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习题

货币政策习题
货币政策习题

第十三章货币政策

第一部分填空题

1、货币政策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2、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和。

3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外,还有两种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是,另一种是。

4、国际收支平衡有和两个概念。

5、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

6、协调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矛盾的方法最主要有以下三种:、和。

7、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8、保持币值稳定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二是。

9、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二是,三是。

10、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12、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和。

13、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些介于和之间的变量。

14、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和。

15、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学派的观点。

16、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

“黑匣子”操作的。

17、根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

18、根据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主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而主要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1、愿意接受现行的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是。

A、充分就业

B、非自愿失业

C、自愿失业

D、摩擦性失业

2、下列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顺差

3、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是一致的。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4、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5、根据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主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而主要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A、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B、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C、财政政策利率政策

D、货币政策汇率政策

6、下列是指在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操作,将货币政策两目标都能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

A、统筹兼顾

B、相机抉择

C、政策搭配

D、单一规则

7、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A、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B、以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

C、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8、目前,西方各国运用的比较多而且十分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为。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窗口指导

9、下列货币政策操作中,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是。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B、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卖出债券

10、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A、利率

B、货币供应量

C、基础货币

D、贷款限额

11、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

A、可贷资金量减少

B、可贷资金量增加

C、可贷资金量不受影响

D、可贷资金量不确定

12、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会使商业银行。

A、提高贷款利率

B、降低贷款利率

C、贷款利率升降不确定

D、贷款利率不受影响

1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放松

B、收紧

C、不变

D、不一定

14、下列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政策

D、都不是

第三部分是非判断题

1、愿意接受现行的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属于摩擦性失业。()

2、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货币政策所有目标是很困难的,因此,各国一般都选择一到两个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3、根据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货币政策主要解决国内经济问题,而财政政策主要解决国际经济问题。()

4、在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操作,将货币政策两目标都能控制在相对合理的水平,是凯恩斯学派相机抉择的方法。()

5、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同一个概念。()

6、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证券,只是等额地投放基础货币,而不是等额地投放货币供应量。()

7、从技术上讲,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的量可以是无限的。()

8、货币政策诸目标呈一致关系的是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9、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与商业企业之间办理的票据贴现业务。()

10、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存在比较稳定的此增彼减的关系。()

11、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可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目标

3、充分就业

4、菲利普斯曲线

5、自愿失业

6、非自愿失业

7、摩擦性失业

8、相机抉择

9、货币政策工具 10、存款准备金政策 11、再贴现政策 12、公开市场业务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第五部分简答题

1、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2、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含义。

3、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4、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第六部分论述题

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2、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3、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4、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第七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4、静态平衡动态平衡

5、菲利普斯曲线

6、统筹兼顾相机抉择政策搭配

7、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8、保持货币的对内价值的稳定

保持货币的对外价值的稳定

9、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10、存款准备金政策

11、公开市场业务

12、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13、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4、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15、凯恩斯

16、货币

17、流动性陷阱

18、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A 5、B 6、A 7、D 8、C 9、C 10、B 11、B 12、A 13、B 14、C

三、是非判断题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对

7、对 8、错 9、错 10、对11、对

四、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

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

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

段之一。

2、货币政策目标: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

经济目的。这种目标实际上是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3、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

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4、菲利普斯曲线:它是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校比肩的交替

关系的一种曲线。根据这一曲线,在物价稳定(即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失业率

较高;而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

5、自愿失业:指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

6、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7、摩擦性失业: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8、相机抉择: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灵活机动地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以达到当时最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具体而言,在通货膨胀时期应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应当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复苏。

9、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在实施某种货币政策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或具体的操作方式。

10、存款准备金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11、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异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

12、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货币当局从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到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所经过的途径或具体的过程。

1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达到,必须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中央银行实际上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达到其最终的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2、答案要点: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相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3)经济增长即促进经济的增长。一般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3、答案要点: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对整体宏观经济产生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等。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直接的信用控制具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等;间接的信用控制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

4、答案要点:

金融调节阶段金融作用于经济阶段

图13-1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央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如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则其最终结果将是达到其预定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之间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1)稳定物价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2)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答案要点: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1)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如何调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超额准备金减少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

(3)效果: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二)再贴现政策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2)如何调控

再贴现率降低市场利率降低

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增加

银行融资成本降低

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提高

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供应减少

银行融资成本增加

(3)效果

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决策能否

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

(三)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2)如何调控: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成倍扩张

中央银行出售证券基础货币回笼信贷规模收缩货币供应成倍紧缩

(3)效果:在公开市场业务中

a、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

b、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c、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随时作逆向操作。

d、通过整个银行系统基础货币总量调控,使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符合政策目标的需要。

3、答案要点: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 i I Y。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 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4、答案要点: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相对宽松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和放宽再贴现条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可贷资金增加货币供

应量增加

再贴现率降低市场利率降低

商业银行向中央信贷规模扩张货币供应增加

银行融资成本降低

中央银行买入证券基础货币投放信贷规模增加货币供应成倍扩张。

货币政策分析练习题

第一部分第三章货币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指价格水平的形成只受某一因素的影响,该因素为: A、财政收支平衡 B、通货膨胀 C、国际收支均衡 D、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竞争均衡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是: A、股票 B、公司债券 C、银行承兑汇票 D、中长期公债 3、下列不属于政策性银行的是: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国家开发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4、金融市场是买卖有价证券的场所,其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是通过: A、信用额度 B、信用工具 C、实际额度 D、实际工具 5、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农业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6、因为传导过程短,中央银行通过其可以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且世界各国经常使用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利率政策 B、再贴现政策 C、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D、公开市场业务 7、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A、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B、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公司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C、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买卖政府债券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D、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业务 8、菲利普斯曲线反映: A、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B、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C、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D、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9、宏观金融风险中,关于采用市场进行监控和约束的手段,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市场准入 B、经营稽核 C、市场退出 D、经营范围控制 10、下列不属于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是: A、利率最高限 B、道义劝告 C、信用配额 D、流动性比率 11、货币供应量数倍伸缩的基础,市场货币量形成的源头是指: A、基础货币 B、衍生货币 C、基础汇率 D、税率 12、实施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府 D、联合国 13、以下不适用于“双松”政策的条件是: A、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B、劳动力就业不足 C、大量资源有待开发 D、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设置闲置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 A、中国建设银行 B、华夏银行 C、网上银行 D、城市合作银行 E、互联网金融 2、从交易品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 A、现券交易 B、回购交易 C、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D、股票交易 E、外汇交易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关于货币政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08-12-17T16:43:06.46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樊维清[导读] 0 引言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 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0 引言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它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何种货币政策,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我们要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必须掌握货币政策的含义、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工具、运用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币政策的作用。 1 货币政策的含义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的,它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客观要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如季节性因素、消费者嗜好的改变、经济与工业结构的改变等等,也会引起物价的变化。 2.2 充分就业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2.3 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中央银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 2.4 平衡国际收支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3 通胀条件下应采取的货币政策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物价上涨较快,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需求拉上,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由于财政赤字,财政赤字又是因为投资过大引起的;②调整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价格;③在供求总量平衡时,某些关键产品供求失衡;④由于产权关系不明晰,资金运用不承担风险,投资效益很低,而且国有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即使没有效益也能维持,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加不成比例,需求的过渡积累最终带来物价上涨。在上述情况下,我国中央银行即人民银行应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化,通过中间目标的变化实现中央银行的最终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银行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预警,以便观察政策操作是否使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进入目标区,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具体应采取如下货币政策: 3.1 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作用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它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应量,见效快,威力大,准备金率很小的调整,也会造成货币供给的巨大波动。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商业银行内部货币资金流动性逐渐减少。我国已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一些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内部流动性已经有紧缺迹象,继续提高准备金率必将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紧张,商业银行首要任务是保证流动性,保证支付,这必将对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我认为: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较高水平,不宜再提高比率,应采取其他货币工具综合调整,提高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 3.2 灵活运用短期利率短期利率通常指市场利率,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它是影响社会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银行信贷总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中央银行用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政策性指标,如西方国家中央银行的贴现率、伦敦同业拆放利率等。作为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过去美国联储主要采用国库券利率,近年来转为采用联邦基金利率。日本采用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短期利率的变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市场货币供求、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第九章财政政策其效果练习题

第九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现代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推行不同财政政策的基本意图在于: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或者为了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协调政府的有关财政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现代财政的那些重要职能。() 2、财政政策与财政活动不同,前者是政府从事经济性活动的外在表现,而后者则是政府对其经济性活动实行有效管理的集中体现。财政政策通常可以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和控制作用。() 3、政府变动其开支水平(G)就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扩大G,使IS曲线向左移动,减少G,使IS曲线向右移动。另外,只要特定财政政策能够直接地、间接地影响私人消费与私人投资,也同样可以取得改变IS曲线位置的效果。() 4、政府变动名义货币供给数量(M s )就可以取得改变LM曲线的位置:扩大 M s ,使LM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M s ,使LM曲线向左移动。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 如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以及窗口指导等,取得改变LM曲线位置的效果,是政府货币政策独自发挥,或其配合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宏观经济稳定职能的重要保证。() 5、利用IS-LM模型,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均衡(收入均衡与利率均衡)是如何被决定的经济原理,而且也可以解释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均衡如何产生影响作用的经济原理。() 6、在其他不变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至少发生三种主要作用,即降低利率、提高物价,和增加产出,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会产生提高利率、降

低物价,和减少产出的作用。() 7、在经济社会中,资本投资规模,资本存量增长速度,以及技术进步速度等是改变AS曲线的重要因素。() 8、汇率(e)变动可以引起BP曲线的位置变动,一般情况下,e下降,会使BP曲线向左移,表示贸易盈余扩大;而e上升,会使BP曲线向右移,表示贸易盈余减少。() 9、财政政策时机的选择,并不会影响政策的实际效果。() 10、由于货币政策调整通常不须经过复杂的决策程序,所以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当今时代,大多数国家政府都要对市场实行广泛的经济干预,即借助财政政策执行其宏观调控职能。财政政策之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 D、收入分配合理化 E、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2、作为经济危机的先兆,经济衰退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连续数月下降,私人投资大幅度减少,劳动失业剧增,进出口发生萎缩等等。针对这类经济衰退,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选择方面,主要是采用以()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0-01-06T13:38:43.87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11期下供稿作者:朱晶晶,肖存泉[导读] 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朱晶晶,肖存泉(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南昌 330013;中国银行福清支行,福建福清 350300) 摘要:针对通货膨胀高企的现象,2006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⑶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高企的现象,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的货币政策,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一年内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今年以来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一季度央行累计发行约1.7万亿元央票,正回购额超过1.8万亿元。银行为回收流动性采用了这么多政策,但必须看到,由于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仅到11月末,外汇占款已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比年初增加31 639.4亿元人民币,扣除央行净回笼的2.63万亿元,仅外汇占款一项,基础货币新增约5 000亿元。由于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2006年和2007年基础货币余额只是增速放缓,但是绝对量还是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可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政策等。这些工具都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而存在着制度缺陷,致使货币政策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制约了货币政策效率的发挥。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对冲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搭配使用中央银行票据和以特别国债为工具的正回购操作,收回银行体系流动性。但是,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和持有结构不合理使得国债缺乏足够的操作规模,且多为中长期国债,而适用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短期国债却很少。2007年,通过在公开市场发行央行票据和正回购所回笼资金5.14万亿,但净回笼仅为8 200亿元,比去年增加不到一成。原因在于今年有高达3.6万亿元的央行票据到期,如果再加上正回购量,则到期资金量高达4.4万亿元。因此,虽然通过央行票据等收回了部分流动性,但这些央票以后还会到期,只是把更猛烈的流动性问题给推迟了,因此,很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压下去。 (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信贷资金供求情况,制定和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我国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再贴现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偏低。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三)利率政策。⑴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加息虽然可以回笼流动性,但还不能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难以灵活有效地带动经济主体行为进行调整,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之小。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所经历的所有调整时间点上的名义利率和扣除同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幅度后的实际利率,从2007年,实际利率一直呈负值,并且负值水平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意味着信贷成本、资金成本偏低,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增长,与从紧的货币政策不符。 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与扩大,人们存钱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单是储蓄,资金还会向其他金融市场分流。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财富的积累,消费需求逐步升级以及提前消费的观念,带动了对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使居民更愿意采取银行消费贷款的行为。因此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得不敏感且利率弹性较小,从而货币政策失效。⑶央行今年连续五次调高准备金率而未采取加息,也是对当前经济“把脉”的结果。因为,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的同时美元连续降息,中美利差进一步加大,国际热钱大举进入中国,因此缩窄了人民币加息的空间,制约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空间。 (四)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此项政策是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最终客户的影响是间接的。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3月末仅为2%,比上年年末低1.3个百分点。超额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需要。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都在2%以上。因此,目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已相对不足。而目前1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二十年来最高,商业银行的头寸显得不足,未来提高法定存款准金率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和透明度 研究表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其实施货币政策的效率就越高。而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够,在行使货币政策时受到多方干扰。在我国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安排下,在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尽量公开中央银行采取的措施和操作的相关信息,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二)发展完善货币市场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

我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 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分析点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新常态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变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明年经济工作,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会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更有进。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 分析点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分析点三、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 会议提出,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王军指出,下一步要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分析点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金融学 第十八章 货币政策 习题及答案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第十八章货币政策 一、判断题 1-5:××√√× 6-10:×√√×× 11-15:√√×√√ 二、单选题 1-5:D C A C A 6-10:C D B B A 三、多选题 1-5:ABD AC ABC CD ABCD 一、判断题 1、货币政策是一国的长期的经济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在任何时期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2、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的,但都不互相影响。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长短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是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的。 4、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的。 5、我国目前主要的操作指标是货币供给量,主要的中介指标是基础货币。 6、从未来货币政策实施的发展趋势看, 再贴现政策将成为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向着紧缩性方向变化。 8、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以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的贷款利率。 9、公开市场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用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 一种手段。 10、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会提高再贴现率。 11、当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2、当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需求量,中央银行将会卖出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求关系。 13、窗口指导属于直接的信用控制。 14、一般来说,政府始终把物价稳定目标放在其他目标的首位。 15、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二、单选题 1、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弹性或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 A.公开市场操作 B.利率管制 C.再贴现政策 D.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流动性比率管理应属于()。 A.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直接信用控制 D.间接信用控制 3、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其中()两大目标之间是一致的,不存在冲突。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 C.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D.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央行近年货币政策分析报告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中国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操作。自此,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又增加了一项。 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一、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三、中央银行贷款:中央银行贷款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简称再贷款,是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渠道之一。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贷款的总量及利率,吞吐基础货币,促进实现货币信贷总量调控目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和信贷投向。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在我国,中央银行通过适时调整再贴现总量及利率,明确再贴现票据选择,达到吞吐基础货币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发挥调整信贷结构的功能。 四、利率政策: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1、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所采用的利率;再贴现利率,指金融机构将所持有的已贴现票据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所采用的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2、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3、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4、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五、常备借贷便利: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金融学各章练习题详尽版:第十章 货币政策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和。(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在现实生活中,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外,还有两种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是,另一种是。(自愿性失业,摩擦性失业) 3.用于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菲利普斯曲线) 4.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以下三种:一是,二是,三是。(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6. 是一种威力巨大而不常使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 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的、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 8.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 和。(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9.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实际上是指那些介于和之间的变量。(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0.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和。(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11.以利率作为传导机制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 12. 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被认为货币供应量通过“黑箱”操作的。(货币) 13.根据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理论,当一国经济出现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不能使利率下降,于是货币政策无效。(流动性陷阱) 1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择性政策工具,行政控制性政策工具) 15.中央银行常用的传统工具是、、即“三大法宝”。(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率,公开市场操作) 16.中央银行的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不动产信用控制、道义劝告。(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17.行政性控制工具主要有、。(利率最高限,贷款限额。) 18.货币政策的三要素是、、。(政策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 19.货币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四效应”是指:、、、。(滞后效应,乘数效应,波及效应,累积效应) 二、单项选择 1.下列 D 不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C.物价稳定 D.国际收支顺差 2.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经常是一致的。A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