市场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供需关系这对“见不见的手”在调节着市场价格和市场总量。决定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属于宏观经济范畴,而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微观经济领域的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往往依据对短期需求或长期需求的预测,来调整自己的短期供给或长期供给计划。由于需求信息的不完全性,汽车厂商决策者往往很难准确地预测需求,特别是短期需求,决定需求的消费者也往往因为信息不完全,而经常改变短期的购买行为,这就造成了总体的“供需不对称性”。因此,通过供需作用虽然能使价格达到某壹个局部的短期均衡,可是供需的不对称变化会打破这种均衡,使均衡和均衡价格始终无法处于稳态,从而壹直循着“价格局部均衡”的路径在变化。

从表象上见,供给增长大于需求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下滑,需求增长大于供给增长时,市场均衡价格必然上升,

市场的价格均衡是汽车厂商间价格行为博弈的局部均衡,这种价格均衡会随着供需变化被打破,从而造成汽车厂商间价格行为的多次博弈。在壹定时期内,需求没有较大变化时,供需变化主要由汽车厂商供给行为的变化决定。各汽车厂商的短期供给行为,会通过供给规律直接改变各汽车厂商的短期市场份额,进而影响本汽车厂商和其他汽车厂商目标约束的实现。当汽车厂商的目标受到短期行为影响时,他们会通过博弈来调整价格,以使各自的市场地位重新符合自己的目标约束。因此,在原有的市场总体价格均衡被打破后,汽车厂商会通过供给决策重新调整供给,从而促使新的价格均衡产生。

根据国际经验,这轮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应该持续10年、20年,甚至达到30年,中

高于其它产业,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这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确。

产量以及生产能力的利用情况。

2006年我国汽车业延续了前几年的快速增长态势,在经济型轿车持续热销、自主品牌迅速发展、出口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汽车市场明显回暖,效益比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汽车价格仍在继续下降。

汽车产销量继续较快增长,2006年1-9月,中国汽车产量528万辆,延续了2005年的势头,且呈现几个特点:汽车出口增幅大于进口增幅,全年出口额预计将超过200亿美元;汽车生产企业产量增长25%,而同期企业利润增幅超过50%,全年行业利润有望超过700亿;自主品牌增长幅度超过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产量增幅达到40%-80%。可是轿车产量仅增长10%,不尽如人意。在轿车消费中,1.6升及以下排量轿车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其中1升之上1.6升以下轿车销售了97.81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54.22%;1升排量以下小轿车销售16.18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8.97%。而在上半年最畅销的15个轿车品牌中,有壹半之上是小排量轿车。夏利轿车的销量达到了93795辆,其他畅销品牌有凯越、伊兰特、捷达、奇瑞QQ、奇瑞旗云、吉利自由舰、吉利优利欧等。

商用车2006年的营销方针是“理性分析见市场,积极应对出新招,细分市场找机会,改善结构求效益。”把追求盈利性增长始终放在首位。北汽福田实施“技术创造价值,质量赢得市场”的运营策略,将2006年度目标确定为销售43.45万辆。中国重汽确立的目标是:确保产销重型汽车6万辆、力争7万辆,市场占有率再提高4个百分点。

陕西重汽由于湘火炬重组,潍柴动力、康明斯、湘火炬、法士特、汉德车桥为陕西重汽提供了壹条国内最为强势的重卡供应链体系,这无疑将极大地增强其竞争力,陕西重汽今年重卡销售目标3万辆,和2005年相比增长率接近100%。

乘用车国内轿车企业前十强依次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壹汽大众、奇瑞汽车、北京现代、天津壹汽、广州本田、壹汽丰田、吉利集团和神龙X公司。其中神龙X公司上半年累计销售100173辆,同比增长38.23%。半年产销超过10万辆成为国内轿车企业前十强的新“门槛”,预示着国内轿车企业的竞争正在加速进入更大规模化批量生产阶段。

伴随着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汽车业面临着生产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我国去年汽车产能为800万辆,销售570万辆,产能利用率偏低。可是,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产能已经超过当下的产能,达到1000万辆。“我国汽车产能超前了3—5年”。据了解,按照每年增长10%的速度计算,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550万辆,2010年将达到900万辆左右。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壹五”期末我国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多出壹倍之上。

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已经影响到国内企业的e盈利状况。根据7月份国家发改委上半年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透露的信息,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共实现利润216亿元,同比下降49%,成为机械行业利润减少的主体;而亏损额则上升了1.4倍,占整个机械行业新增亏损额的95%。而汽车行业之所之上半年利润锐减,最主要的原因之壹就是产能过剩。

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情况。

壹.我国汽车出口迎来新机遇

近几年我国汽车出口持续走高,“井喷“现象凸现,原因:

?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合资企业在国内轿车的市场份额高达76%左右,其出口却只是象征性的“毛毛雨”。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商用车已经形成了“以我为主"的格局,轿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零部件开发和制造水平逐年提高,都给中国汽车提供了“走出去”的勇气和实力。

?快速发展的国内市场为汽车的出口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由于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

我国汽车企业得以形成规模优势,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且能够提供品种更为丰富的产品,获得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

?国际汽车市场来见,中国汽车的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国际汽车市场不仅规模巨大,需求层次也比较分明。在中东、拉美、北非、东南亚等汽车市场,消费者更见重汽车的性价比,以性价比见长的中国汽车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二.我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存在三方面差异:

?汽车出口以载重车等商用车为主,乘用车为辅;

?出口小轿车以中低档为主;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三.我国汽车出口混乱,出口企业分散趋势凸现。.

?在出口量井喷的同时,汽车出口企业的数量也在激增。据悉,2005年全国出口整车

17.28万辆,出口企业却多达102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之上的企业仅有俩家,

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之上的也只有8家;而全年只出口壹辆汽车的贸易企业有160家,出口量在10辆以下的贸易X公司和汽车企业多达600余家。

2006年1~10月,我国汽车整车出口企业共1242家,出口超过100辆的140家,占全部出口企业的11.3%;出口不足10辆的718家,占全部出口企业的57.8%。

?这种盲目、跟风出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危机。“出口企业太多、太杂、太乱,零星出口,不注重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供应,已影响中国汽车品牌形象。”低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诉讼风险加大以及缺乏完善的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正成为自主品牌出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措施:

?目前商务部已会同发改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起草了规范汽车出口秩

序的相关办法,且计划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汽车出口运营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以此将国内汽车产业准入管理延伸到出口环节。

?今后汽车出口须有授权

?据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此前透露,即将出台的办法,将和规范摩托车出口秩序壹样,监督部门将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对出口企业实行生产企业授权管理。以此形成具有出口资质的汽车生产企业及授权的出口运营企业目录,未进入目录的企业将不能出口。

出口总结:由于我国汽车产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同时具有成本优势,2005年以来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重视。中国汽车走进国际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进壹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然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我国的汽车行业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自主品牌,规范出口秩序是保证汽车出口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进口情况:

?90年代初,曾经出现过汽车进口高峰。可是从1995年开始,进口汽车数量大幅度减少,90年代后期稳定在3-4万辆左右。自2000年起,汽车进口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和此同时,进口汽车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除专用车外,各种车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轻型越野车、自卸车增长幅度最大,达到80%之上,客车增长了32%。货车和轿车增长幅度较小,分别为15.03%和8.33%。

?从轿车进口情况见,近年来2.5升排量以下中低档轿车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而2.5升排量之上中高档轿车的进口量明显增长,2000年以来成倍增长。

壹.近几年我国汽车进口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越野车进口高速增长,小轿车进口大幅下降。

?小轿车进口呈现大排量化、高档化的趋势。

?自日本、德国、韩国等主要来源国进口均出现下降,自美国、澳大利亚进口大量增加。

?进口企业数量大幅减少,集中趋势明显。

二.预计配额许可证制度取消后汽车进口会呈现不升反降的格局

?国际主要汽车品牌在我国国内实现合资生产,对原装进口汽车形成替代作用。近年来,本田、丰田、现代、大众和通用汽车等国际主要汽车品牌加快了在我国的本土化生产布局,国产化车型对原装进口汽车形成了明显的替代作用,中、小排量进口汽车占国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小。而由于受发动机等主要零配件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限制,国内大排量小汽车和越野车很难满足国内的高端消费市场,因此高端产品仍然依赖进口。

?多项管理新政的出台提高了经销商运营成本,国内进口汽车市场逐渐走向规范化。

2005年多项涉及汽车产业的管理新政纷纷出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壹系列措施对于规范国内进口汽车市场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壹些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型经销商被淘汰出局,汽车进口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运营也逐步走上集约化。

?成品油紧张抑制汽车消费需求,进口量随之减少。2005年国内局部地区出现成品油紧张的状况,且且受国际时常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了消费者购买汽车的欲望,也使进口汽车受到了壹定的影响。

进口总结:目前见来,合资企业国产汽车的增加将继续发挥对进口汽车的强势替代作用,同时汽车消费税政策调整将在短期内引发大排量轿车突击进口,在汽车进口总量不会出现突增的情况下,汽车进口结构仍然将发生变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在世界同行业竞争地位以及汽车行业规范、高效率发展的战略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用品(衣、食、住、行)也越来越丰富。“想致富,就得先修路”这句口号早已经实现了,当下是陆路畅通啊!所以,人们对车的要求也就很高。纵观我们的汽车前景,能给我们很深的感受。当下的社会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也在壹步步的迈向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也有着强烈的竞争地位。

壹、我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地位及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市场格局前景不错。目前,全球有58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汽车,我国汽车产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位列第五。全国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多达100多家,分布在27个省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达5000多家,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列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历史上持续最长的高增长期,2003年,全国汽车销售总量比上年增长37%,汽车工业所属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全部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22.5%,位居各大工业行业之首,汽车工业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拉动工业增长和效益提升的主力军。2003年底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影响,汽车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

日益扩大的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外大X公司的青睐。随着跨国X公司的大量进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在迈向壹个新的阶段。

壹方面,发展模式正由分散运营、各自为阵向产业集群演进。在全球汽车工业大重组、大集群的背景下,近些年,我国汽车工业内部加快了兼且重组步伐,目前已初步形成之上海、北京、广州为中心的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全国汽车消费市场也主要是“见北京、见上海、见广州”。

另壹方面,赢利模式开始由暴利时代步入平均利润时代。国际汽车产业的赢利模式已由提高汽车销售量和单纯添置硬件,向技术进步、产品开发、销售及售后服务、品牌效益转变,销

售及售后服务现已占各大汽车厂商利润的57%。面对日趋成熟的车市,国产汽车开始大幅降价,但利润空间仍相对较高。

二、为了做大做强汽车制造这个龙头产业,我国很多X公司做了很大的努力。

众多制造厂家中,北京吉普、长丰猎豹、金杯通用和庆铃汽车等四家最具实力,但目前谁也不能壹统天下,加上越野车新势力郑州日产、江铃陆风、东南汽车和华泰汽车,国内越野车和SUV市场呈现八雄争霸的格局。2003年,国内SUV行业达到100%的高速增长,年产销16万辆。产销量最大的是北京吉普,长丰猎豹紧随其后。长丰汽车制造X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和最具市场竞争力的轻型越野车制造商之壹,可生产猎豹系列越野车的10多个车型,主要产品“猎豹”牌CJY6470E、CFA6470G/F/H、CFA2030A/B/C/D(V6-3000)及“猎豹飞腾”家庭型等多个型号的中高档越野车,在我国轻型越野车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越野车之所以能在这中激烈的竞争中立住脚,因为他做到了以下几点:

壹促整车生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带动力。

二促零部件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根植力。

三促对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市场拓展力。

三、中国重汽的发展及战略对策

中国重汽作为壹个为引进斯太尔技术而组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斯太尔成为中国重汽的核心。斯太尔的成功引进,不仅填补国内空白,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和重型汽车产量少、水平低、品牌单壹、军民分隔、性能落后、不成系列等等落后局面,而且在国内重型汽车市场上始终保持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服务、性价比等方面的优势。

正当许多厂家模仿重汽产品时,领先壹步的中国重汽推出了“三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提升斯太尔技术,确保斯太尔汽车成为国内最好的重型汽车;坚定不移地抓好产品的上下延伸,拓宽产品市场领域,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坚定不移地抓好对外合作,占领技术制

高点。

继而,又推出了坚持产品开发的“四大平台”,即:合资合作生产具有当代先进水平的重型车平台、斯太尔技术提升后的高档重型车平台、斯太尔基本型重型车平台、斯太尔FL系列中重型车平台。在欧I发动机开始普及中国重汽所有重型车后,欧II发动机技术也已成熟,且可根据用户要求装车,欧Ⅲ发动机也即将成型。具有欧洲当代先进水平的重型汽车也将诞生。

他们的做法是:

1、实施品牌战略——中国的市场化运动历经多年,市场和顾客逐渐成熟,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阶段。中国重汽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了让斯太尔这壹品牌成为消费者真正满意的品牌,他们采取了壹系列有效措施:不断研发新产品;不断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企业各项管理以市场为中心,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真正重视顾客价值,以用户满意为最终质量标准,营造全新的市场;在全国巡回兴办“斯太尔”汽车专题展览,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市场创新——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中心,着力培育企业核心市场价值链。“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配套)——销售管理——经销商——用户”这条市场价值链的成功锻造,且推进核心价值链的循环、往复、持续、改进,以便增强整个价值链的市场观念和危机感,加大了整个企业各环节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让企业真正融入市场。

3、新型的商务改革——对经销商、改装厂按统壹结算价执行价格优惠,按销售额对经销商实施分台阶式返利,加强对经销商资源保证、价格、回款和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

从经济学上分析,我们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对外部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下,要使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世界汽车巨头奔驰、VOLVO、雷诺、斯堪尼亚等X公司显然不会等闲视之,都想抢占中国市场。当下的发展趋势不同于过去的兼且,而是竞争对手之间互相组

建战略联盟,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目的。加入WTO以后,中国汽车工业的重组联盟势在必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当下中国重汽要考虑如何去参和这种联盟。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危机是——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汽车的加工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升产品,寻求合作,树立品牌。我国汽车面临的这种严峻形式,必须做到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型企业必须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自主自立地迎接市场的考验、坚持解放思想,追求科学是解决壹切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同时,抓好人才和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