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

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1、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电视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再现”,主要是“再现生活的具体情境,较多地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不允许创作者主观意识的直接表露,主体意识要尽量隐蔽,让事实本身说话”。
故而,电视纪录片是一种“以事信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反映社会生活的时候,具有较强主体意识的渗透,它直接表现创造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
故而,电视专题片多是一种“以情感人”或“以理服人”的电视节目形态。
2.表现生活的手段不同电视纪录片更多地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纪实手法较为单一,主要以新闻镜头纪录社会生活,它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挖掘声、光、色、画面、剪辑、音响的内部艺术潜力。
故而,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
电视专题片,由于“表现”生活的需要,允许较多地运用象征、隐喻、联想、对比、渲染等艺术手法表现社会生活,根据特殊的创作需求,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追述和摆拍。
故而,电视专题片具有较镪的“纪实属性”乃至于“艺术属性”。
3.时空处理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时空的处理上,一般是“现在进行时”,也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生活”,甚至是未知最终生活去向的生活。
所以,有人说,纪录片是:跟随、跟随、再跟随。
也就是跟随正在发生中的事件。
电视专题片,在时空的处理上,比较自由,它既可以表现现在时,也可表现过去时,甚至可以表现将来时。
因为它不像纪录片那样,只是纪录生活,只要是对展现思想有好处,什么样的时空都可以运用。
4.镜头运用不同电视纪录片,因为主要是纪录片现在进行时的生活,所以只能运用表现现在时的镜头,诸如跟拍、抓拍、偷拍、隐拍等。
而电视专题片,不仅可以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而且可以运用表现过去时的镜头,诸如追述镜头、摆拍镜头、补拍镜头,甚至“扮演”镜头。
因为它还可以表现将来时空,当然可以运用将来时的镜头,诸如幻觉镜头、梦镜镜头,乃至于意识流的镜头。
课程标准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性质与定位纪录片创作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大纲中,是作为专业主干课设置,属于专业必修课。
纪录片创作能够使学生认识和掌握纪录片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并结合作业练习,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纪录片编导的技能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起着非常的作用。
通过对纪录片历史的介绍、作品的分析等各方面内容的讲授,来把握纪录片的主要特点,让学生对纪录片有全面的了解之后,能把理解掌握的相关经验和运用到实际纪录片拍摄与创作当中,这门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纪录片拍摄具体的一些技巧、规律,并且希望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和把握视听语言的纪录特点。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纪录片创作课程,提高学生的纪录片素养,能够欣赏纪录片并初步具备摄制纪录片的能力。
2.能力目标: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在纪录片制作各阶段的编导工作能力,以及纪录片导演构思的产生与体现。
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纪录片编导艺术创作技能与理论。
课程与具体创作实践相结合。
学生结成小组,在规定时间里制作一部纪录短片,并承担导演、摄像、编辑、录音主要职位。
3.素质目标:通过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代表性大师与作品的学习,学生要了解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的演变轨迹,比较当代中外纪录片的发展与创作观念,并通过创作实践体验纪录片美学观念的差异。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目的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概论课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纪录片节目的认知和了解,通过对一些纪录片片段的播放,了解纪录片的特点及其属性。
【讲授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自学内容】根据图书馆资料查阅,明确纪录片的起源及源流,以及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目的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

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对比研究摘要:纪录片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创作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地记录社会现象。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根基,而艺术性则为其发展增添了一抹色彩。
在创作拍摄、镜头模式、剪辑选择等过程中,将艺术性和真实性完美融合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
真实的事物在镜头下散发着原始的美感,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艺术升华之后,纪录片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和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实现把最美好的东西传达给观众的真正目的。
因此,把握好纪录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尺度,是打造成功纪录片的关键。
1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历程1.1 真实呈现原始记录——诞生期纪录片作为记录社会现象和生命状态真实写照的特殊影视艺术创作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与极大的价值,能够让观众通过其真实性的表达而体味到生活的本质,因此受到大众的追捧。
纪录片从诞生起便因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的独有魅力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艺术创作形式。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在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提出,纪录片应该是浪漫主义的真实;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维尔托夫则认为纪录片是电影的眼睛。
学者们将真实性视为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点。
中国电视纪录片于1958年与国家台建台同步而生,在最初的发展时期,强调真实性的表达,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原汁原味的纪录片作品。
1.2 艺术喧宾夺主——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飞速发展,一大批大型纪录片、系列片与政论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此时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是纪录片发展最蓬勃的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观众对纪录片的題材、表现形式、创作手法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纪录片创作逐渐走向了题材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呈现形式更加多样的道路,用影像去记录现实、反映历史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时代的进步,一些新的拍摄技术和渲染手法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如利用计算机图像合成的特技效果和3D效果的使用及呈现,使纪录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纪录片的流派和风格

第四节 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
一、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是60-70年代美国纪录电影制作中一次独 具风格的运动,这一运动被后人称为“直接电影”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轻便、无噪音的16毫米摄影机 和便于携带的的1/4英寸盘式录音机先后诞生,高感 光度的电影底片和同步录音技术也相继研制成功,这 为纪录片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阶段的美国直接电影作品主要是指罗伯特·德鲁领 导的摄制组为电视台制作的影片。
家庭作为影片中唯一被突显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影 片中不仅承担着叙事功能,而且还象征性地代表着弗 拉哈迪所构建的乌托邦世界的社会结构特征。
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人观察、准确把握其 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在拍摄过程中,他对被摄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完全平等 的态度。他不是去控制、奴役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 自己的朋友。
最重要的是导演有权去激起某些特定事件的发生, 它可以挖掘事件中最富意义的时刻,而不只是 被动地等待这些时刻的发生。
真实电影也通常被人理解为:刺激——反映。
“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是有区别的,他 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从同期录音的实践中发 展起来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显而易见:
1)主张“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 摄影机处于紧张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 鲁什式的“真理电影”纪录片人试图促成非常 事件的发生。
生平简介:
曾就学于军乐学校、精神性神经病医学院和莫斯科大 学,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 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闻片《新闻周报》的剪辑工作。 1919年起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 新闻纪录影片并从事宣传鼓动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 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在革命进 程中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电影眼睛派。1922~1923 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电 影眼睛派”的主张: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 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维 尔托夫主张用真实事件在银幕上反映社会现实。但他 从不曾单纯地纪录生活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对素材的 剪辑组织“对世界做出共产主义的译解”。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

一、多方式的长镜头
在使用长镜头时,也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获取更为真实的内容, 《最后的山神》采用隐拍方式从而真实纪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老人的生存状 况;《远在北京的家》采用跟拍手段将五个小保姆去北京打工的生活以真实感 人的镜头语言详细记载下来;《最后的马帮》中郝跃骏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翻越 高山、穿越峡谷、雪山突围等的跟拍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另外,还可采 用抓拍、偷拍等方式捕捉细节的真实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最 后的山神》中鄂伦春老人捕鱼用“大眼网”、打猎不伤幼兽的生动细节深刻 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长镜头的真实在于对物质现实的不间断纪录, 这是与“蒙太奇”等镜头组接手法相对立的, 因为镜头的组接意味着新的意义的产生,因而, 纪录片强调“跟拍、跟拍再跟拍”,反对将现 实时空切割得支离破碎,摄像机好比观众的眼 睛,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观察、感受所发生的一 切,这种强烈的现场性和参与性使观众在很多 时候已经忘记了是在观看电视,这也就是纪录 片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 伪纪录片具备一定的电影形态,作为刚刚学 完电影章节的,有助于举一反三,寻找共通的 方法,
• 探讨伪纪录片与纪录片的区别与共通,
关于纪录片影评写法的概要
• 与影评方法基本一样,但是要注意一些新的 元素:真实感的塑造,夸张镜头与寓意构图 的运用,隐藏的思考与现实意义等,
• 在主题上,更加力求连贯, • 对视听语言不同角度的解读,
事实上,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足以使特定的事件或动作能够 在真实时空里结构复杂的画面,从而形成镜头语言的多义性,例如, 在获奖纪录片《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 进考场看外孙考试,然后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这段长 达三分多钟的镜头有力地表现了画面主体复杂的心理变化,起到了 较好的表现作用,当然,这个极其自然、本色的镜头的获得并不是 一下就可以得到的,为了摄录到真实自然的镜头,他首先在小寨村 扛着摄像机拍了一个多星期,见什么拍什么,小寨村的村民慢慢地 习惯了,面对镜头不再紧张、手足无措,因而他拍到的画面才是原 汁原味的生活真实,试想,如果没有那一个星期的准备,他得到的只 能是瞬间的真实,而不会是生活本身的真实,因此,在运用长镜头时, 尽量透过平凡的生活表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哲理,bbc曾拍摄过一 组系列专题片——《童年》,选取了不同国家的几位儿童的成长过 程,其中,中国儿童的镜头展示的是整齐划一的广播体操,这个司空 见惯的镜头却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发人深思,
纪录片的另类美学--以《四个春天》《天梯》为例

FILM CULTURE纪录片的另类美学——以《四个春天》《天梯》为例罗渝慧(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摘要】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以《四个春天》和《天梯》两部优秀的纪录片为对象,谈谈其中另类的美学特征,探索他们客观记录之外的主观情绪表达,发现他们在纪录片美学特征上不被约束的声画不同步处理,以及冲突矛盾的结构处理。
正是这些不被传统美学特征约束的部分,才使得这两部纪录片如春风般温柔,如散文般深情,如夏花般灿烂,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关键词】纪录片;另类;美学;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26-03 Alternative Aesthetics of DocumentaryLuo Yuhui(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two excellent documentaries "Four Springs" and "Sky Ladder" to talk about the alternativ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explore their objective record of subjec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find that their documentar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bound by the sound painting out of sync, as well as the structure of conflict contradictions. It is these parts that are not bound by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these two documentaries as gentle as the spring breeze, as deep as prose, as brilliant as summer flowers, deeply touched every audience.Keywords: Documentary; Alternative; Aesthetics; Aesthetic Value从1895年第一部电影公映以来,电影作为新的艺术在100多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将戏剧歌剧搬上了荧幕,也形成了丰富的电影类型。
关于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几个问题——基于《纪录片导论》三个版本的研读

关于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几个问题——基于《纪录片导论》三个版本的研读关于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几个问题——基于《纪录片导论》三个版本的研读导论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为基础并通过影像记录现实生活的电影形式,在20世纪诞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电影类型,并且对电影艺术和社会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科尔斯(Bill Nichols)作为纪录片理论领域的权威,其著作《纪录片导论》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经典教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版本的《纪录片导论》相继出版,引发了一些理论上的争议。
本文将基于《纪录片导论》的三个版本,探讨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一、尼科尔斯纪录片理论的核心概念尼科尔斯的纪录片理论提出了多个核心概念,其中包括“表象和意义的构建”、“接纳与疑问”以及“公众和私人”的概念。
这些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纪录片的评论和研究中,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纪录片作品。
然而,在不同版本的《纪录片导论》中,尼科尔斯对于这些核心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有所不同,这引发了一些疑问。
首先是“表象和意义的构建”这一概念。
在早期版本的《纪录片导论》中,尼科尔斯认为,纪录片创作者通过选择、组织和编辑现实素材来构建影像中的表象和意义。
然而,在较新版本的《纪录片导论》中,他抛弃了这种解释,而将其更多地理解为“视觉语断的表达”。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纪录片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并引发了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质疑。
其次是“接纳与疑问”。
在早期版本的《纪录片导论》中,尼科尔斯将纪录片划分为“接纳/主义”的类型和“疑问/主义”的类型,他认为纪录片创作者在观察和呈现现实时,既要接纳事实,又要保持对事实的疑问。
然而,在后来的版本中,尼科尔斯放弃了这种分类,并宣称纪录片既可以接纳现实,又可以质疑现实。
这种变化使得纪录片的定义变得更加模糊,难以界定纪录片的边界和特点。
最后是“公众和私人”的概念。
早期版本的《纪录片导论》中,尼科尔斯提到纪录片不仅是一种表达个人观点的媒介,还有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完整word版)纪录片创作 教学大纲

《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分: 2 先修课程:电视新闻采访写作、广电史、电视策划适用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编导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
它涵盖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学科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三个专业。
本课程的任务是讲述和探讨创作方法的,侧重于操作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有志于纪录片艺术创作的新人提供一个系统的整体思维框架。
在宏观上,使学生把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纪录片的创作技巧,从学科概论的视角,对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方法、成就和发展情况作相应的了解,初步构建专业基础;二是为新世纪的新闻教育和新闻传播学培养新闻人才。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编总论第一章纪录片的范畴与属性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的属性与范畴;(2)了解纪录片的社会功能;(3)掌握纪录片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关系。
2.教学内容(1)从电影母体到电视节目(2)艺术形态-—内涵与外延(3)影像本性与社会功能第二章纪录片学派及创作方法演变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2.教学内容(1)从原始电影到《北方的纳努克》(2)苏联“电影眼睛”理论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3)形象化文献——纪录电影三巨匠(4)从形象政论到写实学派(5)艺术形态风格林立与相互渗透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1。
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我国的初期电视纪录片;(2)了解我国电影纪录片的发展史。
2.教学内容(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初步繁荣;(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稳步发展提高.第四章纪录片的艺术特性1.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纪录片学派的基本特点;(2)掌握纪录片主要学派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纪录片既有教育作用,也不排斥娱乐功 能,它是严肃的娱乐,向观众提供高尚 情趣和美感的娱乐。(精英文化)
4.教育与娱乐统一于审美,寓教于乐。
第二节 自然美——大巧若拙
追求自然美是当今的强劲潮流,艺术审美也不 例外,这是对“现代文明病”严重侵害自然环境和 传统文明的逆向思潮。
3.审美无定势与负效果 (1)接受美学的特点是审美无定势,一千个读者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 (2)纪录片存在反意解读,这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
观因素 (3)传播不当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冲
击和感情濡染作用,以致广大善良群体产生不 良影响、悲剧结果。
是被动接受投影的镜子,艺术创作主 体的能动性在于发现美、纪录美、创 造美 3.艺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人 的主观作用,面对同一客观景物不同 主体有着不同的感受,不同反应。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艺术是人与自然的相乘,艺术美是灵魂与自然 一致所产生的结果——培根
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1.尊重客观现实与主观能动的辩证统一, 是艺术审美的的基本规律与纪录片的现 实意义。
官和心灵的阴暗面,业界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3)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关系,对丑的处理方法相似
2.揭丑为扬美
(1)影视是双刃剑,打击敌人服务人民,也 容易伤者自己。案例:P86
(2)作为传播媒介,纪录片被视为与一切丑 恶现象做斗争的重要利器,记录自然灾害、 讨伐战争罪行,揭露腐败、丑闻,显示着纪 录片的品格。
纪录片有没有审美?
讨论: 1.纪录片不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谈审美
会导致创作中的“失实因素”。 2.纪录片反映生活,纪录片只具有“社会美”
与“新闻美”,不具有“艺术美”的特征。 3.纪录片不等于新闻片,它在历史发展中成
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P74
纪录片审美特性的定论
1.纪录片的特性和多种社会功能使其成为一种 独立的艺术门类:影视纪实艺术
第五章: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审美功能与审美特征
什么是美
(1)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 (2)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
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 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 (3)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 一个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是一种主观 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 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 法。(偶然性)
2.把粗糙表现为真实之“必须”和“无技巧”,避免花哨的 修饰,其实是一种“大巧”,是影视纪实佳作特有的艺术 策略。
3.技巧用的不当,过分雕饰、修饰,往往产生反效果,即 “弄巧成拙”,造成主观意图与客观现实的不统一。
第三节 和谐美-艺术同化
1.艺术手段的综合性
纪录片是综合性的影视纪实艺术,是多种艺术手段 综合的产物。
艺术真实与艺术真理
1.纪录片是艺术真实就是追求“真实、自然” 的客观纪录
2.纪录片的艺术真理是既是现实的本质,也 是生活的理想,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进步 趋势是基本点。(柴静《苍穹之下》)
3.不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纪录片,只 考虑获奖是不可取的行为
大巧若愚与大雅若俗
1.既要自然效果,又要摈弃肤浅纪录,这是纪录片自然美的 特殊性
5.壮美、悲情、平实、戏剧、和谐、奇特等的表现 6.纪录片的意境多以直观景物的细节构成,长镜头、特写镜
头以及同期声是最佳的营造手段,解说词和音乐是重要的 辅助手段,各自完美的融合在影视纪实艺术中 案例:《沙与海》、《农村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一
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84
丑内容的审美处理
1.审美不避丑 (1)纪录片要反映真善美就不能回避假恶丑 (2)作为具有直观再现性的影视,描写刺激受众感
艺术门类: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
和谐原则:排斥各艺术元素各自完整、各自突出, 不允许某个元素争夺视听。
各种艺术元素的非独立性
1.艺术的“同化原则”:纪录片是各类艺术门类 的吞并者
2.同化并不是简单堆砌,具有独立色彩的各种艺术 手段只是处于从属地位
成功案例:《澳门岁月》中的《七子之歌》 《邓小平》这的《春天的故事》
平实感
1.平实感来自选材和纪录方法两方面,都显 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追求
2.取材与凡人小事。《舌尖上的中国》 3.平民视角观察生活和天下大事。《幼儿园》 4.重大题材从侧面、细微入手,表现的深入,
生动。《20年20人》
祛矫饰
1.直接电影的特点,主要在于反矫饰,追 求最大程度的真实自然效果。
2.矫饰突出的表现为主观情感和艺术技巧 的滥用,违背艺术创作的主客观统一的 原则,导致艺术创作缺乏真实感。
2.表达自然美与社会美是纪录片的直观功能, 而艺术美是它的根本。作为一个审美对象, 它的审美包含了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
3.我国学者将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归纳为:纪实 美、崇高美、悲剧美、造型美,过程美、写 意美,综合美,和谐美等
纪录片审美的主客观关系
1.生活是艺术源泉,艺术忠于现实 2.艺术的客观性不是简单反映,艺术不
残缺美营造和谐美
1.专项艺术手段在纪录片中应少胜与多,残缺胜于 完整,没有残缺美,也就没有和谐美。
2.读不懂的解说词,听不见的音乐,部分“残缺” 构成了纪录片整体上的和谐美。
3.案例:《雕塑家刘焕章》的解说词 《血沃中原》第五集解说词 《泰山》第二集解说词
意境美——揭示技巧
1.影视纪实艺术并不排斥造型,并在叙事,造型基础上寄情、 寓意。
2.纪录片的寄情、寓意,一靠思想品德造诣,二靠技巧娴。。 (抒情不能简单化、肤浅化,灌输) 3.纪录片情与理的寓寄的最佳传递方式是意境濡染,意境的
表达主要靠生活的细节和视听语言技巧
意境美——揭示技巧
4.意境之营造是对有趣、细微情景的敏锐捕捉、纪 录,贵在抢拍与隐蔽拍摄、贵在对景别、构图、 光线的运用,尤其的长镜头与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