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0-01-04

叔本华和尼采,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重要代表,他们都把意志作为世界的本原,但意志的本质是什么,两人的看法不尽一致,并由此得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从本体论和人生观两个方面分析叔本华和尼采哲学的差异,并力求从社会背景、理论根据和生活经历这三个方面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本体论上的差异———从生存意志到强

力意志

(一)世界本体论上从两分法到一元论的转变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者,虽然我们能从他们的学说中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他们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即在对世界本体论理解上由两分法转化为一元论。

1.叔本华关于意志和现象关系的看法

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界一直把世界分为现象和本质(自在之物),叔本华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一思想,他受康德的影响最为明显(明确地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意志主义的思想先驱康德认为,人们借助于感性形式(时间、空间)和知性形式(原因、结果、必然、

偶然等)所能认识的只是事物的现象,而认识构成现象的物自体却不是人的认识所能做到的,只有意志才能把握。他们在得出“现象从属于本体,认识从属于意志”的结论之后,自然而然地把意志放在了优于纯粹

理性的地位。

叔本华认为不论是经过何种方式(感性或理性方式)得来的东西,都是意志的产物,是

“为意志生长出来的”。[1]

从这一点出发,叔本华确认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本

质,重在知道事物“将要如何”、“努力要如何”,至于现在怎么样及它们为什么这样存在都不重要。他否认事物的规律或者“天意”是规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说法,认为从“努力成为”和“将要成为”转变成“现存事物”,是每件事物自己表现、自己实现、自己决定的过程。于是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成了自在之物的代名词,“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2]

在把意志等同于自在之物后,叔本华又是如何来论证他的“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呢?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在之物(意志)的产物,在这种由自在之物演化到具体现象的途径上,他的学说类似于黑格尔理念的“外化”、“异化”。叔本华认为意志客体化而显现为现象,需要经过:其一,意志客体化为理念;其二,在理念的基础上,意志在进一步客体化为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正是这些具体事物才构成了我们所能够观察到的现象世界。叔本华断言,意志客体化为现象世界,只有在认识者的感知和认识活动的参与下,才能显现它的真实面目,体现他的真实意义。在主体认识下,它就成为主体的表象,这就是叔本华意志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思想。

我们不难看出,叔本华在世界观的看法上。延续着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岳崇国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311121)

[摘

要]叔本华和尼采同为19世纪著名的意志主义者,他们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同是对生活持悲观的

态度,但他们在摆脱痛苦的途径上却不同,叔本华采取的是否定生命,而尼采则是对生命的肯定,这样就出现了生存意志和强力意志、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差异。

[关键词]生存意志;强力意志;悲观主义;乐观主义[中图分类号]B516.41,B5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0)01-0116-04

The Philosophical Comparison between Schopenhauer and Nietzchean

YUE Chong-guo

Abstract: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were the 19th century renowned Pantheism.There was a clear mark of the times in their philosophical thought.They lived with the pessimistic attitude,but they got rid of the painful in different ways.Schopenhauer adopt the way of denying the life,oppositely Nietzsche was the affirmation of life,so there has given rise to the survival of strong will and determination,optimism and pessimism differences.

Key words:survival will;force will;pessimism;optimism

116

··

西方哲学界把世界分为现象和自在之物(在他这里改为意志)的二分法的传统,它对世界观本体论的论述还不够彻底(至少在意志主义的伟大继承者尼采那里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尼采对它做了修改,并使意志主义本体论的二分法向世界一元论的方向前进。

2.尼采对意志和现象关系的看法

尼采大胆摒弃了历代哲学界前辈关于世界二分法的传统,特别是他不同意叔本华关于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分法,指出世界是“一元”的,并称之为“现象世界”。并把这“一元”的“现象世界”规定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在他的眼中,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现象与本质之分。因此,他也就根本不同意叔本华意志客体化为客观世界的这一说法。他认为,作为本质,并不是存在于千万个现象之后亘古不变的东西,而总是寻求某种方式、样式显示着自己的东西,但这种方式、样式也正是本质自身;现象也不是事物表面、易变的东西,不是某种内在东西的外在表现,而是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的东西了,自己就是一切,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决定一切。这样,在尼采这里,就取消了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界一贯坚持的现象和本质之分。尼采就把这种不加以区分现象和本质的关于世界本体学说的一元论称为意志——

—强力意志。

叔本华和尼采对意志和个别事物的理解也不相同。叔本华认为同一的意志将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每一个具体事物之中,此时,如何区分每一个在世界上存在的千差万别的事物呢?他认为:“由于这个同一的意志在不同事物的显现程度不同。而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事物,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的意志。”而尼采则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个别事物也是强力意志,个别事物的强力意志只是作为整体世界强力意志的一部分而存在。

到这里我们看到,叔本华认为现存的现象世界决定于人的意志,他把现象世界看成是“主体、客体两个方面”[3]组成的。在我们看来,既然把客体看成主体的表象、产物,这就已经是片面夸大了主体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了,但是叔本华却把主客体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既不过分夸大客体也不过度地贬低主体。他只是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前提下把主体的作用降到了最低点,致使人的意志对事物的作用几乎消失不见。虽然叔本华是西方哲学意志论的开创者,并对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做出了许多的批判,但我们从以上的论述中也不难看出,他认为意志对人生存于其中的现象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作为他的后继者,尼采认为“自在的事实是没有的,而首先必须植入一种意义,才能造成事实”。[4]“自在的

事实”要成为“事实”,首先必须得到人类赋予给它存在的意义,他甚至更加彻底地把“原因”、

“结果”、“主体”、“客体”等我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着的东西,说成是一种“阐述”,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事实。而真正存在的是意志(后来他把这种意志发展成为强力意志)。他在对现象世界的认识问题上,是完全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本质、规律、事物间的普遍联系都只是强力意志的解释和阐述。叔本华尽管在它的意志论体系中提及到意志对现象的作用,但这远远不及尼采哲学体系中所认为的意志对现象界的作用明显。

(二)由生存意志到强力意志的转变

叔本华和尼采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都认为表象世界就是意志的客体化,承认世界的本体论意义。但尼采的强力意志比起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更具有它独到的一面。

1.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在上文说到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时,提到我们以认识主体的地位存在时,就会发现世界就是我们所观察、所碰到的东西,

“世界就是我的表象”。没有认识主体也就无所谓世界的存在;但当我们以认识客体存在时,我们是如何存在的呢?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在这时意志完全脱离了人本身成为第一性的、形而上的东西。周围的表象世界归根结底不过就是意志的客体化,意志的作用造就了现象界的多彩纷呈。

那么叔本华所说的意志到底是什么呢?它是怎么存在的呢?他从表象世界的活动中、从自然界(包括有机物、无机物)、从人类自己生长发育中,看到的一种奋斗不懈、百折不挠、不可遏制的欲望冲动,它的本质特点就是求生存,即延续生命,所以他就把这种生命冲动称为“生存意志”。生存意志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却表现在占有时空的个体中,既表现于盲目的自然力中,也表现于人的自觉行为中,总之,意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生存意志决定的。

2.尼采的强力意志

尼采认为,同那些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哲学相比较,同那些虚伪的乐观主义相比较,叔本华的本体论和悲剧人生才是真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率先对生存意志本体论的揭示和对人生悲剧画面的揭示。但是尼采却不同意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认为不能用否定生命的办法来摆脱悲剧人生,而是要张扬生命,超越人生的悲剧性,这也就是他的“强力意志论”。

强力意志即“贪得无厌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权力”[5]。尼采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但是,他不同意把意志仅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117

··

仅看成是盲目地求生存,在他看来,生存意志是低级的,而生活不仅意味着自我保存,更意味着自我增长、改善、超越。如果把生存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无所作为,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作意志的本质,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总之,尼采认为,人生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

总的看来,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突出了求生存、求满足,而尼采的权力意志是求强力、求自我超越。一方面,尼采的强力意志应该是建立在生存意志基础之上的,因为没有生存又怎么能够谈得上生命的自我超越呢?但另一方面,尼采的强力意志又高于生存意志,有提倡自强精神的一面,正因为如此,鲁迅等许多中国进步作家十分推崇尼采,纷纷介绍尼采,正是要发扬尼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改革当时国人懦弱猥琐的国民性——

—阿Q精神。

二、人生观的差异:从悲观主义到乐观主义

(一)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叔本华在痛苦的人生哲学面前采用的是对生命的否定。他认为,痛苦是生命意志的必然产物,那么,要解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存意志,这种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欣赏艺术:在对艺术进行欣赏时,主体很容易进入忘我的境界,也就使生命主体的主观性自觉地丧失在艺术活动中,在忘我的欣赏活动中也就摆脱了痛苦的折磨,但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解脱。按照叔本华说法,艺术只是痛苦人生的“清净剂”,但却不能达到去垢的效果。其二,禁欲和死亡:要彻底地摆脱痛苦的人生,就必须通过禁欲乃至死亡的方式来彻底地摧毁生命意志,因为只要生命的存在,就意味生存意志的存在,只要生存意志存在就会以某种方式在现实中制造出痛苦的人生。他认为禁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放弃性欲、甘于忍受痛苦和绝食而死。自愿放弃性欲就是对生命意志的首先否定,也是告别痛苦的第一步。要达到彻底的否定生命,就要自觉的绝食而亡,这种死亡不同于普通的自杀,他是一种主动放弃生存意志的选择。

(二)尼采的乐观主义人生哲学

尼采不同意叔本华所说的那种追求具体的欲望,通过欲望的满足得到短暂的幸福,认为人追求的应该是个人强力意志的增长,并在此过程中享受幸福。他同意人生是苦的,但并不认为痛苦的人生是完全消极的。痛苦不能完全作为快乐的对立物,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作为快乐的源泉,他把痛苦以动力的形式解释给大家,因为痛苦能刺激人产生强有力的方式来摆脱它,这种方式也就是说是强力意志。因此他认为:人不但不能反对痛苦,而且应该欣然接受。由此可见,尼采的权力意志下的悲剧精神其实是对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一个发展,一个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的迈进。

综上所述,叔本华和尼采同在人生观方面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但是他们在具体的面对痛苦的方法或者说是摆脱痛苦的途径上,他们的不同表现却相当明显。尼采从痛苦的人生中体会到权力的快乐,并把痛苦看成是一种刺激人前进的动力,实现由悲观主义向乐观主义的转变。

三、叔本华和尼采思想差异的原因

(一)社会背景不同

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19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是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叔本华和尼采分别生活在这两个时期,他们的哲学深受时代的影响。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强力意志是不同时期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德国资产阶级利益、愿望、要求在思想上的反映。

19世纪20年代,英、法两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地发展。但德国却仍然是一个尚未统一的封建联邦,德国资产阶级就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运用意志的作用来冲破封建专制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实现国家的统一,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封建主义的强大和各邦的割据状态,使德国资产阶级不可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因此他们对前途缺乏信心,消极厌世,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即想革命又软弱无力的状况,正是叔本华宣扬意志自由却又得出悲观主义结论这种矛盾哲学的社会背景。尤其是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德国国内一片消沉,情绪低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工人运动的高涨更使他们惶惶不安、惊恐万状。叔本华的哲学由于迎合了资产阶级的这种精神状态,从而为德国资产阶级所接受,这也就是为什么叔本华的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却整整沉寂了30多年,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原因。

尼采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叔本华截然不同。在19世纪下半叶,德国资产阶级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经过几次战争特别是普法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在统一政权的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但是这时候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资产阶

创新·2010年第1期118

··

级即要求改变与他们不相称的国际地位,在他们的参与下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尼采哲学正好适应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这一欲望。尼采不同意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它只能加速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毁灭。因此,应该用积极行动的哲学即他的乐观主义、超人哲学来代替悲观主义。所以,尼采哲学不同于学院派哲学,带有强烈的政治性,是直接为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德国政治服务,并预示了20世纪初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二)理论根据不同

叔本华把人的本质规定为意志之后,就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写照:一方面,人作为多种生理欲望和千百种需要的结合体,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和需要的实现。有需要意味着没能得到,得不到就意味着痛苦,由需要到需要的实现也意味着痛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接着便会出现,一连串的需要欲望构成了整个痛苦的人生)。在由需要转化为满足的过程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挫折就意味着痛苦。欲望的满足可以让人得到暂时的幸福,但正是这种暂时的满足让人顿时失去了生活的动力,这又让人觉得痛苦无聊。另一方面,人作为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在满足欲望需要的过程中,为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舒心而产生了理智,正是理智的出现和意志产生了矛盾,即要为生活得更好,理智就要求某些非理性的欲望为理智让路,这种对意志的克制是一种痛苦。最后,社会不可能是一个人的社会,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理想,那么肯定会在愿望的实现过程中会与其他人产生矛盾,每个人就都会只考虑满足自己的愿望,在“人对人就像狼一样”的社会中,整个人生怎么会幸福,除了痛苦还能得到什么?人生痛苦的悲观主义思想就这样产生了。

与叔本华不同,尼采把人生说成是强力意志的产物,追求欲望的满足和欲望满足后的幸福不能作为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目标应该是在主体在追求强力增长过程中所体会的幸福与快乐。于是,尼采反对叔本华把痛苦作为快乐的对立物,而是主张把痛苦作为追求人生幸福、追求强力的一种动力。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痛苦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尼采把强力意志规定为人的本质,把不断地追求强力及权利的不断实现和扩大作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同时他肯定了痛苦在强力扩张中的作用,应该正视痛苦,欣然接受痛苦。他认为,在充满痛苦的人生面前,只有自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放出来,自己要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信心,他不否认孤独、痛苦的人生,但是他却能把这种痛苦和孤独作为一种快乐来体验。这样,尼采就把悲观主义发展成为乐观主义。

(三)生活经历不同

叔本华从小孤僻,喜怒无常,并带有点神经质,与人与世格格不入,同自己的母亲也相处不好。他惟独对自己十分自负,自认为是天才,但让他满意的哲学观点却长期没有受到别人重视。在柏林大学任教时,他自负地把时间和黑格尔的安排在同一时段,结果是黑格尔课堂学生节节爆满,而他的学生却从没有超过三个,在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对抗中,他受到了冷漠。自负的性格和长期的被人冷漠,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无聊和痛苦。在这长期的无聊和痛苦之中产生了属于整个时代的哲学思想。

尼采有着他独特的成长经历,父亲早逝,他自己从小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一生尝尽了病痛的折磨,时刻生活在死亡的边缘。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让他时刻感到时间的急迫和生命的宝贵,他经常说,一个病人没有权利做悲观主义者,他要用自己的心血为人们喷射出最后一滴优质油。更让尼采受不了的是世人的冷漠和讥讽,孤僻、忧郁、崇尚独立的他,极力反对出现在他以前的哲学家,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打破传统哲学演变的秩序。这一切让尼采觉得要摆脱痛苦的人生,只有靠自己的创造,靠自己对自己的超越。失落、孤独、痛苦和终生病痛的折磨也没有压垮这位哲学巨人,相反他却在痛苦的人生面前奋起抗争,最终摆脱了命运的限制,成为了“哲学超人”。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0.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17.

[3]王晋生.论尼采对叔本华意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1999,(6).

[4]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1.

[5]尼采.查斯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137.

[责任编校:张少宁]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比较研究

119

··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开辟了诗画哲学的先河,是一位反理性主义者。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有四种哲学理论,分别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哲学,和重估价值。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流,而“日神”精神是对“酒神”精神的驾驭。 强力意志是一种价值尺度,被译为:追求强大的意志。 而超人哲学思想是我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重点。 什么是超人?什么是超人哲学?在这里所谓的超人并不是科幻影片中的超人,而是一种思想理念。 超人是世界的意义,让我的意志说,超人将成为世界的意义。 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 以上两句话都出自于尼采。尼采认为:没有强烈意志的人叫“末人”,而求强求大的人称为“超人”。

在超人哲学中,“超人”含义是作为生物进化的顶点,其次拥有强力意志,具有自由性,能够经得起苦难。 在超人哲学中,尼采强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中可以感受到“上帝”是用以约束人们的内心,限制自由(指思想和身体的自由)是奴隶道德的体现。“上帝已死,超人的诞生”表现出人们不断的超越传统道德失效。而且,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如: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但尼采的思想中体现出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打败上帝,“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挑战了西方传统价值观,让人超越了神。 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超人哲学论述中,我的感受是尼采鼓励人们变得更加的强大,并且人在本性上是不平等的。要超越自己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它不代表独裁统治,种族主义。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斯特拉与众人的对话,“我教你们超人。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你们要做这大潮中的落潮,宁可回到动物那里去,也不愿意超越人类?……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亵渎上帝曾经是最大的亵渎,可是上帝死了这些亵渎者也

尼采的超人哲学论文

尼采的超人哲学 在谈尼采的“超人学说”之前,不得不先说一下尼采这个人,有人说他是疯子,确实,他疯了,但更多的是因为伤病和不被认可。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是能与马克思并列的现代西方大哲学家。他杀了上帝,但他不是恶魔,正如他所说的“我是最后的哲学家,我是最后的人,痛苦即是知识,只有最深地体验了痛苦的人,才能悲悼致命的真理。”而“超人哲学”正是他最为着名的学说之一。 在说“超人哲学”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尼采所说的“超人”是何物,所谓“超人”,即是超越人类。“超人”指的是未来的新物种,未来的统治集团,不是现存的或历史上的伟大超凡的人物。“超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物种,一个集团。“超人”形象的根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权力意志的狄奥尼修斯精神,是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老爷道德”的集中体现。“超人”是人类的目标,现代人的权力意志的发扬只是达到“超人”手段。这就是尼采的“超人”的主要含义。 尼采在精神层面上无疑是强大的,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人是动物与超人之间过渡的一条绳索,人走过绳索即是超人,或者坠入深渊归于毁灭,然则毁灭令人可敬,退回即是可耻。因而,只有“超人”才是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和目标,这也是为什么说“上帝已死”,因为只有“超人”在未来才符合上帝的标准,强大,坚忍,立于无数人之上。 超人是一种至上的道德理想,超人本身就是真理与道德的化身,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和占有者;他们为人类立法,他们的意志,言论就是法律;他们的道德标准就是“我能做”,而不存在“我应当做”的东西。他们有着极强的权利欲,自由、自足、却又自私。从这里看似乎“超人”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完人”,他更符合“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则,这也是在当时不被人们认同的原因。 在尼采看来,“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肯定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的酒神精神,将人生的痛苦当作一种审美现象进行观照,以正视人生的悲剧性为前提,以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为目标,与强力意志交合在一切达到了尼采生命欢娱与创造的顶点,即是超人。同样是在《查拉图斯拉特如是说中》尼采讲道:还从来不曾有过一个超人。我看过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的裸体:--他们彼此还太相象。真的,我发现连最伟大的人也---太人性了。由此可以看出,超人并非是指实体性的人,而是在他想象中的一种具有强大创造力与破坏力,充满着酒神精神、有着健全生命本能的创造者。事实上,“超人”只是一个“形象”不存在於任何地方。虽然是一个形象,但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超越,因此“超人哲学”有其正面的意义。 尼采生前就抱怨说,“超人”这个词“几乎到处被完全无头脑地误解,恰恰被等同于查拉图斯拉特所全然否定了的那些评价,以为是一种理想的典型,一种高等的人类,一种半圣哲半天才的人……别的博学的苯牛,又因为这个词而揣想我是达尔文主义者,甚至在我的学说里发现有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大骗字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一种我怀着恶意所藐视的英雄崇拜。”尼采是反对英雄崇拜的,正如超人哲学中所表达那样,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强者,任何英雄崇拜都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尼采超人哲学之评析

尼采超人哲学之评析 ——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看“超人” 摘要:尼采庞杂的思想体系中,“超人哲学”无疑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尼采的一句名言为切入点,研究尼采超人学说的形成,及超人学说的内涵定义。然后具体分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图斯特拉这个“超人”形象,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最后探讨尼采“超人学说”的现实意义。 “人类是一根绳索,连接着动物和超人——一根绳索悬挂于深渊之上。”——尼采 在尼采看来,人是一座桥梁、一种过渡,而非目的。尼采认为一切物种都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人也必然进化到超人。超人高于人犹如人高于动物,人只是超人与动物之间的一条过渡的绳索。人或者走过这条绳索成为超人,或者掉下深渊摔死归于毁灭,或者留在此岸退回动物界,成为超人是光荣的,掉下深渊摔死是可敬的,退回动物界是可耻的。超人与现代人类的差别甚至比现代人与猿类的差别还要大。“超人”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宇宙的真正精华。 上帝死了,人获得了新生。这新生的人是“超人”,是“自由”,是生命的喷发,是自我的肯定和超越。超人就是尼采心目中新的上帝。 在那个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尼采在追寻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 “超人”的出现,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英雄道德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人格。在尼采看来,正如必须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以挽救人类道德的堕落一样,也必须呼唤出一种“超人”来挽救人类自身可悲的退化。“超人”是人类能够而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是英雄道德的载体和人类发展的目标。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 那么,接下来这个问题就呼之欲出了。什么是超人? 其实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个问题在一开始查拉图斯特拉就给出了一定的交代:“让我来教你们关于超人。人是要被克服的东西。为了克服人类你们都做了些什么?至今为止,所有的存在都创造了超越自己的东西:难道你们要做这大潮流中的退潮吗,难道你们不要超越人类而是返回到动物吗?” 超人的核心在于克服自我并创造出超越自身的东西。尼采的“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 尼采所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不过,尼采并没有把超人看作是绝对的,他所说的超人和与超人相对的“末人”,“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超人既能自我超越,又能超越别人。 我印象最深的是查拉图斯特拉在对民众说完超人后,发生的一段插曲。这时查拉图斯特拉的行为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走软索者被竞争对手超过后惊慌失措竟从绳索上掉了下来,恐怕活不成了。当临死前踏软索者悲伤地说自己要下地狱时,查拉图斯特拉非常清楚地告诉他世界上没有地狱。踏软索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

尼采哲学思想内涵浅析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一、叔本华及尼采 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他自杀了。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

空之中,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但同时,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 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而缺乏理性能力的人则是个缺乏善的人,也就是罪恶的人。在此,理性与本能被对立起来,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尼采的超人学说

“超人”学说是尼采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形成于尼采思想成熟阶段的初期,集中地体现在尼采的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查》)当中。本文拟依据尼采在该书中的论述,就尼采“超人”的含义、超人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地位及其评价谈一点看法。 一 《查》书一开头,尼采假托的古代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以下简称查拉图)隐修十年之后,走出深山密林,下坠人间。他一见到人就宣称“上帝已死”,“我教人以超人”。(1)《查》书,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展开的。 “上帝已死”,是说基督教关于上帝的天国的理想已经破灭。尼采认为,天国的理想统治人间已有千年之久,人们为了追求来世,为了充当上帝的选民以便进入天国,就接受了基督教的灵魂不死的说教和以谦卑、恭顺、同情为特征的伦理观念,结果人就象吃了鸦片一样,在精神上萎靡不振,在肉体上孱弱不堪,成了一只“重负的骆驼”。现在,“宗教潮流消退”,上帝的信仰、天国的理想已经动摇,人们杀死了上帝,…上帝已死”。尼采还认为,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等等“时新思想”,其实是基督教伦理的溯版,它同样教人屈从和怜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同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国一样,是一个偶象。它使人变得颓废、渺小。在尼采的笔下,人类已经“残毁而零落”?“我在人丛中游行,仿佛在人的残躯断体中行走而已”,(2)繁华的大城市其实是“一切腐朽、恶臭、贪欢、纵欲、炯熟、溃痛、叛乱之物所聚之处”,“充满着精神杀戮之血腥”(3)。总之,“人类的生存确实是阴沉忧郁的,而且永远没有意义”(4)。真正的理想不在上帝的天国,也不在按人类理性和普遍人性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而在于超越于人类。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5)。 尼采要教给人的“超人”的道理,首先是要超越已经颓废的人类。他通过查拉图之口说道:…我教你们超人的道理。人是一样应该超过的东西”。又说“人是一根绳索,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凌驾于深渊之上”。“超人之于人犹如人之于摄猴”。在他看来,人只是达到超人的桥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6)。人的目的、人的前途在于超越自身而达到超人。所以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7)这种超越于人类的“超人”是一个新的物种,一个更高的物种。他曾经说过:“一个更强壮的种类,一个新的类型必定会出现,它在血统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同于平均化的人的状况。关于这个类型,我的概念、我的比喻是超人这个词。我们向上的道路是从物种到超物种”(8)。由此可见,超人(übermensch)一词,虽然尼采在其早年曾用来指称杰出的个人,如拿破仑,但是在尼采的成熟时期改变了原来的涵义,用于指称新的物种和新的类型。詹·斯鲁威尔在谈到尼采时指出,尼采所用的德语;übermensch 一词在英语中以往一直译为superman(意为具有超常之力量或能力的人),实系错译,应译,overman(意为超越人类)才符合尼采的原意(9)。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对于这个超越于人类的新的物种的特征,尼采并未提供其细节。但是在《查》书的序言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论断,通常被认为是超人的定义。这个论断的德文原文是:“Der übermensch ist der Sinn der Erde。Euer Wille sage:der übermensch Sei derSinn der Erde!”(10)中译者有的译为“超人是土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定是土地的意义!”(11),有的则将der Sinn der Erde译为“世界之意义”(12)或“大地的意义”(13)笔者以为这些译文均末准确表达原意. 因为Erde一词不但有“大地”、“土地”、的意思,而且还有宗教上常用的尘世的意思(14),尼采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Erde一词,并用以同天国相对照的。在上引论断的后面,尼采紧接着说:“glaudt Denen nicht,welche euch von übermensch Hoffnungen redden”(15)(不要相信:那些叙说超尘世的希望的人)。显然他是把der Erde(尘世)同;übermensch Hoffnungen(超尘世的希望)相对照的。Thomas Common的英译文将“der Sinn der Erde”为”the meaning of the earth”将“übermensch Hoffnungen”译为“superearthly hopes”其所以用带定冠词的“the earth”也是用以表明此处的“Erde”不是泛指“土地“大地”,而是指与“超尘世”相对的“尘世”或“现世生活”。因此尼采的上述论断的本意是:“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你们的意志必定会说,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超人”是“超尘世的希望”的对立物。 尼采所鄙弃的“超尘世的希望”,就是指把上帝的千年王国当作人的最后归宿的基督教神话。在尼采看来,这是教人蔑视尘世生活,扼杀人的肉体和生命,磨灭人的权力意志的虚伪说教。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寄希望于肯定尘世生活、发扬人的生命力的新的物种。然而生命的本质,在尼采看来,就是权力意志,即生物体“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17)。他说:“凡我发现生物之处,便找到了求权

理解尼采的超人哲学

理解尼采的超人哲学 一、超人哲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的、尼采本人的) 对传统哲学和价值的批判在“真实世界”如何变为寓言里,尼采批判了一个错误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真理理念到基督教的宗教教义,再到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这样一种从启蒙运动以来的、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哲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尼采都一一加以批判和否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生命意志),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尼采否定了真实的世界、也否定了虚假的世界,带来了尼采所希望的能够进行价值重估重建价值的、重新定义人生意义的虚无的世界。) 尼采要与过去划清界限进而开辟人类的新天地,不仅要瓦解以上帝为中心的基督教体系,还要彻底瓦解以柏拉图为标志所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尼采对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及其关系的澄明,到最终对于两者的彻底废除和颠覆,就是要从根本上解构传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尼采童年的不幸造就了独特的品质:(童年的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叔本华让他发掘出他的人生态度) 大家都知道尼采五岁丧父,同年还失去了他的弟弟,亲人的连续死亡对于幼小的尼采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他变得忧郁内向,后来他自己回忆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在那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过早体会人生失去的痛苦)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家人迁到祖母家,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有一种英雄情结,动力) 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尼采相当熟悉圣经中的内容。(怀念父亲,生存的激励)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了解女性,可能会厌恶女性) 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 尼采在修养和气质上更是一名贵族,所以他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他从没想过要过一种安宁舒适的生活,所以他不会对有节制的欢乐和痛苦这样一种可怜的生活理想感兴趣。(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位) 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热爱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各种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并把他们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尼采还在校学习时就深深体会到精通和弘扬本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美国文学学期论文 题目:杰克·伦敦在《海狼》中的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院系: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年月日

杰克·伦敦在《海狼》中的英雄主义和超人哲学 摘要 杰克·伦敦(1876—1916),作为一位多产且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作品笔力刚劲, 语言质朴, 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的人物置于严酷的、生死攸关的环境之下, 从而展露出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杰克·伦敦一生受各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受影响最深的是尼采哲学思想。这是激励杰克.伦敦创作艺术和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海狼》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性情温柔又充满智慧的角色---凡登在残酷和野蛮的环境中被迫转变为一个铁石心肠、自私自利的人的故事,并展现出了一个“魔鬼号”船长拉尔森的残酷的、愤世嫉俗的,却又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海狼拉森的强硬的手腕及果断的性格使这部小说呈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和超人主义的面貌。 关键词:英雄主义,超人哲学,杰克.伦敦,性格特征,拉尔森 Abstract Jack London (1876-1916),as a complicated and profound writer, His works are unique because of his saturated stiffness, simple language and dramatic the circumstances. He often threw characters into harsh, vital environment to reveal the most profound and true character of the humanity. And Jack London has been well nourished from different sources,especially from Nietzsche.Nietzsche’s thoughts provide him with th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to create works and transcend himself continuously. The Sea-Wolf tells a story of a soft, domesticated protagonist, in this novel's case an intellectual man named Humphrey van Weyden, forced to become tough and self-reliant by exposure to cruelty and brutality. By this story, Jack London presented a character image--the captain of the seal-hunting schooner Ghost, Larsen, a brutal and cynical, yet also highly intelligent and intellectual man. And the tough wrist and decisive character of Larsen made the novel present an appearance of heroism and transhumanism. Key words: heroism; transhumanism; Jack London; character; Larsen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学说

浅谈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的超人学说 最初接触尼采,只知道他自诩为太阳,感觉他是世界上最狂的一个人,后来通过上课和网上查找资料,感觉尼采并非是自诩为太阳,而是他病痛的身体实在一天也离不开阳光,而他的情绪,简直就依赖着阳光在支撑每一天,他的生活行程追逐着太阳在欧洲的步伐。所以他爱太阳,温暖的阳光就是他的生命。 尼采全名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出生在德国撒克森州境内,是西方文化史中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他的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尼采心中的理想世界就是“超人”的世界。超人是上帝的征服者和虚无的战胜者。“超人”这个普遍的但不彻底的概念,意味着在虚无主义的历史中以现代方式思考人类本质,意味着对迄今为止的人的超越,超人不是人,更不是一种超级人。超人也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一项活动的总称。“超人学说”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

一、尼采的超人学说的超越首先在于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尼采提出超人理想的直接目的是否定上帝。他是在宣布上帝之死的同时提出超人理想的。上帝和彼岸世界都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错误。人作为肉体由于对自己和大地失望而虚构一个彼岸世界并幻想筑居于其中,但它不过是属于肉体和大地的幻想。对于尼采来说,爱超人与有人类是一回事,因为超人是人类进化的超越目标。爱人类就意味爱超人,亦即热爱人类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对生命神圣的肯定。而且,人类因为作为一个类有了自己的超越理想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尼采认为诸神和上帝是民族的目的,因此,尼采提出超人这个属于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为了使人更加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并作为一个类自我超越,实现大地的意义。 二、尼采的超人学说之超越性其次在于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 上帝本质上是圣化了的精神。尼采创立超人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用超人这一属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理想代替上帝,摧毁关于上帝的说教所支撑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具有独立设计自己生存道路能力的个体诞生。 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使个体将自己作为超

尼采的哲学思想

(一)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尼采认为,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站在人生之画面前,将它的全部画意解释给我们听。而每一种伟大的哲学所应当说的话是:这就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这里来寻求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吧。尼采一生的工作主旨就是展开人生的全景图,撕开遮蔽在上面的矫饰,让生命的激情绽开。它可以简化为两个词:重估与超越。尼采在自传中说:“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这就是我给人类最高自我觉悟活动的公式,这一活动在我身上已成为血肉和精神了。”因此,尼采把“重估一切价值”定名为未完成的总结性著作《权力意志》的副标题。他所重估和消解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 尼采在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向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据他自己说,这本书有两个根本性的革新:一是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Dionysus,酒神)现象的认识,把这一现象视为希腊艺术的根据之一,并首次对此进行了心理学分析;二是首次认识到苏格拉底主义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因为苏格拉底用理性对抗本能,而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尼采把苏格拉底作为代表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他深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认为知识是真正的万灵药,而错误本身即是灾祸。深入事物的根本,辨别真知灼见与假象错误,在苏格拉底式的人看来是人类最高尚甚至唯一的真正使命。因此,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就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可赞赏的天赋。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和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后继者看来,都可由知识的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传授的。谁亲身体验到苏格拉底式的认知的快乐,谁就必定感觉到,世上没有比编织牢不可破的知识之网这种欲求更为强烈的求生的刺激了。这种人被苏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缚住,妄想知识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创伤,但最后只是“随身拖曳着一大堆不消化的知识石块”,而看不见人格。 尼采对这种理性主义做了这样的概括:“哲学家们,对表面、痛楚、死亡、肉体、感官、命运、束缚和一切无目的的东西,都报有成见。他们相信:1.绝对的认识;2.以认识为目的的知识;3.美德和幸福联姻;4.人的行为是可以认识的。”他认为,这种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支配下的以往哲学的几乎所有概念(如主体、对象、实体、意识、认识、真理等)都是虚构和谬误的结果,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本能不受束缚,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便必须摧毁被理性主义神圣化的旧观念,以本能冲动造反逻格斯,以肉体崇拜取代精神崇拜,并把它们当作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观念。尼采找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酒神和日神(阿波罗)共同塑造了希腊艺术的气质。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音乐舞蹈;日神代表幻想、追求、理性、道德,而酒神则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虽然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至深本能,但后者的精神比前者更重要。尼采把酒神的激情转化为哲学的激情,使之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原始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酒神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这是个人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人性的深处在其中得到了充分表达,人的生命感受也最强烈。真正的哲学就应是酒神的哲学。尼采说:“我是哲学家狄俄尼索斯的弟子。看来我宁愿作萨蹄尔,也不想当圣徒。”“但愿人们不只是永久地必须听着一切夸张的夸张,这个字:世界、世界、世界,因为每个人究竟应该正直地谈论人、人、人!” 不愿当圣徒的哲学家要让哲学成为伦理意义上的实践哲学,肯定价值而消解真理。“创造了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的哲学思想 对外汉语吴建强F21114016 摘要:一位大师这样说:如果说康德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古典哲学的桥,那么尼采则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通往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桥。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关键词:尼采、超人哲学、权力意志。 以权力意志为准则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思想的主轴。从生命的角度出发,以权力意志为准则,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一生哲学活动的主线索。在尼采看来,一种东西价值的大小就看它对人类的生命是否有所促进,是否使权力意志得到发挥。一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知识、道德和艺术的价值,就能对真、善、美的意义作出全新的诠释。尼采提出权力意志的概念。把意志当作一切思想和现实的东西的根基和原动。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一个唯意志主义的学家。尼采把意志与生命紧地结合在一起,主张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命本来面目。因此他提倡“权力意志”即一种发挥自己的力量,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成为“超人”的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尼采认为,生命不仅自我保存和延续,而且自我扩张和强化。生命本身就是成长、延续、累积力量和追求力量的本能。生物所追求的首先是释放自己的能量。尼采使用“权力意志”这个概念用以表达生命的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创造、自我改善、自我超越的能力和倾向。权力意志旨在提高生命能量和提升生命等级。 在人类世界,权力意志表现为追求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文化权力。权力意志分化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 听命者) 和主子的意志。总之,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及其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权力意志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权力意志的争夺关系。权力意志是一切力量的来源。“一切推动力都是权力意志,没有什么身体的、动力的或者心灵的力量的了。”“一切都力求投入权力意志的这种形态”。 尼采在“重估一切价值”中所说的“一切”,从时间上说,上至古希腊哲学,中接基督教信仰,下连近代的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潮;从内容上说,涉及知识、伦理、艺术的全部领域。如果说这三个领域内的价值分别可以用真、善、美这三个概念来表达,那么尼采则对传统的真、善、美价值观进行全面的捶打。尼采自称是“炸药”,是“真正的破坏者”,是在“用铁锤从事哲学”。他对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揭示它们的伪善和病态,把它们当作偶像打倒。就知识论而言,尼采主张,世上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用于度量真理的客观的、不偏不倚的、统一的标准。所谓客观的、纯粹的、排除了个人主观因素干扰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把认识视为无关于人的利害的求知活动。实际上,人总是从各自的视角出发看待事物,从各自的需求出发研究事物,从各自的标准出发判断事物。是欲望驱使了认知活动,而不是认知活动决定欲望。人的求知欲溯源于占有和制服的欲望。因为,感官、记忆、思维等功能就是循着这种欲望发展起来的。人的认识能力、逻辑和理性的范畴无非是人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在这里,尼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康德等哲学家所宣扬的纯粹理性。尼采主张,真理不是最高价值标准,更不是最高的权力。真理本身不能确立价值,真理的价值体现在为生命服务之中。生命高于真理之上,真理只是生命的创造。人们因为生命的需要才去关心真理,才想到用逻辑去证明

浅谈对尼采的人生哲学的认识

浅谈对尼采的人生哲学的认识 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2班魏海龙学号(201003140235)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摘要: 尼采年轻时便开始思考人生的哲学,对他影响深远的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但是与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消极厌世情绪不同的是,尼采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求生存,而是创造,是一种强大的、不可遏制的创造冲动,即权力意志。在尼采看来,“只是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是这意志不是求生的意志,而是权力意志。”尽管尼采的很多哲学思想都是非理性的,但其价值观也包含着积极向上的合理思想,认识他的哲学思想无疑对于加强我们个人哲学思想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尼采上帝死了权力意志人生哲学 正文: 一、“上帝死了”,唯一能够拯救我们灵魂的,只有我们自己。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尼采“上帝死了”观点一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他的意思是说,人类信仰上帝的心死了。换言之,人的一切活动不再听命于神的旨意,而是随心所欲。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

“上帝死了”这句话意味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失去了作用力。它不再有生命力了。形而上学,即被尼采理解为柏拉图主义的西方哲学已经终结了。尼采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形而上学即对于他说来的柏拉图主义的对立物。尼采认为:“上帝之死”对于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帝之死一方面造成了全面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传统的善恶法则无效了,人世陷入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人类中的创造者得以复活。”人类由此摆脱屈从于被创造物的境地,开始创造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这又必须通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过程来实现。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传统的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上帝观念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人根据他们对人的信仰所具有的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现在,这套价值体系随着上帝之死而对人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的了。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最高标准就是“权力意志”。 二、“世界就是权力意志。” 尼采反对宗教神学以上帝作为万物的本原,宣布上帝已死;也反对思辨哲学以理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指出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力!更发对唯物主义以物质作为世界的本体,宣称“根本就没有什么自在之物”。他接受了叔本华关于世界的本质是意志的思想,把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成为权力意志,作为世界本质、万物的根源。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就是指扩大自身、超越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