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为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科学评价

和管理农用地,促进我国农用地的合理利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初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资源的质量状况。2001 年至

2004 年完成了全省农用地分等工作,建立了全省农用

地等别体系。随着第二次土地大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

近几年各地开展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改造、土地开发等系列国土整治活动,使得耕地数量及空间位置、耕地质量等级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耕地质量等别体系已不适应国土资源管

理的需求。因此,以最新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开

展外业补充调查,更新有关资料数据,对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完善性更新评价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国土资源办公厅《关于部署开展 2011 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115 号)和****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关于开展 2012 年度全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今年将开展基于二调成果的耕地等级质量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将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

到“二调” 的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同时,由于土地现状数据来源不同以及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的开展等原因,出现新的耕地区域,需要对新的耕地区域进行等级质量评价更新。

二、工作目标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底图,完成****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转入,并补充和完善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以最新土地调查成果图为基础,通过开展外业补充调查,更新相关资料数据,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的要求和有关参数体系,对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进行完善性更新评价。

三、工作任务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是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

评价,是在原有的农用地等级评级成果基础上,对第

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进行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录,并对新

增的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补充完善。主要任务有如下几点:

1、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技术路线、资料补充调查和数据更新体系,确定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方法;

2、完成农用地分等成果向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的转录;

3、将农用地分等图件与二调成果进行叠置分析,找出在“二调” 图上是耕地而在原农用地分等图上是非耕地的图斑,形成新的耕地区域更新评价单元,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要求和原农用地分等成果,完成新的耕地区域的质量评价与等级划分;

4、对比分析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与原农用地分等成果。

四、工作原则农用地分等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低位与作用,综合评定农用地土地质量的优劣并划分等级。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的基本原则为:

1、综合分析原则新的耕地区域质量评定需要综合

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以对造成等

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基础。

2、分层控制原则不同层次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都

必须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标准条件下,建立分等定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将具有类似特征的土地划入统一土地等或土地级。

3、主导要素原则耕地质量等级确定应根据影响因

子的种类及作用的差异,重点分析对土地质量及土地

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突出主

导因素对土地分等定级结果的作用。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耕地质量等级既要反映出土

地自身质量条件、土地利用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的差

异及其对不同地区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也要反映

出不同投入水平对不同地域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收益水平

的影响。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耕地质量等级

评价调查各因素的指标值尽可能用定量指标去衡量,但考虑到某些因素无法量化,应该采用严格的定性指标表

示。

五、工作依据

1、《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

2、《****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案》

3、国家、省技术指导组的相关技术简报

4、《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_1014-2007)

5、《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1024-2010)

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7、《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国土资源部 2002

8、《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国

土资源部)

9、****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

10、****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

11、国土、农业等部门与农用地分等评价相关的技

术规程

六、工作技术思路

本项工作是在遵循《农用地分等规程》的基础上,依据****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区和二级区内的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以及二级区内基准作物的最大产量、最大产量-

成本等参数,确定“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并对各单元进行自然质量分的计算;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推荐的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查算区域农用地分等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根据调查收集的农用地利用情况、投入-产出状况等方面的资料,计算标准耕作制度二级

区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据此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地质量等指数的计算,以及各县市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

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然后按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

系数,计算新增耕地利用等指数、按利用等指数初步确定新增耕地等指数;将此结果进行检验修正;最后对相关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完成成果文件的上报汇总。具体技术路线见下表。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技术路线图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技术路线图

七、工作步骤

1、工作准备阶段

(1)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土资源局牵头,以农业局、财政局、统计局、水利局、土肥站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整个完善评价工作的实施。

(2)资料整理收集整理补充完善评价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① 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图件、数据库、文本等);② 原有土地分等成果(图件、文本、数据库、测算表格等);③ 土地整治规划资料、土地开发资料、土地适宜性评价资料及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资料

等;④ 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含报告和图件,如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 PH 值图、土壤质地图等)、《土壤志》、土壤污染调查资料等土壤基础资料;⑤ 基本农田建设资料,包括灌溉条件(水源保证率、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耕作便利程度、田间道路条件、田块大小、平整度及破碎度等;⑥ 地形图、地质资料等基础地理数据等资料;

⑦ 水利相关资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近况、水土保持

资料、水利排灌设施状况及分布、旱涝灾害影响范围

程度资料、农业灌溉水源、《水利志》等资料;⑧ 统计年鉴、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或《农业统计年鉴》;⑨ 农业成本调查资料、农作物产量调查资料;⑩ 其他相关

资料等。

2、农用地成果转录根据收集到的二调土地利用成果、原土地分等成果资料,完成农用地成果转录,并确定新的耕地区域。

3、外业调查阶段根据确定的新增耕地评价单元,

选取调查样点(样点的选取要达到所辖区域 50%以上的乡镇,每个乡镇 3-5 个村),对新增耕地评价单元进行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等相关情况的调查,补充完善相关

的资料。

4、新增耕地质量评价阶段以外业调查资料和农用地转录成果为基础,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和****相关规范要求,对新增耕地进行自然质量分、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等进行计算,最终确定新增耕地的等指数。

5、成果分析检验阶段对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完成后,统筹整个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兼顾区域内总体可比性和区域差异,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综合作用,对造成等级差异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原分等成果和补充完善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相关的文本、图件、表格等。

6、成果上报验收阶段国土资源局负责对成果进行预检,对预检后的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申请上级相关部门进行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并修改完善后按程序进行上报备案和实施。

八、工作成果工作成果

1、文字成果(1)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实施方案;(2)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研究报告;(3)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方案;(4)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技术方案。(5)其他相关文字成果。

2、图件成果(1)分等因素指标区图;(2)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值图;(3)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4)利用等别图;(5)等别图;(6)其他相关图件等。

3、数据表成果(1)新增耕地分等结果面积汇总表;(2)新增耕地分等成果汇总数据表;(3)分等单元综合数据;(4)土地利用系数/经济系数汇总表;(5)农用地样点估价投入产出效益调查表;(6)其他相关表格数据。

4、数据库成果(1)图形数据库;(2)表格数据库;(3)数据库软件系统。

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公安部、国家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为指导,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高我省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等级保护工作,使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害部位得到有效保护,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状况有较大改善。 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测评、运行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使我省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 通过加强和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不断提高我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维护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促进信息化发展服务。

三、组织管理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由省公安厅牵头,省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办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我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并下设办公室在省公安厅。设区市的公安机关、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联合成立由公安机关牵头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相应办事机构,负责本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使用单位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参加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职能部门负责本系统、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省、设区的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建立省、市信息系统保护等级专家评审组,并分别负责对涉及全省和全市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审定。 为保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正常、有效开展,成立由省公安厅牵头,省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办和省国家安全厅等单位有关专家参加的测评机构审查小组,对在我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开展测评工作的测评机构及其主要业务、技术人员的资质,以及安全测评资格进行专门审查,审查后公布推荐目录,供我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使用单位选择使用。 四、工作容 (一)系统定级 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信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10.4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28.69hm2、11等地21.19hm2、10等地62.48 hm2、9等地38.35hm2;8等地67.65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9.5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B=B1+B2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0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0.23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局、行)《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市岛外各区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财政支持、区镇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区(镇)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等级保护技术方案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 指导要求 (三级)

目录

1.方案设计要求 1.1.方案设计思想 1.1.1.构建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结构 平台安全建设需要在整体信息安全体系指导下进行实施,保证信息安全建设真正发挥效力。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产品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体系架构角度看,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由计算环境、区域边界、通信网络三个层次组成。所谓计算环境就是用户的工作环境,由完成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和系统软件以及外部设备及其连接部件组成,计算环境的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核心,是授权和访问控制的源头;区域边界是计算环境的边界,对进入和流出计算环境的信息实施控制和保护;通信网络是计算环境之间实现信息传输功能的部分。在这三个层次中,如果每一个使用者都是经过认证和授权的,其操作都是符合规定的,那么就不会产生攻击性的事故,就能保证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 1.1. 2.建立科学实用的全程访问控制机制 访问控制机制是信息系统中敏感信息保护的核心,依据《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以下简称GB17859-1999):

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环境的设计策略,应“提供有关安全策略模型、数据标记以及主体对客体强制访问控制”的相关要求。基于“一个中心支撑下的三重保障体系结构”的安全保护环境,构造非形式化的安全策略模型,对主、客体进行安全标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访问控制规则实现对所有主体及其所控制的客体的强制访问控制。由安全管理中心统一制定和下发访问控制策略,在安全计算环境、安全区域边界、安全通信网络实施统一的全程访问控制,阻止对非授权用户的访问行为以及授权用户的非授权访问行为。 1.1.3.加强源头控制,实现基础核心层的纵深防御 终端是一切不安全问题的根源,终端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源头,如果在终端实施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努力消除不安全问题的根源,那么重要信息就不会从终端泄露出去,病毒、木马也无法入侵终端,内部恶意用户更是无法从网内攻击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内部用户攻击的问题迎刃而解。 安全操作系统是终端安全的核心和基础。如果没有安全操作系统的支撑,终端安全就毫无保障。实现基础核心层的纵深防御需要高安全等级操作系统的支撑,以此为基础实施深层次的人、技术和操作的控制。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 2012年底,农业部组织完成了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以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为基数,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在此基础上,对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划分。现将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总体情况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高,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应按照用养结合方式开展农业生产,确保耕地质量稳中有升。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这部分耕地所处环境气候条件基本适宜,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基础,障碍因素不明显,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重点区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础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测算,可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00亿斤以上。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相对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短时间内较难得到根本改善,应持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内在质量建设。

图1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图 按照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我国耕地划分为东北、内蒙古及长江沿线、黄淮海、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西南、华南、甘新、青藏区等九个区。各区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分述如下: (一)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除朝阳外)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大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3.34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3%。 图2 东北区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图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工作方案

XX安全服务公司 2018-2019年XXX项目等级保护差距测评实施方案 XXXXXXXXX信息安全 201X年X月

目录 目录 (1) 1.项目概述 (2) 1.1.项目背景 (2) 1.2.项目目标 (3) 1.3.项目原则 (4) 1.4.项目依据 (4) 2.测评实施容 (6) 2.1.测评分析 (6) 2.1.1.测评围 (6) 2.1.2.测评对象 (6) 2.1.3.测评容 (7) 2.1.4.测评对象 (9) 2.1.5.测评指标 (10) 2.2.测评流程 (12) 2.2.1.测评准备阶段 (13) 2.2.2.方案编制阶段 (14) 2.2.3.现场测评阶段 (14) 2.2.4.分析与报告编制阶段 (17) 2.3.测评方法 (17) 2.3.1.工具测试 (17) 2.3.2.配置检查 (18) 2.3.3.人员访谈 (19) 2.3.4.文档审查 (19) 2.3.5.实地查看 (20)

2.4.测评工具 (21) 2.5.输出文档 (21) 2.5.1.等级保护测评差距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2.等级测评报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3.安全整改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时间安排 (22) 4.人员安排 (22) 4.1.组织结构及分工 (23) 4.2.人员配置表 (24) 4.3.工作配合 (25) 5.其他相关事项 (27) 5.1.风险规避 (27) 5.2.项目信息管理 (29) 5.2.1.责任法律保证 (30) 5.2.2.现场安全管理 (30) 5.2.3.文档安全管理 (30) 5.2.4.离场安全管理 (31) 5.2.5.其他情况说明 (31)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 见》、《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 办法》的精神,2015年XXXXXXXXXXXXXXXXXXX需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

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2.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模式。在通城县、松滋市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两种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绿肥种子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种植绿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补助标准均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3.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在洪湖市、天门市、龙感湖管理区、东宝区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资金额度120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的目标任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一)推广有机肥 2019年全市计划推广有机肥90万亩,其中仙游县34.5万亩(含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荔城区11万亩、城厢区10万亩、涵江区14.5万亩、秀屿区17.3万亩、北岸2.7万亩。 1、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农民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开展堆、沤肥,使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从而推动有机肥产业发展。 2、充分就近利用当地有机肥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机肥资源,将菜饼、豆粕、食用菌下脚料、人尿粪等有机肥源还田利用,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转化,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充分利用商品有机肥项目辐射带动,大力推广有机肥。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建立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片3片,宣传报道3次以上,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壤肥力提升、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减少化肥施用量5%以上。商品有机肥补贴对象为示范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商品有机肥要优先扶持适度规模经营、连片种植的经营主体。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有机肥资源的综合利用,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改善耕地及园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秸秆还田 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实施稻田秸秆还田7万亩,土肥要与农技、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户采取粉碎、堆沤、覆盖等形式,及时将秸秆还田利用,补充土壤钾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豆科绿肥秸秆还田 2019年,全市结合种植大豆、杂豆(绿豆、红豆等)、花生、菜用豆类(蚕豆、毛豆等)、紫云英等豆科绿肥,开展茎秆和残体等翻压还田21.24万亩,其中仙游县6万亩、荔城区3万亩、城厢区0.24万亩、涵江区2万亩、秀屿区10万亩。通过实施豆科绿肥还田,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四)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项目县区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稻田秸秆和豆

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为指导,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高我省信息安全的保障能力和防护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实行等级保护工作,使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核心要害部位得到有效保护,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保护状况有较大改善。 通过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落实到信息系统安全规划、建设、测评、运行维护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使我省信息安全保障状况得到基本改善。 通过加强和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不断提高我省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维护信息网络的安全稳定,促进信息化发展服务。

三、组织管理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成立由省公安厅牵头,省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和省信息办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我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并下设办公室在省公安厅。设区市的公安机关、保密部门、密码管理部门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联合成立由公安机关牵头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相应办事机构,负责本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使用单位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参加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职能部门负责本系统、本单位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 省、设区的市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建立省、市信息系统保护等级专家评审组,并分别负责对涉及全省和全市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审定。 为保证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工作正常、有效开展,成立由省公安厅牵头,省保密局、省国家密码管理局、省信息办和省国家安全厅等单位有关专家参加的测评机构审查小组,对在我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开展测评工作的测评机构及其主要业务、技术人员的资质,以及安全保密测评资格进行专门审查,审查后公布推荐目录,供我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使用单位选择使用。 四、工作内容 (一)系统定级

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模板】

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防止耕地土壤环境破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有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集中连片,技术集成,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耕地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粮食主产区为对象,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耕地示范区,全力打造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高产高效农业展示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在全省选择6个县,每县1万亩,建成6万亩连片的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开展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示范区耕地全部应用有机肥施用、配方肥施用、深松耕技术,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亩均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治理后酸化土PH值提升到6.5以上,连作障碍地块产量达到正常产量90%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在陕南酸化土和关中设施农业基地等长期严重超施化肥的区域,选择2个县组织开展土壤酸化、连作障碍、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试点,每县实施1000

亩,合计2000亩。 (二)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按照每万亩采集化验1个土壤样品的要求,全省完成5400个土壤样品的采集化验工作,完成中省耕地质量考核指标。依托全省40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更新省耕地质量评价管理平台数据,发布耕地质量报告。 四、实施区域 (一)高标准耕地示范区建设。按照“全省统筹、重点突出、集中连片、项目整合”的总体要求,为巩固扩大上年项目实施效果,支持武功县、彬州市、丹凤县、大荔县、岐山县、汉中市农技中心(西乡县)等6个县(市、区)继续实施本项目,扩大示范效应。 (二)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由蒲城县实施连作障碍治理,城固县继续实施耕地土壤酸化治理,以巩固上年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由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其中全省耕地监测任务由XX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承担,土壤样品检测及评价等工作任务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承担。 五、资金安排 项目资金共1000万元。其中,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420万元,支持丹凤县、彬州市、武功县、大荔县岐山县、汉中农技中心设立耕地质量提升效果观测点、技术宣传培训、试验检测验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_程锋

第28卷 第2期 2014年2月Vol.28 No.2Feb.,2014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4-27 修稿日期:2013-07-08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调查工程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项目。 第一作者:程锋(1975-),女,江苏南通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caucf@https://www.360docs.net/doc/f96402149.html, 通讯作者:郧文聚(1963-),男,河南南阳人,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整理、土地评价与规划。E-mail: yunwenju@https://www.360docs.net/doc/f96402149.html,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 程 锋1,2,王洪波1,2,郧文聚1,2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 北京 100035;2.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5) 摘要:研究目的:系统介绍全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的背景、主要过程、技术方法、评定结果及成果应用。研 究方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全国耕地划分为15个等别,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质量 水平总体偏低。研究结论:该项工作第一次全面查清了中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 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关键词:土地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4)02-0075-08 Study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in China CHENG Feng 1,2, WANG Hong-bo 1,2, YUN Wen-ju 1,2 (1.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Land Quali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background, main processes, technical methods, assessment result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n quality grad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Methods employed are induc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15 quality grades in China. The average quality grade is 9.8, which shows the quality generally is lo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irst-time work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necessary supports for achieving a management mod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oriented simultaneously. 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grade; land investigation 1 背景 耕地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均对查清其面积、评价并划分等级给予高度重视。德DOI:10.13708/https://www.360docs.net/doc/f96402149.html,11-2640.2014.02.010

等级保护技术方案范本

等级保护技术方案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 指导要求 (三级)

目录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项目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技术依据错误!未定义 书签。 2.2.1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法规、政策、文件错误!未定义书 签。 2.2.2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关系错误!未定义书 签。 3. 方案设计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方案设计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构建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体系结构错误! 未定义书签。 3.1.2建立科学实用的全程访问控制机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加强源头控制,实现基础核心层的纵深防御错误!未定义 书签。 3.1.4面向应用,构建安全应用支撑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信息系统定级整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整体架构设计(三级)错误!未 定义书签。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 要,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紧密相连。“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60万亩、盆地丘陵区20万亩,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12万亩~盆地丘陵区4万亩。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至2015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以上。 三、建设标准及内容 ,一,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

加0.5%以上,土有机质含量达到1.5%~田有机质含量达到2%,~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2008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三级以上。 ,二,建设内容。一是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二是地力建设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科技支撑工程。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四是耕地质量监测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逐步形成体系基本健全、功能基本齐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即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同时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的11个区,市,县为重点~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项目区,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布局到田到土。2011年4月下旬前全面完成各区,市,县规划编制任务,详见附件1,。 ,二,抓好区域布局。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一是平坝区~以排涝降渍、提高耕地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形成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十二五”期间~我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都江堰市、新都区、郫县等8个平坝区,市,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每年新建12万亩。二是丘陵区~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旱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计划

篇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白鲁础九年制学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商教发【2011】3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执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维护我校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二、定级范围 学校管理、办公系统、教育教学系统、财务管理等重要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重要信息系统。 三、组织领导 (一)工作分工。定级工作由电教组牵头,会同学校办公室、安全保卫处等共同组织实施。学校办公室负责定级工作的部门间协调。 安全保卫处负责定级工作的监督。 电教组负责定级工作的检查、指导、评审。 各部门依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本方案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自评工作。(二)协调领导机制。1、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我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工作。督促各部门按照总体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等级保护工作整体推进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安全保密方案制定。 2、成立由电教组牵头的工作机构,主要职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抓好我校定级保护工作的日常工作。做好组织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部门参加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相关会议;组织开展政策和技术培训,掌握定级工作规范和技术要求,为定级工作打好基础;全面掌握学校各部门定级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形成定级工作总结并按时上报领导小组。 3、成立由赴省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的教师组成的评审组,主要负责:一是为我校信息与网络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咨询;二是参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评审工作;三是参与重要信息与网络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分析研判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四、主要内容、工作步骤 (一)开展信息系统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各部门要组织开展对所属信息系统的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信息系统的数量、分布、业务类型、应用或服务范围、系统结构等基本情况,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的要求,确定定级对象。 (二)初步确定安全保护等级。各使用部门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初步确定定级对象的安全保护等级,起草定级报告。涉密信息系统的等级确定按照国家保密局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三)评审。初步确定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后,上报学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审组进行评审。(四)备案。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为第二级以上的信息系统统一由电教组负责备案工作。 五、定级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保障。各部门要落实责任,并于12月15日前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报告》上报九年制学校。 (二)加强培训,严格定级。为切实落实评审工作,保证定级准确,备案及时,全面提高我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和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方法(1)

P198,(一)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构中“耕地等级监测”内容自2014年之后已经改变,不再是文中所述内容。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自2011年开始国家级试点,2013年后扩大了工作试点范围,同时技术路线也在不断调整中。直至2015年,确定了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技术方法,在耕地质量等级渐变耕地上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主要内容:通过抽样监测渐变耕地,全面掌握年度内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耕地等级变化情况,分析耕地等级和产能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的修改、完善意见。 程序与技术方法如下: 1、建立省域耕地等级渐变类型集 在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资源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并建立省域耕地等级渐变类型集,并结合县级质量渐变耕地等级监测工作的具体实践逐步更新完善。 2、确定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 依据各期耕地等级数据,全面分析区域内耕地资源本底分布情况,揭示区域耕地质量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土地利用规划资料、土壤普查资料和农业调查等资料,结合初步建立的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初步确定区域内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 3、确定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 结合县级农用地分等更新工作和耕地等级渐变主导因素,确定耕

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可以包含主导因素一致耕地等级不同的农用地分等单元。 4、选取耕地等级渐变监测单元 (1)数量要求。耕地等级渐变类型分布范围内的各等级上都至少有一个监测单元,优先选择农用地分等中布设的标准样地。 (2)代表性要求。监测单元要分布在该类型分布范围该等级的典型部位上,要远离城市、道路。 5、调查、评价与分析质量变化信息 对各监测单元耕地等级渐变的主导因素进行长期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等级渐变做出定量评价。评价监测主导因素变化对耕地等级的影响。结合区域内各耕地等级类型等级的升降和面积的消长,对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和耕地产能变化做出评价。 6、成果应用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成果可应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整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项目用地管理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