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2.1-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总学时36)

一、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在该专业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首先,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它主要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特殊规律,从社会运行的特殊角度研究社会;而不象历史唯物论那样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研究社会整体,整体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而不象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那样只研究某一社会领域的现象。也正因如此,社会学在研究社会和社会运行时,并不限于某一特定方面,而是综合地观察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学眼光”。可以说,社会学既是哲学和单科性社会科学之间的中介,又和其他社会科学一起成为哲学和社会现实之间的中介。

社会学概论是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与人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对于充实学生社会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学生要了解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运行机制,掌握基本社会学概念、原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

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社会实践情况确立,期末成绩占80%,考试采取闭卷方式进行。

五、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 课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一)国内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分类。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根据、现实社会根据及其中国特色。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交叉的视角。

二、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社会学与社会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3 课时)

一、社会运行的条件

(一)社会运行条件概述现有社会学文献中关于社会运行条件的研究有三种角度,即社会要素的角度、功能主义角度和社会条件角度。社会条件是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方面因素。

(二)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中国社会运行的条件有:人口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与心理条件,此外,还有两个特殊条件,即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的影响。

二、社会运行的机制

(一)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3、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

1、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对独立

2、社会运行的五个主要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2 课时)

一、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的特点;

(三)社会的功能;

二、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

(二)社会结构的表现形态:阶级结构、社区、社会形态结构等。

(三)社会形态结构: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构成。

(四)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转型

1、中国社会结构的原型:乡土社会结构。其特征表现为乡土关系、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双轨政治

2、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根基:农耕经济

3、转型社会的结构特征:二元性、过渡性。具体表现为:血缘、业缘、地缘关系相互渗透并存,长老权力与青年精英并存,差序格局与社会分层并存,礼治与法治并存,城乡分割与城乡融通并存。

第四章社会角色(4 课时)

一、社会角色概述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二、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概念与功能: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发展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过程。通过社会化,可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懂得并遵从社会规范,懂得并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内在因素:遗传因素、主体能动因素

2、外在因素: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媒

这些因素对人的社会化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影响。

(三)社会化的过程和个人社会角色的获得

1、少儿期社会化;

2、青年期的社会化;

3、中年期社会化;

4、老年期社会化;

5、再社会化:有三种形式,补偿教育、罪犯改造和强化训练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角色扮演的一般过程: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阶段,在这种过程中,后者与前者可能会发生偏差。为了缩短和消除这种角色差距,必须加强角色学习和角色整合。

(二)角色扮演的失调现主要有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混同、角角色失败等情况。

第五章社会群体(4 课时)

一、社会群体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具有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特征。明确的成员关系,持续的相互交往,一致的群体规范,一致行动的能力等。

(二)群体存在的基础:个体有群聚的本能,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

(三)群体的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血缘、地缘、业缘与趣缘群体。

、初级群体

一)初级群体概述:初级群体的特征与形成条件(二)家庭:家庭具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类型。从人类家庭发展的历史看,家庭规模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即核心家庭化。核心家庭本身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弊端。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到家庭的稳定与幸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三)邻里。邻里具有很多社会功能。现代邻里关系淡化存在多方面原因(四)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出现功能外移,关系削弱等衰落表现。这种衰落对社会生活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效应。

三、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概述:社会组织的涵义、特征、类型

(二)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由成员、目标、章程、机构、设备构成。而非正式结构由组织成员的相互作用自发形成。非正式结构既具有正功能,也存在负功能。

(三)社会组织的管理:主要有家长制和科层制两种管理方式,它们各具有不同特征。社会组织会出现目标置换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有科层制的弊端,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环境的因素。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 课时)

一、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涵义及普遍性。

(二)社会分层的类型:总体看有阶级分层,一般分层和自然分层三种基本

类型,其中阶级分层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分层。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二、中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一)改革以前的社会分层:从关系式分层理论出发分析,为三分式阶层结构,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从等级式社会分层理论出发分析,为三级式分层结构,即干部、工人、农民。

(二)改革以后的社会分层状况

1、从简单到复杂,阶层内部发生分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

识分子阶层内部皆出现异质化。

2、从封闭到开放,阶层之间的变化:出现边缘群体和新兴群体。

(三)引起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因素:既有政策性因素、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动的影响,又有分配方式、市场化进程的作用。

三、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既有个人条件,也有制度、文化等社会条件。

四)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

1、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原理

2、我国社会流动的现状与发展:当前社会流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

策。

第七章社区与城市化(4 课时)

一、社会概述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的类型: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与发达社区;流动性社区,半固定性社区和永久性社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

(三)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社区主要由地域环境、人的因素、文化、社会活动和时间的分配构成,它们对社区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二、农村社区

(一)农村社区的形成途径与特点。

(二)农村社区的发展。

三、城市社区

(一)城市的起源及其特点

(二)城市社区的建设

四、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一)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城市布局理论。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五、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涵义、类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先大城市化,后小城镇化。

(三)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1、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2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第八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 课时)一、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

二、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二)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理性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人的现代化、全球化。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迟发展效果”,“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1、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

2、改革是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第九章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2 课时)

一、社会学的理论脉络

(一)社会学创立时期:孔德的实证科学与斯宾塞的进化论社会学。

(二)社会学形成时期:涂尔干的社会学主义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三)社会学发展时期的主要理论流派:帕森斯、布劳、达伦多夫等

观点。

二、社会学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体系、理论范式和价值准则。

(二)社会学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三)具体的研究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抽样法、统计分析法、计算机应用技术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