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肺、大肠

脾、胃

肝、胆

肾、膀胱

脏腑兼病

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 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 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或痰稀色白、肢冷乏力无恶风恶寒脉象不浮多有舌象改变,寒热单见病程长,脉象不浮舌异常 舌红苔黄 舌淡白边齿痕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心、小肠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 心气虚心神不足血运无力血 心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血脉不充阴 心阴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虚热内扰阳 心阳虚形寒肢冷血脉寒滞心胸憋闷实证火 心火炽热火扰心神迫血妄行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淤 心血瘀阻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 痰迷心窍神志异常痰浊内盛痰+火 痰火扰心 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小 肠心火下移 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阳虚小肠虚寒肢冷乏力畏寒畏冷口淡不渴喜暖喜按小便频数清 长肺、大肠 脾、胃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 气虚 脾气虚胃脘隐痛腹胀纳呆气虚见症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脾气虚脾不统血脾气虚出血见证阳虚 脾阳虚脾胃气虚虚寒见证实证寒 寒湿困脾脾阳受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阴黄)热 脾胃湿热脾运化失调湿热内盛(阳黄)胃胃阴虚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阴虚见证胃阳虚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胃火炽盛 胃脘灼痛拒按吞酸实热见证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或胀痛呕吐、泄泻酸腐食物胃府气滞胃脘胀痛痛窜两肋

肝、胆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 肺气虚咳喘无力咯痰清稀气虚肺阴虚干咳痰少或咳血口干舌燥阴虚见证实证 表证 风寒束肺咳,痰(清稀)+风寒表证风热犯肺咳,痰(黄稠)+风热表证燥邪犯肺干咳少痰干燥少津热证 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痰饮 痰湿阻肺咳喘痰白清稀里寒见证大肠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泄泻湿热见证大肠液亏 便秘干燥难于排出津亏湿润大肠结热腹满硬痛便秘里热炽盛脏腑辨证辨证要点 虚证血肝血虚筋脉、爪甲、目睛失养血虚见证阴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润阴虚见证 实证气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部位胀痛妇女月经不调 火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实火见证 寒寒凝肝脉肝经部位冷痛实寒见证 湿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湿热瘙痒湿热见 证 虚实夹杂肝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肝风 内动 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突发动风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见证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动风实热见证 血虚生风血虚动风 阴虚生风阴虚动风 胆胆郁痰扰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 肾、膀胱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 虚证肾阳虚腰膝酸软性与生殖机能减退阴虚见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谓主宰生理活动, 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心是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志失常等病变。 3.心与形窍等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2)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心血瘀滞,则面色青紫等。 (3)心主汗。心气不足,则多汗。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医基础知识 脾系统: 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 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 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 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现代人的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 中医的五脏和五味详解! 五脏主治 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人体是由心、肝、肺、脾、肾五大功能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气血阴阳,是提供这五大功能系统正常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所以对于五脏的治疗,一是必须理解五脏的常态和病变;二是必须理解气血阴阳,以及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情之五志和五脏之间的相关联系。 对于上述的相关问题,《内经》“宣明五气篇”已经讲得很明了,再经过《难经》的补充使之完整化,后来历代名医都有所发挥。现代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更是把这些基础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再通过白话文的讲解,形成一本相对独立的教材。 治病要用到中药,学中药必要理解地之五味和五脏的关系,《内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另外,《内经》针对五脏为病的用药治疗法则也进行了讲解。后来张元素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五脏补泻主治例”把 上述的治疗法则进行了具体化,张元素的学生李东垣又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些补充,使之完善。这些治疗法则,可以说是五脏论治的总纲,如果这个基础法则不掌握,还是机械

的去套学什么药治什么病,学中医一辈子,也是一个庸医。五脏所欲 . . 欲是想要、需要、希望的意思。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耍,急食咸以耍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肝主疏泄,辛药主行、主发散,所以肝以发散为补。肝为风脏,所以风药是辛味,也就是说一切风药都可以疏肝,因为肝主升发,风药有升发之性,所以可以疏肝,比如麻黄、生姜、柴胡、苏叶等都可以疏肝散邪。肝主疏泄,调节一身之气机,所以理气药是辛味能散能行。肝藏血,所以活血药也是辛味,也能散能行;酸药主收敛,所以对于肝来说,酸反而是泄。但从临床上来说,肝阴血是肝疏泄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肝是不能进行有效的疏泄的,所以真正要养肝,还是在于收敛肝的阴血,而不是辛药的发散。临床上很多医生治病片面的疏肝,疏肝药都有耗伤肝阴血的副作用,肝的阴血耗伤严重,反而起疏病越重的。所以《神农本草经疏》提出了治肝在于敛养,这种理解是正确的。 心欲耍,耍,应理解为软的意思,也就是说心气急、心悸严

中医辨证学

八纲辨证(纲领证)、病性辨证(基础证)、脏腑辨证(具体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辨证: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表里(病变部位)、寒热(病变性质)、虚实(邪正斗争)、阴阳(病证类别)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外内浅深的两个纲领。 外邪侵犯肌表,病位浅 => 表证 病在脏腑,病位深 => 里证 (一)表证(寒热并见!) 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二、寒热辨证(发热≠热证!恶寒(畏寒)≠寒证!) 热寒 阳邪侵袭 => 阳气偏盛 => 阳盛则热阴邪致病 => 阴气偏盛 => 阴盛则寒 阴液亏损 => 阴不制阳 => 阴虚则热阳气亏损 => 阴寒内盛 => 阳虚则寒 (一)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外感阴寒邪气,内伤久病伤阳,过服生冷寒凉 => 寒证 特点: 症状:冷——恶寒,畏寒,冷痛,喜暖,肢冷,脉紧 稀——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淡——口淡,面色白,舌淡,苔白 润——苔润,口不渴 静——脉迟,蜷卧 病位: (二)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外感火热阳邪,过服辛辣温热,机体阳气过盛,久病阴液耗损 => 热证 特点: 症状:热——发热,恶热,喜冷 稠——痰、涕稠,小便短 深——痰黄,面赤,涕黄,小便黄,舌红,苔黄 燥——苔燥少津,口渴欲饮,大便干结 动——脉数,烦躁不宁 病位: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实),精气夺则虚(正气不足)”;“虚实者,有余不足也”

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以及主要作用?

中医关于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以及主要作用? 一、五脏六腑的主要区别 五脏和六腑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功能和特点上。五脏主要负责贮存精气,其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肝、心、脾、肺、肾等。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和传导,其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 在病理上,五脏的病变主要是虚证,而六腑的病变主要是实证。此外,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有关,六腑则与饮食消化排泄有关。 二、五脏的作用 1.心:心主血脉,能够主宰全身的血脉,并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肝:肝主疏泄,具有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体调节精神状态,促进脾胃消化,保持气血运行畅通。 3.脾:脾主运化,主要负责将食物消化并吸收,转化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它还具有控制水液代谢和统血的作用。 4.肺:肺主宣发,能够将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肌肤、毛发、筋骨等组织。同时,肺还具有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5.肾:肾主水,主要负责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保持体内水平衡。同时,肾还藏精,能够维持人体的生殖功能。 三、六腑的作用 1.胆:胆具有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同时,

胆还具有调节情志的作用。 2.胃:胃是主受纳的器官,能够接受和容纳食物。同时,胃还具有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 3.小肠:小肠主要负责进一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的水分和废物输送到大肠。 4.大肠:大肠主要负责将小肠吸收后的残渣中的水分进一步吸收,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 5.膀胱:膀胱主要负责储存尿液,并控制尿液的排泄。 6.三焦:三焦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和调节脾胃的功能。 总的来说,五脏和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五脏主要负责贮存和调节人体的精气神,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六腑则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食物,维持人体的代谢平衡。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四) 1、以下哪一项不是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A、尿血 B、尿中砂石 C、尿后余沥 D、尿频急 E、尿涩痛 2、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 A、腰膝酸软 B、眩晕耳鸣 C、梦遗失精 D、精神倦怠 E、浮肿少尿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肾阴虚临床表现的是 A、五心烦热 B、腰膝酸软 C、潮热盗汗 D、小便清长 E、遗精早泄

4、肝火犯肺与肝火炽盛证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A、胸胁灼痛 B、头胀头晕 C、面红目赤 D、痰中带血 E、急躁易怒 5、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证的共同表现是 A、太息易怒 B、吞酸嘈杂 C、呃逆嗳气 D、腹痛欲泻 E、便溏不爽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膀胱湿热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排尿灼热涩痛,小便短赤,尿血或有砂石,小腹胀痛,腰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濡数。选项C中的尿后余沥是肾气不固的临床表现。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证的共同表现是腰膝酸软。 3、【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肾阴虚证临床表现: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选项D中小便清长是肾阳虚证的表现。故在此最佳的选项是D。 4、【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肝火炽盛证的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火犯肺证的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肝胃不和与肝郁脾虚均有肝气郁结,而见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表现,但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中医五脏病机详解 人体五脏,心肺居上,为上焦,脾(胃)居中,为中焦,肝肾居下,为下焦。 五脏气机,肝木主生,心火主长,肺金主收,肾水主藏,脾土主化。人体生在五行,病也在五行,五行运转正常,则人身体不病,五行失调,则人病。 一、肝 人体肝木主生,生也就是升发之气,也主向外疏泄。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也就是头为阳,足为阴。但是人体是一个三维球形,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也就是所谓升发,从下往上为升发,从内向外也为升发。肝木是一个向上、向外的过程。人体气机向上的同时也会向外。比如说呕吐的时候会感觉身体发热,就是气机往外走。而同样的肺金收敛的过程,就是一个向下向内的过程。比如说人在受寒以后,外面皮肤毛孔一下闭住了,人体气机开始往内沉,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振奋阳气,首先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打喷嚏其实就是人体自己在向外、向上去升提气机,想把这个寒气给震出去。所以人体向外出的功能,都是属于肝木升发的功能。比如说人体小便不利,小便它本身是向下的,但其实它是一个从身体内部向外排泄的过程,所以它也属于肝木升发的范畴。 辛主升发,也就是辣的东西有助于人体向外升发,所以补肝用辛。酸主收敛,酸味的东西都有往里面收的性质,所以泻肝用酸。同样的道理,举一反三,补肺就用酸,泻肺用辛。 如果人体升发之气不足,就会出现无汗、大小便不通畅,排便无力等情况。同时,因为肝木升发不动,肝气郁结在里面,就会出现腹痛、胸胁苦满,以及妇人月经不调、月经来迟等症状。如果肝木升发之气过旺,就会出现发热、自汗、尿多、男子遗精、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病。同时,因为热气上冲到头,还会出现头晕、耳鸣等症状。 水生木,金克木。肝木升发无力,主要原因在于寒,如果肾水寒,则木气升发无力。肝木升发太过,主要原因在于肺气不收,金气不能制衡。 肝气升发之力不足,伤寒论中所用的方子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其中当归三钱、生姜三钱、羊肉半斤,这里面用羊肉、当归温行血脉,用生姜温水、行水以滋养肝木。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呢,就要补肺。 五脏,肝主风木,肺主燥金,脾主湿土,心主热火,肾主寒水。 肝主风,风则为动,不动则为郁。肝病,我们经常听到两个词,一个是肝风内动,一个是肝气郁结。肝风内动,就是肝气的升发作用太过了,气一直往上顶,所以人就会出现抽风、癫痫、头晕、目眩等症状。还有一个词叫肝阳上亢,主要是肝血不足了,肝气一直升发,但是就像发动机在空转一样,一直在干烧,人会出现干瘦、两颧发红、双眼发红等症状。 肝气郁结呢,就是肝气想升发,但升发不动,被堵住了,所以它就憋的难受,所以人就会出

最新中医学--八纲辨证和脏腑辩证期末总结和病例分析题含答案

八纲辨证总结八纲辨证概述 ★(二)证、病、症的区别 1、证: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本质的反映。提示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为论治提供依据。如:肺炎的热邪壅肺、肺阴虚证 2、病:是病因作用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等演变过程。是对疾病整个病理过程的概括。如:肺炎、脑炎、胃溃疡、高血压 3、症:症即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疾病证候本质的外在表现。 自觉症状——是指病人自我感到的异常变化如:头痛、头晕、胸闷、恶心、腹胀、耳鸣 他觉症状——医者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特征如:面红目赤、下肢浮肿、舌苔黄、脉数 (四)八纲定义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根据病位、病势、病性及邪正力量对比情况,八纲可归纳为四对纲领。即: 表里辨证(病位、病势) 寒热辨证(病性) 虚实辨证(邪正力量对比) 阴阳辨证(前三者的综合) 一、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 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与狭义表里?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三阳经与三阴经——阳经为表,阴经为里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皮毛、肌腠、经络——为外,为表 脏腑、骨髓、气血——为内,为里 (一)表证(Exterior) 是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 ★临床特点:发病急病情轻病位浅病程短感受外邪 ★1、表证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 主症舌苔薄白 脉浮 头身疼痛 次症鼻塞流涕或喷嚏 咳嗽气喘 (寒、热、痛、塞、咳) 表证——舌苔薄白 表证——脉浮 表证——咳嗽头痛鼻塞流涕 2、表证的病因病机 病因是感受了外来的邪气。 外邪侵袭,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发热 卫气受遏,不能温煦肌肤——恶寒 邪气在表,未伤及于里——舌苔薄白 正气抗邪,脉鼓动于外——脉浮 表证辨证要点: (1)感受外邪,为外感初起。 (2)以恶寒发热并见为必有症状。 3、表证的治疗 表证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法。 (即八法中的汗法) 风寒表证——疏风散寒——麻黄汤 风热表证——疏风清热——桑菊饮 表虚表证——调和营卫——桂枝汤 益气解表——玉屏风散取微汗避风寒慎饮食 (二)里证★Interior Syndromes 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应的证候。 多见于内伤杂病,或外感病中后期。 临床特点:病位深病情重病程长 1、里证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常见:壮热、大汗、口渴、心

中医辩证-

辩证 概念: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和正邪盛衰变化,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分类: 八纲辨证:各种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各种辨证的基础,用于杂病。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用于外感病辨证 三焦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 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表里辨证 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常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状。 里证: 概念: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 鉴别要点:

寒热辩证 寒证: 概念: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抑制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 热证: 概念:感受热邪或阳盛阴伤,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症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冷,烦燥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鉴别要点: 虚实辩证 虚证: 概念: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临床表现: 1、血虚证:血液不足,脏腑组织经脉得不到濡养出现的证候。 2、气虚证:全身或脏腑功能减退的证候。 3、阴虚证:阴液亏损的证候,“阴虚生内热”。 4、阳虚证:阳气不足的证候,“阳虚生外寒”。 实证: 概念: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鉴别要点:

肺腑辩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中医讲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各种病理变化也与脏腑密切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会影响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改变的结果。脏腑辨证是辨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有多种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确定病位时,往往必须落实到脏腑。不落实到脏腑,辨证过程就没有结束,治疗也无法下手。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同时,理解了脏腑辨证,也有利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动的特点,各脏腑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反映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熟悉脏腑的病理特点,辨证时才能准确区别疾病所属脏腑,才能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这就要求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部分。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样便于理解。 一、心与小肠病 心居胸中,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开窍于舌,小肠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浊,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实有虚。虚证大多由于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太过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常由于寒凝、瘀滞、痰阻、火扰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动失常。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小肠的病变主要有小肠实热证。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 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 1.心 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 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 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

消化和吸收。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 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 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 1.胆 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 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

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 身体的作用。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大肠疾病主 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 的危害。 5.膀胱 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 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 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 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因此,了解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与其相 关的问题对于维护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帮助。

五脏六腑的专业知识讲解

五脏六腑的专业知识讲解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脏六腑的专业知识。 心脏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心脏主宰人的精神,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血液循环,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脏的状况与人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因此心理因素对心脏健康有很大影响。例如,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不良会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肝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还能够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在中医理论中,肝脏与情绪有密切关系,过度的愤怒、烦恼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出现头痛、乳房胀痛等症状。 脾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转化和运输营养物质,补充人体能量。在中医理论中,脾脏与消化吸收有关,若脾气不足,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肺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交换。在中医理论中,肺脏与呼吸有关,若肺气不足会导致咳嗽、气喘等症状。同时,肺脏也和皮肤有关,肺气不通会导致皮肤干燥、出现皮肤病等问题。

肾脏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控制生殖和泌尿系统。在中医理论中,肾脏和人的生命活动有很大关系,肾气旺盛可以延缓衰老,而肾气虚弱会导致精神不振、腰痛等症状。 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在中医理论中,胆与人的情绪有关,情绪不畅会导致胆气郁结,出现头痛、口苦等症状。 胃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在中医理论中,胃与脾气有密切关系,若胃气不和会导致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大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排泄废物和吸收水分。在中医理论中,大肠是体内的排泄通道,若大肠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拉肚子等问题。 小肠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在中医理论中,小肠的功能与脾气密切相关,若小肠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膀胱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与肾脏有密切关系,若膀胱气血不畅会导致尿频、尿急等问题。 三焦是六腑之一,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体内的三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体各器官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详解(肾) 肾(附:命门)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与膀胱、骨髓、脑、发、耳等构成肾系统。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在四时与冬季相应。 (一)肾的解剖形态 1.肾的解剖位置: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右微下,左微上。“肾两枚,附脊第十四椎”(《类证治裁·卷之首》)。 2.肾的形态结构: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齐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二)肾的生理功能 1.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 (1)精的概念与分类 ①精的概念:精,又称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气一元论发展史上,精气论者以精、精气释气,即精、精气就是气。引入中医学领域,形成了中医学气和精或精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中,气与精虽同属于生命物质系统范畴,但精是除气之外的精微物质的总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多层含义的概念。一般而言,精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脏腑功能活动的有形的精微物质的统称。故曰:“精有四:曰精也,血也,津也,液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前一个“精”字即指广义而言。广义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以及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即后天之精。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②精的分类:就精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类。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一点资讯】

中医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一点资讯】 1、心脏功能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心主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故心脏功能强弱和血液的盛衰,能影响全身情况。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无华。 二心与思维活动 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功能,但中医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内经说,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故心的气血的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可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如血热扰心,还可见谵语、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心主汗液 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部分,汗是津液所化生。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为津液血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故有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耗散正气。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而见心慌、心悸等,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危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心的气血瘀舌相通,故心脏病变可在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如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可见舌卷、舌硬、语言不清等。如心气虚,心血瘀滞,亦可现舌青紫或紫斑等。心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到舌,故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 五、心包是心脏外围组织

心包又称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心包受邪,必然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脏病变。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2、肺脏功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肺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另,有肺为五脏之长之说。 一、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内经说,天气通于肺。就是这个道理。另,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通过肺朝百脉,而布散全身。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地位。 如肺气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呼吸调均。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一息,以及语言低微,身倦无力等,为气虚不足的症状。 二、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是宣布,发散之意。是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耳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如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见胸满、鼻塞、咳吐痰涎等。肃降,是清肃下降之意。肺气在上以降为顺,在下以升为和。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无用的水液下输到膀胱,在肾的作用下,排出体外。 三、通调水道 是指促进和维持氺液代谢平衡作用。是由宣发和肃降两方面完成的。可见水液代谢与肺有密切关系。故说肺主通调水道,又称肺为水上之源。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有皮肤、汗孔、毫毛等,是抵御外邪的屏障。如肺气虚, 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则见皮毛憔悴、枯槁,卫外机能下

中医论述五脏的功能主治

中医论述五脏的功能主治 1. 心脏 •功能:主司气机脉搏,统摄血脉,主宰神明,藏魂。 •主治: –控制血液的循环和输布,保证全身组织器官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发挥心理调节和情绪平衡的作用,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 –统摄舌、面、唇的色泽,反映出身体内在状况。 –主治神志不宁、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焦虑等心脏疾病和心理问题。 2. 肺脏 •功能:统领呼吸,主宰气机,防御外邪。 •主治: –控制呼吸,运送清气入体,并将废气排出体外。 –协调水液代谢,保持体液平衡,防止肺水肿等病症。 –参与免疫调节,提高机体抵抗力,防御外邪入侵。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3. 肝脏 •功能:藏血、调理气机、掌管疏泄。 •主治: –调理气机,促进气血流通,维持机体的平衡和稳定。 –制造血液,贮存和调动血液,滋养全身组织器官。 –主管疏泄,促进气机的通畅,保证精神状态的良好。 –主治肝郁、头痛、目赤、月经不调等与肝脏相关的疾病。 4. 脾脏 •功能:主持运化、提升清阳、升举上升。 •主治: –进行运化转化,消化食物,产生营养和能量。 –升举上升,提升清阳,保证肌肉和组织的升发。 –维持水湿平衡,代谢水液,防止水湿蓄积。 –主治消化不良、脾虚、食欲不振等与脾脏相关的疾病。

5. 肾脏 •功能:藏精、主水、根本之本。 •主治: –藏精聚神,控制生殖和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 –主水代谢,调节体液平衡,排泄废物和毒素。 –控制血压,维持体内血液循环的稳定。 –主治肾虚、尿频、尿急、腰酸等与肾脏相关的疾病。 以上是中医对五脏的功能主治的论述,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群,相互协调配合,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强调五脏的平衡和调和,认为当五脏功能协调,气血畅通,人体健康就能得到维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