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初三化学中考好题精选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R氧气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

反应前质量/g m1m2000

反应后质量/g00m3m4m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 m3:m4=11: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9,正确;

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点燃CO2 + 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 3O2点燃2CO2 + 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通过分析可知,当m3:m4=11:9时,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100%=8m3/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100%=8m4/9,

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100%=4m5/7,

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 ,正确。故选D。

2.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B.丙是盐酸

C.戊是氢氧化钙D.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3.已知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A是有机物,C、D是无机物

C.点燃前要先检验A的纯度,防止爆炸

D.此反应中A和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1:1

【答案】D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A的分子为由1个C原子和4个H原子构成的CH4分子,反应物B的分子为由2个O原子构成的O2分子;生成物C的分子为2个O原子和1个C原子构成的CO2分子,物质D的分子为由1个O原子和2个H原子构成的H2O分子;则示意图所表示的反应为CH4在O2中燃烧生成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B、A是甲烷,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C、A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会发生爆炸,点燃前要先检验纯度,防止爆炸,正确;C、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D是水,不是有机物,错误;

D、由方程式及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A,B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2,错误。故选D。

4.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备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B.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4:7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三种

【答案】B

【解析】A. 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后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改变; B. 反应中甲和丙的质量之比为16:28=4:7;C.由图可知,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D.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两种。选B

5.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答案】B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

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故选B。

6.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CO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粉末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a≥8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固体物质仍是ag,由于铁粉置换硫酸铜后所得固体质量增加,可判断有部分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出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因此所加稀硫酸一部分与氧化铜反应一部分与铁粉反应,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硫酸的质量则需要先求得反应所耗铁粉的质量,利用金属粉末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由生成铜的质量分析计算与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

【详解】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铜为z,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n,与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生成的铜的质量为h

由题意:氧化铜全部溶解,则

2442

CuO+H SO=CuSO+H O

8098160

10g x z

8098160

==

10g x z

x=12.25g z=20g

根据加入的铁粉与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相同,只有铁粉过量,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才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当铁粉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进行如下计算

44

Fe+CuSO=Cu+FeSO

5616064

n20g h

5616064

==

n20g h

n=7g h=8g

由于固体质量增加了1g,所以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就是1g,这样就可以使固体质量前后不反应变化,即b=1g.

2442

Fe+H SO=FeSO+H

5698

1g y

5698

=

1g y

y=1.75g

A.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5g+12.25g

100%=14%

100g

?,选项错误;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一定置换出了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铁是否过量未知,滤渣中可能有铁,选项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有红色固体产生,铁和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选项正确;

D. 只有铁粉恰好与硫酸也完全反应时,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同时当铁和硫酸反应后有剩余时,同样会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最后生成铜的质量为

8g,则加入铁粉质量a≥8g,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

8.向500g3

AgNO溶液中加入11.2克Fe和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34.8g滤渣和一定质量的滤液,经测定得知,铜元素在滤液和滤渣中的质量比为4∶3(洗涤液也一起合并入滤液中),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滤渣中不含铁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40%

C .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沉淀产生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

已知,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为56。设混合粉末中含有x 克的铁,含有y 克的铜。则混合粉末质量:11.2x y +=;

设与铁反应生成的银为m 1克,与铜反应生成的银为m 2克,与铁反应的硝酸银为m 3克,与铜反应的硝酸银为m 4克,参与置换反应的铜的质量为

4

7

y 克,未参与反应的铜的质量为3

7

y 克。则: 333

1

Fe +2AgNO =Fe(NO )+2Ag 56340216x

m m 1

56216x m = ;356340x

m = 1277m x =

;38514

m x = 334

2

Cu +2AgNO =Cu(NO )+2Ag 6434021647

m m y

24647216y m =;4

4647340y

m = 22714m y =

485

28

m y = 生成银的质量:122727

714

m m x y +=+ 滤渣的质量:123

34.87

m m y ++

= 联立解得:x=5.6,y=5.6,m 1=21.6,m 2=10.8,m 3=34,m 4=17 【详解】

A 、滤液中含有铜元素,说明铜与银离子发生了置换反应,铁的活泼性大于铜,可知此时铁应该已经完全反应,没有剩余,滤渣的组成为银和铜,故A 选项正确;

B 、11.2克Fe 和Cu 的混合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 5.6

=

100%=50%11.2

?,故B 选项错误; C 、铜未完全反应则说明溶液中的硝酸银已完全反应,滤液中没有银离子,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会有沉淀产生,故C 选项正确; D 、原3AgNO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4+17

=100%=10.2%500

?,故D 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B 。

9.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 ,能与7.3%的稀盐酸200g 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 A .3:2 B .2:3

C .1:2

D .1:1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 ,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2322Na CO +2HCl =2NaCl +CO +H O

10673x

m

↑ 106x

=73m

x=106m/73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NaOH +HCl =NaCl +H O 4036.5y 200m

g 7.3%-? 40y =36.5200g 7.3%-m

? y=40(14.6g-m)/36.5 x+y=(106m/73)+40(14.6g-m)/36.5=18.6g ,m=7.3g x=10.6g 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2322NaOH +CO =Na CO +H O

80106

z 10.6g

80z =10610.6g

z=8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 :(8g+8g )=1:2。

故选C 。

10.有部分变质的NaOH 固体18. 6g ,加入100g 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14.2g ,将其蒸干得到固体28.4g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 A .46:3 B .46:11

C .23:3

D .2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242422NaOH+H SO =Na SO +2H O ,

23242422Na CO +H SO =Na SO +CO +H O ↑,溶液减少的质量,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

量,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6g+100g-114.2g=4.4g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到了二氧化碳中,原固体混合物中的钠元素全部转化到了硫酸钠中,最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即是硫酸钠的质量,故原固体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232

28.4g 100%=9.2g 232+32+164

?????,原固体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

4.4g 100%=1.2g 12+162

?

??,故原固体混合物中Na 元素与C 元素的质量比为:9.2g :

1.2g=23:3。故选C 。

11.在25℃时,向足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1.06g 无水碳酸钠,搅拌静置后,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 .等于1.06g B .大于1.06g 而小于2.86g C .等于2.86g

D .大于2.86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1.06g 无水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1.060.01106/g

mol g mol

=,加入到饱和溶液中生成

0.01molNa 2CO 3·10H 2O 结晶水合物,其质量为0.01mol ×286g/mol=2.86g ,又因为原饱和溶液加入无水碳酸钠与水反应而消耗溶液中的水,会有晶体析出,故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2.86g ; 故选D 。

12.有一镁的合金2.4g ,在合金中加入100 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后,金属与稀盐 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是镁铝合金,则 m >0.2 g

B.若是镁铁合金,m=0.16g,则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50%

C.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

D.若是镁锌合金,则 m<0.2g

【答案】B

【解析】

镁、铝、锌、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

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Zn+2HCl═ZnCl2+H2↑,

24 73 2 54 219 6 65 73 2

Fe+2HCl═FeCl2+H2↑,

56 73 2

A、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0.2g,因此若是镁铝合金,则m>0.2g,正确;

B、如果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则铁和镁的质量都是1.2g,1.2g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1g,1.2g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1.2g×2÷56=0.04g,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时,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0.1g+0.04g=0.14g,错误;

C、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需要氯化氢质量是7.3g,而混合物中的镁质量小于2.4g,因此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小于7.3g,即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正确;

D、2.4g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2.4g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0.2g,因此若是镁锌合金,则m<0.2g,正确。故选B。

13.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加水溶解,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无法得到氧化钙,错误;

B、氢氧化钠不与碳酸钠反应,无现象,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正确;

C、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无法得到二氧化碳,错误;

D、氯化钠和碳酸钠都易溶于水,错误。故选B。

14.将22.2gCu2(OH)2CO3放在密闭容器内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

量为15.2g 。在剩余固体里加入10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红色金属。已知:Cu 2O+H 2SO 4 =Cu+CuSO 4+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5.2g 剩余固体是纯净物 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的质量和为7.0g C .残留红色金属质量为12.8g 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碱式碳酸铜分解时,部分生成了氧化铜,部分生成氧化亚铜 设分解生成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m ,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23222Cu OH CO C Δ

+uO H O +22280m CO x

22280 =m x

()23222222Cu OH CO 2Cu O Δ

+++2222214422.2g-m 15.22H O 2CO g-x

O ?↑?↑

22222144

=22.2g-m 15.2g-x

??

由①②计算可得

m=11.1g

x=8g

因此生成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均为11.1g ,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15.2g-8g=7.2g

设生成铜的质量为y,与氧化亚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1,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2

224421

Cu O +H SO =Cu +CuSO +H O 14498647.2g

n y

11449864

==7.2g n y

1n =4.9g y=3.2g

24

422

CuO +H SO =CuSO +H O 80988g

n

2

8098=8g n 2n =9.8g

A 、剩余固体加硫酸后生成铜,说明15.2g 剩余固体是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是混合物,故A 不正确;

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氧气的质量和为7.0g ,故B 不正确;

C 、残留红色金属为铜,质量是3.2g ,故C 不正确;

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9.8g+4.9g

100%=14.7%100g

,故D 正确。故选D 。

15.NaCl 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制备一系列物质,如图所示原理,包含了氯碱工业,电解法制取金属钠,侯氏制碱,生产盐酸,制取漂白粉(有效成分是 Ca(ClO)2),部分生成物己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 2CO 3的热稳定性比NaHCO 3差

B .氯碱工业制得纯碱

C .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HCO 3

D .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 【答案】D

【解析】A 、由碳酸氢钠受热转化为碳酸钠可知,NaHCO 3的热稳定性比Na 2CO 3差,错误;B 、氯碱工业制得纯碱、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盐酸等,错误;C 、侯氏碱法的产品是Na 2CO 3和NH 4Cl 等,错误;D 、由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含量太低了,不适用于大量生产,故工业制取漂白粉采用的是氯气和石灰乳反应,而不是氯气和石灰水,正确。故选D 。

16.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 B .碳酸镁消耗的氯化氢少

C.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答案】C

【解析】设碳酸镁和碳酸氢钠的质量为84g,

MgCO3 +2HCl ==CaCl2+ CO2↑ + H2O

84 73 44

84g x y

84/84g=73/x x=73g

84/84g=44/y y=44g

NaHCO3+HCl====NaCl+H20+CO2↑

84 73 44

84g m n

84/84g=73/m m=73g

84/84g=44/n n=44g

相同质量的碳酸镁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氯化氢一样多、生成的二氧化碳一样多。选C

17.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个操作过程,其中与事实不相吻合的是:

A.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

B.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

D.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

【答案】C

【解析】A. 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钡反应完后硫酸钡的质量不再增加;B.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酸性逐渐变成碱性,溶液的pH增大,组后溶液的pH大于7;C. 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开始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零,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错误;D. 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但是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选C

18.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

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

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

量最小的是丙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

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

向等质量的铁

别加入足量的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

中溶剂——水的量减少,且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质析出,使溶质的质量减少,所以

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加入的氧化钙的质量达到一定数值,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完全反应,最

终溶液的质量为零,错误;B、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甲>乙>丙,所以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量最

多的是丙,最少的是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甲,错误;C、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

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本来就有水,所以开始水的量大于零,反应过程中因

生成水,所以水的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水的量不变,正确;D、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和铁最终都能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比铁反应生成的氢气多,

错误。故选C。

19.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

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答案】B

【解析】

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反应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随盐酸的增多而增多,当碳酸钙反应完,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增加;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水,生成物中没有固体,所以反应结束,固体质量为零;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成的是氢气,氢气是氧气体积的2倍;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比铁活动性强,反应快,由于镁粉和铁粉足量,酸反应完反应结束,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选B

点睛:结合反应方程式,推断物质的变化和图像表达的变化比较,重点是起点、变化趋势、终点,同时要看清坐标对应的量,和反应物的量

2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A.77.5% B.63.3% C.46.7% D.2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发生的反应是:CaCO3+2HCl=CaCl2+H2O+CO2↑,Mg (OH)2+2HCl=MgCl2+2H2O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水的质量是:111.4g - 20.6g=9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水来自三部分:1、盐酸中的:100g-100g×14.6%=85.4g;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

水:利用氢元素守恒:2HCl

H 2O ,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14.6%=14.6g ,水的质量: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90.8g-85.4g-3.6g=1.8g ,利用氢元素守恒:Mg (OH)2H 2O ,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

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Mg (OH)2+2HCl=MgCl 2+2H 2O ,计算氯化镁的质

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

258955.8Mg OH MgCl g

x

58 5.8g 95x

= 解得x=9.5g ,

则氯化钙的质量:20.6g-9.5g=1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有:

32CaCO Ca 10011111Cl 1.g

y

10011111.1g

y

= 解得y =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10g

100%63.3%10g+5.8g

?≈。故选B 。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化学小组以“酸碱盐”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探究1:研究常见的物质——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程度。

探究2:研究酸的性质——硫酸、盐酸和锌反应

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发现硫酸和盐酸溶液都可以和锌反应产生氢气。产生这种共同现象的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探索未知——浓硝酸和铜制取气体。

已知()33222Cu+4HNO ()===Cu NO +H O+2NO ↑浓。NO 2能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 。NO 和NO 2都是空气的污染物。

(1)利用该反应制取二氧化氮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图所示装置中的________。收集NO 2的方法为________。

(2)反应NO+X→NO2中,X的化学式应为________;若用浓硝酸和铜制取NO,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兴趣小组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1000g的大烧杯中加入10g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去沉淀,剩余液体总质量为1009.8g,那么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探究1:(2分)Na2CO3(或CaCO3),有气泡产生。

探究2:(1分)硫酸和盐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探究3:(4分)(1)B 向上排空气法(2)O2排水法

探究4:(3分)2.12%

【解析】

根据盐酸和碳酸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根据反应需不需要加热,以及N02的性质进行解答

由题意可知碳酸钙的质量=1000+10-1009.8=0.2g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式求得碳酸钠的质量进行解答

探究4:解:生成CaCO3沉淀的质量为1000+10-1009.8=0.2g………………………(1分)

设:反应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 ="=" CaCO3↓+2NaOH

106 100

x 0.2g

106/100=x/0.2

x =0.212g………………………………………………………… (1分)

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0.212÷10)×100%=2.12%………………(1分)

答:所加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12%。

22.勇往直前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酸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活动。同学们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

(收集证据1)(1)甲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组

实验并不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是因为他们在加入稀盐酸前忘记了滴入②________。取用氢氧化钙时“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的目的是③________。

(继续实验)为妥善处理实验后所得到的废液,同学们将试管内的溶液A、B混入同一废液缸中,开始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红褐色沉淀,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无色滤液中的离子组成产生了兴趣,进行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除Cl_外,废液缸中还含有哪几种离子?

(猜想与假设)小冰:H+、Ca2+、Fe3+小城:Ca2+、OH_小美:(2)________________

上述猜想中,小冰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不需验证,理由是(3)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得出结论,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4)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

(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归纳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与(5)_______(填物质类别)反应,同时还可归纳出:分析反应后溶液的离子组成时,除了有时可以依据溶液的颜色外,更多时候是根据两种废液混合后产生的(6)______________来推知某些离子的有无。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 无色酚酞溶液节约药品防止因Ca(OH)2微溶于水对后续实验现象造成影响 Ca2+废液缸内已经生成Fe(OH)3沉淀,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与之不共存的H+滤液为无色,而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Fe3+小城酸、(某些)盐(溶液)、指示剂(明显的)实验现象

【解析】

【收集证据1】(1)甲组实验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乙组实验并不能充分证明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是因为他们在加入稀盐酸前忘记了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取用氢氧化钙时“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的目的是节约药品防止因Ca(OH)2微溶于水对后续实验现象造成影响;【猜想与假设】小冰:H+、Ca2+、Fe3+;小城:Ca2+、OH-;小美:(2) Ca2+;上述猜想中,小冰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不需验证,理由是废液缸内已经生成

Fe(OH)3沉淀,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与之不共存的H+滤液为无色,而含有Fe3+的溶液为黄色,说明滤液中一定不含Fe3+;【设计实验】为得出结论,同学们设计了下图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小城的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结论,因为硫酸铜中的铜离子会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归纳出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是与酸、(某些)盐(溶液)、指示剂反应,同时还可归纳出:分析反应后溶液的离子组成时,除了有时可以依据溶液的颜色外,更多时候是根据两种废液混合后产生的(明显的)实验现象来推知某些离子的有无。

23.化学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和试剂的用量常常影响实验的结果。

(1)按操作的先后顺序填空(填序号):

①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A.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B.均匀预热

②实验室制备气体时,先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药品

(2)小菌认为NaOH溶液和H2SO4溶液混合时没有明显的现象,无法说明二者是否发生了反应。

①她设计下图实验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所用的试剂有NaOH溶液H2SO4溶

液,CuSO4溶液。请在箭头上方的括号中填入试剂名称,并用“少量”、“足量”等指明试剂的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把CuSO4溶液换成另一种试剂,只要各试剂的用量适当,则不管加入试剂的顺序如何,都能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B A A B 足量H2SO4溶液少量(或足量)CuSO4溶液酚酞试液(或石蕊试液)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根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和操作时的注意事项考虑本题: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破裂,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制取气体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题根据酸碱盐的性质以及酸碱指示剂的性质考虑,如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的沉淀的颜色便于观察等,酚酞遇上酸无色,遇碱变蓝.

解答:解:(1)①给试管中的药品加热时,为了防止试管受热不均破裂,应先预热,再对准药品部位加热,故答案为先 B,后 A

②制备气体时,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就收集不到气体,故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放药品,故答案为先 A,后 B

(2)①实验中的现象无非就是沉淀、变色或者生产气体,要想验证氢氧化钠和硫酸会发生反应,可通过产生沉淀然后沉淀消失的现象得到我们想得的结论.先加入少量硫酸铜,会看到蓝色的沉淀,再加入硫酸,一开始沉淀不消失,最后消失,证明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反应完后又和氢氧化铜反应.

故答案为先少量硫酸铜,再足量硫酸

②如果我们使用酸碱指示剂酚酞试液,先加酚酞试液,颜色变为红色,再加硫酸,慢慢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如果先加硫酸,再加酚酞试液,不变红色,证明氢氧化钠和硫酸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酚酞试液.

2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的制备、干燥、收集和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如D、D1、D2),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Zn和稀盐酸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并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

①制取纯净并收集干燥的氢气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

②为了安全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_______。

(2)实验室如果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小强同学欲用一氧化碳气体(含少量水蒸气)测定某不纯氧化铁样品的纯度(杂质为单质铁粉),并验证反应中气体生成物的性质,小强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气体流向是从左向右,选择的仪器按D1→C→B→D2顺序连接,然后进行实验(假设有关反应均反应完全)。

①仪器C处大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②在这个实验中,如果仪器连接时无D1,利用C处质量数据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则

(填变大、变小、不变)。除此外,你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_______(填字母)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纯度。

③对于小强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装置,尾气处理的方法是用___________(填字母)收集,还可以用______________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杂质干扰实验结果,你的具体改进建议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DE氢气的纯度2H2O2 2H2O+O2↑3CO + Fe2O3 2Fe +3CO2变小B装置G燃烧尾气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解析】(1)①根据锌和硫酸反应正确氢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收集干燥的气体需要用浓硫酸进行干燥,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②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有爆炸危险,所以需要进行纯度检验;

(2)A装置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应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

(3)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铁;

②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处大玻璃管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的纯度,若无D1计算出的氧化铁样品的纯度与实际相比变小;我们还可以通过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量来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

③尾气处理可以收集起来备用也可以燃烧掉;为避免杂质干扰实验结果,可以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解:(1)①根据锌和硫酸反应正确氢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故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DE;

为了安全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2)A装置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应采用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方

程式为:

2H2O2 MnO2 2H2O+O2↑;

(3)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2Fe+3CO2 ;

②利用C处质量数据计算氧化铁样品的纯度则变小;除此外,你认为还可以通过测量B装置的质量变化来计算氧化铁纯度。

尾气处理的方法是用G收集,还可以用燃烧尾气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杂质干扰实验结果,改进建议是:用磁铁将铁与氧化铁分离,然后进行实验。

25.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小林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 中,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l 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色.

(2)实验2中,若B盛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3中,小林向两支试管中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中无现象,为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小林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只有碳酸钠

猜想3: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和结论)

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取B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几滴酚酞溶液.产生白色

沉淀

溶液呈现

红色

猜想3

成立

(反思与评价)老师评价小林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你的改进意见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