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综述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

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DOI : 10. 3969/j.imn. 1008-7125. 2019.05. 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0561, 81470830 );江苏省重点病种规范化诊疗研究(BE2015716 );江苏省“ 333 ”工程(BRA2014332)# 本文通信作者,Email : guoxinz@ njmu. edu. cn彭磊魏舒纯张伟锋张国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210029)摘要幽门螺杆菌(Hp )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相关。

目前Hp 的诊断方法主要分为侵入性检测和非侵入性检测两大类,不同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本文就Hp 的诊断方法及其评价作一综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诊断;侵入性检测;非侵入性检测Diagnostic Metliods and its Evalu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PENG Lei & WEP Shuchun & ZHANG Wereng & ZHANG Guoxin. DepaUmeni of Gastroenterology & the FirsP hffiliamO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29)Corespondence to : fHANG Guoxin , Email : guoxinz@ njmu. edu. cnAbstract Helicoeacteo pylort ( Hp )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At present & thediagnostic methods of Hp are divided mainly into invasive detection and non-invasive detection. Different diagnosticmethod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its evaluation of Hp.Key words Helicoeacteo pylort ; Diagnosis ; Invasive Detection ; Non-1nvasive Detection幽门螺杆菌(Hp )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旋杆菌,最初由Marsha/和Warren 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胃黏膜中分离而来〔切。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因素及其致病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因素及其致病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因素及其致病性研究作者:王双冉来源:《人人健康》2019年第10期【摘要】螺杆菌感染是一个备受全球关注的问题,其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更是如此,相关数据显示,Hp感染了全球超过50%的人口,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细菌感染的现象。

大部分的Hp感染患者是在易感阶段——儿童期获得,大部分的菌体会定植于包括食管、十二指肠等区域的胃上皮生区,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胃外部分口腔和肠道也是Hp的憩息地。

Hp在定植部位或者憩息地进行大量的繁殖,进而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Hp 感染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究其致病性因素是多方面的。

该文就Hp的粘附素、鞭毛及其致病性进行综述研究。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粘附素;鞭毛;致病性【课题名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243-02目前看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众多微生物种类中,是唯一能在人胃中生存的一种,它主要定植于胃粘膜表面,单级多鞭毛、末端钝圆、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螺旋杆菌。

尽管有人认为它是具有“双面人生”的共栖菌[1],但它却不属正常菌群的行列,且感染Hp的患者均呈现组织学胃肠炎[2],这些感染会进而引起感染者出现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胃与十二指肠)、胃粘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疾病。

由于菌株存在有等位基因多样化及遗传变异性,同时一个人可能会感染多个幽门螺杆菌菌株,这就带来了极高的混合感染率[3]。

而多项研究表明[4-6], Hp感染患者引起机体出现疾病是一个混合感染菌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陈烨特别指出: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1]。

最新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

最新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1年第10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44期 · 117· 最新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谭雨薇,朱艳丽*,薛宇,高家福(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该微生物与上消化道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被归类为第一类致癌物。

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挑战。

这篇综述提供了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研究来解决不同方案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具有抗生素抗性的菌株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铋;沃诺拉赞;益生菌;维生素[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21)10-0117-01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the Latest DrugsTan Yuwei,Zhu Yanli*,Xue Yu,Gao Jiafu(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Abstract:Helicobacter pylori is a gram-negative 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rious diseases of the upper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lassified as the first type of carcinog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has become the main challenge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further studies to address the role of different options in increasing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specially in antibiotic-resistant strains.Keywords:Helicobacter pylori;dual therapy;Vonoprazan;Probiotics;Vitamin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该菌专门定植于人类的胃上皮,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新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新进展

·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新进展王熙苑 霍丽娟 【摘要】 幽门螺杆菌(犎狆)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恶性肿瘤等疾病相关。

全球50%以上的人口存在犎狆感染。

根除犎狆是临床热点问题,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是目前国内推荐的一线根除方案。

由于存在犎狆耐药、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使得犎狆根除率有所下降,因此亟需探索耐药率低、根除率高的治疗新策略。

该文就国内外犎狆感染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抗菌肽;新进展DOI:10.3969/j.issn.1673 534X.2020.04.008 作者单位:030001 山西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霍丽娟,Email:mymail5296@163.com 幽门螺杆菌(犎狆)感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与其相关,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1]。

如不及时根除犎狆,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将会大幅升高[2]。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优化根除犎狆的治疗方案。

在中国,从最初的“三联疗法”到目前的“含铋剂四联疗法”,犎狆的根除率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犎狆耐药菌株的产生,犎狆的总体根除率仍不理想[3]。

此外,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的局限性、铋剂不良反应较大也是犎狆根除率下降的原因[4]。

因此,寻求耐药率低、根除率高的犎狆根除策略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抗菌肽等在治疗犎狆感染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本文就犎狆感染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1 犎狆感染的治疗现状随着对犎狆感染了解的逐渐深入,国内外学者不断地优化根除方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多次发表犎狆感染处理共识意见。

2000年《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首次提出PPI/H2受体阻滞剂(H2RA)/铋剂+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并且对于首次使用根除失败的患者可以改用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5]。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2142C突变的700bp的扩增产物,表明A
2142C
突变与克拉霉素的耐药有关,但较少见。Hulten等 的研究除得到A 2143G和A 2144G的突变菌株外, 还发现一株具有A 2116G和A 2142G的突变。 FontanaH3等为探讨克拉霉素耐药性的新机制,对 230例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P培养,结果86例 标本中培养出HP,其中12株具有克拉霉素耐药 性,对该12株细菌的23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7 个分离株在2717位具有T—C转换,并且产生了H
万方数据
爨州医药2009年10月第33卷第坳
hal的限制位点。Scarpellini[5_7]等利用DG2I)GGE方 法检测出在克拉霉素耐药菌株中还存在T2183C的 突变,随后Khan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最近 的某些报道与此不同。由于不同地区的幽门螺杆菌 有不同的基因特征,故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 调查。在HP耐药的菌株中,还存在其它形式的突 变,如A 2514G和A 2515G,G2141A和G2142A。 秦浩嘲等最近发现了3个与克拉霉素耐药相关的新 突变位点,它们是G2224A、C2245T和T2289C。目 前对于HP的耐药位置和耐药形式还存在很多争 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证实。(2)rRNA甲基 化酶引起大环内酯类药物失活。(3)细胞膜渗透性 下降使进入细菌的药物减少。(4)大环内酯类药物 排出增加[9]。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HP对克拉 霉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仍是23S rRNA基因突变所 致,其余机制相对作用较弱。通过对HP耐药机制 的分子水平研究可以看出,临床上急需建立快速、准 确的分子检测技术来分析HP对大环内酯类药的耐 药性以及耐药水平,以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和减 少抗生素的盲目使用。
在短时间内大量出现。HP对甲硝唑的耐药是全球 性的,各地报道的甲硝唑耐药率有很大差异,目前美 国为24%~70%,韩国95%,哥伦比亚84%,孟加 拉95%,墨西哥80%,芬兰30%,希腊49%,中国北 京地区为37%。甲硝唑耐药的发生严重影响了HP 的根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3年美国的一个随 机双盲研究表明,质子泵抑制剂与克拉霉素和甲硝 唑方案不论甲硝唑耐药菌株存在与否,均显示出良 好的HP根除率,提示对耐药菌株仍可继续应用甲 硝唑治疗。但由于样本量较小尚不具有说服力,需 进一步行大样本试验加以证实。 甲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衍生物,对原虫(包括滴 虫、阿米巴和兰氏贾第鞭毛虫)及厌氧菌均具有强大 抗菌活性。在抗HP中,其作为药物前体,经过HP 的细胞膜被动扩散进入胞浆,在胞浆中的氧不敏感 硝基还原酶的作用下,能获得低于一430mV氧化还 原电位,使甲硝唑的硝基还原成羟胺衍生物。还原 产物与DNA作用引起链断裂,导致细菌死亡。在

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幽门螺杆菌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l J o u m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t 4 V o 1 .( 6 )
No . 1 6
西医 结合 杂志 , 2 0 0 8 , 2 8 ( 7 ) : 5 9 4 - 5 9 6
[ 1 8 I T青, 吴紫 玉 , 聂玲. 护 卵汤 治疗 心 肾不 交型 卵 巢早 衰 的临床 观 察 [ J ] . 湖 南
中 医药 大学 学报 , 2 0 1 0 , 3 0 ( 9 ) : l 8 4 — 1 8 6
[ 1 9 ] 李 旭 京, 郝 世风 . 补 肾宁 心益 经 丸治疗 卵巢 早衰 3 0例 临床观 察 [ J ] . 国际 中
京: 南 京 中医药 大学 , 2 0 1 2 [ 2 2 ] 郝 莹莹 . 补 肾益精 、 宁心 安神 法治 疗 心肾 不交 型卵 巢早 衰 的临床 研 究[ D] . 南京: 南京 中医 药大 学 , 2 0 1 l
编辑 :段苏婷
编号 :E R - 1 4 0 3 0 6 0 8( 修回:2 0 1 4 . 0 6 . 0 6 )
d i g e s t i v e s y s t e m.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e x i s t s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 s i d e e f f e c t s a n d e a s y t o r e l a p s e , t r e a t me n t o f i n t e s t i n a l l f o r a c a u s e d b y t h e d i s o r d e r ,e t c . , a l l a t t e n t i o n t u r n s t o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c l i n i c a l d o c t o r s a r e f o r c e d t o s e e k a c o n v e n i e n t ,s a f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me t h o d o f t r e a t me n t . No w I a l 1 d o a r e v i e w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o f h e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及根除治疗现状与进展

关 。 Hp常 定 居 于 胃 窦 部 , 这 与 胃癌 的好 发 部 位 一
致 。 胃癌 是 世 界 上 最 常 见 的 恶 性 肿 瘤 之 一 , 在 我 国 胃癌 发 病 率 仅 次 于 肺 癌 , 世界卫 生组织 ( w H0) 已
染 率 超过 5 0 , 是 世 界 上感 染 率 最 高 的细 菌 之 一 ,
1 . 1 胃炎
Hp可 引 起 多 种 不 同类 型 的 胃炎 ] : ( 1 )
1 . 5 功 能性 消 化 不 良 功 能 性 消 化 不 良[ 8 3 是 指 有
消 化 道 不 良症 状 , 如上腹 痛、 腹胀 、 嗳气 、 食 欲 不 振 等, 但 应排 除引起 这些 症状 的器 质性病 变 , 可C J - " 为 以
根除治疗方案 , 本文对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关键词 幽 门螺杆菌 疾病 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 : R5 7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1 o 0 1 — 7 5 8 5 ( 2 O 1 3 ) 2 2 — 2 9 6 9 一 O 3
研究 证实 , 幽门螺 杆菌 ( Hp ) 在 正常 人 群 中 的感
全 定 论 。但 根 除 Hp后 可 使 部 分 患 者 消 化 道 症 状 得
到改善 , 使 胃黏 膜 炎 症 消 退 。
1 . 6 胃食 管 反 流 病 ( GERD) 胃食 管 反 流 病[ 9  ̄ 1 2 7 主要 发病机 制为抗 反 流 屏 障功 能 降低 , 食 管 动力 异
与慢性 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胃癌 、 胃黏膜相关 淋巴组织 淋 巴瘤 、 胃食 管 反流病 、 胃息 肉等密切 相关外 , 还 与一些其他 疾
病, 如 心脑 血管疾病 、 皮肤 病 、 肾病 、 胆石症 、 肝 性脑病 、 自身 免疫性疾病 、 儿童贫血 、 发育 迟滞 、 婴儿猝死 等有关 , 本文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外疾病(精)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外疾病(精)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外疾病自1983年W 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炎患者粘膜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简称H.Pylori)以来,大量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 H.Pylori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时还发现H.Pylori与胃癌的发生也有密切联系。

因此长期以来,学者认为H.Pylori可引起胃部疾病。

但近年来,随着对H.Pylori不断深入研究,也有学者提出H.Pylori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口腔疾病、皮肤病、肝性脑病高血氨症等也有一定相关性。

这一发现给上述疾病的病因学研究、临床治疗都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就H.Pylori 引起胃外疾病作一综述。

1 H.Pylori与口腔疾病近年来,有人应用脲酶试验,检查消化不良和健康志愿者牙菌斑时发现,有胃部症状患者的牙菌斑H.Pylori阳性率为98%至100%。

国内也有人发现,有胃部症状患者的牙菌斑中H.Pylori阳性率为96.5%,而无胃部症状者H.Pylori阳性率为69.3%。

因此认为口腔是H.Pylori 定居的另一重要环境, H.Pylori与口腔疾病有密切联系。

1.1H.Pylori与OLP(口腔扁平苔藓)许国祺首先发现,各型慢性胃炎与大多数OLP患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过对慢性胃炎治疗后,OLP的白色条纹即在1至2个月内消失,取得了与传统方法截然不同的疗效,而H.Pylori是慢性胃炎的直接致病源。

研究结果提示, H.Pylori可能是OLP的直接原因。

许国祺等人采用PCR技术对90例OLP患者进行了H.Pylori检测,其中60例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区H.Pylori阳性,与正常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对其中45例OLP患者进行违禁检查以及胃黏膜H.Pylori检测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

有实验采用DIG系统原位杂交技术进行HP-DNA检测,也得出相同结论,即H.Pylori极有可能是OLP的致病菌.但H.Pylori致病机理尚需作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此外也有学者提出OLP发生并不完全是由H.Pylori引起,其它因素如内分泌紊乱及肝肾疾病也是产生OLP的相关因素1.2慢性牙周炎与H.PyloriSCHEIN等认为,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袋是H.Pylori的自然贮藏池,为H.Pylori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微需氧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门螺杆菌综述
在过去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和消化
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1982年,两名澳洲科学家J Robin Warren和Barry JMarshall发
现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由于巴伦.
马歇尔和罗宾.沃伦这一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
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他们因此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如胃酸 、胃蛋白酶,不
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因
而曾经医学界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没有任何细菌能够长时间在胃部强酸的环境下
生存。然而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幽门螺杆菌也是人类
21世纪初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下面我就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
生物学检查以及其传播防治进行归纳总结。

一、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革兰染色阴性,呈螺旋形或弧形弯曲状的微需氧菌,长2.5~4.0um,宽0.5~1.0um,
一端有2-6根带鞘鞭毛,有菌毛,运动活泼。(如上图)
当用抗生素治疗或胃粘膜发生病理性改变时,幽门螺杆菌可由螺杆状转变为圆球形
(如下图所示),这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当条件适宜时,又可回复成
具有活力的幽门螺旋杆菌,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迁延不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二、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H.pylori对人类“情有独钟”,人是其惟一自然宿主,据估计,全世界约50%的人胃
部“藏”有H. pylori;我国自然人群感染率约54.7%。
幽门螺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侵袭因子和毒素。与侵袭密切相关的物质为尿素酶、鞭
毛和菌毛等;毒素包括VacA和CagA.
1、HP如何突破屏障定居在胃粘膜?
1、 尿素酶分解胃粘膜组织渗出来的尿素,在菌体表面形成“氨云”,中和胃酸
缓冲PH,形成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生存的微环境。
2、 运动活泼,通过鞭毛运动穿入胃黏膜表面的稠厚黏膜层,到达胃黏膜上皮
细胞的表面。
3、 依靠菌毛等黏附定植于细胞表面
幽门螺杆菌产生空泡毒素A(VacA)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这两种主要外
毒素。空泡毒素A(VacA)可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空泡样病变,诱发人消化性溃疡。
而CagA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疾病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
一、幽门螺杆菌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
1、“漏屋学说”
2、“胃泌素联系学说”。
“漏屋学说”: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因子VacA使得胃粘膜上皮细胞空泡样病变,尿
素酶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可加重空泡样变。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主要为CagA)激活巨噬细胞释放的IL-8(
白细胞介素-8,趋化因

子对多种白细胞有趋化、激活作用
)以及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趋化中性粒细胞引
起炎症反应,导致胃粘膜屏障破坏,酸腐蚀并进而产生炎症或溃疡。
“胃泌素联系学说”: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导致局部微环境pH改变,
阻断了胃液pH对胃窦G细胞胃泌素释放的反馈抑制机制(
当胃窦部PH<2.5时胃泌素释放

受到抑制,PH达到1.2时,胃泌素分泌完全停止
),增加了胃泌素的释放,刺激促进壁细胞对
盐酸、主细胞对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使胃黏膜损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高胃泌素血症、
高胃酸、高胃蛋白酶原血症恢复正常。
二、幽门螺杆菌诱发胃癌的可能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窦部粘膜组织损伤,使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相应减少,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中和胃酸,胃内PH升高,胃内高PH升高状
态有利于细菌繁殖并促进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后激活炎症反应中多种细胞因子、自由基和一
氧化氮释放,同时刺激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趋化,氧化爆发时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
基、一氧化氮和活性氧可作用于基因组DNA,导致DNA分子断裂突变,促进细胞恶性
转化。幽门螺杆菌CagA通过细菌IV型分泌系统转运到胃黏膜上皮细胞胞质内,激活相
关信号转导途径,导致胃上皮细胞增殖异常,诱发细胞癌变。

三、 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主要是用C13或C14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UBT)。正常人的胃中是不存在尿素酶
的,当被幽门螺杆菌所感染后,其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CO2,通过检测
呼出的CO2,根据其是否 被标记进而判断是否被幽门螺杆菌感染。

四、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与防治
幽门螺杆菌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口—口、粪
—口、污染水源都是其传染途径。
目前对幽门螺杆菌采取的疗法主要是三联疗法:胶体铋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上
两种抗生素联合的疗法。目前使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
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