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2.3《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案(含答案)

第3讲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纲下载:1.矢量和标量(Ⅰ) 2.力的合成与分解(Ⅱ)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夯基提能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合力与分力

(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

(2)相互关系:等效替代关系。

3.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4.力的分解

(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

(2)分解法则

①平行四边形定则;②三角形定则。

(3)分解方法

①效果分解法;②正交分解法。

5.矢量和标量

(1)矢量

①特点: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

①特点: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②运算法则:算术法则。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2)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3)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4)在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5)按效果分解是力分解的一种方法。(√)

(6)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7)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

[合力与分力]

2.[多选]关于合力与分力,下列说确的是( )

A.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

B.合力与分力的性质相同

C.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D.合力与分力的性质不影响作用效果

解析:选AD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产生的效果与分力共同作用时的效果

是相同的,因而合力与分力不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也不涉及力的性质的问题,故A、D 正确,B、C错误。

[力的合成]

3.[多选]作用在同一点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是5 N和4 N,则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是( )

A.0 B.5 N C.3 N D.10 N

解析:选BC根据|F1-F2|≤F≤F1+F2得,合力的大小围为1 N≤F≤9 N,B、C正确。

[力的分解]

4.[多选]将物体所受重力按力的效果进行分解,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ABD A项中物体重力分解为垂直于斜面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1和沿斜面向下使物体向下滑的分力G2;B项中物体的重力分解为沿两条细绳使细绳紧的分力G1和G2,A、B图均正确;C项中物体的重力应分解为垂直于两接触面使物体压紧两接触面的分力G1和G2,故C图错;D中物体的重力分解为水平向左压紧墙的分力G1和沿绳向下使绳紧的分力G2,故D图正确。

核心考点·分类突破——析考点讲透练足

考点一共点力的合成1.共点力合成的常用方法

(1)作图法:从力的作用点起,按同一标度作出两个分力F1和F2的图示,再以F1和F2的图示为邻边作平行

四边形,画出过作用点的对角线,量出对角线的长度,计算出合力的大小,量出对角线与某一力的夹角确定合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2)计算法:几种特殊情况的共点力的合成。

类型作图合力的计算

①互相垂直

F=F21+F22

tanθ=

F1

F2

②两力等大,夹角为θ

F=2F1cos

θ

2

F与F1夹角为

θ

2

③两力等大且夹角为120°合力与分力等大

从第一个力的作用点到第二个力的箭头的有向线段为合力。平行四边形定则与三角形定则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

2.合力的大小围

(1)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F1-F2|≤F合≤F1+F2

(2)三个共点力的合成

①三个力共线且同向时,其合力最大,为F1+F2+F3;

②任取两个力,求出其合力的围,如果第三个力在这个围之,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为零;如果第三个力不在这个围,则合力最小值等于最大的力减去另外两个力。

3.合力与分力大小关系的3个重要结论

(1)两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两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两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1.(2016·模拟)小娟、小明两人共提一桶水匀速前行,如图所示,已知两人手臂上的拉力大小相等且为F,两人手臂间的夹角为θ,水和水桶的总重力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θ为120°时,F=

G

2

B.不管θ为何值,F=

G

2

C.当θ=0°时,F=

G

2

D.θ越大时F越小

解析:选C设小娟、小明的手臂对水桶的拉力大小为F,由题意知小娟、小明的手臂

夹角成θ角,根据对称性可知,两人对水桶的拉力大小相等,则根据平衡条件得:2F cos

θ

2=G,解得F=

G

2cos

θ

2

,当θ=0°时,cos

θ

2

值最大,此时F=

1

2

G,即为最小,当θ为60°时,F=

3

3

G,当θ为120°时,F=G,即θ越大,F越大,故C正确,A、B、D错误。

2.[多选](2015·高考)如图所示,三条绳子的一端都系在细直杆顶端,另一端都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将杆竖直紧压在地面上,若三条绳长度不同。下列说确的有( )

A.三条绳中的力都相等

B.杆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

C.绳子对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

D.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杆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选BC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则杆受到重力、三条绳子的拉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根据平衡条件,则三条绳的拉力的合力竖直向下,故绳子对杆的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合力为零。杆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杆的重力与三条绳的拉力的合力之和,选项B、C正确。由于三条绳长度不同,即三条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同,所以三条绳上的力不相等,选项A 错误。绳子拉力的合力与杆的重力方向相同,因此两者不是一对平衡力,选项D错误。

[

考点二力的分解类型一

(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根据两个实际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由三角形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典题1] (2016·模拟)如图所示为缓慢关门时(图中箭头方向)门锁的示意图,锁舌尖角为37°,此时弹簧弹力为24 N,锁舌表面较光滑,摩擦不计(sin 37°=0.6,cos 37°=0.8),下列说确的是( )

A.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 N

B.此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30 N

C.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减小

D.关门时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保持不变

[解析]

锁壳碰锁舌的弹力分解如图所示,其中F1=F N sin37°,且F1大小等于弹簧的弹力24 N,解得锁壳碰锁舌的弹力为40 N,选项A正确,B错误;关门时,弹簧的压缩量增大,弹簧的弹力增大,故锁壳碰锁舌的弹力逐渐增大,选项C、D错误。

[答案] A

1.[多选]生活中拉链在很多衣服上得到应用,图中是衣服上拉链的一部分,当我们把拉链拉开的时候,拉头与拉触处呈三角形,使很难直接分开的拉链很容易地拉开,关于其中的物理原理,以下说确的是( )

A.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增大了拉拉链的拉力

B.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将拉力分解为两个较大的分力

C.拉开拉链的时候,三角形的物体将拉力分解为方向不同的两个分力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选BC拉头与拉链的接触处呈三角形,拉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如图所示分力的大小大于拉力,且力的方向为横向,所以选项B、C正确,A、D错误。

2.[多选](2016·模拟)如图所示,在夜光风筝比赛现场,某段时间某小赛手和风筝均保持静止状态,此时风筝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30°,风筝的质量为m=1 kg,轻质细线中的力为F T=10 N,该同学的质量为M=29 kg,则以下说确的是(风对风筝的作用力认为与风筝垂直,g取10 m/s2)( )

A.风对风筝的作用力为10 3 N

B.细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C.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人和风筝整体的重力,即300 N

解析:选AB对风筝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将所有的力沿风筝和垂直于风筝进行正交分解,则F T cosθ=mg cos60°,F T sinθ+mg sin60°=F,解得θ=60°,F=10 3 N,绳与风筝成60°,也就是与水平成30°角,A、B正确;将风筝和人视为一个整体,由于受风力向右上方,因此地面对人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人对地面的摩擦力水平向右,C错误;由于绳子对人向上拉,因此人对地面的压力小于人的重量290 N,D错误。

类型二正交分解法

(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一般选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原点,在静力学中,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在坐标轴上有尽量多的力);在动力学中,习惯以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为坐标轴建立坐标系。

(3)方法: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F 1、F 2、F 3…求合力F 时,可把各力沿相互垂直的x 轴、y 轴分解。

x 轴上的合力:F x =F x1+F x2+F x3+… y 轴上的合力:F y =F y1+F y2+F y3+…

合力大小:F =F 2

x +F 2

y

合力方向:与x 轴夹角设为θ,则tan θ=F y

F x

[典题2] [多选](2016·质检)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在推力F 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已知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么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

A .μmg

B .μ(mg +F sin θ)

C .μ(mg -F sin θ)

D .F cos θ

[解析] 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将F 进行正交分解,由于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x 轴和y 轴均受力平衡,即F cos θ =F f ,F N =mg +F sin θ,又由于F f =μF N ,故F f =μ(mg +F sin θ),B 、D 正确。

[答案] BD

3.如图所示,两轻弹簧a 、b 悬挂一小铁球处于平衡状态,a 弹簧与竖直方向成30°角,b 弹簧水平,a 、b 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则a 、b 两弹簧的伸长量x 1与x 2之比为( )

A .

2k 2k 1 B .k 2k 1 C .k 1k 2 D .k 2

2k 1

解析:选A 如图所示,将弹簧a 的弹力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分解,则F T a cos 30°=mg ,F T a sin 30°=F T b ,结合胡克定律可求得a 、b 两弹簧的伸长量之比为2k 2

k 1

,A 正确。

4.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μ<1)。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 ,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 的方向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θ,如图所示,在θ从零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木箱的速度保持不变,则( )

A .F 先减小后增大

B .F 一直增大

C .F 一直减小

D .F 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选A 将拉力F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由平衡条件可得:F cos θ=

F f 、F sin θ+F N =mg 、F f =μF N ,解得:F =

μmg cos θ+μsin θ=μmg

1+μ2

·sin (α+θ)

,其中tan α=1

μ,在θ由零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sin (α+θ)先增大后减小,所以

拉力F 先减小后增大,A 正确。

考点三

绳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

1.“死结”模型的4个特点

(1)“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 (2)“死结”是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

(3)“死结”两侧的绳因结住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 (4)“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 2.“活结”模型的4个特点

(1)“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 (2)“活结”是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

(3)“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

(4)“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

[典题3] 如图甲所示,细绳AD 跨过固定的水平轻杆BC 右端的定滑轮挂住一个质量为M 1的物体,∠ACB =30°;图乙中轻杆HG 一端用铰链固定在竖直墙上,另一端G 通过细绳EG 拉住,EG 与水平方向也成30°,轻杆的G 点用细绳GF 拉住一个质量为M 2的物体,求:

(1)细绳AC 段的力F T AC 与细绳EG 的力F T EG 之比; (2)轻杆BC 对C 端的支持力; (3)轻杆HG 对G 端的支持力。

[解析] 题图甲和乙中的两个物体M 1、M 2都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的条件,首先判断与物体相连的细绳,其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分别取C 点和G 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科学方法的体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教学难点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试管架、铝片、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 五、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新课导入3分钟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你能说 出用哪些化学方法可以鉴别金和铜锌合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鉴 别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 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铁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那么铁能和其 他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吗?其他金属能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吗?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 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 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 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 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培养学生猜 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 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归纳总结

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要点归纳 一、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与某一个力单独作用时的效果相同,则这一个力为那几个力的,那几个力为这一个力的. 2.共点力:几个力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的过程. 4.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的过程,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 2.矢量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的首尾顺次连结起来,第一个矢量的首到第二个矢量的尾的为合矢量. 3.力的分解的两种方法 1)力的效果分解法 ①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②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③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相似等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 ①正交分解方法: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分别求出每个方向上力的代数和. ②利用正交分解法解题的步骤 首先:正确选择直角坐标系,通常选择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其次:正交分解各力,即分别将各力投影在坐标轴上,然后求各力在 x 轴和y 轴上的分力的合力F x 和F y :F x =F 1x +F 2x +F 3x +…,F y =F 1y +F 2y +F 3y +… 再次:求合力的大小F =F x 2+F y 2 ,确定合力的方向与x 轴夹角为 θ=arctan F y F x . 4.将一个力分解的几种情况: ①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唯一解 ②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有唯一解 ③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大小(两分力不平行):当F1+F2F 时有两组解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 设计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使用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2006年4月第2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 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 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 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 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 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 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 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问题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金属具 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镁在空气中燃烧: 铁在氧气中燃烧: 锌和稀硫酸反应: 铁和稀盐酸反应: 问题二: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吗?在什么条 件下能与氧气反应?能体现出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方面 差异吗? 从镁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铁丝必须在纯氧中才 能燃烧;铝、铁、铜等在空气中可能被腐蚀,而金、铂 等长期保存不变质来体会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问题三: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吗?你能从金属 与酸反应的有关事实中体会出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吗? 从能不能制氢气,制氢气时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体 会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比较归纳:复习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下《金属的化学性质》word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白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定,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说明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看、实验等方法猎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适应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摸索、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味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把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的判定。 教学方法 问题情形→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学预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钉、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问]大伙儿观看桌面上的镁条、铝片、铜片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观看]

高中物理知识讲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 【典型例题】 类型一、求合力的取值范围 例1、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 ) A.5 N,7 N,8 N B.5 N,2 N,3 N C.1 N,5 N,10 N D.10 N,10 N,10 N 【答案】C 【解析】分析A?B?C?D各组力中,前两力合力范围分别是:2 N≤F合≤12 N,第三力在其范围之内:3 N≤F合≤7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4 N≤F合≤6 N,第三力不在其合力范围之内;0≤F合≤20 N,第三力在其合力范围之内,故只有C中第三力不在前两力合力范围之内,C中的三力合力不可能为零. 【点评】共点的三个力的合力大小范围分析方法是:这三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最大,最大值等于这三个力大小之和;若这三个力中某一个力处在另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中,则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是零. 举一反三 【变式】一个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它们的大小分别为F1=7 N、F2=8 N、F3=9 N.求它们的合力的取值范围?【答案】0≤F≤24 N 类型二、求合力的大小与方向 例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作用,每个拉力都是20 N,夹角是60°,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本题给出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夹角为60°,所以可以通过作图和计算两种方法计算合力的大小. 解法1(作图法):取5 mm长线段表示5 N,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量得对角线长为35 mm.合力F大小为35 N,合力的方向沿F1、F2夹角的平分线. 解法2(计算法):由于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可用计算法求得合力F,如图乙所示,【点评】力的合成方法有“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解法各有千秋.“作图法”形象直观,一目了然,但不够精确,误差大;“计算法”是先作图,再解三角形,似乎比较麻烦,但计算结果更准确. 【高清课程:力的合成与分解例2】 例3、如左图在正六边形顶点A分别施以F1~F55个共点力,其中F3=10N,A点所受合力为;如图,在A 点依次施以1N~6N,共6个共点力.且相邻两力之间夹角为600,则A点所合力为。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学时难点 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有什么优良性能? 【讲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 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 【讨论】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吗?【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 【设问】那么, 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活动2【活动】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金属铁和镁

【投影】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提问】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应,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应条件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回答】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表面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应,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 【板书】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投影】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 教师启发引导 【回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解释】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提问】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 【回答】用火烧 【提问】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 【讲述】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表面发黑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真金。 【分析与讨论】1.比较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难易程度有 何不同呢?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应,且反应现象越剧烈。 【总结】我们知道了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镁铝、铁铜、金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投影】联系生活,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却不易生锈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设计老师:化学备课组班级:姓名: 【课前预习】: 1、地球上金属元素的存在主要形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课本彩图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思考金属在反应中的作用(氧化剂还是还原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作用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作用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作用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作用______________ 3、上面四幅图基本概括了初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上述性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钠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钠(Na):钠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点的良导体;钠质软,钠的密度是 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钠的熔点是97.81℃,沸点是882.9℃ 向学生展示钠并演示钠的切割: 问题思考:那为什么储存在煤油中? 二、钠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预测单质钠的化学性质: 三、钠的化学性质 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 2.钠与H2O的反应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金属的化学性质专题复习课》学案 一、复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进一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典题引路 1、祥云火炬长72厘米,重985克(官方规定火炬质量不超过1500 克)。在工艺上采用轻薄高品质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 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手感舒适不易滑落。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为可 回收的环保材料。“祥云”火炬制作流程: ①在金属表面上镀一层防酸材料②在防酸材料上刻出“祥云”图案 ③再用稀盐酸对表面进行处理,盐酸能“吃掉”金属 ④除去防酸材料层,金属板上显现出“祥云”图案 (1)制作火炬的金属可选用合金(选填”铝”、“铁”或“银”) 不选其他两种金属的原因是 (2)“祥云”图象在金属材料上显现出来的原理是 。 2、“嫦娥一号”卫星已于2007年10月24日奔赴月球,实现了 中国人千年的梦想,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航天热。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嫦娥一号”的镀金模型出售。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嫦娥一号”卫星模型螺丝所用的黄色金属块是黄铜(铜锌合金,金黄色)而不是真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案、现象和结论。 简述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物理 方法 化学 方法 三、考点链接----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2、与酸反应 3、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4、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活动性:由____到_____ 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____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___,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发生______反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活动性____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_____________中置换出来 四、学以致用 请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铁、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五、实验探究 请根据金属的相关化学性质,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药品,设计实验除去铜屑中的铁屑,看谁设计的方案更多。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应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让学生补做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

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6力的合成与分解课后练习 1.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二斜拉索桥——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 m ,主桥全长845 m ,引桥全长7 500 m ,引桥建得这样长的目的是( ) A .增大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B .减小汽车上桥时的牵引力 C .增大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D .减小汽车的重力平行于引桥桥面向下的分力 2.(多选)如图所示是李强同学设计的一个小实验,他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细绳的另一端系在直杆的A 端,杆的左端顶在掌心上,组成一个“三角支架”.在杆的A 端悬挂不同的重物,并保持静止.通过实验会感受到( ) A .细绳是被拉伸的,杆是被压缩的 B .杆对手掌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杆由 C 指向A C .细绳对手指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沿细绳由B 指向A D .所挂重物质量越大,细绳和杆对手的作用力也越大 3.(2020吉林市第二次调研考)如图所示,小球被轻绳系住静止在光滑斜面上。若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小球受到的重力G ,则G 的两个分力方向分别是图中的 A .1和4 B .3和4 C .2和4 D .3和2 4. (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月考)舰载机保持牵引力F 大小不变在匀速航行的航母上降落时受到阻拦而静止,此时阻拦索夹角θ=120°,空气阻力和甲板阻力不计,则阻拦索承受的张力大小为( ) A .F 2 B .F C .3F D .2F 5. 小明想推动家里的衣橱,但使出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他便想了个妙招,如图所示,用A 、B 两块木板,搭成一个底角较小的人字形架,然后往中央一站,衣橱居然被推动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明根本没有用力去推衣橱 B.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如何小明的力气也没那么大 C.这有可能,A板对衣橱的推力有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D.这有可能,但A板对衣橱的推力不可能大于小明的重力 6.(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图示为春节悬挂灯笼的一种方 式,AB点等高,0为结点,轻绳AO,BO长度相等.绳子对O点的拉力分別为FA、FB.灯笼受到的重力为G,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 A与F B相等 B.F A与F B是一对平衡力 C. .F A与F B的合力大小与轻绳AO、BO间的夹角有关 D. F A与F B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7.(多选)两个共点力F1、F2大小不同,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则() A.F1、F2同时增大一倍,F也增大一倍 B.F1、F2同时增加10 N,F也增加10 N C.F1增加10 N,F2减少10 N,F一定不变 D.若F1、F2中的一个增大,F不一定增大 8.(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拉力F作用下加速往前运动.已知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 cos θ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μmg 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为mg D.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mg-F sin θ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八章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 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学案

专题复习金属的化学性 质导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专题复习十:金属的化学性质 复习目标: 1、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 1.反应条件: (1)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的氢 (2) 酸指盐酸和稀硫酸,不能用浓硫酸,硝酸。 练习1、下列金属跟酸能反应而放出氢气的是() 和稀H2SO4 和稀HCl 和稀HNO3和浓H2SO4 练习2、不能由金属跟稀硫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SO4)3 2. 反应快慢比较: 练习3、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分别与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放出氢气的情况如图所示: 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 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是() 反应结束后一定没有剩余的是() 1、A 2、B 3、C 4、硫酸 二、判断金属跟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反应条件: 1.单质金属要排在盐中金属元素前面 2.反应物之一盐必须是可溶性,即是溶液。 3.K Ca Na除外 练习4、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Cu+2AgCl=2Ag+CuCl2 B、Zn+2AgNO3=Zn(NO3)2+2Ag C、2Na+CuSO4=Cu+Na2SO4 D、2Fe+3CuCl2=2FeCl3+3Cu 练习5、将锌片投入下列盐溶液反应后,使溶液质量减轻的是() A、MgCl2 B、CuCl2 C、Hg(NO3)2 D、Al(NO3)3 三、判断金属跟混合盐溶液反应的次序: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 知识要点: 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关系,知道矢量概念。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能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会计算分力大小。 三. 学习中注意点: (一)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 1. 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另外几个力同时作用于这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原来的一个力就是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分力。 合力是几个力的等效力,是互换的,不是共存的。 2. 共点力: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几个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个点,这样的力叫共点力。 3. 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力的替代,也就是对力进行化简,使力的作用效果明朗化。 现阶段只对共点(共面)力进行合成。

4. 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与分力满足关系是:以分力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以共点顶向另一顶点做对角线,即为合力。这种关系叫平行四边形定则。 5. 力的合成方法:几何作图法,计算法。 6. 多个力的合成先取两个力求合力,再与第三个力求合力,依次进行下去直到与最后一个分力求得的合力就是多个力的合力。 7. 力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凡矢量有大小有方向还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力的分解 1. 力的分解:由一个已知力求分力的过程叫力的分解。 2. 力的分解中分力与合力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 分解一个力时,对分力没有限制,可有无数组分力。 4. 分解力的步骤 (1)根据力作用效果确定分力作用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2)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 (3)根据数学知识计算分力 5. 一个力分解为二个分力的几种情况 (1)已知合力及两分力方向,求分力大小,有唯一定解。 (2)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分力大小方向,有唯一定解。 (3)已知合力及一个分力方向,求另一分力,有无数组解,其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微型课题 基于活动元的实验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同时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本课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三、学情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五单元、第七单元都涉及到金属的反应,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对铁、镁、铜与氧气的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及锌与硫酸的反应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对这些反应的条件、剧烈程度也有了一定了解。这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以此为教学起点,通过分类研究、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2)知道置换反应,能对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判断。 (3)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学以致用,体会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难点:能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六、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七、学法指导 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本流程:猜想与假设→分组实验→观察与检验→分析与归纳→解释与结论 八、课前准备

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第一课时)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Na和Al的物理性质 2、掌握金属(Na、Al等)与O2反应的特点 【学习重点】 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和总结 【预备知识】 1、地球上绝大多数的金属以态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地壳中的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分别为、、、。 2、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有:有金属光泽()、透明()、不透明()、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属于绝缘体()、导热性差()、有良好的延展性()、常温下大多为固体()。 3、金属活动顺序表:。 【思考与交流】 1、分析图3-2的化学反应,并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预测:金属具有共同的化学性质 2、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原子结构看,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在化学反应中易电子,因而表现出性,做剂。 1

【实验】 实验1、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放置观察断面。 现象: 解释: 实验2、如实验1切割绿豆大小的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仔细观察有何变化。 现象: 解释: 【推出结论】 1、钠的物理性质:。 2、钠与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常温下: 加热下: Na2O和Na2O2,更稳定。 【科学探究】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 现象: 解释: 实验2、先用砂纸打磨铝箔后,再加热至熔化。 现象: 解释: 思考:铝是否能燃烧?若能燃烧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2

实验3、加热铜丝 现象: 解释: 【梳理比较】 3、其它常见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Mg + O2 = Al + O2 = Fe + O2 = Na + S = Na + Cl2 = 小结: 【随堂检测】 1、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A、铜 B、铁 C、铝 D、钠 3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8.2《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初步了解Mg、Al、Fe、Cu、Au的活泼性; 2.通过某些金属与酸的反应,初步了解Mg、Zn、Fe、Cu的活泼性; 3.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学习重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金属的活泼性;置换反应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旧知回顾 ⑴金属一般有良好的性、性、性。 ⑵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金属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熔点最高的金属是。 ⑶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熔点,强度和硬度,抗腐蚀性能。 2.情境激趣 “真金不怕火炼”的化学含义是?铁与金比呢? 3.揭题示标 二.自学建架 知识模块——(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9(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建构: ⑴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 + O2—— Al + O2 —— Cu + O2—— Fe + O2 —— ⑵金属的活动性: Mg,Al Fe,Cu Au 3.即学即练 有一著名的收藏家收藏的清末铝制品至今保存十分完好,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该铝制艺术品不易锈蚀的重要原因() A 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 铝不易氧化 C 铝的氧化物易发生还原反应 D 铝易氧化,但铝表面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Ⅱ.个人(小组)疑问 Ⅲ.精讲补架(一) 常见金属中锌、铝都能在常温下在空气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知识模块——(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10活动与探究部分 【学生实验】镁、锌、铁、铜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 2.建构: ⑴完成P10金属与酸反应的相关表格; ⑵通过实验比较Mg、Zn、Fe、Cu的活泼性:; ⑶置换反应定义:。 3.即学即练 一般情况下,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速度越快。为了探究金属Mg、Zn、Fe与酸反应的快慢,某研究 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①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度相同的盐酸溶液 ②分别加入足量的、大小相等的Mg、Zn、Fe立即把三个相同 的气球分别套在各试管口上。实验预测与分析: (1)写出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气球膨胀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填试管编号) (3)该实验表明,实验室一般用锌而不选用镁、铁制取氢气的主要原因是 _。 (4)步骤②是实验获得成功的关键,你认为在操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应该:________ Ⅱ.个人(小组)疑问 Ⅲ.精讲补架(二) 金属与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铝与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三.达标巩固(相对原子质量:Mg—24,Zn—65,Fe—56) 1、甲、乙两同学分别按图A和图B装置 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的做法是: (1)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如果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厌倦。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三、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四、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课后还要因人施教,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学案人教版

第二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学案(第1课时) 我要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 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 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我在学!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写出镁条、铁钉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上述2个反应的特点是什么?这类反应叫做什么反应? 3、写出下列元素或物质的符号 锌铁锡铅汞铂金 硫酸铜硝酸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1:将镁条、锌粒、铁丝、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放入稀盐酸中 ②将锌粒放入稀盐酸中 ③将铁丝放入稀盐酸中 ④将铜片放入稀盐酸中 根据这些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写出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实验2:

现象 金属的活动性大小 ①将铁丝放入硫酸锌溶液中②将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③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吗?方法一、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剧烈程度方法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及剧烈程度方法三、根据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默写出金属活动性顺序: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①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 ②排在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 与酸 反应放出氢气③位置的金属可以把 的金属从他们的 中置换出 来 例题:“黄铜”即铜锌合金,古代称为“俞石”.由于外观酷似黄金,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出售.我们如何辨别其真伪,说说你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可独立展示,可小组为单位集体展示! 四、达标检测(独立完成) 我展示! 我能行!!

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及答案汇编

θ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一.选择题 1. 用手握瓶子,瓶子静止在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手对瓶子的压力恰好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 .手握得越紧,手对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 .手对瓶子的摩擦力必须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2.一物体受绳的拉力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再 做减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 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 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 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4.在机场和海港,常用输送带运送旅客和行李、货物。如图2所示,a 为水平输送带,b 为倾斜输送带。当行李箱随输送带一起匀速运动时,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两个力作用 B . a 、b 两种情形中的行李箱都受到三个力作用 C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两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 D .情形a 中的行李箱受到三个力作用,情形 b 中的行李箱受到四个力作用 5. 如图3所示,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0N ,在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还受到一个方向向左的大小为15N 的拉力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 A. 5 N ,向右 B. 5N ,向左 C. 35 N ,向右 D. 35 N ,向左 6. 如图4所示,在竖直光滑墙上用细线悬挂一重为G 的小球,悬线与竖直方向成角,将重力G 沿细线方向和垂直于墙的方向分解为和,则它们的大 小应为: ( ) A. B. a b 图2 F 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