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活动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强(一)教学活动”案例

淮安外国语学校管俊芝

【教材依据】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8年级下册

【内容简析】第九章《压强和浮力》第三节《气体压强》分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是第一课,希望通过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实验的观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初中学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压强已有的模糊概念,但并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导”入式的概念教学,使学生在过程中理解概念。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探究水平,通过观察“瓶吞鸡蛋”和易拉罐被压瘪等实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结论。同时培养了他们细致、耐心的科学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科学研究的兴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2)、了解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一些现象。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积极的探究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观察演示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3)通过观察和体验,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亲近科学,激发深入思考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2、如何利用大气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器材:剥了壳的熟鸡蛋、空牛奶瓶、酒精棉、火柴、易拉罐、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学生四人小组器材:玻璃杯、纸片、塑料吸盘、饮料瓶、注射器、水(热水和冷水)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给你一个剥了壳的鸡蛋、空牛奶瓶,你能不用手按而将鸡

蛋整的装入瓶中吗?(可以借助其它器材)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

“瓶口吞蛋”实验;

教师: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牛奶瓶中,然后将煮熟的鸡蛋放在牛奶瓶的口上。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鸡蛋自己进入牛奶瓶了!

教师:那你们能知道什么原因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有吸力的作用,也有可能回答是大气压力

教师:对此你是否有着什么好奇心呢?你想知道原因吗?

学生:想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体验一个神奇的实验吧!将你手边的玻璃杯灌满水,然后用一张纸片将杯口封住,再将整杯水向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欲和求知欲)

学生:哇!水居然不会流下来!

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思考是什么使鸡蛋进入牛奶瓶的?又是什么使水被托住的?

学生:是大气压强!

教师:很好!的确是大气压强。由于酒精棉的燃烧,牛奶瓶内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就被压入到瓶中去了。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做实验时,要将杯中灌满水呢?

学生:灌满水,将原先杯中的空气赶出,这样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就能被托住了。

教师:拿出一个易拉罐,让一个男生想办法把它弄瘪。(用手或用脚都可以)

提出问题1: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提出问题2:是什么原因使易拉罐发生形变?

教师:演示大气把易拉罐压瘪

提出问题:请思考是什么易拉罐压瘪?

学生:是周围的大气

教师: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确实感觉到周围的大气存在压力。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就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提出问题:利用身边的水(冷的和热的)、饮料瓶、注射器、吸盘,你能设计哪些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比比哪个组设计的多?

学生:开始交流、合作、讨论

学生1:我用饮料瓶用力挤在脸上,它可以不掉下来。

学生2:将饮料瓶盛满水,摁住瓶口保证不漏水倒扣进水盆里。水不流下来。学生3:将饮料瓶里倒些热水晃几下,然后倒去热水。盖紧瓶盖。会发现饮料瓶瘪了,还有声音。

学生4:用针筒做实验,把活塞推到底,然后用手抵住小孔,让另一个同学往外拉,要用很大的力。

学生5:先封住小孔,然后用力把活塞往里推,放手后发现活塞自己往外移动,也可以说明有大气压力。

学生6:两个吸盘压在一起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拉开。

(学生可能回答的有对、有错,但都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物理知识,并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回答的很好。

提出问题:“既然大气有压强,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请学生配合做该实验)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请几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上来用力拉开它,不行。吸入一些空气后,就可轻易拉开。

(让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两个直径为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让马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直到两边的马各加到8匹时,才把半球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感受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科学研究的信心。)

教师: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说明了大气有压强,而且压强很大。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或者利用了大气压?

学生:用吸管喝牛奶;自来水笔……

(评价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突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总结本节课,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大气压强一些现象的解释,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压力差,而造成压力差可以用两种方法,一是抽气,二是温度的影响。进一步思考:如何估测大气压?大家课后思考。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本文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在整节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作者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实验的导入、新课的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