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滑坡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

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

滑坡(landslide)的定义与组成要素

定义: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组成要素有:

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

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的山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

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的岩、土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

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

滑坡床一指滑坡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的岩、土体,简称滑床;

滑坡舌一指滑坡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简称滑舌;

滑坡台阶一指滑坡体滑动时,由于各种岩、土体滑动速度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落台阶;

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的岩、土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

滑坡洼地—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形成的沟槽或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

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一系列裂缝。位于滑坡体上(后)部多呈弧形展布者称拉张裂缝;位于滑体中部两侧,滑动体与不滑动体分界处者称剪切裂缝;剪切裂缝两侧又常伴有羽毛状排列的裂缝,称羽状裂缝;滑坡体前部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的张裂缝,称鼓张裂缝;位于滑坡体中前部,尤其在滑舌部位呈放射状展布者,称扇状裂缝。以上滑坡诸要素只有在发育完全的新生滑坡才同时具备,并非任一滑坡都具有。

2.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与外界诱发作用的影响。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

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3.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

(1)地形: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4.影响滑坡的活动时间规律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温、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大致有如下规律:

(1)同时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

(2)滞后性: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的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型滑坡中表现最为明显,该类滑坡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讲,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滑坡也属于这类。由人为活动因素诱发的滑坡的滞后时间的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

5.滑坡的空间分布规律

主要与地质因素和气候等因素有关。通常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海、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地段等。这些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地貌条件;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通常、地震烈度大于7度的地区,坡度大于25度的坡体,在地震中极易发生滑坡;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则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3)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岩、土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暴雨多发区或异常的强降雨地区。在这些地区,异常的降雨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

诱发因素。

上述地带的叠加区域,就形成了滑坡的密集发育区。如我国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就是这种典型地区,滑坡发生密度极大,危害非常严重。

6.人类活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7.滑坡发生前的异常(前兆)现象

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土)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8.滑坡体稳定性的识别方法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表迹象和特征,可粗略的判断它的稳定性。

已稳定的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

(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

(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

(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

(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

(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体常具有下列迹象:

(1)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

(2)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

(3)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

(4)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

(5)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

(6)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9.滑坡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第十四条 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 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第十四条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一、8字舞龙动作; 一、游龙动作三、穿腾动作四、翻滚动作五、组图造型动作。按动作技术易难分为:A 级难度动作、B级难度动作、C级难度动作; A级难度动作:是指舞龙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较为简单的舞龙技巧动作; B级难度动作:是指在舞龙基本动作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的舞龙技巧动作; C级难度动作:是指必须具备较高的身体专项素质和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高难度舞龙技巧动作,高难度的舞龙组合动作,并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价值。第十五条舞龙动作的难度分值一、A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1分二、B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3分三、C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5分第十六条舞龙创新难度动作一、创编原则:必须符合舞龙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是具备一定专项素质、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舞龙动作,必须是正式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动作。二、申报程序1、填写创新动作难度申报表; 规范动作名称,并标明类别; 用录像形式形象地说明创新难度动作,也可用照片、画稿等技术图解以及精炼文字形象地说明(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不予受理); 申报难度等级2、在规定时间内递交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3、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依据舞龙动作创编原则,对创新难度动作进行技术鉴别、定级,并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申报单位及有关部门。第十七条舞龙动作规格、分类、难度定级一、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A 级难度动作: 1.原地8字舞龙2.行进8字舞龙3.单跪舞龙4.套头舞龙5.搁脚舞龙6.扯旗舞龙7.靠背舞龙8.横移(跳)步舞龙9.起伏8字舞龙B级难度动作: 1.原地快速8字舞龙2.行进快速8字舞龙3.跪步行进快舞龙4.抱腰舞龙5.绕身舞龙6.双人换位舞龙7.快舞龙磨转8.连续抛接龙头横移(跑)步舞龙C级难度动作1.跳龙接一蹲一躺快舞龙2.跳龙接摇船快舞龙3.跳龙接直躺快舞龙4.依次滚翻接单跪快舞龙5.挂腰舞龙(两人一组) 6.K式舞龙(3人一组) 7.站腿舞龙(两人一组) 8.双杆舞龙(一人持两杆) 二、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进行,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A级难度动作1直线行进. 2.曲线行进3.走(跑)圆场4.滑步行进5.起伏行进6.单侧起伏小圆场7.矮步跑圆场8.直线(曲线、圆场)行进越障碍B级难度动作1.快速曲线起伏行进2.快速顺逆连续跑圆场3.快速矮步跑圆场越障碍4.快速跑斜圆场5.骑肩双杆起伏行进C级难度动作1.龙头站肩平盘起伏(二周以上) 2.直线后倒、鲤鱼打挺接擎龙行进三、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要求:穿越和腾越时,龙形保持饱满,速度均匀,运动轨迹流畅,穿腾动作轻松利索,不碰踩龙体、不拖地,不停顿。A级难度动作1.穿龙尾2.越龙尾3.首尾穿(越)肚B级难度动作1.龙穿身2.龙脱衣3.龙戏尾4.连续腾越行进5.腾身穿尾6.穿尾越龙身7.卧龙飞腾8.穿八五节9.首(尾)穿花缠身行进C级难度动作1.快 速连续穿越行进(3次以上) 2.连续穿越腾越行进(4次以上) 四、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龙动作”;龙体同时或依次作360°翻转,运动员利用滚翻,手翻等方法越过龙身,称“翻滚动作”。要求: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难度较大,技术要求也高,龙体运动员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圆顺,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A级难度动作1.龙翻身B级难度动作1.快速逆(顺)向跳龙行进(2次以上) 2.连续游龙跳龙(2次以上) 3.大立圆螺旋行进(3次以上) C级难度动作1.快速连续斜盘跳龙(3次以上) 2.快速连续螺旋跳龙(4次以上) 3.快速连续螺旋跳龙磨转(6次以上) 4.快速左右螺旋跳龙(左右各3次以上) 5.快速连续磨盘跳龙(3次以上) 五、组图造型动作龙体在运动中组成活动的图案和相对静止的造型。要求:活动图案构图清晰;静止造型形象逼真,以形传神,以形传意,龙珠配合协调,组图造型连接、解脱要紧凑、利索。A级难度动作1.龙门造型2.塔盘造型3.尾盘造型4.曲线造型5.龙出宫造型6.蝴蝶盘花造型7.组字造型8.龙头造型9.螺丝结顶造型10.卧(垛)龙造型B级难度动作1.上肩高塔造型自转一周2.龙尾高翘寻珠、追珠3.首尾盘柱4.龙翻身接滚翻成造型5.单臂侧手翻接滚翻成造型C级难度动作1.大横8字花慢行时(成型4次以上) 2.坐肩后仰成平盘起伏旋转(一周以上)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 “实验实训1.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 (一)地位和作用: 1、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认识昆虫体躯的组成及附器。 2、复习和巩固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3、为鉴别昆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理解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各部分构造和作用。 (3)掌握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基本类型。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昆虫的外部形态。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昆虫体躯外部形态结构和特征。 2、掌握昆虫口器、触角、足、翅的结构及类型,特别是触角类型繁多,学生不容 易掌握,则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借助多媒体弥补实验过程中不容易观察到部分结构,如把昆虫的体躯放大,蜜蜂的 触角放大,蝴蝶的翅放大、蝗虫的后足放大、蝗虫的口器放大,通过感官和视觉, 把抽象变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直观功能,对 突破难点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真正达到了对触角、口器、足、翅的结构的理解。 2、利用多媒体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触角的类型部分,通过学生观察后回答,答对一个给一个动画笑脸,答错一 个给一个动画哭脸,体现多媒体的趣味性特点,这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 生的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对于昆虫的足、翅的类型,学生观察后,答对一个就把该类型的图片展现 出来,把无声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教学的情景 之中,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情趣,自然的步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三、说学法 (1)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外出捕捉昆虫,要求学生在家附近搜集昆虫,由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经验、所处环境不同,学生搜集到的昆虫种类、数量不同,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一 个广阔的空间,形成了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同时,这一阶段的学习具有很强的灵 活性,为本节课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实验 利用搜集到的昆虫材料,认识、辨别、分析昆虫各部分结构及分类,这就让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演示教学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 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此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来源:中国供应礼品网时间2010-02-01 02:28:25 关键字:促销礼品,促销品,广告礼品,小礼品,促销小礼品,礼品促销品,家庭保健,立体吸塑,卡包,手机座 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 竹类的种类繁多,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刚竹(Ph.uiridi桂竹(Ph.bambusoid 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等。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

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竹子大约有1200多种,在我国就有250余种。 丛生竹新的竹是从老竹子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的,所以看起来都会聚在一起,一丛一丛的。麻竹、绿竹、刺竹、长枝竹、蓬莱竹等。 散生竹他们长长的地下茎匍匐於地下!新竹子再从这些地下茎冒出来,所以新的竹子会长在老竹子的附近,看起来一枝一枝独立生长。孟宗竹、桂竹、人面竹、墨竹、唐竹、四方竹、日本红竹等。

真菌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真菌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与细菌相比,真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均有很大的差异。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可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真菌的细胞是典型的真核细胞,真菌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器及细胞质。真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为几丁质(chitin)和1,3-葡聚糖,而细菌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为肽聚糖。真菌按形态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菌(yeast)和酵母样菌(veast-1ike),菌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其形成的菌落为酵母型或类酵母型,临床常见的有念珠菌属和新生隐球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伸长分支,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mycelium),并长有各种孢子,这类真菌称为丝状菌(filamentous fungus),俗称霉菌(mold)。其形成的菌落为丝状型。对人致病的有皮肤癣菌等。有些真菌可因营养、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两种形态发生互变,称为二相性(dimorphic)。真菌的菌落形态、颜色变化及真菌不同生长时期的镜下特征是正确鉴定真菌的重要依据。 (一)真嚣的镜下形态 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和孢子随真菌种类不同而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依据。 1.菌丝菌丝是由孢子出芽形成的。孢子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即菌丝(hyphae)。当菌丝不断生长、分支并交织成团时,被称为菌丝体(mycelium)。孽警粤结构不同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有隔菌丝(septate hyphae)是由横隔将管状尊构的菌丝分隔成一连串多细胞样的丝状体,如曲霉、青霉和毛癣菌等大多数丝状真菌的菌丝属于此类:无隔菌丝(nonseptate hyphae)无隔膜,整条菌丝为单个细胞,细胞质内有多个细胞核,根霉和毛霉的菌丝属于此类。菌丝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按其着生情况可分为营乔丽丝(vegetative hyphae)和气生菌丝(aerial hyphae)。菌丝向下生长,深入培养基内获取营养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而从培养基表面长出向空中伸展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可衍化为具有繁殖能力的繁殖菌丝(reproductive hyphae)。菌缝可有多种形态,如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梳状和关节状等,它们有助于真菌的鉴别。 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类。有性孢子是由同一里体璧不同菌体上的两个细胞融台经减数分裂形成。无性孢子由菌丝上的细菌直接分化或出芽形成,是病原性真菌传播和延续后代的主要方式。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加热60~70℃短时间即死亡。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其区别见表22-1。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特征说课讲解

实验一昆虫外部形态 特征

一昆虫解剖镜的构造和使用 解剖镜、双目解剖镜又称体视显微镜、立体显微镜、实体显微镜等。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结构基本一致现以22XB—01型解剖镜为例介绍如下。【目的】1.掌握解剖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材料】解剖镜 【用具】 【内容和方法】 一、解剖镜的构造和功能 (一)机械部分 1.底座是全镜的最下面的部分。在底座的中央有1个可活动的圆盘,即载物盘。载物盘通常为一面为白色,一面为黑色,也有的为通明的玻璃制 成。在底座的中后部有1对压脚,用以压虫体和其它易动物体之用。 支柱是支持镜体的部件,是焦距的粗调装置,可使镜体上下移动,左右旋转。 2.调焦装置为了避免镜身向下滑动和左右偏转,在支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了两个螺丝。上方的为锁紧螺丝下方的为升降螺丝。 3.倍率盘在镜体中央,有1个两侧转动的圆盘,用以改变放大倍率之用。

双目解剖镜构造图 (二)光学部分 1. 物镜在镜体下,安装有大物镜(镜体内部还有变倍物镜)。 2.棱镜罩镜身上面为两个棱镜罩,内部为棱镜,使物象倒转,在目镜中可看到物体的正像。 3.目镜管和目镜在棱镜罩的上方,左右各有一个目镜管,用以承放目镜4.视觉圈一般是位于右边的目镜管上端。视觉圈可调节目镜的上下距离,使得观察者左右两眼都可以看到清晰物体。 5.眼罩,为了防止外来光线的干扰,多在目镜上设有眼罩,便于更好地进行观察。 6.防尘罩有些型号解剖镜带有防尘罩,使用前后均放在目镜管上端。 二、解剖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在取用(或者放回解剖镜)时,若需要连镜箱搬动,应将镜箱锁好,以免解剖镜零件倾出而损坏。同时镜箱的钥匙必须拔除,避免不小心将钥匙碰断在锁孔里。 2.取用解剖镜时,必须用右手握持柱,右手托住底座,小心平稳地取出或移动,严禁单手取用或移动。 3.使用前必须检查附件是否有无缺少及镜体各部有无害损坏,转动升降螺丝有无故障,若有问题立即报告,否则自己负责。 4.镜管上若有防尘罩,应取下防尘罩换上目镜,再将眼罩放在目镜的上端。注意用完后再将防尘罩放回目镜管上。 5.将所观察的物体置于玻片上或蜡盘中,再放到载物盘上,待观察。 7.拧开锁紧螺丝,先把镜体先上升到一定高度,然后锁紧镜体。 8.观察时,可先转动目镜管,使得两个目镜间的宽度适合于自己两眼间的距离。然后转动升降螺丝,使没有视觉圈的目镜成像清晰,另一目镜若不清晰,可转动视觉圈,直至两眼同时看到清晰的物像时为至。如果需要放大观察时,再转动倍率盘直到所需要的放大倍率。 9.在调节焦距时,转动升降螺丝时不能太快。在使用的过程中,若遇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老师报告。 10.使用时若发现目镜或物镜上有异物时千万不能用手、布、手绢、衣服等去擦摸,应用吸耳球吹或用擦镜纸轻轻擦拭。 11.用毕后,先将载物盘上的东西拿走,松开锁紧螺丝将镜体放下,并锁紧。取出目镜,换上防尘罩。将元件全部放回,注意不要与其它镜互换。12.用布把镜身擦干净,放入镜箱内,锁紧镜箱。

树木形态特征

常见树木形态总结 植物形态学基础较差的同学可先参考幻灯片: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 将常见的木本植物的科或属按形态特征进行归类,便于树木分类的学习与工作的查阅和比较。为了节省篇幅,较普遍的特征如单叶、互生叶、圆锥花序、总状花序、两被花、两性花、上位子房子等均未编入。 一,对生叶:1.杉科的水杉属;2.柏科(刺柏属除外);3.三尖杉科;4.红豆杉科的榧树属; 5.连香树科; 6.蜡梅科; 7.黄杨科的黄杨属; 8.忍冬科; 9.卫矛科的卫矛属;10.石榴科;11.芸香科的吴茱萸属,黄檗属;12.山茱萸科的梾木属,四照花属;13.桃金娘科的桃金娘属,蒲桃属,番石榴属;14.槭树科;15.七叶树科;16.省沽油科的山香圆属;17.醉鱼草科的醉鱼草属;18.马钱科;19.木犀科;20.夹竹桃科的络石属;21.茜草科的水团花属,香果树属,咖啡属;22.紫葳科的菜豆树属,猫尾木属;23.马鞭草科;24.玄参科的泡桐属;25.山梅花科。二,轮生叶:1.柏科的刺柏属;2.夹竹桃科的萝芙木属,夹竹桃属;3.茜草科的栀子属;4.紫葳科的梓树属(部分对生);5.木麻黄科。 三,羽状复叶:1.苏木科(紫荆属,羊蹄甲属除外);2.含羞草科;3.蝶形花科(多数属); 4.蔷薇科的蔷薇属,花揪属少数种; 5.胡桃科; 6.芸香科的吴茱萸属,黄檗属,花椒属; 7.苦木科; 8.橄榄科; 9.楝科;10.无患子科;11.伯乐树科;12.清风藤科泡花树属的红枝柴,暖木;13.漆树科的南酸枣属,盐肤木属,漆树属,黄连木属;14.槭树科的金钱槭属;15.省沽油科;16.木犀科的白蜡树属;17.五加科的檧木属;18.小檗科的十大功劳属;19.木通科猫儿屎属。 四,三出复叶:1.蝶形花科的胡枝子属,葛属,刺桐属;2.大戟科的重阳木属,橡胶树属; 3.芸香科的枸桔属; 4.木犀科迎春花属的迎春,迎夏,云南黄馨; 5.大血藤科; 6.蔷薇科的蔷薇属,悬钩子属; 7.省沽油科的省沽油属。 五,掌状复叶:1.七叶树科;2木棉科的木棉属;3.五加科的鹅掌柴属,五加属;4.马鞭草科的牡荆属;5.木通科的鹰瓜枫属,木通属;6.葡萄科爬山虎属的五叶爬山虎。 六,单身复叶(单小叶):1.芸香科的金桔属;柑桔属。 七,单生花:1.木兰科;2.八角科;3.山茶科;4.茜草科的栀子属。 八,头状花序:1.悬铃木科;2.桑科的柘属,构树属(雌花序),(榕属为隐头花序);3.蓝果树科的喜树属,珙桐属;4.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属;5.含羞草科的象耳豆属,合欢属,金合欢属,银合欢属;6.金缕梅科的枫香属(雌花序),双花木属,马蹄荷属,蕈树属;7.壳斗科的水青冈属(雄花序);8.茜草科的团花属,风箱树属,水团花属;9.木麻黄科(雌花序)。九,柔荑花序:1.杨柳科;2.胡桃科;3.桦木科;4.榛科;5.壳斗科;6.木麻黄科(雄花序); 7.杨梅科;8.桑科的桑属;构属(雄花序)。 十,单被花:1.榆科;2.桑科;3.壳斗科;4.桦木科(雄花);5.榛科(雌花);6.梧桐科的梧桐属,苹婆属;7.水青树科;8.大戟科的乌柏属,重阳木属,算盘子属,叶下珠属,野桐属,橡胶树属;9.漆树科的黄连木属;10.瑞香科;11.胡桃科;12.胡颓子科;13.山龙眼科;14.大风子科的柞木属,山桐子属,山拐枣属,山羊角属;15.金缕梅科的蕈树属。 十一,无被花:1.杨柳科;2.杜仲科;3.悬铃木科;4.连香树科;5.领春木科;6.桦木科(雌花);7.榛科(雄花);8.胡桃科的化香属;9.金缕梅科的枫香属(雄花);10.蓝果树科的珙桐属(雄花);11.木麻黄科;12.禾本科。 十二,蝶形花冠:1.蝶形花科。 十三,唇形花冠:1.玄参科的泡桐属;2.紫葳科;3.马鞭草科的牡荆属,石梓属。 十四,下位子房:1.蔷薇科的苹果亚科;2.榛科;3.壳斗科;4.蓝果树科;5.山茱萸科;6.胡桃科;7.忍冬科;8.石榴科;9.山矾科;10.五加科,11.茜草科;12.桃金娘科多数属;13.红树科的红树属;6.野茉莉科的陀螺果属。

丝状真菌地鉴定主要根据形态特征

丝状真菌地鉴定主要根据形态特征。形态特征包括群体形态和个体形态。 1、群体形态 群体形态即菌落的形态。观察菌落形态时多采用固定的培养基,将固体培养基制成平板,以点植法接种,即用接种针尖沾取少量孢子点植在平板上适当的位置,例如中心,或三角形的三点。然后于25-28℃培养一定时间(如2、4、7、10天)进行观察,观察时可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低倍镜、解剖镜等。 观察的要点一般包括下列几项: 1)大小:它反映生长或发育速度,通常测量菌落的直径。 2)颜色:包括菌落表面子实体、气生菌丝、菌核的颜色和基内的颜色,还应注意培养基颜色的变化。 3)菌落表面的纹饰:如皱纹、辐射沟纹、同心环、整个菌落致密或疏松等。 4)菌落的质地:即菌落外观呈毡状、绒毛状、棉絮状、粉粒状、革质状,有无成束状或绳状的气菌丝。 5)菌落的高度:菌落扁平或凸起,中心部分凸起或凹陷。气生菌丝的高度。 6)菌落的边缘:全缘、锯齿状、树枝状等。 7)渗出物:指菌落表面有无液滴、液滴的颜色和数量。 2、个体形态 个体形态指菌丝的特征,子实体的形态(如孢子囊。子囊壳、子囊、担子果等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如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等)。由于丝状真菌的个体大都较小,必须制成载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丝状真菌的制片比较简单,通常将乳酸苯酚(Lactophenol)液一滴,滴于

载片上,再用解剖针挑取欲观察的培养物置此液滴内,并且用针尖将其分散开勿使成团,盖好盖片即得载片标本。这种载片可保存数月,如盖片四周涂封漆则可保存数年。 1两种分生孢子, 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 2孢子长方形,接连成链 菌丝断裂为成串的节孢子 3灰绿色,绒毛状,表面有绿色的孢子孢子圆球形,呈绿色 孢子大小(μm):3.03~4.26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表面的产孢瓶体上成链的分生孢子

真菌学实验指导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实验二真菌形态观察(一).

实验二、真菌形态观察(一) 1目的: 认识真菌营养体及变态,认识真菌无性和有性孢子类型。 掌握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的主要形态特征。 掌握临时玻片的制作方法和绘图技术。 2原理: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繁殖体,即子实体。营养体主要为菌丝体,主要变态有吸器、假根、菌核、子座以及根状索菌等。繁殖体主要包括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通常制作临时玻片来观察病原物在植物上着生的情况以及病原物的形态特征。 3材料用具 番茄晚疫病菌装片,辣椒疫霉病菌装片,黑根霉装片,酵母菌悬浮液等培养真菌,植物病害组织。挑针,刀片,木块,酒精灯,火柴,载玻片,盖玻片,纱布,乳酚油,二甲苯,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4内容与方法(自己写,包括主要内容即可) 4.1 临时玻片 4.1 .1浮载剂制作临时玻片都要使用浮载剂,浮载剂的作用是防止材料干燥和集中光线,以利于显微镜下观察。浮载剂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水和乳酚油,其次是甘油、甘油明胶,希尔浮载剂等。 (1水:水浮载剂一般使用蒸馏水,应用最为方便。对细菌、真菌孢子等无不利影响。观察细菌、线虫活动,真菌孢子萌发都必须用水作浮载剂。测量真菌菌丝直径和真菌孢子大小时也以水作浮载剂为

好。但是用水作浮载剂制片时较易形成气泡,制成的玻片也易干燥而不能保存。 (2乳酚油:乳酚油长期以来一直是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工作者习惯使用的浮载剂。乳酚油的组成如下:苯酚结晶(加热熔化20ml,乳酸 20ml,甘油40ml、水20ml。各成分混合后成为油状粘稠液体,具杀死和固定病原物的作用,可使干瘪的真菌孢子膨胀复原,还可使病组织变得略为透明。如在乳酚油中加入0.05--0.1%的染料制成棉蓝乳酚油,藏红乳酚油等,还能使菌丝或孢子略微着色,更便于观察。用乳粉油制作的玻片可长期保持湿润不会干燥,它的缺点中,很难精确测量病原物的大小。另外,乳酚油能与许多封固剂起作用,盖玻片也易滑动,不易封固。 4.1.2 临时玻片的制作临时玻片制作方法很多,如涂,撕、粘,挑和切片等,可根据病原物的类型选择使用。 (1涂抹法,细菌和酵母菌的培养物常用涂抹法制片。将细菌或酵母菌的悬浮液均匀地涂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固定,再加盖玻片封固。加盖玻片前还可进行染色处理,使菌体或鞭毛着色而易于观察。 (2撕取法,用小金属镊子仔细撕下病部表皮或表皮毛制成临时玻片。此法可以观察着生在寄主或基物表面的菌丝和孢子,寄主表皮细胞内的真菌菌丝、吸器和休眠孢子囊堆,以及病毒病的内含体等。 试以小麦白粉病叶,烟草花叶病病叶,蚕豆花叶病叶,受禾谷多粘茵为害的小麦病根等为材料,用撕取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病原物的形态。 (3粘贴法:将塑料胶带纸剪成边长5mm左右的小块,使胶面朝下贴在病部,轻按一下后揭下制成玻片。粘贴法用于菌丝或子实体着生于病组织或基物衷面的材料制片,特别适用于观察分生袍子在分生抱子梗上的着生情况。 (4挑取法,采用挑取法可以直接用挑针从病组织或基物(如培养基

真菌学报告

真菌学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生计091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实验组:第九组 实验时间:2011.10.15——2011.12.1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

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 (一) 1.材料: 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2.药品与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双蒸水、琼脂糖,Tris饱和酚、巯基乙醇(β- Mercaptoethanol),石英砂,Tris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硼酸,冰醋酸,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EDTA,CTAB。 3.培养基: 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汁 1000ml,葡萄糖20g,琼脂20g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昆虫各目的主要形态特征: 1.直翅目:①体中型—大型、下口型、口器咀嚼式、单眼2—3个②前翅狭或小、皮革质特称“复翅”,休息时呈屋脊状复盖体上,后翅膜质,扇状、可纵折,后足大多跳跃式,有尾须,产卵器大多发达,多具听器和发音器③不完全变态,卵生、聚产、有卵囊保护,产在土中或植物里,属隐蔽式④多数具保护色,普遍有性二型现象,多数植食,少数肉食 2.半翅目:①口器刺吸式,喙管从前向后伸出,为害时只将口针插入植物组织内吮吸汁液②翅两对,前翅基部半革质,端部半膜质,称半鞘翅,休息时平复于体上,后翅膜质折叠于前翅下。将前翅展开,观察翅的分区,记住革片,膜片,爪片等各部位的划分。膜区的脉纹是分科的重要依据之一③体扁,前胸背板和中胸小盾片发达,腹部两侧常露出在半鞘翅外,无尾④有发达的臭腺,从腹面观察,位于后胸侧板⑤属不完全变态,本目昆虫多为植食性种类。也有捕食性益虫还有卫生害虫臭虫 3.同翅目:①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前翅质地均一,休息时左、右翅呈屋脊状复于体背不重叠(注意与半翅目的区别)蚜和蚧有无翅型②多数种类体上有腊膜,跗节1—3节③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变态,但蚧的幼虫有蛹,称过度变态④大多是两性生殖卵生,蚜科种类常营孤雌生殖;雌雄性二型现象普遍、蚜虫还具有多型现象⑤均为植食性,有的还能传播病害。分泌蜜露 4.鳞翅目:①体、翅上都被有鳞片,前翅上的鳞片组成图案可分线和纹(或斑)两类;线按位置由基部向端部顺次称基横线,内横线、中横线、外横线、亚缘线、缘线;斑按形态称环状纹、肾状纹、棒状纹,后翅常有新月纹,斑纹的变化是鉴定种的依据,除去鳞片可见明显脉纹这是科的重要依据②口器虹吸式是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伸左右合并成喙管,只能吮吸花蜜等液体,不用时卷曲呈发条状,下唇须发达,下颚须退化很小③单眼2个或无;触角线状、梳状、羽状或球状或球杆状;无尾须④完全变态,卵圆球型,半球型,椭圆或扁平,表面有颗粒或刻纹;蛹大多为被蛹,少数为植食性,主要是幼虫期为害,仅小数肉食性,幼虫毛虫型、口器咀嚼式,下唇叶中间突起,叫吐丝器,能吐丝,唇基三角形,额夹“人”字。腹足底面有钩状刺(趾钩)依长度可分为单序,二序和三序,依排列形式可分为全环式、缺环式、二横带式、中列式,趾钩的变化是鉴别幼虫的重要依据⑤幼虫体上常有斑线和毛,其分布可作为识别种类的辅助特征,纵线以所在位置高低依次称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气门线 5.膜翅目:①头能动、咀嚼式。无尾,产卵器发达,多数呈针状,有刺蜇能力②翅两对膜质,前翅大后翅小,飞翔时以翅钩列连接,触角线状,棍棒状或膝状③腹部通常6—7可见节,第一腹节常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④完全变态:幼虫变化大,广腰亚目食叶种类为“伪镯形”;细腰亚目多为蠕虫式(胸腹足退化)寄生蛾类幼虫为“原足型”分节不完全;蛹为裸蛹长有茧、巢保护⑤习性变化大,可食叶、蛀茎。有时取食花粉和吸蜜,有的肉食,捕食性或寄生有益种类多于有害种类;高等种类有社会性组织 6.缨翅目:①体微小,细长;两对翅狭长、翅脉简单,翅边缘有长而整齐的缘毛②头略带后口式,口器锉吸式③触角6-9节、末端数节尖锐,触角节上有钉状、角状突的感觉器,可作为种的鉴别特征④足的末端有泡状的中垫,爪退化⑤锯尾亚目的种类,腹末圆锥形,有锯状产卵器。管尾亚目的种类,腹末圆柱形,无产卵器⑥过渐变态,若虫和成虫形态相似,第三龄起出现翅芽,末龄幼虫不食少动似“蛹”。绝大多数植食性,少数捕食性(捕食蚜虫等) 7.鞘翅目:①小之大型,皮肤坚硬,口器咀嚼式②触角多样,线状、棒状等③无单眼;前胸发达,常常露出三角形的中胸小盾片④前翅硬化,角质,为鞘翅,休息时放于腹背上,后翅膜质,折叠在鞘翅下面⑤跗节5节,少数4或3节⑥卵呈圆形或圆球形等,完全变态 8.脉翅目:①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跗节5节②翅二对、膜质、前后翅形状相似,脉纹呈网状,边缘多分叉③完全变态、幼虫有三对胸足、活泼、上、下颚呈尖锐的长管,用来咬住俘虏吮吸其体液,均为肉食性的益虫 9.双翅目:①体小至中型,头下口式,蚊的口器为刺吸式;蝇的口器舐吸式②仅一对前翅发达、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③复眼大、单眼3个,触角具芒状,线状或念珠状④雌虫腹末数节能伸缩,成为伪产卵器,没有真正的产卵器⑤完全变态,卵长卵型

实验六 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六丝状真菌形态特征观察 杨明轩生物111 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并描述真菌菌落特征。 2、掌握制作水压片观察真菌的方法。 3、区分丝状真菌的军体特征及其形态特点。 二、实验原理 毛霉和根霉都属于真菌的结合菌门。菌落生长迅速,表面呈棉花样,初为白色,以后变灰至褐灰色。菌丝单细胞无横隔,有分支,多核。毛霉无假根;根霉有假根和匍匐死。无性生殖产生孢囊孢子。孢囊梗直接由菌丝体上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囊,孢囊成熟破裂后,露出囊轴,囊轴基部与孢囊梗连接处称为囊托。毛霉无囊托,根霉的假根上方产生孢囊梗。孢囊孢子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常为异宗配合。这些结构均可通过水压片进行观察。 很多青霉、曲霉及镰刀菌尚未发现它们的有性生殖阶段,称为半知菌。这三种菌的无性生殖阶段均有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和分生孢子着生方式。青霉菌落多为灰绿色,菌落质地绒状、絮状、绳状或束状,成熟后表面呈粉末状。青霉菌丝可直接分化为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具有对称或不对称的扫帚状分枝,其上着生几轮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或卵状的绿色分生孢子。曲霉菌落呈绒毛状或絮状,表面有同心圆形的轮状带。分生孢子梗长在厚壁的足细胞上,不分枝,顶端膨大呈球形、椭圆形或棍棒状顶囊。其表面着生一层或两层小梗,下层为柱状初生小梗,上层为瓶装次生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状分生孢子。镰刀菌菌落呈绒毛状,多为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菌丝分隔有分枝。具有两种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其顶端有链状或假头状着生的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其顶端着生镰刀状大型分生孢子多隔,单生或丛生。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毛霉(Mucor sp.)“+”“-”型菌株、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iumsp.)、 曲霉(Aspergillus sp.)、镰刀菌(Fusarium sp.) 2、浮载剂:乳酸酚溶液 3、培养基:真菌培养基 4、其他:无菌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接种钩 四、实验方法 1、形态观察 (1)直接观察:不打开培养皿盖,将培养皿置于载物台上,在低倍镜下直接观察。 (2)制水压片:取一洁净的载玻片,于中央滴一滴乳酸酚溶液,用接种钩挑取少量菌丝及孢囊与染液中,用两根接种针将其拉松散,再轻轻盖上盖玻片,置于高倍镜下观察。(桔青霉和黑曲霉要观察足细胞,在挑菌时应当挑取少量培养基)。 2、毛霉接合孢子观察 (1)培养:分别在已经倒好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的平皿背面中央画一条线,于线左右分别标“+”“-”,然后取相应的毛霉菌株接种,并在26℃恒温箱中倒置培养7天。 (2)镜检:制作水压片,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