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

[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

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基本内涵的研究。

2.对现代散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3.对现代散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4.散文阅读理解题的运用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

1.取材广泛,情真意挚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2.手法灵活,不拘一格

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多种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方式选用,有时几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而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四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3.语言朴素,优美自然

散文中的所写、所抒,都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亲切,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二)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

1.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可以较好的在情感上获取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甚至达到共鸣,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

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2.引导入境,走进文本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而它往往渗透于意境之中。因此,引导学生入境是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入境,以自身的情感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走进文本,深入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形象意境,让学生体悟文本意蕴,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

3.抓住文眼,关注文脉。

教学中教师要能依据文本,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文眼并扣住文眼,耐心引领学生反复研读,仔细揣摩,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独到的、敏锐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悟。作者在人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习以为常、一个聪明、活泼、顽皮但真实可信的“我”的视角,“回忆”了“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揭示了亲和美好自然与封建教育制度之间的格格不入。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4.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

《藤野先生》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5.品味语言,感悟细节

学习散文要通过品味其独特的语言,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透析其深藏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独特的表达和抒发。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在《背影》中,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的自责、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

6.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

以《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十分独特。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仿造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也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鲁迅在的《风筝》结尾处“……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

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三)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

1.把“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

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

2.朗读和默读有机结合。

朗读的优点较多,如能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能感受韵律节奏的美,便于记忆。但默读优点也多,如节约时间和精力,节省思维的能量。

3.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

(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意象的“钥匙”。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通过思考,“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起来。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

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

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

教给学生品读散文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注意品读散文的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全文的内容。先依照文章的性质和主题对其进行分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再用简明的语言勾出内容提要,以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技巧。先找出文中关键字和词,弄清它们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第三步,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评判。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说出来,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全面批评或拣突出之点进行批评。

4.让“比读”弥补范文量少的缺陷。

为了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更宽的空间,我用同类文章进行比读。“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读《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就让学生与《我的地坛》进行比读,可以比语言——看风格,比结构——看技巧,比选材——看主旨,比表达——看体裁。这样,善于读的技能自然而然就形成和提高了。

(四)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1.精读详解,分项训练,授之以“渔”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①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等。②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③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①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②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③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④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2.略读细品,积累语段,触发感悟。

要用略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要在速读时驻足细品。结合体验

去联想、去想像、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

3.综合训练,错中找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中考的适应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散文名作的氛围十分浓厚。运用合理的策略优化散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从广度和深度去领悟文章,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心灵,提升品位,健全人格,享受诗意的的人生。同时,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这是贝尔纳说过的话。

指导中学学生阅读现代散文,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根据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答题这一难点是非常见效的。在中考复习中,初三教师运用理想的答题应对策略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解答散文阅读理解题时得心应手,得分率较高。

通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修养,科研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个档次。本课题组教师围绕着这一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并以论文的内容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去发掘美、领悟美,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2.散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体感知、语言的赏析和理解、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启示评价等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只有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去实现,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3.教学课堂上追求高效,并不是内容完成的多就是高效,学生有收获才是真正的高效。使散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研讨不尽的话题。

本课题研究为散文阅读策略的把握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动力,也为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忽略了阅读分层教学,或许是因为操作难度大,或许是因为疲于构思。但是分层教学带给学生的效益是肯定的,这点我们必须明确。散文阅读分层教学也将是今后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去实践的内容。

2.在中考散文复习时,我们老师总在勤奋地寻找着最佳的资料,但我们的勤奋有时带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萎缩,毕竟中考复习时的各类学科的作业令学生过于疲惫。我们需要不断改变策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读文章,无疑会为他们枯燥的复习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3.我们追求跨出文本、实现超越。但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面的局限,跨越的难度比较大。怎样向学生推荐课外散文作品?怎样通过阅读沙龙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这些也将是我们语文老师有待斟酌的话题。

参考文献:①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②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③黄蔼北:《优美的意境纯美的文笔》,《语文报·初中教师版》,2004年2月第28期。

④吴月凤:《导入语,为课堂导入灵思》,《福建教育》2005年3月,总第623期。

⑤李扬镜:《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欣赏》,海南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