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什么是周长》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级年上册第五单元第

一节内容《什么是周长》。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

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

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教材通过描一描、认一认、说一说、量一量、数一

数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单位之间的简单

换算,知道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摸一摸”、“判一判”、“描一描”等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

认知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理解周长。

2)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探索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3)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并理解周长,掌握周长测量的方法。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操作法是我在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区感知事物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让学生准备软尺,彩笔、直

尺等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我创设了三只小蚂蚁绕树叶跑一圈的情境,并让学生当裁判,通过三只小蚂蚁的不同跑法来理解一周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绕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并由此引入新课。

2、认识理解周长

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理解了树叶周长,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

生举一反三,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进一步感知身边事物的周长。而

这一活动也只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预设,我在教学中加入了微课,让学生通过微课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

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判一判”、“描一描”的活动,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至此,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周长的概念。

3、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

理解了周长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我先让学生思考数学书周长的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测量,进进而计算出周长。接下来,联系生活,让学生帮

忙量老师的腰围。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边为直线的图形和边

为曲线的图形周长测量方法。

4、巩固练习

此环节旨在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活化。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价值。

5、课堂小结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

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6、板书设计

最后,我再来说一说我的板书:

什么是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逻辑美。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

以上教学环节,向学生充分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既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

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