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6.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持有的文化。

7.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8.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9.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容易相互认识和彼此了解,能够相互关爱,生活在其中感觉轻松、自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以内群体为中心。1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11.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2. 家庭是指人们基于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亲属关系。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

13. 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强迫的条件下,受到他人态度及行为表现的刺激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仿照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使之与他人相似或相同。

1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社会科学。

15. 所谓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6. 文化丛是指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群。

17.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地域之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18. 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19.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20. 文化堕距指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21. 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法官、学者、教授、艺术家等。

22.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23.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24. 所谓工作群体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是在一定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其成员是经常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关系的社会基本群体。在我国,工作群体是大的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如工厂企业的班(组),教学单位的室(组),科研单位的课题组等。

25.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26. 反文化是与现存主流文化抵制和对抗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亚文化。

27. 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28.所谓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C

3. ABCD

4. ACD

5.ABD

6.ABD

7.BCD

8.ABCD

9. ACD 10.ABCD 11.ABCD 12.AC 13.ABC 14. BCD 15. AD 16. ABCD 17. ABC 18. ABCD 19. BC 20. BCD 21. ACD 22. ABD 23. ABCD 24. ABCD 25. ABCD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对。

2.错。改正: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3.错。改正:初级群体又可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指的是一个人从一些直接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密切的社会关系。

4.错。改正:政策体系不属于社会运行的经济条件。

5.对

6.错。改正:偶婚家庭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一形式是从群婚到个体婚的过度形式。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期结合组成,所生子女属母方所有。

7. 错。改正: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体的集合,也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8. 对。

9. 错。改正:文化是指人类在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0. 对。

11. 错。改正: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会通过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这个

12. 错。

改正: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3. 对。

14. 对。

15. 错。改正:文化特质是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

16. 错。改正: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17. 错.改正: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称为角色失败。而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18. 错。改正:集合行为的特征是,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19. 对。

20.对.

21. 对。

22. 错。改正:这种现象应该是:继续社会化。

四、简答题

1.答:

第一,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为社会运行供给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

第二,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第三,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它是指社会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照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第四,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它是指达到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这一目的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第五,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它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2.答:

第一,社会强制性。在人的一生中,社会总是以各种方式来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

第二,主观能动性。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引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

第三,终身持续性。个体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四,相互性。主体在作用于受体的过程中,受体也可能作用于主体,两者形成互动,相互融合。

3. 答:

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指的是一个人在一些直接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密切的社会关系。人们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群体称为社会初级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亲属、邻里等。复杂组织中也存在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如学校的“哥们群体”、军队中战友群体、还有工厂中的工友群体等。

4. 答:

第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指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的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历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第二,文化丛。文化丛是指一组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群。因为文化特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与其他特质密切联系。

第三,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互有关联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

5. 答:

人类社会发挥的作用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合的功能。整合也称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第二,交流的功能。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等交流工具,个体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同时,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互动空间。而规范的制定更有助于人类互动合理地进行。

第三,导向的功能。社会拥有一整套行为规范,规定和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行动,

并通过人与人关系的调整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包括法律等强制手段与道德、舆论等非强制手段;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进行。

第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个体生命是短暂的,而社会则是长久的。人类社会一经形成,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体制就会通过社会得到积累和发展。

6. 答: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变化由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由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其中家庭的演变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是没有近亲限制的低级婚姻形式,在内部按年龄划分婚姻,即年龄相近的青壮年兄弟姐妹可以相互通婚。

第二,普那路亚家庭。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是人类家庭历史上第二种家庭形式。

第三,对偶婚家庭。它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这一形式是从群婚到个体婚的过渡形式。

第四,父权制家庭。它是偶婚制家庭与一夫一妻制家庭的过渡环节。在这种家庭里,父权至上,一个丈夫可以拥有很多妻子。

第五,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财富的增加和按父系继承财产的要求。

7. 答: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种积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日益增强。

第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作用不断更新和传递。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文化影响社会主体的自身素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或该民族的民众素质产生影响。

8. 答:

第一,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第二,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第三,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第四,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9. 答:

第一,在行为产生的原因上,组织行为主要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性事件;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

第二,在行为方式上,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是一种有组织有规范的行为;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

第三,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集合行为是通过情感互动刺激产生的。

第四,从持续时间上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0.答:

第一,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某一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预期社会化。

第三,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

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第四,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第五,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11. 答:

第一,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第二,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及反文化。

第三,根据文化的性质,可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2. 答:

第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区别,这也是是区别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标志。

第二,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价值观念等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而且向人们提供行为规范控制其社会活动。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

第三,文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社会作为一个大系统要想良性运行,必须要使各个要素、各个群体间功能协调一致。而要素与群体间联系的纽带主要是文化,以文化为中心,为人们提供了社会团结的根据,给社会人以归属感。

第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文化性,文化使人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人脱离了文化,也就脱离了社会。

13.答: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社会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根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指社会成员为了满足某种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群体内部规章制度结合成合法的、正规的社会群体。

第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第三,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可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所谓内群体,也叫

“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所谓外群体,也叫“他群体”,是泛指内群体之外的一切其他“别人”的群体。

第四,根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可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所属群体是指群体成员所在的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

第五,根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来划分,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三种。血缘群体是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业缘群体是基于成员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14.答

第一,环境条件。环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很容易把刺激、信息、情绪等传播开来,从而产生一致的集合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也就无法产生。因此,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场所往往成为突发性集合行为发生的场所。

第二,价值规范的丧失。价值规范是指导人们在具体环境中行动的标准,一旦价值规范遭到破坏,人们就面临无法选择、不知所措的境地。

第三,结构性压力。结构性压力是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社会成员在结构性压力下很容易接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或暗示,因此极易诱发集合行为。

第四,社会控制能力。集合行为是否产生还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社会控制如果十分强大有力,就可以阻止集合行为的发生;如果软弱无力,或者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因此,为防止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社会应该加强社会控制力度,在一定范围内减少破坏性集合行为的发生。

五、论述题

1.答:

(1)社会化就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2)家庭是最早、最直接、最持久的社会化场所;学校是对人进行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社会机构,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机构,其宗旨是供青少年获得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门技能和价值观念。

(3)代差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困境之一,是指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4)家长和教师反对中学生“早恋”,原因便是两代人在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2.答:

(1)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文化具有重要的功能:文化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规范;文化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3)“八荣八耻”作为一种主文化,对社会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4)“八荣八耻”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整合的基础。

3.答:

(1)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流行是指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很广,极为盛行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崇尚的生活模式。

(2)流行具有双重的功能。对于积极的功能要加以倡导(表达感情),对于消极的功能要设法降低(攀比心理)。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同化是指不同的文化单位相互融合成为一个同质的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会通过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环境,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同化。同化是社会调整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步骤,是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和个人融化为同一文化单位或主体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2. 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3.社区工作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的社会组织整合社区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塑造居民社区归宿感和共同意识,加强社区参与、培育互助与自治精神,增强社区成员凝聚力,确立新型和谐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4.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5.农村社区是指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关系的共同体。

6.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7.宗教制度是指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

8.社会疏导是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已经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引导和排解。

9.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文化转变的过程。

10.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11.社会调节是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

12. 社会制度是一定生产生活方式下,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社会关系及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并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它规定了每个特定角色的权利、义务及行为模式。

13. 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14. 军事制度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15. 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如产业结构、所有

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等等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人们社会地位的流动。

16. 代内流动也叫一生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17.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

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

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和。

18. 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

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19. 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它不一定影响到大多数社会成员

的生产和生活,也不一定对社会的发展构成障碍;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贯穿于社会发展的整

个过程并普遍存在于社会发展中的对大部分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或者破坏的社会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

2.BCD

3.ABD

4.ABD

5.ABC

6.BD

7.ABCD

8. ABCD

9. ACD 10.ABD 11.BCD 12. BCD 13. ABCD 14. ABCD 15. ABC 16. BCD 17. ABD18.ABCD 19.ABCD 20. ABCD 21.ABCD 22.ABCD 23. ABD 24. ABCD 25. ABCD

三、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1.错。改正:暗示能否成功与受暗示者的接受暗示的能力有决定性关系。

2.对。

3.错。改正:1887年,腾尼斯编著《社区与社会》一书,并在该书中探讨古代社区群落和

现代社会的分别。

4.错。改正:社会流动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1927年所著的《社会流动》一书中

首先提出的。

5.错。改正: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追求的一面,指的是社会过控。

6. 错。改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7. 对。

8. 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9. 错。改正:派生社会制是属于依照对个人的影响划分出来的社会制度。

10.错。改正: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将街道办事处规定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1.错。改正: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12.错。改正:米尔斯从秩序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五种基本需求为切入点,概括出了当代社会的五种制度性秩序。

13.错。改正: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管是父母为教育子女,还是国家法律对人们的要求,都是一种强制的互动行为。

14.错。改正: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15. 对

16. 对

17. 对

18. 错。改正:社区的类型包括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城乡社区。

19. 错。改正:从国家和社会角度看,社会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

20. 错。改正:社会保障可以分为四类: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21.对.

22. 错.改正:人民调解制度属于社会保障手段中的社会疏导

23. 错.改正: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持续性的特征

24. 错.改正:社会分层的依据是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分配。

25. 对。

26. 对。

27. 错。改正:群体性不是制度化的特征。

28. 错. 改正:在社会问题成因中,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制度问题、价值观念问题属于社会原因,精神病人问题不属于社会原因。

四、简答题

1.答:

第一,突发性。这是指对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间、地点、方式以及程序等情况,通常始料不及,即使预料到也难以准确把握,对于事件的起因、规模、变化、发展趋势、影响深度和广度等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

第二,复杂性。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总是呈现一果多因、相互关联、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原因相当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台风、暴风雪等;有人为因素造成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如政治事件、军事事件、重大交通事件、恐怖事件等;还有自然和人为共同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等。

第三,破坏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突发公共事件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标志。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公共事件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经济、政治上的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都会影响社会稳定,危及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第四,持续性。突发公共事件不会像它突然来临那样突然消失,突发公共事件一旦爆发,总会持续一段过程,即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五个阶段。

第五,机遇性。突发公共事件的机遇性是指尽管有些突发公共事件难以避免,但是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孕育着机遇。例如,2003年的SARS并不只是从负面对我国社会产生影响,我们可以借此对现行的公共政策进行检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快研究对付SARS 的方法与措施,以及培养公民意识、改善政府形象、改革政治体制等。这样,SARS的流行就变成了我们改进诸方面工作、推进体制改革的一种机遇。

2.答:

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暗示行为。暗示就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意见、态度或生活方式通过语言及其他象征符号以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在无批评非对抗的条件下传递给他人,使他人迅速接受这一信息,进而产生相应行为的过程。

第二,模仿行为。模仿是指在没有外界强迫的条件下,受到他人态度及行为表现的刺激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的仿照他人的态度及行为,使之与他人相似或相同。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映方面看则是模仿。

第三,竞争是指不同的人或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这一目标可能是名誉、权利或者财富。例如,比赛场上运动员对于冠军的渴望,单位中同事之间对于领导职位的追求,产品经销商对于销售市场的争夺等都是竞争。

第四,冲突是不同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满足自身利益,相互打压、斗争、破坏以至于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第五,强制行为。强制是一种力量对另外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在互动的过程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意愿行事,因此,强制的一方在力量上要强于另一方。在强制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力量可以是物质上的,如武器、警察、军队等。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批评、处分、舆论等。第六,合作行为。合作是指不同个人或群体之间互相配合,以此来达到

各自或共同目的的社会互动方式。当人们无法解决外部压力或难以达到目标时,都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任何人都难以单独生产某种完整的产品,因此合作便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

3. 答:

当前我国城市的主要社会阶层有:第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第二,经理人员阶层。

第三,私营企业主阶层。第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第五,办事人员阶层。第六,个体工商户阶层。第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第八,产业工人阶层。第九,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4. 答:

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功能:

第一,稳定功能。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会出现利益受损者乃至失去生活保障的人群,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一方面,社会保障通过物质帮助及其他的服务保证人们的生存权利,另一方面,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了人们的收入缩小,有效的防止了矛盾激化,维护着社会良好的秩序及稳定。

第二,调节功能。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总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各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都是如此。社会保障资金一部分来源于高收入人群,而受益者是低收入人群,通过转移性支付,使各群体间的收入得到大致平衡,缩小社会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导致的非公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调解。

第三,政治功能。社会保障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保证社会安定团结和有序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政治功能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更多的是用于维护现有制度,为政党的利益服务,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是全民所有制,社会保障也就是体现了这种所有权,保障了人民主人翁地位,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的利益。

第四,经济功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促进消费行为。人们往往在消费和储蓄之间举棋不定,当社会保障健全时,人们的生、老、病、死都有一定的保障,即使在收入一定时,仍可以大胆的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相反,当社会保障不健全时,人们更多的是将收入储蓄起来。二是平衡社会需求。当经济处于高涨时,社会保障支出就相应的减少,增加了基金与积累,也就减少了个人的收入量,防止了经济膨胀,抑制经济过热,保持经济平衡发展。

5.答;

第一,秩序性。这是制度化维护秩序功能的外化,制度化的过程是使群体和组织

的制度不断完备、不断规范、达成统一的过程,在维护社会运行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表现出了秩序性特征。

第二,控制性。这是制度化控制功能的体现,当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无章可循,不符合组织规范和目标时,制度化变化强制性地促进规范的内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对社会起控制作用。

第三,凝聚性。这是制度化强化组织功能的要求。人们在制度化的内化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接受组织目标、服从组织规范,制度化能将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甚至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第四,保守性。这是制度化过程的负面表现。随着制度化过程的不断发展,组织的制度化程度逐渐趋高,制度化程度越高,其成员特别是领导者越趋向于维护已有的组织机构和自己已有的地位、权利,忽视组织效能的发挥,并影响目标的实现,便显出其保守性的一面。

6.答:

第一,地域特征。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及特点。处在不同的位置及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社区的类型。中国把特大城市界定为100万人以上,大城市是50万—100万,中等城市是20万—50万,小城市是20万以下。

城市功能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一座城市坐落在何处,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也体现这个城市的地域特征。比如,旅游城市一般拥有名山大川、人文建筑、农家小院、距市中心较近、交通食宿便利等条件。

第二,人口特征。与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小等特征不同的是,城市社区人口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大,密度高,人口质量高,流动性大,异质性强等特点。

第三,组织结构特征。包括社群和组织两部分,这是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特征。城市社区文化是集综合性、复杂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

7.答:

第一,多样性。表现在模式的多样性,项目结构多样性和水平结构多样性。

第二,强制性。通过国家立法对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各方权利和义务等予以确定。

第三,公平性。表现在保障对象的公平性和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第四,福利性。表现在社会保障以非营利为主、国家或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大量的福

利性服务、社会保障中的个人负担较轻,国家提供较多的福利项目。

8.答:

第一,社会控制可以通过重建社会公平,平衡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控制通过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重建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形成公平的社会环境,从而平衡人们的社会心理。

第二,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的新平衡。良好的社会控制体系有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修正他们的社会运行轨道,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第三,社会控制可以通过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强化道德控制机制,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

第四,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扬弃世俗的文化消费及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方面通过加强政策法令,严肃政纪法纪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社会舆论、教育示范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破除陈规陋习,提倡移风易俗,促进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形成新习惯、新风尚。

第五,社会控制可以通过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保持社会的积极稳定。适度的社会控制,既保证了社会成员有相当的活动空间,又有效地规范了社会越轨行为,是社会控制的最佳状态,有利于积极稳定局面的形成。

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控制也具有负功能,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社会控制所维护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当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有了发展,原有的社会控制体系就会对人们的创新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起阻碍作用,进而会阻碍社会进步。

第二,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社会控制总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利益的手段。如果统治者社会控制的出发点只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引发社会矛盾,严重的可能酿成社会冲突,危及社会的稳定。

第三,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如果将社会控制仅仅理解为对人们社会行为的严格约束,把社会稳定作为社会控制的唯一的终极的目标,那么这样的社会控制就会不利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9.答:

第一,社会保障功能。社区社会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以社区为主体和载体,通过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筹集和机会的把握,在社区成员享受国家法定保障和单位保障后,其生活仍有困难时提供的一种保障。

第二,社会服务功能。社区社会服务,也叫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帮助和政策的指导下,以居民的需求为中心,由社区及介入社区的组织团体及志愿者提供的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

第三,社会控制与社会稳定功能。社区稳定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稳定。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市社区,影响社区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既有显因素,也有隐因素。保持社会稳定就是说社会控制是适度的,社会秩序是良好的。

10. 答:

社会分层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它是由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归类,指出自己所属阶层的方法。

第二,声誉法。是指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向他们询问,他们认为其他人属于什么阶层?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分层标准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第三,客观法。客观法是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由于收入、住房条件、受教育水平等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测量就可以比较符合实际地将社会成员进行分层。

11. 答:

我国的社会学者大多接受按照社会性质和作用范围来划分社会制度的类型,即认为社会制度分为:

第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社会意识等上层建筑。

第二,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是以维护人类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为主要目的,是对社会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第三,生育制度。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仅表现为物质资料的不断生产与再生产,还表现为人口的不断繁衍、家庭的不断绵延、种族的不断更替。

第四,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综合。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阶级性、历史性、时代性、连续性、民族性的特征。

第五,教育、科学制度。从概念外延上讲,教育科学制度包含在广义的文化制度之中。从制度功能上讲,教育制度旨在满足传授文化知识与树立价值观念的需要。

第六,宗教制度。宗教制度是指人类有组织的信仰及相应的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人们慑于未知的超自然力量,幻想摆脱现世的痛苦,以求达到自我平衡与精神安慰而形成的文化结构或行为模式。

第七,军事制度。军事制度一般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它为了满足国家或政治集团对外防御的需要而设立。主要包括军事领导、武装力量、军队组织体制及人事管理、行政管理、技术保障、后勤保障、国防教育、战争动员等制度。

第八,福利保障制度。社会的福利保障制度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或社会捐助,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基本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人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12.答:

第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仅为3%,1900年是13%,1980年是41%,2000年达到了50%。城市人口的增长远快于世界人口增长。同时,城市数量和规模也不断扩大,世界10万人以上的城市1900年仅为38座,1950年是484座,1970年是844座。

第二,大城市发展更快,形成一些城市密集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以更高的速度发展,这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生活条件、服务设施、就业部门、交通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密切相关。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些城镇密集区,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巨大城市带、伦敦城市带等。

第三,世界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70%,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0%左右。城市化根据经济、人口、社会等不同因素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初级城市化、中等城市化和高度城市化第四,出现了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增加、城市社会问题出现、城市用地需求增加,加上郊区有城市化的意愿,导致一些城市在郊区建立卫生城、开发区等,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13. 答;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一般将失业区分为:

(1)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3)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4) 周期性失业,指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5) 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14. 答:

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利设施及相关的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针对少数的穷人和在身体与精神层面需要给予照顾的人提供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比如,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慢性疾病者和失去生活来源的穷人等。包括未成年人福利、劳动者福利、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社会津贴、社会服务、职工福利;生活福利、医疗卫生福利、文体娱乐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

第四,社会优抚。社会优抚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和通过政府行为,对那些对社会有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___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___。 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需要____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8.社会需要是人们的___社会关系____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_需要层次论_______。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1.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关键环节。 12.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13.___社会关系____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_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工作安定”属于( B )需要。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4.“镜中自我”是( B )提出来的。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5.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最新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社会学概论作业至作业标准答案

社会学概论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4.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 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5.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7.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8.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 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

A.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9.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 A.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10.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 组角色叫做( )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C. 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可以称为社会群体的是() A.交通事故围观的人群 B.火车上的乘客 C.青少年 D.学校 2.提出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 A.芝加哥学派 B.社会进化论学派 C.华盛顿学派 D.哈佛大学学派 3.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在一起生活组成的家庭 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4.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奉献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交换关系

国开《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题库汇总

答案+我名字 社会保障具有多重功能,其中包括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秩序等功能。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艾兹奥尼将社会组织分成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性组织等三类。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业缘群体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群体形式之一。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主要的互动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这种交往是暂时性的。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不是一种社会规。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6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关于社会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多样性 B. 综合性 C. 复杂性 D. 变动性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7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根据越轨行为的特征,越轨行为分为正向越轨和负向越轨行为。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8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解释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的理论是() A. 失理论 B. 手段-目标论 C. 亚文化群体论 D. 标签论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9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是()。 A. 社会分化 B. 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 C. 垂直分化 D. 水平分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0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我们称为()。 A. 特殊社会化 B. 重新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题目11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家长制会极促进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 选择一项: 对 错 题目12 正确 获得4.00分中的4.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主不应把人看作被动的,而应该努力启发人的积极性。 选择一项: 对 错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作业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有机体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种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2、社会进化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3、结构功能理论 状态和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4、交换理论 是指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5、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6、基本社会化 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二、简答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社会变革的需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一些思想家强烈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是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在17-18世纪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的同时,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这种研究的兴起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其次,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出经验和资料,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2、简述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理性发展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赫伯特、斯宾塞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Array上交时间: 收缴人:班主任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社会学? 2.群学 3.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他翻译的斯宾塞的社会学也叫做。 4.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他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5.社会学按其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6.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定义社会的? 8.社会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9.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1.什么是社会需要? 2.本能 3.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论,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4.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而产生的。 5.最早提出本能是人的内在能力理论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在年。 6.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7.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8.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是什么? 9.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交往 1.什么是社会交往? 2.如何解释“镜中自我”? 3.人际关系 4.社会关系 5.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把人的自我意识划分成三个阶段:、、。 6.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通常包括与。 7.人际关系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和。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 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10.引起集体行为的原因是哪些? 11.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1.什么人的社会化? 2.环境 3.什么是内化? 4.什么是角色的确定? 5.皮亚杰学派把儿童的思维发展概括为四个阶段:、、和。 6.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和。 7.人是社会化生物基础包括、、和。 8.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9.什么是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记分作业一

一、单选题 1、“亲密与孤独”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主要是指()时期的特征。 A.婴儿 B.学龄 C.青年 D.中年 2、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A.鲁思·本尼迪克特 B.塞缪尔·亨廷顿 C.玛格丽特·米德 D.博厄斯 3、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4、社会学正式出现于()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5、“镜中我”这一概念是由()提出的。

A.G·米德 B.C·库利 C.布鲁默 D.戈夫曼 6、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8、文化往往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主要是指文化的() A.象征性 B.复合性 C.传递性 D.变迁性 9、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大同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10、“性善论”是由()提出的。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11、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2、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中,最重要、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 A.家庭 B.同辈群体 C.学校 D.大众传媒 13、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 A.文化的冲突 B.文化相对论

C.文化的融合 D.文化暴力 14、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是() A.鲁思·本尼迪克特 B.塞缪尔·亨廷顿 C.玛格丽特·米德 D.博厄斯 15、下列不属于亚文化的是() A.自然主义者 B.哥特人 C.计算机黑客 D.一夫一妻制 16、《自杀论》的作者是()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17、个人开始直接、全面的学习和承担成人责任和权利通常发生在()。 A.儿童时期 B.青少年时期 C.青年时期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社会学概论习题及解答 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 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有整体性、综合性、广泛性、就用性、多样性、开放性、阶级性、敏感性、国度性、宏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2、简述社会学研究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 首先,社会学这门学科还比较年轻,资料的积聚和理论的概括都未达到成熟阶段。各国大都在从事“本土社会学”的研究。因此,社会学家在解决社会学研究什么的问题时,不得不受其影响,产生各种“独特”的意见。再次,社会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各派社会学家往往只能涉猎其中某些领域,如此各种意见表达各异,甚至有很大的分歧。最后,由于学科的深化,学者们的认识发生变化,会不断地对前人的研究加以修正,也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表述。 3、简述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社会学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但二者又不是对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学起着指导作用,它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上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而社会学的积极发展及其科学研究成果,将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源泉。 4、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所提供的科学的社会知识,实际上是现代国家的公共常识,社会学的教育功能主要有: (1)了解自己。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该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2)职业准备。社会学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或职业选择的社会知识和性能。 (3)日常决策。社会学观点和知识能够帮助人们对所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和机遇,作出比较合理的决定,使个人在事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4)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从社会整体角度观察问题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树立整体观念,把变革中的世界的脉搏,保持清醒的头脑。 5、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有哪些?各自的社会学思想是什么? (1)孔德,其思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认为必需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三阶段法则;科学层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斯宾塞:其主要理论有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涂尔干:他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并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求。并注重功能分析。 (4)韦伯:他主张解释性社会学,合理性是其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并提出了理想类型和科层制。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6、韦伯的“理想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1)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 (2)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它具有使自己离开现实而又以此起到认识现实的作用。 7、论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有分析地借鉴西方社会学合理的范畴、概念、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开展社会研究,为中国革命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学校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平时作业一 一、填空题(10分) 1、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 2、是人的行为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3、库利的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4、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6、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的影响。 7、竟争和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区的两个重要概念。 8、是社会分化的一个最重要形式。 9、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制,社会学中称为。 10、社会舆论有,自下而上两种形成方式。 11、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失调。 1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 的问题。 13、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 14、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衍提出说。 二、选择题 1、“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 C. 归属的需要 D. 自尊的需要 2、以下那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擦背 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3、“社会”一词源于()。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4、文化是指()。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作业总

A. B. C. D. A. B. C. D. 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 A. B. C. D. 4、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A.

B. C. D. 5、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 A. B. C. D. 6、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 A. B. C. D.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A. B. C. D.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B.

C. D. 9、把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是根据( A. B. C. D. 、根据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A. B. C. D. 11、严格限制农村农业户口居民迁入城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在( A.1951 B.1954 C.1956 D.1958 12、为社区这一概念加上地域含义的学者是( A. B. C.

D. 13、霍桑实验提出了( A. B. C. D. 14、有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这为( A. B. C. D. 15、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A. B. C. D. 16、社会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 A. B. C. D.

A. B. C. D. 18、社会制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 A. B. C. D. 19、截止到 A.28.9% B.41.8% C.52.3% D.70.6% 20、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 A. B. C. D. 21、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华中师大《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及答案 (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2、社会结构 3、文化 4、个人社会化 5、代沟 6、社会角色 7、社会规范 8、社会群体 9、社会不平等10、社区发展11、社会行为12、集合行为 13、拟剧论14、社会调查方法15、社会变迁16、社会制度17、越轨18、本原的社会制度19、城市化20、“二元”社会结构 21、文化堕距22、霍桑实验23、再社会化24、镜中我理论 25、社会组织26、参照群体 二、概念辨析 1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4阶级与阶层 5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6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7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8竞争与合作 9冲突与顺应

10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1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12外在社会控制与内在社会控制 13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 14主文化与亚文化 15基本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16先赋社会角色与自致社会角色 17、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18、刚性结构与弹性结构 19、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 20、规范真空与控制失灵 三、简答 1.文化的内部构造包括哪些内容? 2.文化的一般特性是什么? 3.文化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4.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5. 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6. 简述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7.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技术主要有哪些?8.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9. 简述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0、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四、论述 1.试阐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2.试阐述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3.结合我国情况论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4.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越轨。 5.试阐述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社会需要:是在人自身的生理、心里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3、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4、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二、简答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2、简述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需要是人的行为动力; 2.需要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3.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劳动、人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相铺相成,推动者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上的需要; 2.安全上的需要; 3.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传授生活技能 2.教导社会规范 3.指点生活目标 4.提供角色人选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群体: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3、城市化:我们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4、人文区位学:是借用生物进化论原理,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学说。 二、简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