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优质教案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会认识“筹、矜、俘”等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的崇高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

难点: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不同。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恪尽职守、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精彩人生。

二、作者介绍

方志敏(1899~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1934年红军长征前,奉命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遭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在突围时,因被叛徒出卖,于1935年1月被捕。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

三、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2.指名学生读生字。

四、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方志敏为何将文中之事称为“趣事”?

(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自己所献身事业的自豪。)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方志敏的清贫?

(可能学生只找到了与贫穷有关的段落,教师相机解释,清贫,包括清和贫) 3.从文章中学习了方志敏的贫穷,那么他的清又是指什么呢?请读课文第一段。(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

请再来看几个具体事例:

方志敏的思想廉、正、而生活又是那么清苦,是他不得不这么做吗?为什么?

(对比方志敏的身份,说说他为什么这样,是什么让他这样做?能不能先用书上的话回答?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美德)

4. 分析另外两个人物,理解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同学们,一篇文章要突出一个人物有很多写法,比如这篇文章的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找三个同学分角色读国民党士兵和方志敏的对话,看看士兵的贪婪和方志敏怎样形成了对比?

(谁来用具体事例评价一下国民党士兵?比如:他们一共搜了几次?都搜了什么地方?)

两个国民党士兵抓到了共产党的大官,自以为发了意外之财,(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他们有这种想法?)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5.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点。)圈画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方兵士贪婪的;

(2)体现国方兵士凶狠的;

(3)体现方志敏从容镇定的;

(4)体现方志敏清廉为公的;

(5)体现方志敏对敌人蔑视的。

6.作者在结尾处为何特意补叙了“传世宝”一事?(对艰苦生活的乐观,使作者的“清贫”真实可信,使文中观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精读课文,感悟作者伟大的人格

1.分角色朗读。

2.你觉得方志敏是个怎样的人?两个国方兵士呢?(方志敏:心胸坦荡、乐于无私奉献、生活清廉、甘于清贫的共产党人;两个国方兵士:贪得无厌、恐吓利诱、追求功名利禄。)

这是多么的不同,其实不仅是方志敏,还有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精神,比如:(出世教学课件)在这当中,清贫最重要,因为:请齐读读最后

一自然段。

清贫就能战胜很多困难,那么我要说,方志敏其实很富有,大家同意我的说法吗?为什么?(讨论清贫是一种财富)

好,在这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我想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清贫是人生的财富六、课堂小结

“方志敏”这个名字是与一种精神连在一起的,成为历史的一个闪光坐标点。直到今天,我们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贫”,依然为他那种纯粹和高尚所震撼。其实不仅是方志敏,很多革命者都有着相同的信仰和精神。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需要。

【板书设计】

清贫

方志敏

一块时表一支水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