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消费需求分析

中国人口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有多至少为东部4.9亿人,中部4.2亿人,西部3.6亿人,而东中西部地区面积大小排序恰好倒位依次为108.6万平方公里,158.5万平方公里,和692.7万平方公里。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且日渐显著。

中国城乡人口分布情况

从城乡分布来看,2005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乡村人口为74544万人,占57%。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

中国学生电脑消费市场独有的特征

初级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消费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总量快速扩张到结构明显升级,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

广阔性:中国是人口大国,本土市场很广阔。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2008年期间,数码学习机市场销量年增率不低于30%,目前中国内地中小学生在校人数接近2.5亿,按照5%的数码学习机使用率来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巨变性:电教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蜕变,市场趋于成熟及规范化,经营品牌公司趋于明朗,经销商及消费者选择趋于明确

过渡性:从电子词典到掌上电脑无论是外观功能的“焕然一新”还是市场格局的“彻底洗牌”都足以说明这发生在电子学习产品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的影响与深度。

多层性: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转变,消费市场出现更多层次领域。

复杂性:在“教育经济”的带动下,数码学习成为各大卖场当仁不让的“明星”—火爆的销售,丰厚的利润,引得厂家你挣我夺。在一片片硝烟之中,不尽商机滚滚来。

消费市场三个新特点

首先,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大陆居民消费正处于转型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居民消费将从小康逐步达到富裕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与市场的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人们的支出结构从传统的支出点向新的支出点转变。

第三,层次分化日益显著,个性化消费特点突出。支出取向由满足温饱向追求文化教育、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等方面转变,充满鲜明的个性化。在消费取向上,明显出现多元化趋势,一部份消费者仍遵循传统习惯,以实用耐用为主,讲究节省,属于理性消费;另一部份人则追求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品位。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分析

目前,在中国家庭结构中,独生子女家庭早已是普遍现象,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欲望更是强烈,对子女教育上的投资绝对是毫不含糊,心里高兴不已。只要能帮助学习,只要孩子想要的他们是绝对支持,电子词典,学生电脑等基本上是学生必备品。有材料援引一份调查结果说,目前中国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额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其速为年均20%。银行界反映,居民存款有10%是作为“教育消费”预留的,而用于购房的消费仅占7%。以全国现有2亿名小学生和500万高校生计算,若按中小学生每人每年2000人民币(约420新元),高校生每人每年1万人民币计,则全年教育消费总支出为4500人民币(约945亿新元)设想其中有20%的学生以信贷方式支付费用,每年即为900亿人民币。再加上种类学校的自身建设,教职员工的消费等,教育消费市场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英语潮流为电子类学习产品带来巨大商机

全民教育素养大幅提高,使如今接受英语教育学习者群体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的英语单词和硬性的英语教授方式显然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当下国人学英语难的症结在于模式单一,方法教条,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长期处于以应试英语为目标的畸形状态;而对于上班族来说,懂英语的人也大都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上。因此人们追求高效,实用,个性,易用的英语学习辅助工具的迫切愿望所形成的强大控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便携式电子学习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

中国学习机市场到底有多大?

我们可以用中国的人口及家庭收入数据来估算一下。目前中国约有1.5亿户城镇家庭,其中家里有在校学生的比例为80%,即1.2亿户。在这1.2亿户家庭当中,约60%的比例,即7200万户家庭年收入高于3万元。这些收入中等偏上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是千元以上的高端学习机产品的主要客户群。按每台学习机零售价1,000元计,中国高端数码学习机市场就已经达到了720亿元。

目前市场热卖的电子学习产品品牌

据塞诺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学习机市场前三位依次是好记星、诺亚舟和步步高。以目前中国市场最畅销的品牌“好记星”的E900+为例,其生产成本不过三百元,而零售价居然可以卖到998元。如此之高的毛利率已经吸引了众多厂商竞逐这一新兴市场。他们之中既有原来电子词典和复读机的生产厂商,如好学堂、步步高等,也有PDA厂商如中山名人等,还有从IT领域杀入的联想、TCL等,更有从传统领域进入的厂商,如上海好记星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的团队原来从事儿童保健用品“贝贝佳”的营销和生产,但是正是这一匹没有电子产品经验的黑马成为2005年中国数码学习机市场最大的赢家。而迪宝乐学生电脑,该产品线是是企业利润大线。目前能与企业竞争的主要是易伟达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伟易达学生电脑,中山市新概念有限公司生产的新概念学生同步教学机,天津市华欣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华欣学生电脑。但是上述品牌的产品都没有企业产品功能强大,而价格却相差无几,尤其是伟易达学生电脑所占的市场份额比企业还大,高出一个百分比。

迪宝乐学生电脑在全国的销售情况

迪宝乐学生电脑的目标消费者为学生,但据调查显示购买者大都是家长,外语老师则作为意见领袖影响着学生们使用辅助工具学习外语

1 竞争对手分析

(1)市场份额对比

迪宝乐学生电脑 27% 伟易达学生电脑 28% 好记星 37、4% 步步高学习机13、4%

(2)竞争对手格局分析

企业名称市场战略

迪宝乐学生电脑以本地市场为主,扩大异地市场为辅

伟易达学生电脑创新为主,超越科技

好记星通过市场细分竞争

步步高学习机消费者满意

(3)迪宝乐学生电脑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画图

替代品的威胁程度偏高

随着教育界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人们普遍认识到儿童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不能落后与起跑线上,市场急于呼唤适合儿童用的多种学习工具,就单单迪宝乐学生电脑已不完全适应小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出现了许多能替代学生电脑的众多学习产品,如:步步高学习机、好记星等。好记星除了具有迪宝乐学生电脑的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优点:闪电记忆法、手写功能、双向整句翻译程序、八部正版权威辞典集于一身、“触屏、触笔、模拟键盘”技术、色拉英语、在仿Windows 开放式操作系统平台下,及为方便、快捷:可随意添加或删除资料。四项创新设计:180度旋转机身设计、双喇叭扬声器、双屏切换、支架设计。针对以上好记星的优点和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特点,好记星很有可能替代学生电脑,迎合学生需要。

●购买方议价能力偏高

目前,学生电脑在国外的普及率高达80%以上,国内普及率还不到8%。因此目前市场争夺也日益激烈,各厂商通过各种活动进行促销,迪宝乐学生电脑产品也不例外,应试教育和广大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强烈地支撑着消费者的需求。但是,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消费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投资行为,所以大部分消费者会变得越来越理性,都想购买到物廉价美的商品,特别在迪宝乐学生电脑促销打折时期,消费者数量也就越多,有时面对消费者的讨价还价,为了能更好的卖出产品,赢得消费者心理,降价打折和消费者讨价还价,迪宝乐公司树立薄利多销的理念,更好的发展。

●潜在进入者威胁巨大

学生电脑虽然只是种学习和娱乐的工具,但是品牌的好坏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信息日新月异,淘宝已是当今时代的最热主题,淘宝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交易平台,完全取代中间商的作用。作为潜在进入者的淘宝网,淘宝网学习机支持标准英语原声复读,单词听写,课文播放,智能辅助功能,同步翻译讲解等功能,可以进行互动测验,并且为了能使学生们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还支持mp3播放功能,性能设计很是丰富,相当受家长的欢迎。市场价格1098元的产品,目前在品牌家电网的直销价也仅在780元左右,性价比较高。淘宝网日销售额9、36亿,每秒超过2万元交易,可见淘宝网的发展前景很广,对迪宝乐学生电脑的销售是有威胁的。

●供应方议价能力强

随着我国经济近来的过热增长,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钱变得越来越值钱了。十几年前是供应方们担心原材料及产品无法销售出去,而现在是迪宝乐公司试用多种方法促销。供应方为了保持自己的利润也向迪宝乐提出涨价要求,这就使得迪宝乐的学生电脑能很好销售那就要薄利,实行降价打折的活动。

●行业内竞争强

与迪宝乐竞争的企业有很多,如:伟易达学生电脑,好记星,步步高学生电脑等。其中伟易达学生电脑的竞争者全国市场占28%,其市场价格稍高,消费者信赖度高,销售范围广泛。其产品让中国的学生能感受到科技与先进教育理念为学习带来的乐趣,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培养思考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伟易达学生电脑充分研究中国中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国际化启蒙教育理论。伟易达学生电脑所占市场份额比迪宝乐学生电脑还大高出一个百分比。迪宝乐学生电脑也是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有语文数学英语及其他学习和娱乐内容,知识全面,内容丰富。它们两者之间是种行业内竞争关系,迪宝乐要积极创新开发心

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2 产品对比分析

企业名称市场定位特点

迪宝乐学生电脑高作为学生课外辅助工具,知识全面,内容丰

伟易达学生电脑高双语教学,竞争模式的两大特点

好记星高产品功能齐全,与教学内容同步

步步高学生电脑高产品功能齐全,方便,售后服务可以

3 销售渠道及地区对比

企业名称销售渠道及地区

迪宝乐学生电脑代理商,各大百货商场,电视网络,其销售区域省会及

市场城市

伟易达学生电脑代理商,各大超市,玩具店,其销售区域省会及市场城

好记星电视网络,新华书店,其销售区域省会及市场城市

步步高学生电脑广告,电视,书店,其销售区域省会及市场城市

4迪宝乐学生电脑优势

虽然在很多方面伟易达学生电脑、好记星、步步高,但伟易达学生电脑、步步高、好记星同样也有不如迪宝乐学生电脑的地方。首先,步步高系列娱乐性太强,而学习功能远不如迪宝乐学生电脑,好记星斥资几百万买断了牛津词典在中国的版权,所以步步高只能用朗文了,就我所知,大多数学生买了步步高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玩游戏,这也是步步高吸引学生的最大筹码,而大多数家长并不知情。伟易达学生电脑有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思考能力,而迪宝乐学生电脑彻底打破了益智玩具行业所遵循的外形设计规律,全面体现轻巧,尊贵时尚的特点,良好的售后服务,英语听说读写四结合式教学方案,产品图文声并茂,内容丰富,形象生动,产品集寓教与玩,寓教与乐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积极学习的好习惯,有效解决了学习与玩乐之间的矛盾。

5迪宝乐学生电脑劣势

(1)产品宣传力度不大,不仅在本地区赢得市场,还要赢得其他市区的市场,产品促销渠道不广,没有真正起到影响作用

(2)企业产业链不完善,规模小

(3)产品种类少,投入资金少

(4)缺乏技能技术,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

(5)人员分散限制了营销团队专业能力提升,缺乏经验交换讨论和,无法经验共享创造性高效地解决营销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利于群体

智慧的发挥。

市场战略

学习机经过多年的发展蜕变,市场趋于成熟及规范化,经营品牌公司趋于明朗,经销商及消费者选择趋于明确,这对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件好事,但也有一定的风险,09年点读机市场风起云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也给其带来一定的利润,但2010年伊始行业却整体下滑40%,因为一些企业力图改变点点读机独当一面的局面同时寻求差异化,所以学习机经营品牌公司经营产品力推两极分化,好记星、读书郎、万虹、快易典力推学习电脑,步步高、诺亚舟力推点读机,造成市场引导出现两极分化,鉴于学习电脑点读功能的优越,所以形成学习电脑

成为赢家的局面。

迪宝乐D9学生电脑集八种功能于一身,包括英语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学习,电脑知识,智利训练,音乐世界,古诗学习,学习工具,知识全面,内容丰富,部分教材能够做到复制升级,能有效的提升学习成绩,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市场细分与分析

目前,迪宝乐学生电脑有着前所未有的商机。据保守统计中国有万亿的学生消费市场,而这个市场才蓬勃发展,远远超过成人消费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和增长潜力。对于目前的学生电脑的对象的状况,可以将学习电脑市场细分为:小学生市场,该市场学生刚刚进入正式的学习阶段,不能良好的接受各门功课,且小学阶段是其最不能收心的阶段,俗话说的好“童心未泯”啊。此时拥有一台学习机就显得难能重要了,他可以弥补课堂上孩子分神带来的不足;

初高中生市场,随着学习层次的升高,对孩子的一生有重要的意义,父母也十分的关注。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其中学生人口的数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目前,受中国传统消费文化和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孩子影响约69%的家庭消费。这一代人生长在消费主义的环境,还有中国特别有的“4+2+1”的家庭结构,消费对他们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他们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初高中也是一个人人生重要的,初中考上好的高中也是父母的毕生的愿望,高中考上大学也是父母的重中之重,然而此时的阶段各门功课追求的是全方面的发展,可是农村相对的教学技术比较的匮乏,农村初中生英语词汇教学脱离和汉语学习的文化差异,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死板,无法活用,通过调查分析26.4%学生认为新教材词汇量大,浮现率低,34.8%学生不能识记国际音标,难以读准单词,38.8%无法灵活使用,单靠死记硬背,难以理解和记忆单词,此时迪宝乐公司的学生电脑就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凭着价廉物美的优势,同时也具备了英语学习的功能,采用了与教学同步的方案,能快速的巩固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高对单词的敏感度和考试成绩,不仅如此它还可以提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其气氛,做到劳逸结合,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城市初高中生拥有良好的环境,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给学生优越的教育,随着学习层次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越高,他们所接触的难题也越来越多,有些父母甚至给孩子选名校,请家教,这些只是片面的,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怎

样去学。迪宝乐学生电脑结合了孩子们的实际情况与需求状况,将书本的知识缩小化达到了轻盈方便的效果,同时学生电脑做到将英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品德九门功课全面学,超强功能八合一。

上班族市场,懂英语的人也大都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上,对单词的认识程度也不高,因此人们追求高效,实用,个性,易用的英语学习辅助工具的迫切愿望所形成的强大控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便携式电子学习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此时学生电脑轻盈方便的状况满足了上班族的需求,学生电脑在当中能够有较大的市场。

然而中国根据学习机市场需求特点及需求潜力分析(表一),可将学习机按照地理因素细分为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作为中国人口最密集,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带,是中国经济最发达、资金利用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区。相对来说,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物质文化水平也得提高。学生电脑是市场和需求的产物,华东地区对学生电脑的需求较大,销售量为30550,占总需求量的19%,就总体而言学生电脑在华东所占的比列已经相对较大了,所以学生市场在华东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并持续缓慢的发展。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与中国的经济特区相邻,经济特区的发展带动着华南地区的发展,在此影响力的条件下华南经济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变得越来越雄厚,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学生素质培养也越发的重视,但是学生电脑的销售量仅为23320,占总销售量15%,由此可以看出华南市场还未饱满,会有更多的人需要学生电脑,市场广阔;西南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而言比较的落后点,但这些地区孩子的就学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减少它对学生电脑的需求,反而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会加深他们的好奇,并将它他与自己的需求相结合,因此学生电脑的销售量还是蛮多的;而在华北华中地区,该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良好,市场处于未丰满的状态,还有待开发的趋势。

目标市场分析

就个市场状况而言,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越来越高,市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初高中农村市场,散发出了无比的吸引力,市场广阔,前景良好。

学生市场分析

相对而言,初高中农村市场是一个人员比较广泛的群体,同时压力与挑战并存着,按照表二,农村学生购买学生电脑的目的来分,又可将分为追求流行性的群体市场和追求实用性的群体市场,对于追求其流行性的群体来说,学生电脑只是他们进行互相攀比,进行更好的玩游戏的一种媒介而已,而这种群体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占49.1%,然而对于追求其实用性的群体来讲,有15.2%的学生用来查阅资料,有16.9%的学生用来补习,预习课本知识,学习的同时放松一下不为为良好的选择,有18.6%的同学在学习的同时看电影,听歌,松弛身心的那一瞬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礼品市场分析

礼品市场也具有一定的潜力,该学生电脑为仿真手提电脑设计,打破了益智玩具行业所遵循的外形设计规律,开创了益智玩具行业包装的先河,大胆采用昂贵的板盒和礼贷的组合设计方案,将产品所具备的靓库,尊贵时尚,等内在特性展示出来,是为送礼而精心打造的高档礼品。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礼品市场有可能发展成目标市场之一。

市场定位分析

诺亚舟搜学王系列用降价的方式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好记星用包装促销的策略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同时采用明星的效应来增加产品的价值感,都受到一致的好评。因此迪宝乐凭着其视力环保设计,无限同步升级设计等特点来妥善的定位分析是很重要的

定位于学生而不是上班族的原因

学生情况调查分析表

年份

在校学生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

比重(%)

1991 17.6 1992 18.6 1993 21.4 1994 23.4 1995 24 1996 24.7 1997 25.7 1998 27.3

A 每年学生的就学率在不断的提高,并在稳步的持续发展中。

B 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来说,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台个人电脑,学生电脑的作用基本上不大。

C 为了能兼顾孩子学习的同时又能避免孩子过分的玩乐,学生电脑将其功能展示的淋漓尽致。

定位于学生追求实用性而不是潮流性的原因

A 因为学生市场占全国人数很多,可以妥善的利用学生的资源

B 追求实用性的占51%,目标市场容量广大

C 图表中:追求实用性中各比例看电影,听歌比例相对高点,所以在拥有一台学生电脑在学习的同时,身心的放松也是必要的。

一、 策略总纲:

迪宝乐学生电脑作为市场挑战者进入市场,首先就应该针对步步高、好记星的战略战术提出攻击力强的推广策略,全面挑战市场领导者;竞争中学生电脑的

最大劣势就是个性不鲜明,缺乏品牌效应。因此我们先塑造一个专业、学生信赖并喜欢品牌形象。学生电脑的目标消费者为学生,但据调查显示购买者大都是家长,老师则作为意见领袖影响着学生们使用辅助工具来学习。因此在推广过程中要将学、家长、老师都引导进去,互动展开。以发挥最大的促销、传播效果。

第一阶段:前期宣传

一、广告目标

为了配合迪宝乐学生电脑品牌形象树立和推广的目的,我们采取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介为主,兼顾春节赠送等新媒介宣传来对目标受众广而告之。

1、总体策略:“三架马车拉动,各点配合出击”

通过主要的三大媒介即电视、报纸、广播这“三架马车”来拉动迪宝乐学生电脑的市场,扩大现有消费市场,发挥三大媒介各自的优势,优化媒介组合。然后以网络、销售终端等为辅助,各点同时进行,强化宣传效果,达到传播目的:

●电视:受众接触最广的媒介,选取这一媒介能将迪宝乐学生电脑及其活动介绍

给更多的人,吸引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本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报纸广告:要针对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员,借助其巨大的发行量,影响目标受

众,加深他们对迪宝乐学生电脑的印象。并明确其主要功能:具有英语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学习、电脑知识、智力训练、音乐世界、古诗学习、学习工具8大版块,33项学习内容。

●网络广告:如:淘宝网、阿里巴巴、亿家家来宣传产品。

儿童杂志广告:定期印制以动画图片为主的小画册,分发给小学生以达到宣传目的。

人员推销:针对各小学院校及城市社区,推销人员对教师及各社区人员介绍学生电脑,扩大影响力。

辅助媒体

1、公交、候车亭广告;

2、学生电脑跳舞毯光碟;

3 小学生学习用具上打广告

三、活动促销

通过与各社区及各大超市携手举办学生电脑促销活动,进行产品展示及才艺表演来吸引更多的顾客的眼球。

促销主题为:一切为了孩子。

促销地点: 1 各大城市的大超市、书店

2 各大城市的市区中心

3 各大城市的中小学学校

周围的社区

促销目的:让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促

销活动,使品牌推广跳跃进行,同时通过辅

助促销形式实现热卖。

商业推广活动:

第二阶段:造势

从一月一日开始

气氛营造:拱门、气球、彩旗、横幅、

促销帐篷、布置以外。着重于舞台舞台背景音响(调试)产品展示为主以歌舞表演互动游戏礼品派送为辅调解现场气氛开展现场靚机展销等一系列活动

地方宣传:车辆巡游和人员巡游并行

宣传车辆以当地的干道巡游车身装有宣传语

由形象较好的女性并穿旗袍手拿宣传牌宣传牌上书写“迪宝乐学生电脑欢迎您”沿途发放宣传单在路上巡游期间人员不能走散保持单行走到路口后人员可以散开并开始派发宣传单隔段时间后人再排队开始巡游

第三阶段:以服务为主题优惠为辅佐

从一月一日开始至二月二号结束(如果消费者反应强烈可以继续实施)

销售服务(分为售前售中售后)

售前服务

主要是指免费接送消费者

之前通过广告宣传渐渐将谷歌注意力注意到迪宝乐的活动中春节前在通过广告宣传活动内容以此把活动推向高潮

以打电话预约形式完成通过广告形式向顾客说明预约电话号码一般情况下是提前一天预约次日根据顾客的购买时间到顾客家中接人

由当时片区分店接电话负责人登记顾客姓名电话号码地址及接送时间统一整理接送名单至司机司机负责到顾客家中接人

顾客上车后司机负责给顾客发商品介绍单

售中服务

接待:各个乡镇负责安排至少两名接待员在店门口接待顾客接待人员要统一着装接待员不仅仅在门口微笑鞠躬也要带领顾客到店内学生电脑售卖处的负责人员然后接待员再回到原位

销售人员在接待处接到顾客后要微笑要顾客解说学生电脑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向顾客倒水

售后服务

顾客购物后顾客可自愿选择是自行走还是跟车走顾客选择跟车走后到休息区休息各分店安排一个休息区休息区旁有饮水机一台及当天的或前日的报纸并在现场摆放一台彩电或者DVD并播放精彩电影现场安排一名服务人员负责现场倒水和处理其他事项工作让顾客真正感受到放心服务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并持续稳步下降。. 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比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占比53.4%;男性68652万人,女性64822万人,占比48.6%,全国人口中,0岁至14岁的人占总人口的18.5%;15岁至59岁的人占总人口的69.0%;60岁及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12.5%。死亡率7.08%。;自然增长率5.05%。 由以上数据得出: 1.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2.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人均寿命攀升,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城镇人口规模在迅速扩大。 4.男女比例失调。 5.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和环境仍面临较大的人口压力,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仍在百位之后。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仍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其直接的结果是中国人对风险的处理态度将由自留变为转移,城镇化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加深,导致产生风险的因素增加,从而客观上会刺激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从深层次讲,人们选择男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养老和社保体系很不完善,我国应在未来几年内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完善社保体系。随着多年来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急速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重度老龄化。老年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提高。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而中国的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时间差。庞大的老年人口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妥善解决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任务相当艰巨。 2010040300083 城市规划 朱凤雨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QQ:724814227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2020年编辑)中国人口(t第六次人口普查总数分析)[1]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日前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全国人口普查中,无户籍人员大约13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超生人员,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统计的总人口中,劳动力资源9.2亿人。 过去十年少生5600万人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比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人口素质看,此次普查发现,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这说明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从总数看,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 从人员年龄结构看,按照统计口径,0-14岁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的人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这次人口普查全国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 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马建堂表示,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更快些。 人口普查全国耗资80亿 针对此次人口普查所花的经费,马建堂表示,普查经费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国家发改委安排了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 现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 有关数据公布如下: 地区人口数(人)比重[4](%) 2000年 2010年 全国合计[3] 1339724852 100 100 北京市 19612368 1.09 1.46 天津市 12938224 0.79 0.97 河北省 71854202 5.33 5.36 山西省 35712111 2.60 2.67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人口问题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诸多的文明。人口,就就是聊以自傲的成果之一。中国人口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正就是古往今来栖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说起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更不能忽视人口的发展历程。人口的发展历程可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来说。 首先,从时间上来瞧,纵观数千年来中国人口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人口总量的增长就是中国人口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体现在数据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增长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直至接近6000万。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时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6000万至7000万)上下波动。对于宋时期与明时期的人口总量,有学者认为已经达到或突破了1亿。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时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历经1亿、2亿、3亿,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特别就是清代的康雍乾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竞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量从不足1亿人增加到了4亿多人。相对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前两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人口增长实在就是太快太猛了。第四阶段,从清后期至新中国建立(1850年到1949年),大约100年时间,人口总量在动荡中继续增长。到新中国建立之初,人口已超过5亿4千万。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体现在图象上,即波浪式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也就就是说,中国人口在某个时期增长很快,在另个时期却增长很慢,甚至减少。一般来说,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西汉前期、盛唐时期、清时期等。而在社会动荡时期,人口总量就会减少,乃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如两汉之交、三国时期、明末清初等。这种波浪型的变化,在整体上,形成了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波浪型轨迹;在局部上,则形成了大部分朝代期间人口发展的“单驼峰”或“双驼峰”型轨迹。 而从空间上来瞧,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还有人口分布格局上的变化。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急剧增长,中国人口分布也发生着变化。这就就是最终形成的南重北轻与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远古时期,人们抗御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

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计划生育教育--人口迁移:中国人口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日期:2007-04-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动性不断加强,迁移的流向和机制亦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的宏观流向发生逆转,延续数百年的向北方迁移转换为向东南沿海迁移;城镇化进程加速,向稀疏地区进行开发性迁移转变为向人口稠密区的集聚性迁移,中国正在经历着和平时期最频繁的人口流动。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加入WTO的压力情况下,中国可能发生大规模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大量农村劳动力将脱离传统农业,其中相当部分将以不同形式进入大城市,而城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变化,必将促使中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这样,人口的流动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总之,当代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迅速与经济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和发展研究方面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都是社会活跃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其中,以定居为目的的人口迁移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过程,其研究价值尤为突出。 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性的急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也进行了多项调查。但是迄今为止,有关的研究仍然被统计数据和统计口径等问题所困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不断加强,现有的户籍迁移统计数据却不能反映这一趋势,各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迁移数据,则是反映一个时间截面上的存量指标,它是所有年份迁移累计的结果。迁移年度数据是计算迁移强度、测算整个社会人口流动性活跃程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种探索。 人口迁移是有一定时间和空间界定的人口移动现象,它和临时性的人口流动,特别是旅游、商务、通勤等类型的人口流动有明显差别。国际上一般将人口迁移定义为改变常住地超过半年或一年的人口移动。但目前在公安部门发布的迁移统计中,人口迁移被局限于迁移手续的那部分人口,即"户籍迁移"人口。而其他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事实迁移人口",则和其他类型的流动人口一起全部被称之为"流动人口"或"暂住人口"。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越来越多的没有办理户口迁移的自发性人口迁移排斥在外,从而不能准确反映中国人口迁移的实际情况。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199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均按常住地标准统计人口,按其统计口径,迁移不仅包括办理了户籍迁移手续的人口,也包括那些没有办理户口迁移、但是离开原住地超过一定时限的人口。我们认为,各次普查/调查所采取的迁移统计口径更能反映人口迁移的真实含义,因此采取这一口径。资料是另一个问题。目前全国性的迁移资料,一是由公安部门发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考

历史上,中国人口知多少?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是以中原王朝的统治作为“正统”来讲述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叫中国历史,非中原王朝一般不计入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中,比如匈奴,一个从春秋战国开始,和中原王朝做对了几百年,令中原几个朝代无奈采取以“女人换和平”的强悍民族,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别说最高级别的“本纪”,连个“世家”都没混出来,只争到了一个“列传”这样的最低地位,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和匈奴同样命运的还有突厥、契丹、金国、西夏等等,他们并没有自己的历史,也进入不了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得中原者得天下”说法的由来。无论是北方的“完颜”还是蒙古草原上的“可汗”,你再牛,没拿到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中国历史的三明治里就没有你的份。 所以,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从夏朝开始,由于控制的地域不同,所以很难说清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 在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伴有战争,无数生命死于惨烈的战场,使人口锐减,有时,又由于民族的大融合,使合并后的朝代人口增加,比如元朝,蒙古族灭金夏和大宋,使原来属于三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合并为一个国家,这样,统计原来那个所谓的正统王朝的人口作为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因此,要说清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显然不现实,再加上历史上无论那个朝代,都没有设置像今天“国家统计局”这样叫人怀疑的“权威”机构,全靠民间的努力做人口普查,所以要拿出一个可靠的数据根本不靠谱,因此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变迁永远都是一笔糊涂账。 虽然是一笔糊涂账,但还是有人不辞辛劳的在做这项工作,比如东汉的皇甫谧等。他们的数字虽然不是精确数字,但也不是天方夜谭的瞎编乱造,虽然有出入,但还是比较接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证,夏朝开始时期的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及禹平水土,……是以其时九州岛之地......民口千三百五十五万三千九百二十三人”,就是说打从大禹治水,天下太平以后,大禹的夏朝,人口约1355万,这个数字大概没有计算今天云贵和湘粤闽等当时是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交通和通信的限制,当时的夏王朝管辖范围尚不能到达此地。 商朝没有人口数量的任何记载,所以,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甫谧这样的牛人也无法考证。 后来还有人综合各种资料认为,到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043年,人口数量约为1371万。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人口1184万,这个数字依然不包括上述偏远地区的人口。 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开始到公元前684年的周庄王时期,在约1400年的时间里,虽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的数量还是比较稳定的,大致在1200万到1300万左右, 未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出现,这些数字绝对不是准确数字,是大是小不敢乱下结论,但肯定符合当时的国情,是可以信赖的。 到公元前221年,超级牛人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合并七国为大秦帝国,有人认为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约在1500-1800万之间。这大概是经过 统一战争洗礼后的数字,而且按照秦国的统治地域,这个数字应该包括上述大部分偏远地区的民众了,因为这时,秦国的统治区域已经到达南海广大地区。 和夏商周相比,秦朝控制的地域要广阔的多,所以人口数量多几百万也在情理之中,我推测,这个数字的增加应该是因为地域的增加所致,而并非人口出生率增加的结果。 根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到西汉汉昭帝元始二年,公元前85年,“民户千二百二十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论我国人口现状以及未来态势 摘要: 人口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的举足轻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问题之一,人口发展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制度的改革实施。举目全球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最为突出严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在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怎样有效面对与解决:人口密集、人均资源少、人口质量低、人口结构复杂、人口分布不合理等由于特殊历史背景,特色经济环境造成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考虑。就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人口发展的诸多弊端影响来谈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措施是学者专家们不朽话题。 关键词: 人口现状影响发展措施发展方向发展趋势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一)人口基数大 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22%以上,也就是说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而世界上的国家好几百个。目前,我国人口比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1亿。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还有印度、苏联、印尼、巴西、日本,我国人口比这6国之和还多,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过其它人口大国。 (二)增长速度快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了,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了,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七十年代由解放前的28‰降到了36~38‰,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人口寿命的延长,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8岁到70岁。但是人口出生率却持续在高水平上,这就是造成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2年的33年里,人口由5亿4千万增加到10亿800多万,比解放前人口增长率高了7倍多,1982年—2002年增加了3亿。(三)年龄结构轻 我国人口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0%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潜在着强的生育后备军。五十年代同一年龄的妈妈只有四、五百万,而现在,同一年龄的妈妈将有1千2百万以上,未来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 (四)农村人口比例大 我国13亿多人口中,大约有10亿人口在农村,而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城市,所以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城市高。另外,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城市更轻,意味着未来农村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会高于城市,这就告诉我们,大力控制农村人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人口发展的近期目标的关键。 (五)分布不均衡 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例如西北地区的13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0%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7% 我国人口现状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是摆在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的一次极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名官兵同时也肩负着这项光荣而伟大的责任。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 (一)人口总量的发展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最新秘密数据: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2012年中国真正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 1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马建堂: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出生人口16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10‰,比上年提高0.1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6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5‰,比上年提高0.0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16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395万人,女性人口6600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比上年末下降0.0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比上年末下降0.08。 从年龄构成看,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2714万人,占总人口的9.4%,比上年末提高0.27个百分点;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我建议媒体朋友们关注这个数据。去年中国15-59岁或者15岁以上不满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首次下降,比重继续下降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减少了345万人。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口711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3万人;乡村人口64222万人,减少1434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2.57%,比上年末提高1.30个百分点。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7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78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7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71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8万人。 今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发布会公布2012年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2年劳动人口的总量2012年是9.37亿,减少了345万,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相当长时期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要高度重视这个事情。 马建堂称,感觉跟朋友们发布这么一堆数据,就担心一些很有价值的数据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你说是不是我对人口下降这个问题有忧虑,我也不否认。计划生育政策,我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来说,不一定很合适说,但是我还是想说一些自己的想法。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对人口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很了不起的进步。我们用了30年左右时间,人口增长模式就到了一个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少生了一两亿人,对推动我们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的人口问题与发展 【摘要】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口问题始终是一个关键且不容忽视的问题,任何问题涉及到人都会变得十分敏感,所以在处理关于人的问题上总是争议不断。生物伦理学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而人口问题则自然成为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所有的生物伦理问题包括器官移植、转基因、克隆、人体实验等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只有让人得到基本有利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谈经济发展、医疗发展、科技发展等相关问题。人口与环境的和平共存可持续发展及人口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警示我们:人口应当被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数量,不能因为贪图国家国力及经济发展而不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共处。我们应当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处理人口问题。就中国而言,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资源不足这些基本问题都应该结合处理让中国人口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关键词】人口;资源;发展;和谐 目前,不少人士提出请国家放宽已经施行多年且取得不菲效果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国民目光重聚人口问题。要谈人口问题,首先要聚焦目前我过的人口现状。 一、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至2007年7月,世界人口已达66亿,我国人口达13亿,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人口的1/5,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1人为中国人。我国的人口数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日本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1.9倍,超过非洲、拉丁美洲两大洲人口的总和。 二、新增人口多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每天净增人口3.5万人,每分钟约有30人出生。 三、农村人口多。目前,我国大陆城镇人口为5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45.68%;农村人口8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55.32%。 四、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的分布不平衡。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预计到2050年将上升到28%以上,年增长率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6倍。而且,我国人口95%以上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其中,深圳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000人以上,上海为2657人,北京为823人。而在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西藏每平方公里为2.1人,青海为7.2人,新疆为12人。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倍。 五、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男女性别比达119.92,一些省份超过13 0,严重超过自然比值104,也超过规定的预警线107。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男性将比女性多出3500万——4000万左右,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据,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将有几千万男子无适龄婚配对象而打光棍。 根据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中国目前仍处于人口众多的阶段。主张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基本是担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发展迟缓和其他个人因素。但我认为,中国目前没有放宽政策的需要。首先,中国人口数量目前仍然十分庞大,但资源储量及利用前景却不容乐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