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秋兴八首(其一)》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诗词导入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

(1)认读字音:

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

(2)理解词义: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

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3.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请选看下文课堂建议补充资料)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注意节奏,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节奏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一字尺”构成。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抑郁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先让学生串讲每联的大体意思。

明确:第一、第二联形象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第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第四联写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合作探究

一、深入阅读,分析“情景交融”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

3.试举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

明确: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但诗人并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所见所闻,也不是简单地描写景物的特征,而是赋予它们某种性格某种精神。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二、名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先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赏析: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了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

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体现。

方法点拨

律诗绝句的朗读节奏:

从句式方面来看,五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一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七言的诗歌一般为二、二、二、一式,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从意义的表达来看,有时因表达意思的需要而有特殊的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了。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绝句,回答第1、2两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明确: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分析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解读

本课选读的是《秋兴八首》的第一首,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课堂小结

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的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希望大家课后能够仔细品读。

作业设计

1.背诵《秋兴八首(其一)》,预习后面两首诗歌。

2.写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散文化作品,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其一)》教学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fu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文本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文本重点是学习七言律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之美。在理解律诗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深厚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这首七言律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冷萧瑟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七言律诗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等,对杜甫诗的特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学生原先已有的基础为学生学好《秋兴八首(其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进一步了解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押韵、平仄,把握诗歌的意象。 2.深刻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五、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策略: 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文本解读): (一)激趣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以尝试回忆一些有关写秋的诗句吗?(老师给予适当提示)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看他是如何写秋的,看他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秋,想一想他借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这首诗歌。 (二)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 (1)教师:介绍作者简介、诗歌创作写作背景。 (2)播放《秋兴八首(其一)》音频(PPT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 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学生大声朗读。 注意:提示学生某些字音。 正音:塞(sài)系(xì)催(cuī)砧(zhēn) (3)请同学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2.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请同学谈谈诗歌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概括诗歌的大致内容。 学生回答 注意: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一一列举出诗歌描写的主要景物以及对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的概括。 明确(PPT展示内容): ①首联描写了玉露、凋伤的枫叶、巫山巫峡等景物,给人一种萧瑟、冷清的感觉。表达了诗人悲伤的情感。 ②颔联描写了波浪滔天、阴云匝地,到处都是阴暗、冷凄之象。 ③颈联描写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有家难回的思乡形象。 ④尾联描写了城内处处都是做衣裳的忙碌之声,表达了诗人羁旅之苦,思乡忧国之愁。 (三)深度解读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设计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

必修三5-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是必修3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的第二篇《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此之前已介绍过唐诗的有关知识,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本课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之中,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运用知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往往只满足于背诵、记忆,并不专注于诗歌本身的意象、意境与情感,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训练,让他们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教法设想: 本课设计,意在以杜甫的《秋兴八首》为例,讲解赏析诗词的方法,帮助学生赏析古诗词作一点有益尝试。赏析古代诗歌,要注重平时积累,从题目和关键句入手,把握意象兼顾表达技巧,努力进行整体赏析。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注重平时积累和把握已提供的信息;②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 ③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④从诗眼入手,抓诗歌中的关键词句;⑤兼顾表现手法,体会多姿多彩的诗歌技巧。 学法指导: ⒈吟诵法。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节奏,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⒉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⒊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⒈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⒉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篇一:《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3、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体会《秋兴八首(其一)》中萧瑟的意象和浓重的悲秋情怀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公元前500年之前,我 国就诞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了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几天呢,我们已经通过《蜀道难》、通过《琵琶行》了解了 唐代古体诗的创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诗三首》,来感受 唐代近体诗的创作。首先呢,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 2、介绍杜甫生平及创作背景(出示幻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因多涉及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被称作“诗史”。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20岁以后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之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5岁)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陷贼为官时期(45岁~48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8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创作背景: 唐代社会:国家——风雨飘摇人民——水深火热 杜甫自身:生活——“布衾多年冷似铁”

身体——“牙齿半落左耳聋”“缓步仍须竹杖扶” 3、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学生单独读 4、具体赏析 (1)好,大家已经反复读过这首诗了,那么我想请问大家在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景的,哪些句子是由景入情的呢?(提问)着重写景:前两联由景入情:后两联 (2)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请同学把首联翻译一下。(提问) 提示: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都写了那些景物呢?(提问)(板书记录) 提示: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 为什么诗人要用凋伤而不用凋落呢? 提示:用拟人的手法,凋伤一词将人的感情赋予给物,融入了一种诗人的自身的忧伤凄凉的感受 (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请同学描述一下颔联描述的景象。(提问) 提示: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这里是一种上天入地,天地连成一片的景象,诗人写这种景为了什么?读到这样一种景象,你们有什么感受?(提示) 提示:这就是一种环境氛围的烘托,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既是巫山云水的萧森,更是作者内心压抑阴沉的真实写照。 (4)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诗人的情感,那就是悲,那么诗人因何而悲呢?那么我们反过来看题目,秋兴,题目是什么意思?(提问) 提示:因秋感兴,秋天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是指诗人在765年在云安重病,不能回到故乡,766年诗人因兵乱在夔州,有不能前行,一个时刻想回到故乡的人却久久不能前行,那么他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情绪?这里的“他日泪”,是怎样的泪水啊? 提示:思乡之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重点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诗人简介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止,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活动2【讲授】二、关于《秋兴》组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把握景与情的联系,品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 杜甫的忧国忧民 (二)自主学习 学生诵读课文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感受情感 (三)研读诗歌的意象情感 1、解题:秋兴八首秋:季节景物(萧瑟) 兴:托物起兴情感(悲凉) (借景抒情) 2、自主学习诗歌 (1)知人论世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人称“诗圣”,文为“诗史”。 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2)研读诗歌的景物描写,感悟诗歌的感情 3、重难点突破: 意象:写了什么:意象?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丛菊他日泪孤舟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 情感: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①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②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问题:哪一联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 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表达技巧:怎么写? 试运用相关诗歌鉴赏的常识进行分析。 (提示:如可以从本诗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抒情手法、修辞手法),炼字,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讨。) 鉴赏本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抒情手法:借景抒情)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四)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 【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 秋兴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体现(引出“沉郁顿挫”)。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老师泛读。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 几个问题探讨: “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

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对比,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句“兼”“接”之妙。(金圣叹说:“‘波浪兼天涌’者,自下而上一片秋也;‘风云接地阴’者,自上而下一片秋也。”) 归结:炼字是为突出景物的开阔深沉苍凉,即指向景的“沉郁顿挫” 3、情感(兴志):由景入情 设计:回到标题“秋兴”(如问:“兴”是兴致吗?由此理解“秋兴”含义,即秋天兴发的情感体验)再次朗读,请学生谈谈哪些地方流露出情感?流露什么情感? 几个问题探讨: (其实每句都可以,首联秋景可悲,尽于萧森,而萧森起于凋伤,凋伤则巫山巫峡皆萧森矣。起来发兴数语,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颔联这一联诗,表面上是写无边的秋气,却能给人一种极为动荡不安之感,乾坤扰乱、上下失位之象。颈联“开”字和“系”字皆有双重意义,花如他日,泪亦如他日,非开花也,开泪而已;身在孤舟,心存故园,非系舟也,系心而已。“开”字不仅指花开,也指开启了诗人的泪水,一语双关,极为巧妙。“系”字既可指拘系,亦可指牵系,真没想到船一系缆就滞留此间,仿佛连我的思乡之心也一起给系得死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

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知识及背景链接 1.作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2.背景: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诗人简介 1.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上,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二、关于《秋兴》组诗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赏析课文 1.理解词语 ①玉露:白露。 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③萧森:萧瑟阴森。 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人教版必修三 秋兴八首(其一) 教案

杜甫诗三首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这篇课文选取了杜甫的三首律诗,都是他的后期作品,写于他寄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秋兴八首(其一)》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感情强烈。《咏怀古迹(其三)》是歌咏王昭君出塞之作,沉郁苍凉。《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之作。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思路方法 本课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准确定义,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境界。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的情感的把握上。要让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教师也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情境。 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主要的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成三首诗的背诵任务,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 6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学习目标导航]学习提示 1、知识目标: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背景知识互动]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 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 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 之意。 二、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 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解题 这首诗抒发面对秋江的萧森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感。 识记要点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教材优化全析]整合感悟 一、内容详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落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 长江里波浪滔天,边塞上风云阴沉。菊花已开过两次,他日泪,孤舟一系 他日流过的泪禁不住又流了下来,孤舟一系在夔州, 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 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高一必修)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

人教课标实验版-必修三-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三)知识及背景链接 1.作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2.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三《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 高二必修三)共3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 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 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

总结、归纳知识点; 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 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 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 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 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 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 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 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 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 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 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