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中英现代警察制度创建过程之比较_李甜甜

的倡议者、一位苏格兰地方行政长官帕特里克·科 述这些早期改良派有关警察制度的论断和设想,
洪所解决。他在 1797 年所著的 《大都市警察协 是我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警政理论。在此之前
约》 一书中阐释了警察保护自由而非威胁自由的 虽然也有人偶尔提到了警察制度,但基本上还处
作用。关于地方自治政府传统的问题被有“现代 于认识和介绍阶段,没有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此
到长足的发展。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 量存在的因各种法规而赋予警察的自由裁量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现代警察制度才在中国 正是由于当时严苛的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直接
走上了稳健发展的道路。
导致了新警察内部很高的人事变动率。随后,英
国又逐渐形成和完善了三角型的警察管理体制,
二、中英两国现代警察制度
部。关于地方警政,1901 年清廷发布上谕,命令 复加自己的内在危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警察
各省将军督抚裁汰绿营,改练“常备、续备、巡 也是一种不加控制就会产生危险的“恶”。所以需
警等军”[4]。“这是清廷决定创办警政的第一次明 将它作为一种“恶”加以防止 [5]。那么究竟应该
确的官方表态。自此以后,直到清亡为止,各省 怎样防止、怎样才能实现对警察权的有效限制呢?
标志。即使在 1829 年 《大都市警察法》 在英国议 “大善”。面对这样的一种“大善”,中国举国上下
会得以全票通过的情况下,英国人对于新警察的 都怀着一种信任和期盼的心态,并衷心希望包括
这样一种“恶”也并没有放松警惕。当时英国人 现代警察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新政的实施能够给当
已经认识到,虽然新警察是一种“恶”,但是这种 时灾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一丝曙光。正是因为这份
的态度。因为新警察对于英国市民一向重视的个 度和其他很多改良维新政策一样,是站在一种能
警察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一、清末时期(1898-1911)
湖南保卫局时期(1898年7月-10月)
■
性质:官绅商合办 ■职能: 去民害,卫民生, 检非违,索罪犯。 ■评价:湖南保卫局作为近代 警察制度在中国的首次尝试, 其意义和影响远超其在时间、 黄遵宪 (1848-1905) 空间和规模方面的限度。
巡警部时期(1905年10月-1906年11月) 1、巡警部成》的讲授框架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警察史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警察史 第三部分 中国人民公安史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警察史
一、清末时期(1898-1911)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一、清末时期(1898-1911)
湖南保卫局时期(1898年7月-10月) 巡警部时期(1905年10月-1906年11月) 民政部时期(1906年11月-1911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4月-1926年)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汪伪政权时期(1939年-1945年)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1945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3月)
内务部:总揽警务的机关 警务局:内务部所属具体承办警察行政管 理工作的专门机构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4月-1926年)
北洋政府内务部设有警政司,总揽全国警务。 警政司下辖四科: 第一科管行政警察, 第二科管高等警察, 第三科管著作审查, 第四科管出版事项。
控制全国警察教育:袁世凯于1912年 10月下令停办各地警察学校,只留北京 警察学校(原京师高等巡警学堂)一所。 按袁世凯政府的规定,各省及大商埠设 警察局(厅),由内务部及各省民政长 管辖。各县设警察事务所(后改名警察 所),多由县知事兼任。
中国近代警察史 珍贵文物再现

珍贵文物再现中国近代警察史警察的历史源远流长。
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出于古希腊,表示“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
在我国,警察行为的历史萌芽可追溯至夏商时期,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西周,就已有了类似现在治安管理的职能分工。
当时,国家设有司民(户籍)、司稽(捕盗)、司寇(刑狱与纠察事务)等相应的官职。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更为先进的封建统治制度,并在县乡两级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治安机构——亭,专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
曾担任过泗水亭长的汉高祖刘邦,也可算是警察出身了。
中国近代警察究竟诞生于何时?按照时间先后来讲,应首推湖南长沙创立的保卫局。
1897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向推行新政的巡抚陈宝箴提出,现行的保甲制度撑不起社会安定的局面,建议设立湖南保卫局。
此后,黄将草拟的《保卫局章程》刊登在《湘报》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得到维新派的大力赞扬,也得到开明官绅的赞同。
1898年7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湖南保卫局正式成立。
其机构完全仿照西方和日本警察机关,但由于是官绅合办,人员素质与西方警察差距很大。
由于戊戌维新失败,积极推行新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被革职。
刚刚诞生三个月的湖南保卫局也随着变法的失败,被迫裁撤更名为保甲局。
应该说,湖南保卫局是中国警察的前身,首开中国近代警察史的先河。
黄遵宪首创中国警政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黄遵宪抵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兼署湖南按察使。
是时,恰逢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试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改良中国的封建政体。
因此,黄遵宪的变法思想如逢和风春雨,他便劲头十足地帮助陈宝箴,辅佐陈宝箴推行新政。
他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论及种种改革措施。
他提倡“分官于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议会制度;并且仿效日本和西方近代国家的警察局而建立起保卫局,以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
由黄遵宪亲自负责规划及主持的新政规定要务有十二项:一、保卫局;二、迁善所;三、整顿刑狱;四、课吏馆;五、时务学堂;六、武备学堂;七、南学会;八、湘报馆;九、团练;十、矿务;十一、内河小轮船;十二、湘粤铁路。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研究(1912-1928)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研究(1912-1928)近代天津警察制度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在中国近代警察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示范性。
近代天津警察既是清政府新政的实践产物,也是天津租界区各国警察体制移植与作用的必然结果,更是近代天津社会发展对于制度变革的需要。
1902年,联军在归还天津时,以清军只能在距津20里外驻兵为条件,如何在不驻军的情况下维护天津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成为关系到津埠乃至京都安危的重要问题,近代天津警察制度即在此契机下被创建。
在袁世凯及其继任者的建设下,天津警察在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城市安全上很快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清政府将之作为典范在全国推广,直接推动了全国警政建设的步伐。
进入民国以后,受时代影响,天津警察对全国警政的影响不如清末时期那么鲜明、深刻,但历任政府及警察当局并未停止对警察制度的完善,警察职能得到进一步拓展,警察依然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现有关于近代天津警察史的研究多集中在清末建警时期,对北洋政府时期关注不足,且研究视角较为单一。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民国时期四大报刊之一的《益世报》作为主要史料来源,更加注重非官方史料与官方史料的相互印证。
该《益世报》虽有宗教背景,却非宗教性刊物,创办人雷鸣远及其他核心报人始终立场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当局不公正的政治行径,《益世报》也因之声名鹊起,成为与《大公报》比肩的津门大报。
该报对天津警察的记述内容丰富、立场客观,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基于该主要史料,本文把近代天津警察还原至当时的历史境况中,试图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一社会剧烈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对天津警察自身建设、多重职能及其社会作用进行剖析,以了解其发展脉络,分析其时代特征,明晰其社会角色,并探明这一时期天津警察在近代天津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考察,可以发现,相较于清末初创期的辉煌,北洋政府时期天津警察的发展虽稍显逊色,亦因时局动荡遭遇了发展的黯淡期,但依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全国依然处于较先进的水平。
中国警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警察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警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
当时,清政府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和维持地方秩序,开始在各地设立警察机构,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警察一词最早出现于明朝时期,指的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管理户籍等事务的官员或机构。
然而,当时的警察机构与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其职责范围也相对较窄。
因此,可以说中国警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即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

(一)公安机关的建立与发展1警察的含义警察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的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这一概念表明了警察的性质和警察的任务。
警察的性质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警察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
世界各国都拥有自己的警察力量,有的国家甚至不设军队,但都建有自己的警察机构,设置专职的警察力量。
2警察的起源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警察和警察机关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组织;而警察则是这个组织中执行国家专政职能的工具。
决定警察必要性的直接因素是由社会矛盾引起的犯罪、对抗冲突和社会秩序问题。
3警察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
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
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
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
4古代警察(1)古代警察的含义。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没有专门的警察机关,也没有专职的警察队伍,警察的职能是由军队、审判机关和行政官吏分别掌管的。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与官吏,称为古代警察。
(2)古代警察的特点。
古代警察有以下特点:一是军警不分,警政合一。
警察的职能尚未集中于一个统一的专门机关,是由军队、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分别掌管的。
二是古代警察行使职权时,在法律上极不严格,神权、皇帝或长官的意志起决定作用。
三是私刑、私狱普遍存在。
奴隶主对奴隶、庄园主对农奴、族长对同宗族的人有权使用私刑。
5近代警察近代警察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门执行警察职能的机构和官吏。
近代警察发端于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必然结果。
人民警衔制度

人民警察警衔制度人民警察警衔制度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说明人民警察身份标志,是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现代警察衔级制度起于西欧。
1829年法国和英国相继创立现代警察组织时,即对警员实行了衔级制度。
[1]此后,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相继随之对警察实行了警衔制度。
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的差异,各国的警衔制度不尽一样,主要分成将校尉型、非将校尉型以及混合型三种。
与军衔不同,由于各国警察机关的警衔制度差异较大,而且警察主要面向国内民众,所以致今仍然未最终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警衔对应标准。
各国衔级形式虽不尽一样,但是逐渐形成了全世界通行的一种警察管理制度。
警衔制度之所以能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是由警察职业的武装性质和工作特点所决定的。
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国家对警察施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和管理,有利于增强警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进步警察职业素质,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尽职效力,同时也有利于警察队伍的现代化、正规化建立。
[2]一、我国警衔制度概况(一)____特别行政区____警察的警衔分为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总警司、高级警司、警司、总督察、高级督察、督察、见习督察、警署警长、警长、高级警员、警员。
其中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既是职务又是警衔,见习督察以上属于警官警署警长,以下属于员佐级警察(初级警务人员)。
____警察警衔实行职务与警衔严格对应。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警察不同职级警员主要是以肩上的作识别,最特别的是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肩章徽号,如澳门警务厅,肩章是以灯塔作标志,而海岛市警务厅那么以帆船作标志;交通部、特警队、出入境事务厅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徽章,所以假设在澳门街上碰到警员,只要看一看他们的肩章,便可知道他们所属单位。
澳门警队的官阶职级与____不同,警察局最高层是警务总监,顺次序而下有警务总长、警司、警长、准警官、副警长警员、学警等。
远航的意义

标题远航的意义——浅论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摘要本文以清政府向美国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幼童到庚子赔款留美教育为线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浅析清末民初的留美教育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关键词留美幼童容闳庚子赔款留美教育近代化正文引言:“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历史背景:19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屈辱的中国,风云变幻、金瓯残缺。
自鸦片战争以来,落后腐朽的清政府陆续与欧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从1842年的《南京条约》以及1860年的《北京条约》之后,中国诸多港口对外开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中国,小农经济被破坏,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各地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中国人。
在《北京条约》之后中国引来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即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之下中国也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生。
发端:容闳中国近代史上的留美幼童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提倡,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共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
这批学生赴美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提到留美幼童,就不得不提容闳。
“他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纪录片《幼童》。
称他为远航者、探路人一点也不为过。
从1862年开始,容闳便亲身投入了洋务运动,要将西方的知识引入中国。
接受了西方良好教育的容闳,对破败的中国社会感到深深的忧虑。
怀揣着“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这样的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四处奔走,却屡屡碰壁直到1870年容闳第二次见到曾国藩,陈述了自己选派留学生的意图后,曾国藩同李鸿章联名上表,这一计划才最终被批准,容闳苦心奔波的事业才有了一个开端。
他的事业不仅仅是选派留美幼童,更重要的在于他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突出贡献。
派遣留美幼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主干:幼童这一批留美幼童,虽然在中途被召回国,但是依旧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汝州名人赵秉钧
1901年,刚签完《辛丑条约》的晚清政府尴尬地发现,按照条约规定,天津城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
长此以往,作为北京的重要门户,天津无疑将失去戍卫首都的能力。
这个棘手的难题,被丢给了正在为清政府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袁挑出了3000名新军,转手交给了部下赵秉钧,进行了3个月的短期警察训练。
随后,赵带着这支队伍,开进了天津城。
那个年代,大多数中国人还不清楚“警察”是什么东西。
几千年来,这个古老帝国的百姓更为熟悉的,是那些挎着腰刀,拎着铁链,四处呵斥抓人的“捕快”。
而这群身着黑色制服的年轻士兵,一方面承担起军事戒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开始负责起“全省巡警、消防、户籍、营缮、卫生”等公共事务。
由于有专门的警察维持社会秩序,天津市的社会治安一扫过去的混乱局面。
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有6个月不见窃盗者,西人亦叹服”。
的确,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赵秉钧为中国第一支警察队伍所准备的一切,也并不过时。
这支有着拘留所、备差所、军乐队等一整套完备机构的警察队伍,“为服务与管理群众而设,以防患未然、排解纠纷而作”,他们的警员,“必须性情温和、朴实,举止端方,做事严正,保卫民众,不得索谢”。
仅用了半年,天津就被外国人描绘成“世界上拥有最好的警察制度的城市”。
而且,在权力与舆论的推动下,由赵秉钧一手建立的现代警察制度,在中国各个省份逐步推广,并显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因为赵秉钧的努力,一个刚刚在八国联军面前惨败的古老帝国,多少挽回了一些颜面。
常驻中国的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曾亲眼看到,在北京的大街上,警察居然帮助一个推粪车的老汉,将翻倒的车子扶了起来。
而在另一起事件中,一个德国兵驾驶的马车堵塞了交通,却又不服从指挥,警察便吹起警哨把他抓起来,押进了警察所。
于是,在自己的报道中,莫里循不由感叹道:“在过去的大清帝国里,你能想像这种事吗?”
不过,在许多历史学家眼中,赵秉钧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作出这些贡献,倒是一点也不意外。
1895年,袁世凯在小站“西式练兵”,赵秉钧这个河南人就“随习西方军政”,他专攻侦探、警察两门,一向以“长于缉捕”而闻名。
他曾承办了革命党人吴樾刺杀五大臣案。
吴樾刺杀失败,被自己携带的炸弹炸得粉身碎骨,但赵秉钧硬是从尸骨的碎片中,找到了印有吴樾名字的纸片,再顺藤摸瓜,查明了真相。
有史书评价,赵秉钧“生性慧黠,强悍而心细”,因为警察工作十分出色,他也成为袁世凯手下的得力干将。
只是,如果历史能停滞在这一刻,不再前行,赵秉钧也许真会名留青史。
可另一起著名的刺杀案,把时任内阁总理的赵秉钧,引上了另一个历史走向。
1913年,刚刚当选国民党参议员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枪击殒命。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江苏省警察厅责无旁贷,承担起了侦破和缉拿凶手的重任。
赵秉钧理应为自己亲自调教的警察队伍感到骄傲。
宋教仁遇刺后仅3天,上海警察便抓住了线人应桂馨与凶手武士英,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可警察还搜出了赵秉钧的秘书洪述祖与应桂馨往来的函电和密码本,一番顺藤摸
瓜之后,全国人民都明白,刺宋案是赵秉钧一手策划的,应桂馨是中间线人,武士英是凶手。
而赵的身份及案发的时间,很容易叫人把这件事与袁世凯联系起来。
宋教仁死后不久,在全国民众的声讨下,赵秉钧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虽然,随着各种史料的解密,重新解读这段历史的人已越来越多,只是,记得赵秉钧一手创立中国第一支警察队伍的人,却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