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随着国际间地区间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现代性和传统性、全球化和本土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文化则是贯穿两大主题的核心要素。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各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尊重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彰显我国文化自信,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动力源泉。

一、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是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少研究者认为,文化不仅是能够满足个体需求的工具,而且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民族文化自个体出生起就对其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进行熏陶,深深印刻在个体深层意识中,并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进而决定个体发展。认同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经过辨别和取舍,从心理和行为上将自身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

定客体的过程。认同的媒介一般包括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国家制度、民族文化、职业、身份等。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过程,体现了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意识、态度、情感及行为,以及对本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心理承诺等。简言之,对民族文化认同就是个体认识到自己属于该民族文化群体,并且意识到成为该民族文化群体中的成员给自己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既包括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文化群体中基本的价值取向,既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也是文化群体的粘合剂。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

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个体层面看,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对其心理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与个体在异文化背景中的文化适应、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缺少民族文化认同的个体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及社会化程度发展。从群体层面看,民族文化认同是衡量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与长远发展。正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指出的:“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国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以建国之基,当发端于心理。”也就是

说,国家的建立是基于国民之心,人心才是立国的根本;国家要巩固,也要用人心做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是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要引导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笔者在此仅针对我国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谈几点思考:

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一位大学生都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强化教育引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养成,高校要定期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大学生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教育、精神文明创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