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肝病症状:

a.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或夜盲(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b.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血不养筋,虚风内动);

c.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肝血不足,冲任不充);

(2)血虚证: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阴虚不能滋养头目);

b.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阴虚肝络筋脉失养);

(2)阴虚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鉴别: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于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

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a.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乳房胀痛、喜太息(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b.情志抑郁或易怒(肝失疏泄);

c.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乳癖、胁下积块(气郁生痰);

d.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气病及血,冲任不调);

e.脉弦。

(四)肝火炽盛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胁肋灼痛;

b.急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

(火邪沿肝经冲逆,出现胁、头、目、耳及神魂被扰的症状)

(2)里实热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

a.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肝阳上亢);

b.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肾阴亏虚);

c.头重脚轻,脉弦有力或弦细数(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鉴别: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见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肝阳上亢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六)肝风内动证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

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鉴别: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为眩晕欲仆、头胀痛、头抑、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虚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血虚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七)寒滞肝脉证

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又名寒凝肝经证、肝寒证、肝经实寒证。

(1)肝病症状: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或见巅顶冷痛,脉弦。

(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上巅顶)

(2)里实寒证:形寒肢冷,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脾胃病症状:

胃脘隐痛,腹胀纳呆,食后胀甚(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弱);

呕恶嗳气(胃失和降);

大便溏薄或肢体浮肿(脾气亏虚,水湿不运)。

(2)气虚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弱。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1)脾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头晕目眩,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眼睑下垂。

(三)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脾胃阳虚、运化腐熟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带下清稀色白量多(水湿下注);

(2)阳虚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1)出血表现:便血、尿血,或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2)脾气虚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鉴别: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

相同点:四证均有脾气虚的发病基础;

不同点: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特点;

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内脏下垂为特点;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虚寒见症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出血为特点。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泛恶纳呆便溏(寒湿内侵,脾阳受困);

黄疸阴黄(湿阻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肢肿尿少(寒湿泛溢肌肤);

白带量多清稀(水湿下注,带脉不固)。

(2)寒湿内停的表现: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六)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湿热中阻,脾失健运);

黄疸阳黄或皮肤发痒(湿热中阻,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2)湿热内阻的表现:肢体困重,小便黄短,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鉴别:寒湿困脾证其湿属寒,湿热蕴脾证其湿属热,舌、脉、痰的表现各有不同。

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1)肺病症状: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肺气不足,宣降无权);

懒言声低气怯(宗气不足);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肺气虚卫外不固)。

(2)气虚证: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并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1)肺病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甚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火灼肺)。

(2)阴虚证: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三)风寒犯肺证

指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咯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1)肺病症状:咳嗽,气喘,咯痰色白而稀,鼻塞流清涕(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2)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

指风热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卫分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肺病症状: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浊黄涕(风热袭肺,肺失清肃);

(2)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后

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五)燥邪犯肺证

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于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简称肺燥证。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1)肺病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肺失滋润,清肃失职);

(2)表证;

(3)津亏干燥表现: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六)肺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1)肺病症状: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邪热壅肺,肺气逆滞);

(2)里实热证:发热烦渴,面赤气粗,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七)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壅肺证为痰热俱盛,咯多量黄稠痰,肺热炽盛但热无痰或少痰。

(1)肺病症状: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或为脓血腥臭痰,胸痛,鼻翼煽动(痰热壅滞,血腐成脓)。

(2)痰热内阻症状: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指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寒饮停肺证、痰浊限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清稀、易咯,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1)肺病症状;

(2)寒痰内阻症状。

(九)饮停胸胁证

指水饮停于胸腔,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或有头目晕眩,舌苔白滑,脉沉弦。

(十)风水相搏证

指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心病辨证

病因常见证型

虚证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实证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一)心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滓,脉细数。

鉴别: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证候相同表现不同表现

心血虚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阴虚证(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

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1)心病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2)气虚证: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四)心阳虚证

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1)心病症状: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或心痛,唇舌青紫,脉结代(胸阳不振,寒凝气血不通)。

(2)阳虚证:自汗,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

沉迟无力,或微细。

(五)心阳虚脱证

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1)心阳虚证;

(2)亡阳证;

鉴别: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心阳虚脱证则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心火亢盛证

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1)心、小肠症状:

心烦失眠,甚或狂躁,神昏谵语(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舌尖红绛(心火上炎);

或小便赤、涩、灼、痛(心火下移小肠)。

(2)里实热证:面赤口渴,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脉数有力。

(七)心脉痹阻证

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心血(脉)瘀阻证。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

证候常见症状病机症状特点

心脉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血瘀心脉痛如针刺,舌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胸中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腻,脉滑

寒凝心脉突发剧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胀痛,善太息,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

(1)神志失常表现:

神识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癫证);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痫证);或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多种慢性病后期)。

(2)痰浊内阻:痰多,面色晦滞,脘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1)神志异常表现:

外感热病:躁狂不安,神昏谵语;

内伤病:心烦失眠,甚或狂病。

(2)痰热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胸闷,喉间痰鸣,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瘀阻脑络证

(1)头部症状: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心悸,失眠健忘,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

(2)血瘀证: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1)肾病症状:

a.腰膝痠软冷痛;

b.性机能减退: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c.二便异常: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尿频清长,夜尿多。

(2)阳虚证表现。

(二)肾虚水泛证

(1)水邪泛滥: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阳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滥);

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水气上逆,凌心射肺)。

(2)肾阳虚:腰膝痠软冷痛+阳虚证基本表现。

(三)肾阴虚证

(1)肾病症状:腰膝痠软而痛,眩晕耳鸣(肾阴不足,失于濡养)。

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阴亏血少,虚热扰动)。

(2)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小儿:发育迟缓(五迟、五软);

(肾精不足,不能充骨养脑)

成人:性机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或闭经不孕;成人早衰。

鉴别: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但前者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月经稀少,后者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五)肾气不固证

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肾气虚:

a.腰膝痠软,耳鸣,听力减退(肾气不足,失于充养);

b.气虚证的基本表现。

(2)肾气不足,固摄无权:

a.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多;

b.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c.女子带下量多清稀,或胎动易滑。

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1)心火亢上,扰乱心神:心烦不寐,惊悸多梦

(2)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耳鸣,健忘,腰膝痠软,遗精,阴虚内热的基本表现

(二)心肾阳虚证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自滑,脉弱。

(三)心肺气虚证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而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五)心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肺两虚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七)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八)肺肾阴虚证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火犯肺证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

带下黄稠臭秽等。

(十一)肝胃不和证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十二)肝郁脾虚证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十三)肝肾阴虚证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肾虚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四)脾肾阳虚证

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中医脏腑辨证

中医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内脏的总称。脏腑:内脏的总称。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女子胞。脉、脑、髓、骨、女子胞。 1、何谓脏腑辨证, 、何谓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脏腑辨证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结合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理论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其病机、病位、其病机、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辨证方法。 2、适应症: 、适应症: 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以脏腑病变为主的内科杂病。 3、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八纲辨证――是对病人整体证候表现总和的规律八纲辨证是对病人整体证候表现总和的规律概括,以起提纲领的作用。概括,以起提纲领的作用。脏腑辨证――是将八纲进一步落实到脏腑上,用以是将八纲进一步落实到脏腑上,脏腑辨证是将八纲进一步落实到脏腑上辨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的辨证方法。辨明疾病的部位、性质,并指导治疗的辨证方法。关系: 关系: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方法,是辨证的总纳。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方法,是辨证的总纳。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辨证的核心。脏腑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是辨证的核心。 一、心病的辨证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位置: 位置: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花,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肝病症状: a.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或夜盲(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b.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血不养筋,虚风内动); c.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肝血不足,冲任不充); (2)血虚证: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阴虚不能滋养头目); b.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阴虚肝络筋脉失养); (2)阴虚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鉴别: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于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 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a.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乳房胀痛、喜太息(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b.情志抑郁或易怒(肝失疏泄); c.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乳癖、胁下积块(气郁生痰); d.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气病及血,冲任不调); e.脉弦。 (四)肝火炽盛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胁肋灼痛; b.急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 (火邪沿肝经冲逆,出现胁、头、目、耳及神魂被扰的症状) (2)里实热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 a.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肝阳上亢); b.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肾阴亏虚); c.头重脚轻,脉弦有力或弦细数(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鉴别: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见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肝阳上亢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六)肝风内动证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

中医基本知识(二)-----脏腑辨证

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

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之间密切联系,它们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的情况下,形成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五脏 心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卫护于外。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二是,并与、。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都在脉中运行,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内容总汇 脏腑辨证 概述:根据中医的脏腑功能,结合四诊及八纲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具体部位。 意义: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证 学习要求及方法: 要求: 1、正确理解脏腑辨证的含义及与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 2、掌握脏腑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3、掌握脏腑兼病辨证的各种证候之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学习方法: 1、纵:熟记脏腑的生理功能 2、横:联系八纲、气血津液内容来分析 一、心与小肠辨证 概述:心的生理、病理 1 主血脉 2 主神明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病的主要症状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开窍于舌:口舌生疮 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心气虚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体弱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2、心阳虚证 概念:是心阳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心-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3、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亡阳证+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心阳暴脱三证的关系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1、心血虚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劳神过度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脉细无力心-心悸,失眠,多梦 2、心阴虚 概念:是心阴亏虚,虚热内扰表现的证候。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九】脏腑辨证 ✅【十】辨脏腑并病证侯 本文为b站李灿东老师《中基诊断》整理的视频笔记,共128讲基础的知识框架分为10个模块。 【九】脏腑辨证

证侯:证的外侯证名:证的名称证型:证的类型证素:证的要素

•气虚:无力+动则益甚 •阳虚:气虚+寒 •血虚:淡 •阴虚:热 •津亏:干 (一)辨心的证侯 •1,心主血脉——心悸,脉结/代 •2,其华在面——无光泽 •3,心藏神——失眠,健忘,多梦,神志异常•4,心开窍于舌——舌尖红,舌疮,舌痛•5,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 •6,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分清别浊 心悸:跟心气,心阳有关

失眠:跟心血,心阴有关 心烦:心有热 1.1 心的虚证 心血虚 原因:生成不足(先天,后天),消耗过多(失血,年老久病,寄生虫) 表现:面色淡,心悸,失眠,舌质淡,脉细弱【补心血】 心阴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阴虚+心(心悸,失眠,心烦)舌红小,脉细数,左寸尤甚【补心阴】 心气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 表现:气虚+心,脉结,代【脉气不顺结,气血不畅】【补心气】心阳虚 原因:生成不足,消耗过多(寒邪久留,年老体弱) 表现:阳虚(气虚+寒)+心(心悸) 心阳虚脱证

原因:心痛,大汗,阴寒之邪【同亡阳证】 表现:亡阳+心【回阳固脱-四逆汤】 1.2 心的实证 心火亢盛证 原因:外感热邪,过食辛辣,情志化火 表现:里实热+心(失眠,舌尖红,舌疮,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尿频尿急) 【导赤散:木通、生地黄、生甘草梢、竹叶】 心脉闭阻证

原因:邪气闭阻心脉,心痛,胸闷,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寒凝,痰阻,热盛,阳虚,气血】 痰蒙心神证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中医五脏辨证要点 脏腑辨证心、小肠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气 心气虚心神不足血运无力血 心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血脉不充阴 心阴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安虚热内扰阳 心阳虚形寒肢冷血脉寒滞心胸憋闷实证火 心火炽热火扰心神迫血妄行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灼、痛淤 心血瘀阻心悸怔忡闷憋疼痛痰 痰迷心窍神志异常痰浊内盛痰+火 痰火扰心 外感病,高热、痰盛、神昏:内伤病,心火失眠、心志失常小 肠心火下移 小肠实热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阳虚小肠虚寒肢冷乏力畏寒畏冷口淡不渴喜暖喜按小便频数清 长肺、大肠 脾、胃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 气虚 脾气虚胃脘隐痛腹胀纳呆气虚见症脾气下陷内脏下垂脾气虚脾不统血脾气虚出血见证阳虚 脾阳虚脾胃气虚虚寒见证实证寒 寒湿困脾脾阳受困运化失职寒湿内盛(阴黄)热 脾胃湿热脾运化失调湿热内盛(阳黄)胃胃阴虚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阴虚见证胃阳虚 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胃火炽盛 胃脘灼痛拒按吞酸实热见证食滞胃脘 胃脘胀满或胀痛呕吐、泄泻酸腐食物胃府气滞胃脘胀痛痛窜两肋

肝、胆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虚证 肺气虚咳喘无力咯痰清稀气虚肺阴虚干咳痰少或咳血口干舌燥阴虚见证实证 表证 风寒束肺咳,痰(清稀)+风寒表证风热犯肺咳,痰(黄稠)+风热表证燥邪犯肺干咳少痰干燥少津热证 痰热壅肺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有脓血,腥臭味痰饮 痰湿阻肺咳喘痰白清稀里寒见证大肠大肠湿热 腹痛下痢泄泻湿热见证大肠液亏 便秘干燥难于排出津亏湿润大肠结热腹满硬痛便秘里热炽盛脏腑辨证辨证要点 虚证血肝血虚筋脉、爪甲、目睛失养血虚见证阴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润阴虚见证 实证气肝郁气滞情志抑郁或易怒肝经部位胀痛妇女月经不调 火肝火上炎头晕胀痛胁肋灼痛急躁易怒实火见证 寒寒凝肝脉肝经部位冷痛实寒见证 湿肝胆湿热胁肋胀痛厌食腹胀身目发黄阴部湿热瘙痒湿热见 证 虚实夹杂肝阳肝阳上亢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肝风 内动 肝阳化风肝阳上亢病史突发动风或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见证 热极生风高热神昏动风实热见证 血虚生风血虚动风 阴虚生风阴虚动风 胆胆郁痰扰惊悸失眠眩晕苔黄腻 肾、膀胱 脏腑辨证辨证要点 虚证肾阳虚腰膝酸软性与生殖机能减退阴虚见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学说(藏象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是脏腑功能协调的结果,而各种病理变化则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所以,疾病的发生、发展,多数是脏腑功能发生异常所导致的。 脏的含义:又称藏,藏于内的意思,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属于阴、属于里。人体有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总体功能特点是“藏而不泻”。 腑的含义:又称府,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属于阳,属于表。人体有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总体功能特点是“泻而不藏”。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里,胆为表),脾与胃相表里(脾为里,胃为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里,小肠为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为里,大肠为表),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为里,膀胱为表)。 奇恒之腑:即异于正常之腑,故名。奇恒之腑有五,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根据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症状表现,进行归纳、分析,从而确定病位、了解病性、寻求病因、推究病机及正邪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在众多的辨证方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原莫辨,用药无方”,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无异于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脏腑辨证,首先要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的变化,为辨证提供依据。 第一节心与小肠的辨证 1.心脏的解剖位置:心居于胸中,两肺之间,心的经脉起于心,下络小肠,出腋下,循臂内,入手掌。 2.心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如果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可发生血脉运行迟滞等病变,如胸痛、手臂酸痛等。 (2)心藏神。心主宰人体一切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谓主宰生理活动, 是说全身各种功能活动,如肺之呼吸,肾之气化,脾之运化等,无一不是在心脏功能的主持下而完成的,所以《内经》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则五脏六腑的病变随之出现。 所谓心主心理活动,是指心脏有主宰人体神志活动的作用。心是人体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要内脏。如果心的功能失调,可出现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神志失常等病变。 3.心与形窍等的关系 (1)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 (2)心其华在面。心血不足,则面色无华;心血瘀滞,则面色青紫等。 (3)心主汗。心气不足,则多汗。

祝华英: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祝华英: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简述中医脏腑辩证 摘自祝华英道长《《黄帝十二经脉揭秘应用》 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各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 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 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 肝经实证:有急躁易怒,头痛昏眩,两目混浊红赤,或产生吐血衄血。若肝阳上亢,其肝经炽热上冲巅顶,甚则引起瘛昏愦失知。治宜平肝熄风清理肝火。 肝气郁结:多因情志不畅所导致肝经运行郁阻,使肝气横逆于两

胁下闷胀串痛,并牵连腹背疼痛,抑郁易怒,咽哽干呕,厌食、善叹息。两脉口之“寸部”当涩滞少脉,治宜疏肝理气散郁结。 肝阴亏损:头昏头痛,耳鸣心烦,难以入眠,多梦,小便色黄,口舌干燥少津液。为阴血不足以养肝,治宜滋养肝阴兼培脾肺。 寒侵厥阴:如寒犯肝经而寒气留连,可引起小腹隐隐作痛,妇女易导致少腹气结瘤聚;男子侧痛连睾丸。脉当弦紧迟涩,治宜温经散寒通经。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关于中风偏废之病,现代医籍多列于肝脏,认为肝经主风,按中风偏废的症状,并非属肝经的一经受病,却是人体一个侧面的手,足之三阴三阳机能失调,而一时共虚所引起的突然发病。由于人体是左、右、阴、阳两性组成的一个整体,但人体的气,血可以左、右周流无处不到而灌溉全身,可是,人体左、右“十二经脉”的机能运动,是左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左侧的阴阳经脉相交,右侧手足的三阴三阳、与右侧的阴阳经脉相交,故而中风只偏废人体的一侧。 关于中风偏废疾病,当参考前面“解释根、溜、注、人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 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 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辩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及脏腑兼病辨证。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由于临床上单纯的腑病较为少见,多与一定的脏病有关,故将腑病编人相关病中进行讨论。脏腑的病变复杂,证候多种多样,本节仅介绍临床常见的一些证候。 一、肝与胆病辨证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胆经脉相互络属,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气升发,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并与情志活动有关,因而有“胆主决断”之说。 肝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肝血,肝阴不足。实证多见于风阳妄动,肝火炽盛,以及湿热寒邪犯扰等。 肝的病变主要表现在疏泄失常,血不归藏,筋脉不利等方面。直开窍于目,故多种目疾都与肝有关。肝的病变较为广泛和复杂,如胸胁少腹胀痛、窜痛,情志活动异常,头晕胀痛,手足抽搐,肢体震颤,以及目痰,月经不调,睾丸胀痛等,常与肝有关。胆病常见口苦发黄,失眠和胆怯易惊等情绪的异常。 (-)肝气郁结证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表现的证候。多因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而发病。 【临床表现】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咽部梅核气,或颈部瘿瘤,或症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甚则闭经。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作为辨证要点。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的内容 脏腑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脏腑 功能,来推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脏指五脏,腑指六腑,包括心、肝、脾、肺、肾,和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脏腑辨证的内容。 首先,脏腑辨证的内容之一是观察面色、舌苔和脉象。在中医看 病的过程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程 度等来了解病情,例如黄色的面色可能与肝脏有关,舌苔的厚薄、湿 燥程度等也可以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的依据。此外,脉象也是辨证的 重要内容之一,医生通过触诊病人的脉搏,来判断脉象的有力、弱缓、紧数等特征,从而推断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 其次,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问诊、望诊以及听诊。中医在诊断 疾病时,会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的变化、症状的表现以及患 者的体验,这就是问诊的内容。在望诊方面,医生会通过观察病人的 肤色、精神状态、体态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有些疾病还可以通过听 诊病人的呼吸、心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的问题。 另外,脏腑辨证还涉及到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认为,五脏六腑 之间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不同的脏腑对应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等。例如,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可导致情绪不稳定、头痛等病症。脾主运化,如 果脾气虚弱则会造成消化不良、腹胀等表现。

最后,脏腑辨证的内容还包括辨别病邪的归属。在中医看病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辨别病邪是属于哪 个脏腑,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病人出现腹痛、腹泻、纳差 等症状,可能是因为湿邪郁结于脾,此时中医治疗就会重点调理脾胃。 综上所述,脏腑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 观察、问诊、望诊、听诊等手段,来了解病人的脏腑功能和病情,为 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运用脏腑辨证的方法来指导治疗,达到疾病的防治目的。

(精)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中医诊断学——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病性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精亏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发脱齿松,健忘 实寒寒冷、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发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痰湿痰多,胸闷脘痞腹胀、困重、苔腻、脉滑或濡 痰热 排泄物黄稠量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食积暴饮暴食、嗳腐吞酸、厌食、矢气酸臭、苔腻 水身体浮肿 内风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四肢抽搐、言语不利、半身不遂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舌红苔黄,脉弦 燥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浮 津亏口干、唇燥、咽干、舌苔干,脉细数无力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要点一心病各证候的临床表现 1.心血虚证: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舌色淡,脉细无力。 2.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3.心气虚证: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细目一辨心病证候 4.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5.心阳虚脱证:突然冷汗淋滴,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6.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志不清。 7.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瘀) 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痰)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寒)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气) 8.痰蒙心神证: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神情抑郁,表情淡

倪海厦:学中医必修课: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

倪海厦:学中医必修课:古中医“五行脏腑辨证 一、肝胆病 肝所胜者为脾,所不胜者为肺,故凡属肝病除考虑肝病外,还须考虑脾和肺的问题。 (一)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 首先应该指出,这里所谓的“有余”绝对不是指正气有余。“正气”无所谓有余,更不存在什么“传”和“侮”的问题。 所谓气有余,是指的邪气,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偏胜情况。即内经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素问。通平虚实论》既属邪气偏胜,它必然影响其它器官。人体脏腑之间,中医学强调“亢害”“承制”。因此在肝气有余时,肺脾两脏必然与肝脏互为影响,这就是肝气有余则传脾,侮肺,以及肝木本身,必然受脾肺两脏影响的原因。肝气有余时如此,其余四脏有余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传脾: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变至脾,而使脾气失常。如肝旺时,常常继发脾运化失调的表现,如腕胀呕恶等。 2、侮肺: 即在肝气有余时,其邪气影响到肺,使肺气失常,如肝旺时,有时出现肺气治节肃降失调表现,如胸闷气短,咳喘,汗出,便频等。 因此对肝气有余的患者,不仅要考虑治疗肝的本身,还必须考虑

助脾和益肺,以加强脾和肺的正常功能,使肝不能传侮,治疗于未病之先,以及加强肺脾对肝的制约。从而有利于肝木本身的治疗。如逍遥散之用茯苓,白术,生姜;用于健脾,以及补阳还五汤之重用黄芪,补脾气、肺气,补气行血,即其范例。 (二)肝气不足,则肺乘脾侮 所言不足,并不是邪气不足,邪无所谓不足,邪愈是不足愈好,此所谓不足,是指正气不足,即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精气不足的情况。 《素问-通平虚实论》所言:“精气夺则虚”既属正虚。必然容易受到其它四脏的影响。由于人体脏腑之间,亢害承制的关系,因此在肝气不足时,肺脾两脏,也必然与肝木之间互为影响。肝气不足时如此,其余四脏不足时,也是如此。可以类推。 1、肺乘: 即肝气不足时,肺肝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肺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常同时出现咳喘,盗汗,鼻衄,大便秘结等肺燥现象。 2、脾侮: 是脾受到欺侮,即肝气不足时,肝脾之间的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的脾之邪气偏胜的情况,如肝虚时,也常常同时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 由上可知,对肝气不足患者,分析和治疗,不仅要考虑肝的本身,也要考虑到肺和脾,以恢复脾肺的正常职能,使肺脾气安,治疗于未病之先,减少对肝的不利影响,而有利于肝病的治疗。如方剂:一贯煎,用沙参,麦冬;方剂温胆汤,用枳实,竹茹等,即其范例。 二、心小肠病 心所胜者为肺,所不胜者为肾,故心气有余,则传肺侮肾。心脏有病,必须同时考虑肺肾二脏。 (一)心气有余时,传肺侮肾 1、传肺: 心气有余,邪气首先传变至肺,使肺气失常。如心悸、心慌,脉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 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 (1)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 1. 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 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 (1)腹脹隱痛,肚子脹。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合称肺系。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与大肠互为表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以行清浊之气的交换,吸入之清气,积于胸中,参与宗气的生成,贯注心脉以运行全身,故有“肺为气之主”的说法。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宣降以输布气、津,使皮毛得以温养、濡润,水道得以通调,故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肺系,呼吸功能活动减退,水液代谢输布失常,以及卫外功能失职等方面。其症状表现以咳嗽,喘促,咯痰,胸痛,喉疼及声音变异,鼻塞流涕,或水肿等为常见。其中尤以咳喘更为多见,《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中藏经》:“肺者……虚实寒热皆令喘嗽”等即言此意。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便秘与泄泻。 肺病的证候有虚、实两类。虚证多因久病咳喘,或被它脏病变所累,导致肺气虚和肺阴虚。实证多因风、寒、燥、热等外邪侵袭和痰饮停聚于肺而成: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寒邪客肺证、痰湿阻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本节亦讨论肠道湿热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虫积肠道证、大肠虚寒证。 1. 掌握肺之解剖生理。(中基內容)肺主肅降,主氣,通條水道,肺為水之上源,主皮毛。 2. 在 1. 的基礎上,看肺病之病理特點。範圍:(那些病歸屬於肺) 1. 呼吸和氣,以及宣降─呼吸發生障礙,不通暢,氣不足,氣虛,短氣,少氣。 2. 運動受到影響。一方面要吐氣,一方面要吸入氣,要

下降。包括宣化水份,肅降水份。 3. 肺主皮,其華在毛,衛氣,宣發於外。(衛氣不固,病位在肺) 肺系,包括氣管、喉嚨、鼻子、呼吸道。 症狀:(辨證的依據) 1. 咳嗽:幾乎所有的肺病都咳嗽。肺如鐘,撞則鳴。 2. 氣喘:氣短、少氣(氣不夠用),明顯之呼吸迫促 3. 咯痰(咯血) 4. 哮鳴(喉中如有水鳴聲) 5. 胸痛,胸悶 6. 肺系:咽喉癢痛,聲音嘶啞,失音,鼻塞流涕 7. 突起之水腫(肺失宣降所導致的) 8. 自汗 (衛外的機能差,衛氣不固而自汗) 古書 1. 《難經-十六難》氣病咳喘,洒然寒熱,有是者肺病,無是者非也。 2. 《中臟經》肺者,...,虛實寒熱皆令喘嗽。 3. 張景岳“咳症雖多,無非肺病” 4. 《醫學三字經》(陳修園)“咳嗽不止於肺,而亦不離乎肺也。”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不止於肺,但咳嗽一定和肺有關。 病理:(注意掌握三個問題) 1. 肺失宣降 (控制氣往外宣,吸氣往下降) 《素問至真大問論》“諸氣賁鬱,街屬於肺”。蓋肺為清虛之腑,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為嬌臟,畏寒畏熱。肺內不得有異物刺激。 2. 肺為貯痰之器 (脾為生痰之器) 除咳嗽氣喘外,咯痰、胸悶,喉中痰鳴,水雞聲,哮鳴音等。 3. 外邪容易犯肺。因為肺不斷的有氣體進入。肺主皮毛,皮毛整天暴露在外,直接和外相通。除了經過鼻子,氣管呼吸,體表外露,

中医诊断脏腑辨证汇总

熟悉气血津夜的功能和四个基本虚症的表现 1气虚元气虚神疲乏力;宗气虚气短息弱,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脉虚;卫气虚自汗易感冒 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肺气虚:咳喘无力、易于感冒、痰白清稀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肾气虚:二便、胎元、精关、经带不固,呼多吸少 2血虚(一黄五白加病位)面色萎黄五白:面色、唇、睑、龈、甲淡白无华 + 脉细无力 头目失养,头晕眼花;筋失所养,手足麻木;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冲任不足月经少、闭经 心血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 + 血虚证 肝血虚(筋脉目爪失养+血虚证)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视物模糊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润动,或见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舌淡,脉细 3阴虚瘦形体消瘦;红颧红,唇红,舌红少苔;热午后潮热或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盗汗干口燥咽干,便秘溲黄,舌苔少津数脉细数 心阴虚:心血虚(心悸怔忡)+阴虚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阴虚内热 肝阴虚(头目筋脉肝络失于滋润,阴虚内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胸胁灼痛,手足蠕动,脉弦 肾阴虚: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女子经少、闭经或见崩漏 4 阳虚气虚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 + 寒象畏寒肢冷,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便溏,面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心阳虚:心悸怔忡,胸闷或胸痛,脉弱或结代,+ 阳虚证 •脾阳虚:寒象 + 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腹痛喜温喜按、 •肾阳虚:性机能减退阳痿、宫寒不孕腰膝酸冷,形寒肢冷,下肢为甚等虚寒之象 心病辨证生理功能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1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2心主神明,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A心病的常见症状 1心脏本身:心悸、怔忡、心痛、胸闷; 2血:面色无华、暗晦; 3神志: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躁狂、神昏、神识错乱; 4舌:舌尖红、绛、起刺、舌疮;5脉:细微、结代或促 B小肠病的常见症状 1泌别清浊:大便失调、小便短赤;2坠入阴囊:疝气。 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概念: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1脾虚生血之源亏乏 2失血过多 3久病失养 4劳心耗血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中医精髓图解』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九章脏腑辨证 第一节心病辨证 一、虚证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 1.主要证候:心气虚、心阳虚的共同主证是心慌,气促,活动时加重,自汗,舌淡苔白。 (1)心气虚:兼见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细弱,舌胖嫩。 (2)心阳虚:兼见形寒肢冷,面色暗滞,舌质紫,胸闷,心前区疼痛,脉细或结代。 (3)心阳虚脱:兼见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甚至神志模糊与昏迷。 2.病因病机:病因有四:①年高脏器衰弱(如衰老、冠心病)。 ②风湿损伤心气(风心病)。⑧其他疾病转变(肺心病、心肌炎)。 ④禀赋不足(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因心气或心阳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血脉推动力下降,心脏输出量减少,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慌气促,活动时心肌收缩力不能适应身体需要而加强,故症状加重。因心搏出量减少,血脉不得充盈,故出现面色苍白、神疲倦怠、脉搏细弱和舌质淡白等心气虚证候。心阳虚,主要为交感一肾上腺系兴奋,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皮肤、粘膜及内脏小动脉收缩,并可引起心律失常,故临床上出现形寒肢冷,脉有结代,胸闷,心前区疼痛,血运

失常(血流缓慢,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超过5g%时),有唇舌青紫、面色滞暗等心阳虚表现,心阳虚脱主要是小动脉收缩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则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大汗淋漓(外液外泄)、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休克征象,中医也称为亡阳。 3.治疗参考:心气虚治疗宜补益心气,方如养心汤。心阳虚治疗宜温补心阳,方如保元汤。心阳虚脱治疗宜回阳救逆,方如参附汤。 [心血虚、心阴虚] 1.主要证候:心血虚、心阴虚的共同主证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1)心血虚:兼见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快。 (2)心阴虚:兼见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胸烦热,手足心热,盗汁,低热。 2.病因病机: (1)心血虚:多因①血生化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②继发于失血之后,见于各种急、慢性失血。③阴血暗耗: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阴血不足,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有眩晕、健忘、失眠,多梦等神经衰弱症状,血虚不能荣养子上(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故有面色苍白,唇舌色淡。心血虚不能充实血脉(缺血、缺氧反应性引起心率加快),则有心悸、脉细快。(2)心阴虚:多因①热病伤阴,津液亏耗。②体质素虚。⑧虚火内扰。津液耗伤,使细胞外液减少,故出现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阴虚则心阳偏亢(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出现五心烦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