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警察变迁

合集下载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1949)》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1949)》

◎书评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 - 1949)》1840年的隆隆炮声迫使中国坠人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和宗教的全方位“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 启了长途漫漫的“救亡”与“图存”之旅。

对拥有 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这场持续 的、长时间的“冲击”,对普通底层民众来说是一场 无尽的苦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则是精神上的崩溃与 煎熬。

面对“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但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先进的中国 人又意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西方的技艺,而是西 方的制度。

一部分开明的官绅和知识分子开始倡 议学习西方的制度,采用西方的警察制度亦在其中。

纵观世界历史,警政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 组成部分。

由“警察国”走向“法治国”,这是人类社 会进步的表现。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和迈向法治社 会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警察制度的变迁。

警察制 度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社会意识、政权组 织、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紧密相连,是整个社会发展 的缩影。

中国维护社会治安的机构和官吏古已有之,但 警察称谓及其相关制度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因此,中国警政史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必定始自鸦片 战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于警政史的研 究,中国大陆尚处真空状态,台湾地区仅有少量的 论著出现,如王家俭(1984) ;20世纪80年代《中国 警察制度简论》出版,此为建国后大陆第一部研究 警察的著作。

之后经过90年代的发展,及至2000 年以后,警政史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对中国近代 警察史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迈入发展快车道,然 而其缺陷和问题也极为明显。

首先是研究主题和 内容过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历史资料的整 理与出版。

需要指出的是,与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 近代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相比,近代警政史的研 究状况仍然十分薄弱。

由于缺乏对既有史观、研究 视角及方法论的独立反思与批判,造成目前的整体 研究水准依然不高,而包括学界在内把警察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这一传统观点依然存在,造成了 警政史研究陷于狭窄而重复的工作之中。

中国近代城市警政区划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警政区划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警政区划研究曾潍嘉(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城市警政区划是城市中警务区域的划分,是地方公安组织设置的空间基础,也是警察行为的空间体现,反映了公安机构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代城市警政区划在1898至1949年间,划分原则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各有阶段特征。

本文通过划分清末早期建警时期、清末巡警部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个阶段,对各阶段城市警政区划的演变脉络进行梳理,重点探讨其划分依据、结构特征和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总结中国近代城市警政区划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城市;警政;区划中图分类号:K25;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1-0066-08  中国早期警政区划实践始于1898年,并贯穿整个城市警政的近代阶段,即1898—1949年。

通过对近代警察研究著作的梳理并结合当前警察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近代中国的“警政”与今天警察学中的“警务”概念相仿,即贯彻国家意志,围绕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秩序的内容所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是对警察事务的统称。

因沿袭清末巡警部所设警政局的称谓,近代将其称为警政。

而所谓城市警政之空间区划者,则是城市中警务区域的划分,是地方公安组织设置的空间基础,也是警察行为的空间体现,反映了公安机构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结构内涵包括层级、幅员、边界和节点四大要素,地理特性极为突出。

①梳理已有研究文献,我们可将其划分为整体研究、专题研究和区域研究三个类别。

整体研究侧重于对我国警政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复原与评述,厘清警政制度的发展脉络,并对各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这为我们勾勒了警政研究的整体框架并奠定了前期文献基础;②专题研究是对整体研究的展开,其间涵盖制度建设、警察教育、警察职能、重要人物等多个方面,推进了警政研究的深入;③区域研究聚焦于地区警政史的梳理,并与区域社会发展进行互动探讨。

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
杨玉环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5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适应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的需要,近代警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进一步完备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警察网,使之更加趋于严密;制定了大量的警察法规,逐步完善了警察的内部管理体制;警政建设多方加强,不断健全警察的社会管理职能;强化了对各类警务人员的教育训练,使整个警察队伍素质有所提高.【总页数】5页(P94-98)
【作者】杨玉环
【作者单位】中国刑警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D691.6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J], 侯利敏
2.中国近代矿业警察制度及其当代价值 [J], Luo Yun
3.论中国近代铁路警察制度的形成 [J], 刘海波
4.论中国近代宪法发展进程中的警察制度 [J], 刘琳璘
5.论中国近代宪法发展进程中的警察制度 [J], 刘琳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行政法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行政法的发展

摘要:警察行政法是警察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从传统警务阶段警察行政法的发展,初步改革阶段警察行政法的发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阶段警察行政法的发展,继续深化改革阶段警察行政法的发展,四方面全面梳理新中国警察行政法的发展历程,加强对当代中国的警察法治建设。

关键词:警察行政法;传统警务阶段;初步改革阶段;改革开放阶段;继续深化阶段一、背景分析我们现在所说的“警察”,通常是指近现代的警察。

古代政府在日常管理中拥有近现代警察的某些职能,但没有专门的警察机构和警察职业群体。

而近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具有维护民主、法治、人权的色彩,是国家权力制约与平衡的产物,兼有国家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警察起源于晚清时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先进的仁人志士随之掀起了汹涌的救亡运动。

当时的维新派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

经过维新派的努力,中国在湖南长沙成立了最早的具有近现代警察性质的机构——湖南保卫局。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应对复杂的局势实施新政,开始着手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1905年,在中央设立的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是中央警察机构,管理全国的警政事务。

清政府先后颁布数百种警察法令,其中,大多属于警察行政法的内容。

此时警察行政法的表现形式包括章程、条例、办法等。

宣统二年(1910年)颁行的《京师警察法令汇编》中涉及警察行政法的内容主要有护卫、治安、正俗、外事、户籍、交通、营业、建筑等。

学界通说认为,我国当代的警察行政法研究以《人民警察法》为基础,覆盖警察组织法、警察治安管理法、警务保障法、警察监督法等方面[1]。

警察行政法的发展是伴随着警察制度建设的发展而进行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警察制度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传统警务阶段(1949-1978年),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警察权作为国家专制权力的一部分存在,主要强调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二是初步改革阶段(1979-1991年),该阶段的警察执法以国家专政为基础,但初步提出了服务职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三是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阶段(1992-2000年),该阶段,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警察制度发生变化,警察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发展,警察制度现代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四是继续深化阶段(2001-现在),迈入新世纪,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更加密切,警察制度建设在更加重视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努力构建适合新形势的警察制度[2]。

论文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说明:今年3月14日,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浙江等部分省市警察协(学)会秘书长会议在湖州召开,座谈会由中国警察协会主办,湖州市公安局承办。

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为《中国警学论坛》论文的征集做好准备工作。

会议期间,我在会下私人关系接待了中国警察协会和省警察协会的几位朋友。

之后,拗不过中国警察学会和省警察协会诸位好友的要求,答应写一个材料。

但事后,因为奥运安保任务日趋繁重,加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这样大的课题我感到很难下手,一拖再拖,一直到文稿上交截止时间的7月底,我仍未能兑现承诺。

期间,省警察学会的鲍浩东副秘书长多次打来电话,关心进展。

7月31日,鲍浩东副秘书长再次打来电话,我因食言而十分惭愧。

鲍给了我最大的宽容,但却仍然十分坚定,即使推迟几天也要求我完成任务。

我这个人其他优点一般,但答应朋友的事从不含糊,特别是欠的文债,我几乎没有爽约过。

但这次似乎有点例外了。

怎么办?我最后还是决定,迎难而上吧。

于是就拼凑了现在这个稿子。

说拼凑,我也是无可奈何。

因为,目前呈现出来的稿子也几乎已经穷尽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所有认识。

献丑了。

但也希望能引起一些讨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是公安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工作指导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也是世界警务革命对中国警务改革产生影响的结果,此外,政府创新理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特色警学体系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

本文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形成的背景问题发表一点初浅看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物目前学术界与实践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否独立存在还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警学体系”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化力气研究的现实课题。

中国国民党政府近现代西式警察教育体系研究刍议_董纯朴

中国国民党政府近现代西式警察教育体系研究刍议_董纯朴

在国民党统治初期,正是国际法西斯主义猖獗时期。

为了巩固和加强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专政,维护蒋介石法西斯军事独裁集团的统治,1927年后,国民政府扩大警察组织,强化警政,数易警察组织名称。

由内政部的警察总署统辖全国警政,省民政厅设警务处,市、县设警察局,基层设派出所。

另设有矿业、铁路、税务、森林、渔业等特种警察机构。

同时,国民政府重视警察队伍的建设与训练,建立了中央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省市警官学校、警士教练所三个层次专门培养不同级别警务人员的教育训练机构,极力把警察队伍教育训练成一支忠于蒋介石法西斯军事独裁集团,为蒋介石法西斯独裁统治效力的重要工具。

一、国民政府警察教育的特点根据国民政府内政部警察总署1947年的一个统计,从建校到1947年4月止,中央警官学校及其分校共毕业正科和特科学员14758名,特种警察训练班毕业9813名,此外还在抗战期间收容失业、失学人员进行培训,人数亦达1万余人。

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国民政府警察教育训练体系形成了许多适应政权统治需要的特点:(一)警察教育纳入了法治化建设轨道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基础尚欠稳固,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警察教育事业是打基础阶段。

这个时期的警察教育法治建设达到了中国警察教育法律建设的一个高峰,对于维护国民党政权统治,促进警察教育培训机构规范办学,培养出较高质量的警察专业人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民政府警察教育法治化建设的特点有:1.国民政府警察教育法治化建设与当时警察制度比较发达的日本、欧美存在一个吸收、兼容的关系,并且对清末、北洋政府时期的警察教育法治建设进行了继承,结合当时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来的。

法规数量众多,涉及警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

学校管理方面有:1929年的《(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章程》、《警官学校章程》、1932年的《修正警官学校章程》、1933年的《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规程》、1936年的《中央警官学校组织规程》和1946年的《中央警官学校组织条例》。

近代中国的警察法及其历史命运

近代中国的警察法及其历史命运

近代中国的警察法及其历史命运
翟小功
【期刊名称】《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清末改革,依法建立了作为中国近代警察法开端的警察及其警察制度。

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历史时期的持续发展,警察法已经日益走上完善与专业化。

这些建立在"法律工具主义"的制度背景与逻辑前提下的近代警察法制,最终导向各自"或者转向或者悬置或者毁灭"的历史命运。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翟小功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口5702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9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权的演变——以违警罚法的立法演进为视角
2.略论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
3.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权的演变——以违警罚法的立法演进为视角
4.近代中国第一家炼钢厂的历史命运
5.近代中国警察治安处罚职权的扩张--以《违警罚法》的立法演进为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

论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发展

S .2 06 ep 0
第 3 4卷
第 5期
Vo. No 1 34 .5
论 中 国近 代 警 察制 度 的发 展
杨 玉 环
( 国 刑 警 学 院 社 科部 , 宁 沈 阳 1 0 3 ) 中 辽 1 0 5
摘 要 :南 京 国 民 政 府 时 期 . 应 国 民 党独 裁 专 制 统 治 的 需要 . 代 警 察 制 度 得 到 进 一 步 发 展 。这 个 时期 , 适 近 进
设机构为: 民政 司 、 域 司 、 俗 司 、 建 司 、 务 方 礼 营 总 司 、 察总 署 ( 察司 ) 人 口局 、 警 警 、 禁烟 委员会 。 警 政 司的职 权范 围趋 向单 一化 、 业化 。内政 专 部 的机构设 置虽 然几 经改 变 , 警政 司作 为全 国警 但
和人 员 队伍 。中 国近代警 察制 度开 创于 清末 , 形成
据 12 9 8年 3月 3 0日公布 的 内政部组 织法 的规定 ,
方 的 警察 网 , 之 更 加趋 于严 密 ; 定 了大量 的警 使 制 察 法规 , 步完 善 了警 察 的 内部 管 理 体 制 ; 政建 逐 警
设 多方加强 , 断健全警察 的社会 管理职能 ; 不 强化 了
警政 司负责 掌管 全 国的治安 警 察 、 民团 、 出版物 、 礼
收学 术前 辈研 究成果 的基 础上 , 中国近 代警 察制 对
动多 次 。1 2 9 8年 l 2月 , 内设 总 务 、 计 、 部 统 民政 、
土地 、 政 、 警 礼俗六 司 。 l3 9 0年 1 1月 , 生部 又 并 卫
人 内政 部 , 改称卫 生署 , 上述 六 司未 动 , 时该部 的 这 组织 结构 为六 司一署 ( 参见《 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 , 17 9 年第 1 第48 ) 3 版, 2 页。。截 至 1 4 9 9年 , 内政 部 的 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八三式警服:改革较大, 除草绿色、红领章没有 革新,其他变化都很大: 上衣有饰有黄边的肩袢; 袖口有两条黄色袖线, 下衣饰有红裤线;大檐 帽上有了警徽,胸前有 了警号,上衣有了臂章; 臂章上虽然仍有“公安” 二字,但下面首次出现
英文
“POLICE”
43
八九式警服:改红领章 为松枝-盾牌领花,1993 年改为有警衔标志的箭形 领章,1995年改为肩章; 臂章由悬挂式改为缝制式; 下衣取消红裤线;配发黄 衬衣、蓝领带;警号由红 色改为蓝色。变化较大、 但不惹人注意的是,领带 上有了“警察”的汉语拼
察”
•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天津之后,要求清 政府的军队不得驻守天津城。袁世凯从 自己的新军中,调拨了3000名精锐士兵, 军装换警装后进驻天津城。这批警察驻 守天津城,维持了天津的社会治安,混 乱局面得到明显改观。
• 1905年10月8日,慈禧批准了袁世凯的 建提议,责令设立巡警部,成为全国统 一的中央警察主管机构。巡警部下属分 别设有敬政、警法、警保、警务、警学 五个部门,统领全国警察事务。这标志 着中国现代警察制度的正式建立。
宁装。
36
• 新中国成立后,警察被正式命名为“人民 警察”。人民警察的制式服装,从1950年 起,在颜色和款式上进行了七次改革 。
37
五○式警服:同解放 军着装,但胸章标有 “人民公安部队”字 样,臂章有“公安” 二字,帽徽为中间嵌 “公安”字样的红五 角星。
38
五五式警服: 上衣为白色和草 绿色,下衣藏青 色,平顶大檐帽。 即我们熟悉的 “马天民式”。
Hale Waihona Puke 34• 延安市警察队的警服从头到脚一身黑,帽 子虽与八路军的式样一致,可没有钉帽徽, 领章是铝制的,正面上的“边警”两个字, 即“边区人民警察”的简称,稍远一点就 看不清楚……整体感觉与国民党政府警察 的警服差别不大。
35
新中国成立前夕, 警察着装同八路军、 解放军着装一致,只 是款式有所变化:男 服上衣为中山装,下 衣为马裤;女服为列
音。
44
• 九九式警服:即现行警察着装。基本颜色为藏蓝, 与国际警察服装基本接轨。其细微处是臂章上几十 年的“公安”二字变成了“警察”。
45
新中国警察帽徽演变
46
个人总结:1、警察组成
清末民初
中国警察组成 为欧洲籍、印 度籍、中国籍 警察混杂。
民国乃至新中国
警察组成为统 一的中国籍警 察。
结论
25
民国冬装警察
26
民 国 警 察 分 局 局 长
27
女警在检查行人物品
28
女警在训练
29
当时的消防车
30
民 国 警 扣
民 国 警 察 帽 子
31
清末民国警察帽徽演变
32
•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的警察,实际上是 统治阶级为了进一步加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迫害进步人士,消除异己的一种合法化了 的工具。但从它的出现及其职业本身的意 义上来说,这是社会及其分工在进步和细 化了的表现,应该被予以肯定。
17
宣统年间,高等巡警学堂在各省省会 设立,这是其中一省的学堂
18
•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保留并加以完善了由袁世 凯在清末建立的现代警察制度,且借鉴和参考了 欧洲,特别是德国警察机构的运行模式,使警察 的职能、机构和警种更加趋于完善。
• 1914年,北洋政府在北京创建了最早的武装警察 队伍——“保安警察大队”。它的成立名义上是 保安警察,实际却是北洋政府的内务部队性质的 武装,类似于今天的“武警”。
19
北洋政府时期在宗教法会上执勤的军警督查
20
1917-1919年北京警察的帽徽
21
1917-1919年福建福州警察的帽徽
22
1917-1919年四川遂宁县警察的帽徽
23
1917-1919年天津警察的帽徽
24
•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也继续沿用了北 洋政府时期的警察制度和模式。并在警种 职能的设置上更加细化。1929年,上海警 察局招募了中国的第一批女警察。建立分 批派驻国外学习先进的警察制度。还设立 了高等警官学校、初等警官学校、警事训 练所等各项制度比较完备和健全的三级警 察教育、培训制度。
• 1898年6月9日,湖南巡抚陈宝箴、黄遵宪 等人,参照西方及日本的警察机关,创建 了湖南保卫局。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警察的 前身,同时也正式拉开了警察作为一门职 业正式登上社会舞台的序幕。遗憾的是, 成立三个多月之后不久,湖南保卫局被迫 撤消。
15
清末巡警
16
袁世凯最早建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
48
3、警察着装
清末 民初
警察穿着简陋、装备落后,服饰从形 式到章程无统一规定,各省依地方风 俗习惯自定,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
民国- 警察穿着整洁统一、装备完善,服饰 新中国 改革展现时代特色。
结论
警察着装变化,体现时代背景下生产 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以及国家是否统 一、人民生活是否安定,且与国际接 轨趋势不断加强。
中国近现代警察变迁
1
1
清末警察
2 北洋时期警察
3 民国时期警察
4 新中国警察
2
• 最早在中国出现的现代意义的警察,是 出现在清末外国在华设置的“租界区” 内。
• 1841年,在香港组建的警察应该是中国 最早的警察。
• 上海租界警察设立于1853年。上海是中 国租界设立最早、规模最大、发展最快 的地方,警察机构也随着租界的扩大而 逐步发展。
3
• 租界警察:巡捕房欧洲籍巡警 巡捕房中国籍巡警 巡捕房印度籍巡警
4
5
6
上海租界巡捕房的英国巡警
7
上海租界内的中国巡警仍然留着长辫子
8
两星期的训练-上海市警察
9
10
上海警察
11
法租界霞飞巡捕房,今为东风中学校舍
12
广州差佬用的“银鸡”(警笛)
13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察纽扣
14
49
4、警察培养
国家机器随 着国家的发 展日益发展
完善。
清末民初没有完 备的警察培训机 制,仅靠短时间 集训培养警察。
从国民政府时期 到新中国,建立 警察学校等 ,警察教育机制 不断完善。
50
51
39
五九式警服: 上衣白色,增加了 领章,领章中有一 铜质盾牌,上缀五 颗五角星,下装颜 色由藏青改为藏蓝
40
六五式警服:再 次与部队服装趋同, 上衣草绿色,有红领 章,下装藏蓝色。取 消大檐帽。草绿色软 帽缀一圆形国旗图案。
41
七一式警服:为 区别军、警服装, 增加大檐帽,上、 下装均改为蓝色。 后又改夏季服装为 上白下蓝。
33
• 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时期,也设立了相应 的保卫制度.井冈山时期的民警局、刑事侦探 局、政治保卫局、肃反委员会就是我国现代 公安机关的雏形。那时的“警服”,就是红 军战士的服装。都是红军战士,只是分工不 同。
•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保 安进驻延安。为保证中央和地方党政军机关 的安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1938年5月, 成立延安市警察队,这支队伍后来成为人民 公安队伍的前身。
国家主权是否 独立,影响到 国家机器的组 构与运行。
47
2、警察帽徽
清末民初
新中国
结论
中国各地警察 帽徽各异,没 有统一持久使 用的帽徽。帽 徽元素多变: 盘龙、五星、 国民党党徽、 文字等。
中国警察帽徽 虽然有沿革, 但是基本形制 、元素变化不 大,基本维持 :五星、国徽 等元素。
警察帽徽演变 与中国时局变 化相关。政策 多变、军阀混 战不利于统一 稳定的帽徽的 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