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宗教改革

湖北师范学院

《世界近代史》

课程代码:H04010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 72

学分: 4

序言:新教伦理观念

•一种以发财致富为荣的观念。

•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不利于工商业的进步。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都是破坏14、15世纪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思潮的产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政治原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2.经济原因:从中世纪开始以来,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什一税、特赦税、出售免罪券。

•3、文艺复兴的推动:圣经的希腊文本,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福音书》。

二、宗教改革的表现

宗教改革的三大主要派别:

路德派

加尔文派

再洗礼派

(一)、路德派

Martin Luther(1483-1546)

马丁·路德

•German leader of the Reformation. In 1507, being a priest, he began a

career as a theological teacher,later a professor. He developed (1512-13) the idea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nd attacked (1517) Tetzel’s sale of indulgence, by posting 95 theses on the church door at Wittenburg. In Wartburg Castle, he began his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1521-22). His popularity was weakened by his opposition to the Peasants’ War(1524-25).

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原则:

“因信称义”

Sailing the Indulgences

出售赎罪券

•In 1517, a preacher named Tetzel came to a nearby village , offering indulgences (赎罪券)to those who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new Cathedral of St.Peter, at Roma. He said: “So soon as coin in coffer rings, the soul from Purgatory (炼狱) springs.”

Luther’s 95 theses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买的方法。

•(1)论纲否定了天主教会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是对天主教会的一个沉重打击。在当时德国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形势下,各阶层的矛头都针对罗马天主教会,所以,路德的论纲成为席卷一切等级而震撼整个德国的信号,引起整个德意志民族投入运动。

•(2)社会各阶层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理解论纲。农民、平民认为和一切压迫者算帐的时间到了,把它看成起义的信号;市民阶层渴求建立“廉俭教会”,使德意志得到统一;骑士和部分诸侯则乘机企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并夺取教产。

•论纲因而成了各阶层的共同纲领,而路德成了反对派团结的中心。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政治纲领

•1520年8—10月间,路德先后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基督徒自由》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是路德的政治纲领,成为德意志的独立宣言。

•路德严厉地批驳了罗马教廷关于教会权力至上的说教,反对罗马教廷在德国的特权地位。主张驱逐教廷在德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书中号召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要求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剥夺教皇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教会的职务应由德国人担任。要求停止向罗马缴纳教会税,结束罗马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减少节日、反对奇装艳服等。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

•《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两篇文章全面概括了路德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其中主要是阐述了“唯信称义”的信条。•路德提出,只要认真研读圣经,就可以得到上帝的承认与恩典,成为无罪的、得救的、永生的人。

•路德主张取消神职人员的特权,简化繁琐的宗教仪式,七项圣礼中,只需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其宗教纲领的意义在于否定了教皇至高无上的地位,拆毁了罗马神权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支柱,剥下了教皇最高统治权的神圣外衣,把基督教徒从教皇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路德反对罗马、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纲领提供了神学根据和武器。

▪“预定论”即“命运预定”(Predestination)

▪并非消极的宿命论者。

▪加尔文预定主义的宗教观,给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英、法、荷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国家,加尔文的教义有力地促进了那里的社会进步。

思考:路德“唯信称义”与加尔文“预定论”的区别

•第一,加尔文预定论是适应资产阶级需要而产生的。它进一步打破封建神学的禁锢,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思想障碍,创立资产阶级世界观,为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辩护。

•第二,预定论把神学应用和服务于现实世界,重点在于改造社会,这是它不同于路德的“唯信称义”说的一个根本特点。•第三,加尔文的预定论不仅反映了一般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是更集中地代表了资产阶级中最富雄心、锐意进取、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获得成就的一批资产阶级的愿望。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1、原因:

•(1)国王利用宗教改革打击罗马教皇势力,加强英国王权。•(2)罗马天主教势力在英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占有英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教会贵族成为特权阶层,每年从英国搜刮大量财富。引起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不满,要求剥夺教产。

•(3)世俗贵族也对教会贵族特权地位不满,力图占有他们的土地,

消除他们的特权,成为支持国王实行宗教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4)罗马教皇拒绝批准亨利八世与他的妻子阿拉冈的喀德琳的离婚案,是英国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线。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2、内容:1529年,亨利八世亲自主持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1)封闭大批教会和寺院,没收教会土地和财产。

•(2)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废止教皇对英国僧侣的最高管辖权及其任命大主教及主教的权力。

•(3)确认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从而确定了世俗君主对宗教的绝对统治权。改革后的英国宗教称为“安立甘教”或英国国教,它虽然继承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但有创新。在组织上,否认教皇权威,奉国王为教会首脑;在教义上,吸收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在宗教仪式上,用英语作礼拜,安立甘教宣扬“君权神授”是维护英国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3、影响

•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打击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教会贵族势力,进而加强了都铎王朝君主专制的统治。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宗教改革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英国的宗教改革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方法之一。

三、宗教改革的意义及其影响

•首先,16世纪欧洲范围的宗教改革运动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大大地冲击了西欧封建土地所有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并转移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这就加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这就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从天主教会中分裂出来的路德教、加尔文教通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形成了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基督教第三大支派——新教。宗教自由逐渐盛行。推行新教的动力之一是经济,即一种急切的、进取的、有力的、进步的和资本主义的新动力。新教的广泛传播,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信仰的力量。信奉新教的英国和荷兰不久都经历一个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一事实使上述观点更能成立。新教的崛起,为后来信仰新教的民族取得经济上的成就起了促进作用。

•最后,宗教改革不仅打击了教俗封建主及其统治机构,大大增强了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力量,而且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创造

出了有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气氛。新教的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思想家、工业家、商人等在冲破了天主教的思想禁锢之后得以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施展他们的本领,“而清教派继续推进宗教改革的斗争,终于导致了英国革命的爆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这对于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由宗教斗争到宗教宽容,再形成自由民主的概念这个过程起到了重要影响。”

思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

•●相同之处

•(1)两者属于相同的时代,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2)是两者皆表现为复古抑或崇尚古代的外在形式,或回归古典文化,或回归《圣经》。

•(3)是两者皆反对封建主义的束缚,主张摆脱依附和强调人的自由。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改革是早期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政治领域的逻辑延伸。

•●不同之处

•两者涉及的领域不同,前者属于文化的范畴,表现为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后者属于宗教色彩的政治运动,包含建立民族国家的现实内容。

•两者涉及的社会层面不同,前者局限于贵族抑或社会的上层,后者所触及的对象则是包括贵族和平民在内的诸多社会层面,影响广泛。 [参见袁庆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比较研究》,《汕头大学学报》 1989 年第 4 期。]

课后思考题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

•如何评价马丁•路德?

•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同: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 (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况: (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 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 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3)过程: ①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揭开了教皇教会的枷 锁,套上了宗教的枷锁。 ②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主张: 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③扩展并形成多个新教派。 (5)影响: 教诲控制削弱,普通民众开始觉醒,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 (6)结果与意义:

西方思想经典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西方思想经典观后感 篇一:正义论观后感 南京大学哲学公开课观后感 本学期的马克思课上,经赵俊爱老师的引荐,我有幸从网上看到了南京大学公开课:西方思想经典。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用流利的英文将本身就很深奥难懂的哲学知识讲 述的惟妙惟肖。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也都是用流利的英文,这些是我周边不曾拥有过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方式心中的敬 佩之情也就肃然生起了。 “西方思想经典”共八讲:第一讲:圣经与基督教(圣经、中世纪神学、宗教改革),第二讲:古希腊哲学(苏格 拉底、柏拉图),第三讲:文艺复兴探索者(哥伦布、马基 雅维利),第四讲:近代科学革命(培根、笛卡尔、伽利略),第五讲:古典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穆勒、霍布斯、洛克),第六讲:进化论(马尔萨斯、达尔文),第七讲:科学社会 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第八讲:20世纪社会思潮(弗洛 伊德、萨特、波伏娃)。

老师从古希腊罗马一直讲到二十世纪,旨在使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打下初步的西学基础,以便能够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西方人文思潮是西方文明数千年发展的积累,是西方文化的精华。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典籍,可以拓宽英语专业本科生在西方文化、科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加深对欧美文化的了解,增加对欧美人文脉络的整体把握,也是英语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高度凝练:通过英语表述西方和中华文化精髓,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听说读写译”英语语言基本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介绍西方思想的同时提供相应的中国人文背景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连接古今,打通中西,帮助学生在跨时代、跨语境、跨文化、跨知识领域的环境下领会与把握中西文化的精髓,中西对比,融会贯通,提高在国际环境下使用双语在较高层次进行文化沟通、思想交流的能力。 古希腊哲学与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人类,自然和智慧的看法,一体包括什么是“真实”或“智慧”,什么是 真正的知识,如何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文艺复兴以及“文艺复兴探索者”,两位代表人物:哥伦布和马基雅维利,设 计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哥伦布航行和他的日志以及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文艺复兴的特点是人文探索与科学探索 齐头并进,尤其体现在文艺复兴后期的“现代科学思想”中。选取培根,笛卡尔,伽利略三位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科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41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第41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知识点一宗教改革 1.背景 (1)经济条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思想条件: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3)政治条件:天主教会与德意志间的矛盾加深。 (4)导火线:1517年,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概况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3.主张 (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影响 (1)打破了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 (2)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3)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宗教改革的特点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核心论点: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民族自由的特点。 知识点二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3)政治: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2.核心:“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否定一切外在权威。 3.内容 (1)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2)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4.代表 人物代表作观点 伏尔泰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1)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2)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 斯鸠 《论法的精神》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 (2)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及“人民主 权”思想 (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2)“人非工具” (3)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 孟德斯鸠的法治观 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核心论点:孟德斯鸠阐释了法的作用和自由的本质是法律之下的自由。 5.影响 (1)对欧洲 ?? ? ?? ①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 ? ??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鲁津京琼)高考历史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3讲欧洲宗教改革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43讲欧洲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1.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 (1)原因:罗马天主教廷整顿教会,与封建王权展开权力之争;组织“十字军东征”,进一步扩展教会势力;中世纪,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2)表现:罗马教皇确立了对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①经济:拥有大量耕地;向民众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 ②政治: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的政治。 ③思想文化:垄断学校教育;掌握《圣经》解释权。 ④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 2.宗教“异端”思想兴起 (1)含义:中世纪时,人们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形成的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2)影响: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3.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16世纪) (1)经济: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对天主教的控制发起挑战。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新的教会,各国君主也希望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4.“教皇的奶牛”:四分五裂的德国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重。 知识点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卷”。 2.开始:马丁·路德在维登堡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改革序幕。 3.主张

4课材料

课外拓展材料组长审批领导审批: 空中课堂第四讲:主讲人董煜 教材内容:第四课洋务运动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同治帝的老师、工部尚书、大学士倭仁和宋晋等,地方上主要是一些内地的官员。以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开办新式学堂 1862年,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首次创办京师同文馆,开创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篇章。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类别: (1)外国语性质的学堂,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增设算学馆,成为综合性学堂)上海广方言馆等。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 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

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难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1.知识结构

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组成的。文字重点说明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势力的精神独裁和14世纪以来人们对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渴求,时间跨度非常大。建议对古希腊人文思想萌芽后的历史做简要说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进入9世纪后,在封建主的支持下,基督教会势力膨胀。中世纪是宗教信仰的世纪,这里可以对基督教的精神统治简要介绍,其他方面留到讲宗教改革时进一步说明。在基督教的精神统治下,欧洲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恩格斯)。图片《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创作的油画,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与古希腊先贤们对话而复兴文化的渴求,可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连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象意大利人的血液);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基督教;因信称义 15世纪后半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主义走上没落,“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精神支柱的罗马教廷也在衰败”。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日益要求取消领域的地位,从其性质来看,已使教会自己远离原初的的基督教的传统的理论和教义,因而对原初的教义进行了重新的反思,重新理解,进而“拨乱反正”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各种的综合的作用下,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开始了。 一、宗教改革的现实社会根源和思想渊源 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当时西欧所发生的社会变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经济上,宗教改革之所以首先爆发于德国,是由于德国存在特殊的经济政治情况。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德国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个别工业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因素,出现了分散型甚至少数集中型的手工工场。德国银矿开采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尤其突出。从1460—1530年间,德国的银矿年产量增加5倍,最高年产量约300万盎司。商业也相当繁荣。德国位处欧洲商路中心,东西新航路发现后,商路虽有转移,但从印度经过意大利运来的东方商品,仍需经由德国运往北欧。这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银行家,富格尔家族在1564年已经拥有470万古尔登的巨额资本。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它的分散性,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大城市多半分布在边区,和外国的联系要比和本国的联系更为密切。 德国在天主教世界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重的地区,也是劳动人民最受剥削的地区,因而是灾难最为深重的地区。德国的教会神职人员,从大主教、主教

宗教改革

第四讲:宗教改革 一、总论 1、历史任务: (1)在思想上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思想体系; (2)在组织上摆脱罗马教廷控制; (3)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教廷压迫和掠夺,实现民族教会自主。 2大体情况: (1)欧洲宗教改革首起于德意志; (2)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 (4)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瑞士加尔文改革、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都是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5)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进行反改革,组成耶稣会,企图复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耶稣会曾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实质:发生在16世纪的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名词解释 1、闵采尔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博学多闻,曾在莱比锡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年 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思想变得更为激进,与路德分道扬镳。 1521年11月《布拉格通告》,表达了对教会及世俗封建主的憎恨。宣称:上帝为世俗的生活提供了教义,因此不要用在天堂实现上帝的教义的说教来安慰世人。他主张在尘世上实现人人平等,取消尘世上的压迫和剥削。 1522年以后,他到了图林根的阿尔斯特德城当神甫,开始对教会的“圣礼”进行改革,并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 他不仅抨击教士和僧侣,也反对诸侯、领主和城市贵族。他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信仰应主要根据圣灵“活的启示”,它表现为人的理性。人人都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这个天国不是在来世,而是要在现世建立。闵采尔的天国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 闵采尔在1524年先后到了缪尔豪森、南德等地,宣传他的主张。正是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德国在1524—1526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约有2/3的农民投入了斗争。 2乌尔利希·慈温利出生于瑞士农民家庭。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从1518年起在苏黎世教堂传教,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在他的影响下,苏黎世及瑞士其他地区进行了宗教改革:用方言读《祈祷书》,取消圣像,解散修道院。苏黎世及另外几个州都变成了新教州。另外一些州则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改革。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终于导致1531年战争的爆发。 慈温利阵亡。瑞士从此分裂为新教州与旧教州。 3、加尔文16世纪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 尔文出生于法国中产阶级家庭,受到人文主义和路德宗教思想的影响。为了逃避法国政府对新教徒的迫害,于1534年逃到巴塞尔,埋头研究宗教理论,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此书提出了系统的新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 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 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专制君主、银行家和商人、中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 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4、文化因素: 文艺复兴促思想解放 5、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天主教面临的种种挑战 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②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大冲击。 二、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原因、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 2、加尔文宗教改革:原因条件、内容、作用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第四部分第十二单元第4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含解析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牡丹江一中摸底)中世纪时代,西欧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悲观绝望的,也是消极处世的;但14世纪以后,西欧人对生活充满了创新进取、冒险求胜、追求幸福的精神。出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变B.人性解放意识的觉醒 C.禁欲主义思潮的转变D.罗马教廷权威的打破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14世纪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社会,罗马教会提倡禁欲主义,反对追求现世的幸福,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主张人性解放、批判宗教神学、提倡思想自由的思潮得到发展,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剧变,故A项是根本原因,符合题意。B、C两项从属于A 项,是次要原因,排除;D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 2.(2018·河北5月冲刺模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答案 C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教会仍占主导地位,人文主义是为新兴资产阶级所信奉,故A项错误;材料未突出意大利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盐城三模)“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 A.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 B.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 C.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 答案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主要是歌颂人的伟大,故B项正确。推翻基督教会神权统治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描绘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是启蒙运动,故C项错误;文

马德义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模板(2)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 [开场白]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1)作者研究欧洲文明史的依据(2)系列问题讨论 重点知识解析: (1)目前研究国际关系问题多倾向于美国相关问题上,作者觉得这是一个浅层次的研究。作者研究欧洲,“实际上心理想的是中国。” (2)主要问题: 欧洲文明的核心就是民主与科学,但是否可以以此概括欧洲文明? 研究欧洲文明是依靠“人文感觉”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 美国文明是否超越了欧洲文明?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三、思考题1.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关系。2.如何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 第二讲 [希腊——欧洲的精神家园]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1)古希腊文化的历史分期(2)古希腊的三次战争和四次改革(3)专题解答 重点知识解析: (1)古希腊文化的历史分期的依据(2)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亚历山大东征(3)问题解析古希腊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 关于古希腊政治的若干问题 三、思考题如何理解古希腊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罗马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它对欧洲的影响可谓久远。学习本节内容,首先要掌握古罗马由兴到衰的基本发展过程,并掌握其灭亡的历史原因。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1)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外因素(2)罗马帝国的遗产 重点知识解析: (1)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战争频繁;腐化堕落 (2)关于罗马帝国的遗产法律遗产民主政治遗产文化遗产 (3)问题解析 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是否是历史的必然。 罗马的扩张是否是用野蛮冲击文明、进而导致欧洲文明倒退? 三、思考题(1)罗马帝国衰亡的内外因素。(2)罗马帝国的遗产是什么? 第四讲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如何理解“中世纪”?掌握中世纪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正确地理解“中世纪”与“黑暗时代”的关系,并要了解为什么西方的文明来源于中世纪。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1)对“中世纪”的理解(2)中世纪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重点知识解析:(1)中世纪不等同于“黑暗时代”(2)西方文明来源于中世纪 三、思考题如何理解西方文明来源于中世纪。 第五讲[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地位,应该掌握中世纪是如何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如何在思想上影响后世以及在东西方交流方面的贡献。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1)“中世纪”概念解读(2)中世纪对欧洲的巨大贡献 重点知识解析: 中世纪对欧洲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其二、促进基督教文明的产生并在全球产生影响;其三、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三、思考题如何看待“中世纪”对欧洲产生的三大贡献。 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掌握文艺复兴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应该基本掌握文艺复兴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第四讲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

第四讲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 一、近代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近世以来,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代表人文主义的涅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欧洲诸领域开始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狂飙。 天文学领域,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所推崇的古希腊天文理论在质疑,观察,验证声中土崩瓦解,新的更为科学的认知、理论与成果不断涌现。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波兰的哥白尼以日心说取代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他发表于1543年的《天体运行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近代科学之父、意大利人伽利略通过科学观察与研究印证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他的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夯实基础。 近代科学根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得益于前述科学理论与成果,牛顿(Newton,1643-1727),康熙同时代英国人,经典力学、微积分创立者,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主要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两大部分构成。 牛顿力学,使人类第一次对低速运动下的宏观世界有了整体的把握;标志着人类首个完整力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它沉重打击了封建天主教神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天文学、现代工程力学及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推动了蒸汽革命的出现与发展;其描述的自然法则为启蒙运动提供科学依据;科学时代由此开启。 生物学领域,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他在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中指出,一切物种都是依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形成的;以此为据,在1871年发表的《人类的起源》中,他论证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进化论断;1863年赫胥黎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中从解剖学角度论证人猿同祖的科学性。进化论的提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神学所一贯主张的上帝造人说。 二、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革命的勃兴 任何理论,终究都要应用、反馈于实践,近代科学理论也不例外。意料之外的是,其实践化引发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是之前历次技术革新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十八世纪后半期开始至今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之前人类几千年积累也无法相提并论的。 蒸汽革命 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利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十八世纪中期,英国赢得了七年战争的胜利,巨大海外领地的获得极大地扩大了海外市场,为满足超级海外市场的需求,技术革新由此开启。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出现技术革新浪潮(十九世纪初成果逐步外传至法、德、美等国),史称“蒸汽革命”。蒸汽革命自纺织业开始,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主要代表,引发交通运输、钢铁制造、机器制造等领域一系列技术大跃进。本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多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科技与生产力的结合尚不紧密。 蒸汽革命解决了工业生产的动力问题,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时期过渡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蒸汽时代工厂特点是企业所有与经营权不分离),人类进入钢铁、工业时代。 重要成就举例: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序幕开启);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织机;1779年,克隆

第四讲 宗教改革

湖北师范学院 《世界近代史》 课程代码:H04010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 72 学分: 4 序言:新教伦理观念 •一种以发财致富为荣的观念。 •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不利于工商业的进步。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都是破坏14、15世纪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思潮的产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政治原因: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2.经济原因:从中世纪开始以来,教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帝国。什一税、特赦税、出售免罪券。 •3、文艺复兴的推动:圣经的希腊文本,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福音书》。 二、宗教改革的表现 宗教改革的三大主要派别: 路德派 加尔文派 再洗礼派 (一)、路德派 Martin Luther(1483-1546) 马丁·路德 •German leader of the Reformation. In 1507, being a priest, he began a

career as a theological teacher,later a professor. He developed (1512-13) the idea of justification by faith, and attacked (1517) Tetzel’s sale of indulgence, by posting 95 theses on the church door at Wittenburg. In Wartburg Castle, he began his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Bible(1521-22). His popularity was weakened by his opposition to the Peasants’ War(1524-25). 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原则: “因信称义” Sailing the Indulgences 出售赎罪券 •In 1517, a preacher named Tetzel came to a nearby village , offering indulgences (赎罪券)to those who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building of new Cathedral of St.Peter, at Roma. He said: “So soon as coin in coffer rings, the soul from Purgatory (炼狱) springs.” Luther’s 95 theses 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意义。 •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了《关于赎罪券的功效》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提出“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买的方法。 •(1)论纲否定了天主教会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是对天主教会的一个沉重打击。在当时德国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形势下,各阶层的矛头都针对罗马天主教会,所以,路德的论纲成为席卷一切等级而震撼整个德国的信号,引起整个德意志民族投入运动。 •(2)社会各阶层都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来理解论纲。农民、平民认为和一切压迫者算帐的时间到了,把它看成起义的信号;市民阶层渴求建立“廉俭教会”,使德意志得到统一;骑士和部分诸侯则乘机企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并夺取教产。 •论纲因而成了各阶层的共同纲领,而路德成了反对派团结的中心。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政治纲领 •1520年8—10月间,路德先后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基督徒自由》和《教会被掳于巴比伦》。•《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是路德的政治纲领,成为德意志的独立宣言。 •路德严厉地批驳了罗马教廷关于教会权力至上的说教,反对罗马教廷在德国的特权地位。主张驱逐教廷在德国的政治、经济势力,书中号召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要求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剥夺教皇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教会的职务应由德国人担任。要求停止向罗马缴纳教会税,结束罗马任命德国主教的权力,减少节日、反对奇装艳服等。

第一讲:“人之发现与世界之发现”——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与宗教改革运动

世界近代史讲义 绪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 世界近代史指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由隔绝状态到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的历史。 一、世界近代史的分期 分期问题是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心问题。它不仅仅局限于近代史分期本身,而且涉及到对分期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包括世界近代史的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期标准和依据等,它涉及在研究和著述中运用何种理论、观点、方法、原则和价值尺度去阐释世界近代历史。正因如此,分期问题成为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 (一)世界近代史的上限 国内关于世界近代史上限的划分,主要有十种观点①: (1)“英国革命”说。80年代中期以前,绝大多数教科书和绝大多数学者坚持这一看法,而且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坚持此说。他们认为,确定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应以在世界历史上带有全局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为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在一个欧洲大国中的胜利,它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一说法仍颇有市场。 (2)“尼德兰革命”说。这是依据政治变革论得出的结论,且在80年代以来,已被更多的学者所接受。有学者提出,确定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准,必须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发端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开始的世纪;二是必须选定一个能够集中反映该时代本质和主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事件;三是必须牢固地树立近代世界为一全局、整体的观念,不能随意割裂或随意取舍。尼德兰革命具备了这些条件,是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理应放在世界近代史之首。也有学者通过对“英国革命”说立论依据的剖析,指出“英国革命”说是站不住脚的;而与此相反的是,“以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的”。因为无论“从尼德兰革命发生的背景、国内历史条件,还是革命胜利后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它确实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它的成功和发展具有国际意义,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开始确立。 (3)“法国革命”说。一些学者认为,爆发于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国和欧洲本身,它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深刻的,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因此,法国革命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地理大发现为开端, 1500年为上限”说。刘祚昌通过对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这三个对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的分析后指出:“世界史应该以导致世界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的时间或运动作为分期的标志,而不应以政治事件或政治革命作为这个标志。”“选择地理大发现作为开 ①赵文亮:《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见《史学集刊》,2008年1月第1期。

《中外文明史》讲义纲要

《中外文明史》讲义纲要 第一讲中外文明史·导言 要求: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基本面貌以及各主要文明的总体特征,掌握文明的内涵及文明诞生的标志。重难点:怎样理解文明之间的交融和冲突。学习本课程的两根主线:各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冲突;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西方文明为主)的比较。 一、人类与人类文明 二、怎样理解文明 文明的概念和含义 文明怎样产生(起源) 文明类型的划分 三、文明的发展与交流及其冲突 四、《中外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农业文明: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世纪欧洲文明 2、向近现代转型和过渡时期的欧洲文明(欧洲工业文明的前奏) 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3、工业文明 (1)西方工业文明发展概况(以早期工业革命为主,兼顾后来的发展)科学化:工业文明的精神支柱 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 民主化:工业文明的政治保障,即民主政治(以英、美、法早期民主政治为主,兼顾后来的发展) (2)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展和扩散

本讲部分名词及思考题: 文化文明 文明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明之间的交融与冲突? 第二讲古埃及文明 要求: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基本面貌,掌握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成就。重难点: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一、古埃及文明的新生 二、古埃及文明的时空背景 三、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四、古埃及的造型艺术 五、古埃及的科技成就 本讲部分名词及思考题: 象形文字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金字塔方尖碑 古埃及文明主要成就有哪些?这些主要成就与古埃及的宗教信仰有什么关系? 第三讲两河流域文明 要求:了解两河流域文明主人更替面貌,掌握两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政治 三种政治观的演进 ◇西方政治观 ◇中国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当前学术界的观点 关系说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 过程说 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活动说 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组织、巩固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制度说 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 现象说 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为实现其利益和目标,运用特殊公共权力,根据一定的原则、整合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纳入一定的秩序,并得到稳定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总和说 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的要素 ◆政治的原动力是利益 ◆政治的核心是公共权力 ◆政治作用在于整合社会、协调矛盾 ◆政治目的在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和发展 政治的界定 基于一定的利益,社会共同体及其成员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社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什么是政治思想 界定 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对于政治问题的主张和观点 特征 以国家为核心主题 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国家的观点主张和理论体系政治思想不断变化(政治本身、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者观念) 如何理解 认识国家 对国家的一般看法,如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前途等,属于对历史和现实中国家的 理性思考和解释 组织国家 依据什么原则组织国家以及把国家组织成什么样子? (1)Power和Right在社会各集团间的分配 (2)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 管理国家 如何有效地运用权力以实现政治目标,是统治手段和方法、“治国之道” (三)什么是政治思想史 政治思想史 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识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发展史。历史学和政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方案(含教学进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方案(含教学进 度表、培优补差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方案 1. 教学目标 本教学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中外历史的研究,培养他们对 历史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了解中外历史的基本纲要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工具。 3.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文献阅读、理论分析和历史事件解读。 4.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分析能力。 2. 教学内容和进度表 第一讲:中华古代史概述 - 介绍中华古代史的起源和发展 - 讲述夏、商、西周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第二讲:欧洲中世纪史概述 - 介绍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基本特点和时期划分 - 讲述教皇、封建领主、骑士等历史角色的作用和地位- 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及其社会变革 第三讲:中国现代史概述 - 介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时期和事件 - 讲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潮 -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挑战 第四讲: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 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和过程 - 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 引导学生对革命运动的理解和评价 第五讲:近代中国的开放与发展 - 讲述近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对外关系 - 探讨中国近代化的起因和发展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和机遇 3. 培优补差措施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我们将采取以下培优补差措施: - 培优: - 鼓励优秀学生参与专门的历史研究小组,开展深度研究和独立研究项目。 - 提供额外的历史读物、影视资源等,丰富研究内容。 - 定期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 补差: - 为历史研究较差的学生设置个别辅导课,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知识,提高研究效果。 - 提供补充教材和研究辅导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