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文章标题: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研究与对策

【摘要】文章主要对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煤炭工业找出其主要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煤炭工业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06)02-0175-05

可持续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矛盾推动或制约。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系统运动的过程,在这一矛盾系统中,同样存在一种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矛盾,制定并实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中的矛盾概述

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研究可持

续发展问题,同样需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由多种矛盾推动,实质上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矛盾系统运动过程,在这一矛盾系统中,既存在一般矛盾,也存在居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其主要矛盾应该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按照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的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就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一,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尽管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料,但是,这些物质资料不会主动或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通过改造客体的生产劳动以及其他物质活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人口因素。人是社会物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个要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又是物质资料的消费者,没有人就形不成物质生产,形不成人类社会,也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同时,人口数量与质量、人口再生产的梯度与分布密度、劳动生产能力等对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没有人口的适度增长,人口过少,劳动力不足会阻碍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剩同样会阻碍经济发展。因为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为人口的绝对数量的增减规定了具体的限度,整个地球和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对于生物、人口的负荷都

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生物和人口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同时,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规定着人口容量的最大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人口就会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在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中,必须寻求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之间的统一或相对平衡,坚持“适度人口”和“最优人口”的理念,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实行调节和控制,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调整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地区分布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或质量,这样,才有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第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也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首先,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前提。马克思曾根据自然资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提供生活资料的天然资源,如肥沃的土壤、大量鸟兽和鱼类等,另一类是提供生产资料的天然资源,如金属、煤炭、石油、树木、建筑用石、水力、风力、太阳能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们是天然的“衣食仓库”和“工具武器仓库”,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直接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和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整个自然环境作为劳动的场所、加工自然资源的基地和各种生产资料原料的来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自然环境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例如,没有江河湖泊和海洋,就不能发展渔业和航运业;没有一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就难于发展农业;没有草原,就无法大规模地发展牧业等。其次,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其中积极作用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起着积极推动作

用。例如,以劳动生产力为核心的经

[1] [2] 济活动,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主体(人)遵循“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有目的、有计划的物质生产劳动,自然界必然发生变化,变为“人化自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在不断改变自己周围环境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例如,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修建密集的灌溉水网,使许多不毛之地变成了肥沃

的田野;通过选择、培育和传播有益的动植物品种,使整个陆地上的动植物的生态结构和分布发生了变化;矿藏的不断开发,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的建立和扩大,公路、铁路、航运等交通网络的形成和频繁使用等,对于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以及大气的成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现代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世世代代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和“第二自然界”,它的面貌已非原始的自然环境可比,并且,这个环境还在由人们继续创造和不断改变着,离开人的活动,特别是社会生产劳动,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环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不仅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也具有巨大作用。自然环境诸因素在何种意义或何种水平上影响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价值。例如,在地球上早就存在着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原子能、太阳能、潮汐力等资源,但当时都似乎是与社会生产无关的东西,只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逐步变成人类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才显示出其重要价值。经济发展对

自然环境造成消极作用表现为: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从而使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直接影响经济、社会以及人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求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既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个“硬道理”,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又要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提高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自然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

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要坚持“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二、可持续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分析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如人口持续增长、素质低下、结构失调、就业困难、贫富分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的凸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或主

要矛盾。

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相比,在清朝时期便“提前起飞”。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世界人口由1750年的7.7亿增加到1850年12亿,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48。中国人口1741年是1.4341亿,到1840年增加到4.1281亿,其增长速度达到1.07。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口增长速度达到2.05,高出“乾隆盛世”前后近1倍,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人口达到10亿。虽然中央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具有“滚雪球”效应,2003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2.92亿。前些时期,美国人口咨询局公布了对世界主要人口大国未来50年人口增长状况的预测,结果表明:在进入21世纪后20至30年中,中国将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多既是我国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又是我国的劣势。其一,由于人口众多,使号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变成了“资源小国”。从总体上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品种和门类几乎应有尽有,是世界少数“资源大国”之一。由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突出,使中国变成“资源小国”。其二,由于人口多,使“山河秀丽,风光无限”的中国变成了污染严重、植被破坏、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突出的国家。人口增多必然带来粮食以及其他消费品的增加,而这些消费品的增加,又必然带来毁林、毁草(破坏草地)、破坏植被、污染环境等行动。其三,人口多,不仅使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而且也给中国的教育、劳动就业、解决贫困问题带来极大压力,导致我国教

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多、社会稳定问题突出等,直接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中国的资源、环境同样存在严重问题。中华民族本来是比较注重保护环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注重遵从生态节律、重视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就有孔子“戈不射宿”的主张。但是,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战争出现,自然环境在不同时期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虽然对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并于1982年设立了国家环保局。但是,由于中国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由来已久,积累的问题较多,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采用的是粗放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即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增长方式,其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被严重破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小、水平低、物耗高、污染大”的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一些地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办厂办矿,往往是有条件上,没条件的凑合起来也要上。一口大锅,几只木桶,就可能办一个化工厂;垒个土窑甚至就地挖个土坑就成了炼焦厂。有些人发家致富甚至到了“要钱不要命”的程度,不管什么环境,更不管人的健康,土法炼焦,土法炼硫,甚至土法炼砒霜,百无禁忌。如此等等,造成了污染遍地开花。

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据国家环保局《2003年中国的生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