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pdf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识与体现

中国民间吉祥之事的内容首推 “ 三、生殖繁生动物,也有家禽,大到巨龙、
大象 ,小 到 蜘蛛 、蝴 蝶 。我 们 平常 所 知 的表达 “ 五福 ”的 艺术形 象 有 “ 蝠 ” 、 “ ” 、 “ ” 、 “ ”、 “ ” 、 “ 鹊 ” 蝙 鹿 松 鹤 桃 喜 等 。如 由蝙 蝠 、寿桃 、两 枚古 铜钱 组 成 的 图案 ,蝙蝠 和寿 桃象 征 禄寿 ,两 枚 古钱 则谐 音 “ 全 ”,合 起来 就 是禄 寿双 全 的意思 。 双 再 如鸡 的 艺术 形 象 :鸡 最 引人 注 目的特 征 是 适 时而 鸣 ,司 晨报 晓 。古人 把 这一 特性 附会 到 阴阳 五行 说 ,认 为鸡 鸣带 来 日出 ,属 火 ,象 征 阳气 。进 而 ,从 鸡 的身 上 还 发 现 了种 种美 德 ,即 文 、 武 、勇 、仁 、信 五 德 。 由此 ,人 们视 鸡 为有 神性 的辟 邪之 物和 吉 祥 的象 征 。家有 病 人 , 以鸡招 魂 :预 测 吉 凶, 以鸡 占 。 “ ” 鸡 与 “ ” 同音 ,所 以剪纸 、刺 绣 中 多用 鸡 的形象 来驱 毒辟 邪 ,如 吉 “ 吃蜈 蚣 ”、 “ 吃五 毒 ” 、 “ 鸡 报晓 ”等 。民间艺 人都 坦 鸡 鸡 雄 率地 表达 了人们 对 人 生 的追求 ,以及 对 美好 生活 的理 想 、 向往 和 祈愿 ,这种 在 精神 上 、观 念 上 的趋利 避 害 的功 利追求 恰恰 是通 过 这 些审美 的形式 表达 出来 的 。 纵 观各 门类 民间 美术 ,它们 均 受 中国传 统 哲学 思想 的影 响 , 2 、染织 ,刺绣 中 的葫芦 、蝴 蝶 就像民间流传的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 子孙满堂”等观念 在 染织 ,刺 绣 的纹样 里 常见 葫 芦 、蝴 蝶 的造 型 ,葫 芦在 民 间 样 ,表 达 了人类 对 生存 繁 衍 的原 始渴 望和 祈 求生 活 吉祥如 意 的 意 思 就是 “ 孕育 ” 据说 洪 荒 时代 ,华 夏 先 民沉 陷于 灭 顶 的滔天 思想 ,正 是这 种 审美 意识 创 造 出 了质朴 的 艺术 形象 ,具有高 度 的 洪水 时 ,始祖 女娲 、伏 羲藏 生 于一 只 巨大 的葫芦 腹 内 ,人 的种 族 艺术价 值 。 才得 以幸 存和绵 延 。葫 芦 ( 瓜 )又 泛指 西 瓜 、南 瓜 ( 、傈 僳 瓠 怒 等族创 世神 话中 的 “ 芦 ”就是 南瓜 )。 葫 参 考 文献 贵州 台江施 洞苗 族 的刺 绣 纹样 中 ,有 一 个特 点 就是 几 乎离 不 【 】何 星亮 中 国图腾 文化 【 】. 1 M 北京 :中 国社会科 学 出版社 , 9 9 —- O 开蝴 蝶 图案 。更为独 特 的 是人 格化 的 蝴蝶 形 象— —蝴 蝶 妈妈 。在 1 92. 2 2 O 苗族 的创 世史 诗里 记载 着 ,天 地初 分 的 时代 ,人 首 蛇 身 的蝴蝶 妈 【 】 国华. 崇拜文 化论 【 】. 京 :中国社 会科 学出版社 , 2 赵 生殖 M 北 9 3 妈从 枫树 心里 飞 出, 同水上 的 泡沫 结 合怀 孕 , 生下 十 二个 神奇 的 1 90.- 5 蛋 ,孵化 出龙 ,雷 公 ,虎 ,蛇 ,水 牛 ,蜈 蚣 , 青蛙 … …最 后一 个 【 】 建君著. 3 孙 祥禽瑞 兽 【 】天 津:天 津人 民出版社 ,20. — 3 M . 015 O 2 蛋 中是人 祖姜 央 。苗人 至今 还 把蝴 蝶 当作 吉 祥物 绣 在服 饰 上 ,表 【 靳之林 . 4】 抓髻娃 娃 与人 类群体 的原 始观念 【 】桂 林 :广西师 M . 现 出他们对 祖先 的崇拜和 对 生 殖繁 衍 的渴 求 。有 些 荷包 等 锦缎 上 范大学出版社 ,2 0 . — 5 01 5 0 3 还绣 有瓜 和蝶 组成 的纹 样 ,因 蝶 与 “ ” 同音 ,所 以称 “ 瓞 瓜瓞 绵 I 邓福 星. 5】 中国民间美 术学导论 【 】 黑龙 江:黑龙江美术 出版 M . 绵 ”,喻为 子孙繁 衍不 绝 。 社 .2 o .2 — 1 8 O o1 4 4 3 、刺绣 、 民问年 画、皮 影 窗花 中 的鱼 对 于 鱼 的 信仰 是 由 古代 图腾 崇拜 演 变 而 来 , 鱼 多 产 子 , 所 作 者 简介 以鱼 具有 生存繁 衍 的含 义 ,随 后鱼 成 为吉 祥 、配 偶 的 隐语 。闻 一 陶丽 , ,汉族 ,河南商业 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设计 系 师。 女 讲
中国民俗音乐美学特征

浅议中国民俗音乐的美学特征摘要:中国民俗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民族精神。
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对艺术文化、民族精神的探索和追求,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民俗曲类乐器哲学唐山皮影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
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
从根本上说,艺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
近代各种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的劳动中强弱交替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简单明了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现代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中国民俗音乐曲类及特色中国民俗音乐的曲类丰富多样,其艺术特色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中国民俗音乐的“单曲”与“套曲”两个种类的分法是对中国民俗音乐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分法,单曲就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是由多个不同的曲牌或独立的章节、段落联缀而形成的组合。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舞蹈表达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内容丰富多彩汉族民间舞蹈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舞、庆祝舞、婚庆舞、祭祀舞等。
劳动舞以劳动场景为题材,通过模拟劳动动作展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庆祝舞多以传统节日、喜庆活动为题材,如春节舞、端午舞、中秋舞等,通过欢快的舞蹈动作和优美的音乐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婚庆舞是结婚仪式上的舞蹈表演,展现新人的喜悦和祝福;祭祀舞则是在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中进行的舞蹈表演,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祈福之情。
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舞蹈表达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集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二、舞蹈形式优美大气汉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有环圈舞、狮舞、龙舞、扇子舞、旗袍舞等多种形式。
环圈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多以手拉手、肩并肩的方式排成圈形,舞者们跳跃起舞,旋转嬉戏;狮舞和龙舞则是富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形式,通过模仿狮子和龙的动作,表现出力量和神秘感,给人以阳刚之美;扇子舞和旗袍舞则是以道具为辅助,舞者在手持扇子或穿着旗袍的情况下跳舞,既表现了优美的舞姿,又增添了服饰的艺术美感。
这些舞蹈形式不仅具有优美的动作和舞姿,而且通过服饰和道具的应用,使舞蹈更具审美魅力,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舞蹈动作独具韵味汉族民间舞蹈的舞蹈动作多以手臂、身体和脚步动作为主,具有独特的韵味。
在劳动舞中,舞者们通过模仿农民的播种、插秧、收割等动作,展现劳动者的辛勤和快乐;在庆祝舞中,舞者们跳跃起舞、转身腾挪,以迎接节日的喜庆气氛;在狮舞和龙舞中,舞者们模仿狮子和龙的游动、腾踊,展现出神秘而威武的形象;在扇子舞和旗袍舞中,舞者们手持扇子或穿着旗袍,通过手臂的舞动和身体的舞蹈,展现出端庄和柔美的魅力。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

中国民间传统美术造型文化一、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及审美意蕴中国民间美术创作基于客观现实,但不完全还原客观,表达人们感受生活和认识事物的审美理想,在历史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影响,丰富着内涵,体现真自身独特的艺术规律。
民间美术造型显著表现出它的实用性,在物体实用性的基础上制造出可爱、错落、奇特的审美效果。
如:民间玩具的圆浑稳实不易破碎;藤编器皿透气性强;门神财神因职业不同面部表情也各有不同;民间美术的人物造型追求完整的手法,在民间剪纸和木板年画中较为常见。
例如陕北民间剪纸中侧脸双眼的造型,山东门神年华和天津杨柳青年画中人物,无论是站立还是盘坐或者奔跑都是采用全身表现,很少有半身或局部;侧面的人物五官也是正面的画法。
民间艺术家在避免残缺的人物形象,构图饱满,突出主题,体现了中国人喜爱完整、圆满的审美心理。
中国自古以含蓄为美,许多民间美术的造型有象征意义。
在象征性方面,比如用谐音的方式,将一组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金(鱼)玉满堂、早(枣)生贵子、福(蝠)寿双全、喜上眉(梅)梢:用喻意的方式,如百合、核桃喻百年好合,花生、灵芝喻长生不老;用符号的方式,如虎辟邪、鹰镇宅、五毒驱病消灾,抓髻娃娃辟邪招福。
民间美术用各种多种物象的组合传达着美好的理想与情感,这种奇特的审美蕴含着强大的艺术魅力。
民间美术造型从以概括、抽象性的手法,追求视觉符号的神似,展现出物象自然,质朴的本质风貌。
在概括性方面,夸张、提炼、省略、简化,即扬长避短。
夸张的表现如民间的画诀“文人一根钉、武将一张弓、十斤狮子九斤头,一斤尾巴掉后头。
”简化,如陶、泥玩具的造型,绘上花纹才能活气。
在抽象性方面,抛开现实的,形象本身的细节和不规则因素,用及其简单的形式,如点线面来概括现实形象。
织锦、刺绣、挑花大部分用用抽象的几何图案表现,如当地人能从“牛角花、螃蟹花、南瓜花”等织绣品几何图案中直呼出花的名字。
民间美术追求情感上的真,求神似不求形似,用朴素、真实的造型手法表现事物的面貌。
中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艺术概论

拍案叫绝: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 我国戏曲艺术的历史渊源我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的杂技、古代音乐和舞蹈艺术。
在演变的过程中,我国戏曲艺术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和地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它包含了戏曲音乐、歌唱、表演、化妆、舞蹈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审美特征的艺术形式。
2. 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我国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我国戏曲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不同的地方戏曲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京剧以其刚劲的唱腔和华丽的服饰著称,越剧则以其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而备受喜爱。
b) 化妆和服饰独特我国戏曲中的化妆和服饰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不同的角色通过精细的化妆和独特的服饰来展现出其性格特征,加深了观众对人物角色的印象。
红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正直,不同颜色的脸谱和服饰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c) 音乐与节奏我国戏曲的音乐是其审美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营造了不同角色的氛围和情绪。
戏曲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成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3. 我国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我国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也在当代艺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其丰富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情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我国戏曲艺术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源泉。
4. 我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戏曲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审美特征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通过对我国戏曲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我国戏曲艺术也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可以通过创新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总结回顾我国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色彩体系

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民间绘画、剪纸、刺绣、陶瓷等多种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色彩体系。
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1. 根植于民间生活民间艺术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生活的艺术形式,它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劳作和工艺的需要,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社会以及伦理道德的理解。
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往往具有朴实、自然、真实的特点,但又不乏艺术的想象和表现力。
2. 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民间艺术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比如在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吉祥图案如鲤鱼跃龙门、双喜临门等,而这些图案都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而在民间绘画中,虽然形式简单,但却常常可以表达出深刻的寓意,如花鸟画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命的赞美。
3. 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也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上,比如在民间绘画中常常运用泼墨、点染、勾勒等技法,使画面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在剪纸艺术中则运用剪、剔、刻等手法,刀法娴熟、层次分明,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二、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1. 朴素的色彩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往往以朴素、自然的色彩为主,尤其是一些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以红、黄、蓝、绿为主的朴素色彩。
这些色彩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也蕴含了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审美情趣。
2. 强烈的对比在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中,常常可以看到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黑与白、红与黄等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动感和表现力,也使作品更加生动和鲜明。
这种对比效果常常被运用在剪纸、泥塑等技艺中。
3. 融入了地域特色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我国各地的民间艺术作品在色彩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北方的民间艺术常常以深沉的色彩为主,而南方的民间艺术则常常以明亮的色彩为主。
这种地域色彩的融入使我国民间艺术作品在色彩上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以上内容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色彩体系都具有丰富多彩、朴实自然的特点,这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独特情感。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
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
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
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
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1. 引言1.1 汉族民间舞蹈的背景汉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族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民间生活和宗教仪式,通过演绎民间传说故事、祭祀活动、庆祝节日等方式传承至今。
汉族民间舞蹈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了各种文化影响,不断吸收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汉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价值观念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得到了体现。
舞蹈动作的柔美、服饰的华丽、音乐的婉转、舞台的精致都蕴含着对和谐美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2 汉族民间舞蹈的意义汉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神祗、祈愿平安的重要方式之一,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汉族民间舞蹈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下文化交流的桥梁。
汉族民间舞蹈在表现方式上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舞蹈形式各具特色,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通过舞蹈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汉族民间舞蹈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历史文化,更在于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汉族民间舞蹈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正文2.1 舞蹈动作的优雅和大气汉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优雅和大气的审美特征。
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中,舞者们通常采用流畅的舞步和优美的身姿,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韵律感。
舞者在舞蹈中的姿势和动作纯熟且流畅,体现出舞者们对舞蹈技巧的高超掌握。
他们通过柔美的舞步和舒展的身体动作,展现出舞蹈的优雅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纵贯古今,汪洋恣肆,灿烂辉煌,照耀在世界文明的天空。
在民族文化的沃野上,中国民俗艺术宛如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含苞怒放,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坚韧不拔的艺术追求,在人类艺术史上谱写了雄奇壮美的篇章。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它不但没有凋谢飘零,反而更加艳丽芬芳,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它的奥秘和真谛。
民俗艺术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并相袭成俗的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也就是在民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总称,其中包括民俗音乐、歌舞、戏曲、曲艺、杂技、绘画、剪纸、雕塑、建筑以及其他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等。
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是两个含义十分近似的概念,有时甚至可以通用,但二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艺术除了包括民俗活动中的各种艺术形式之外,还应该包括来自民间艺术家的单独而非共同的创作,并不在民间广为流传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和形式。
民俗艺术和民族艺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艺术必定是民族艺术,但民族艺术主要是针对其他民族而言的,所包含的内容自然要广泛得多。
在民俗美学的范畴中,衣食往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文化现象均属于现实美,其美学的原始表达无不与其实用功利和象征性联系在一起,而民俗艺术则逐渐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纯粹的审美精神领域,其审美本质也日益显露和丰富。
虽然民俗艺术仍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以此作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但它却是对现实生活提炼加工后的产物,比现实世界更具有审美价值。
在艺术美的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得到了最充分、最集中、最完美的表现。
中国民俗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
如果我们从历史、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俗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与探讨,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这种典型而鲜明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
其表现形式粗犷而质朴,艺术风格活泼而清新,真正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
一。
"中国民俗艺术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精神的崇高体现
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有一个著名论断:
民族性在下层人民里面最多。
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古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民间文学和民俗艺术,这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源头活水。
即使是在封建上流社会被八股章句、声色征逐弄得慵倦不堪、苍白无力的时候,民间也依然保持着健康活泼、清新明快的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民俗艺术,就是我们生息在东方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意识的映证。
“那达慕”大会的恢宏气势,显示出草原牧民勇猛豪放的性格。
云贵高原的芦笙歌舞,则表达了苗家儿女追求爱情与幸福的美好愿望。
傣族姑娘的筒裙、惠安女的短装和西藏妇女的围裙,款式虽各不相同,却都能表达各族人民的爱美之心。
正是因为民俗艺术来自民间,流行于民间,而民族精神又主要蕴藏在下层民众之中,故此,中国民俗艺术便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二、现实生活的壮丽画卷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这是一条简单而又朴素的真理。
优美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是因为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
我国的民俗艺术产生于大众,流行于民间,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产物和智慧的结晶。
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把劳动、爱情、娱乐等现实生活的场面,加以艺术化、典型化,从而创造了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长盛不衰的民俗艺术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
在江南水乡,采莲歌舞最为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