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年级家长会心得体会

参加一年级家长会感想
2009年10月23日,作为一名新生家长,我惴惴不安地参加了儿子步入小学学习阶段的第一次家长会,我很在意,也很紧张。之所以紧张,是因为自己一直没有考虑清楚:面对学校晚托班的取消和无法回避的升学压力,我们家长到底是该把家庭当作孩子的第二课堂,还是让孩子保留一份童真,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同时我更担心自己的举棋不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

由于工作的关系,对秀城实验教育集团的教育理念我早有所了解的,但却并不系统。家长会上当冉校长把他们的教育理念一一给在座的家长解读之后,我对学校倡导的“培养有智慧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她讲的“好习惯比分数更重要”更是让我感触很深。

的确,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的影响,还有非智力因素。对于一个正常人,非智力因素才是决定因素。非智力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习惯。一个人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品德习惯、思维习惯等,对他今后的成长大有益处,不需要家长、老师和社会的监督,他便能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为他人、为社会尽心尽责。反之,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纵然家长、老师、社会怎样帮助、教育,甚至法律制裁,国家强制,恐怕都难以改正。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而习惯的培养,就像冉校长所说:一开始是很重要的,这就好比农民种豇豆一样,从小就要给它立杆子,引导它顺着杆子向上长,这样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才能结出丰硕美观的豇豆。如果等豆苗长大了,见其漫天蔓长,不能开花结果,或是只能结出干瘪瘦小的豇豆,那时才立杆引导,恐怕即使折断一些枝条,也不易再结出好豆子了。教育子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在分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杨老师用这么一个比喻来概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我觉得非常恰当。就是 “一加一可以等于一,也可以大于二;这个题目如何做好,就要看家长与学校的配合程度。” 的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理解杨老师的意思是:要想使家庭教育的效果好,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比如学校尽量压缩回家作业,留出时间来让孩子看书、运动、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我们家长就没有必要自己再购买大量的练习册来强化训练孩子。虽然逼着孩子多做练习题,可能会使孩子学到一些东西,甚至在考试中可能会拿回一个不错的成绩单,但这样枯燥的

填鸭式的训练往往也会使孩子失去学习
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

在分班级活动中,班主任老师和数学课老师简明扼要的介绍与要求,也给我们这些刚步入小学学习的孩子家长指点了经验与方法,这让我受益非浅。我最欣赏的是他们没有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教给了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杨老师讲的做拼音卡片,让孩子和家长在游戏中掌握拼音;像冉老师讲的利用生活中的道具教孩子学数学等等。

还有一点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学校大力提倡的“赏识”教育,能被所有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执行。这说明学校的教育理念首先在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那里得到了认可。孩子入学虽然才一个多月,但我翻开他的课本、作业本都能看到老师用以鼓励学生的小红花、小红旗,老师们真诚地信任、赞美、欣赏和鼓励每一位学生,这不就是可贵的“师爱”吗!

我庆幸孩子选择了一所让他能让他快乐学习的学校,我也庆幸孩子遇到了几位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育人智慧的好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