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乙烯综合实验---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综合实验---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各组份的作用。

2.了解控制粒径的条件。

3. 掌握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

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2、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分散剂:包括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水不溶性无机盐粉末两类。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无机盐粉末主要由碳酸钙、碳酸钡、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它们吸附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作用。

4、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乙酸

乙烯酯等。

聚苯乙烯用注模、压制、挤出等方法制成各种工业用品,如仪表外壳,仪器零件,高效绝缘制品,薄膜和日用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是优良的防震、防湿、保冷、隔音材料。

*

*

PVA,H2O

三.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和试剂:

三口瓶、球冷、玻璃棒、量筒、烧杯、培养皿、布氏漏斗、抽滤垫、温度计、机械搅拌器、水浴、不同目数的铜网筛。

注:1、表中数据均来自MSDS数据库;

2、表中密度均指相对密度,以水为基准1;

3、表中熔点、沸点单位均为摄氏度。四.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0.25g AIBN于一洗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加入15ml 提纯后的苯乙烯,溶解后待用。在装有搅拌器和回流冷凝管的三颈瓶内,加入10ml 0.1%聚乙烯醇溶液,60ml去离子水,搅拌。水浴加热升温至65-70℃时,加入溶有AIBN的苯乙烯15ml,调节搅拌速度使单体均匀分散成大小适度的液珠,缓慢升高水浴温度至85~90℃,恒温2-3小时。(此间一定要很好地控制稳定的搅拌速度,使珠粒稳定均匀,切不可忽快忽慢,防止珠粒相互粘结变形。)随后升温至90℃,恒温半小时,反应即可结束。将反应物全部倒入一500ml 的烧杯中,静置片刻,待珠粒沉下后,倒掉上层水液。以同样的方法再用70-80℃的自来水洗涤数次,过滤,取出珠粒,烘干,称重,过筛,计算产率及粒径分布。

五.实验结果

实际产量= g 产物性状:

苯乙烯用量 mL

理论产量= g

产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100%= %

六.思考题

试讨论影响悬浮聚合的各种因素。

(1)单体纯度

(2)水油比

(3)反应温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

(1)本实验影响粒径最关键的因素是搅拌。因此应当尤其注意搅拌的速度以及搅拌棒的位置,搅拌棒要放低一些。开始搅拌后不可改变搅拌速度,否则可能造成颗粒粘结。

(2)反应结束后,要先冷却到室温,再将混合物倒入水中。(3)在静置时要注意不要心急。做出的产品粒径极细小,更加容易飘浮在水面上。应当耐心地等它充分地沉淀之后再捞取上层带气泡的珠粒。

实验02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实验二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悬浮聚合的实验方法,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各组份的作用; 2、了解控制粒径的成珠条件及不同类型悬浮剂的分散机理、搅拌速度、搅拌器形状对悬浮聚合物粒径等的影响,并观察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之演变。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通过强力搅拌并在分散剂的作用下,把单体分散成无数的小液珠悬浮于水中由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而进行的聚合反应。 在悬浮聚合体系中,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引发剂只溶于单体,水是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是非均相聚合反应。 但聚合反应发生在各个单体液珠内,对每个液珠而言,从动力学的观点看,其聚合反应机理与本体聚合一样,每一个微珠相当于一个小的本体,因此悬浮聚合也称小珠本体聚合。单体液珠在聚合反应完成后成为珠状的聚合产物。 悬浮聚合克服了本体聚合中散热困难的问题,但因珠粒表面附有分散剂,使纯度降低。 苯乙烯(St )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如下聚合物。反应式如下: 在悬浮聚合过程不溶于水的单体依靠强力搅拌的剪切力作用形成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单体液滴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液滴呈圆珠状,但它们相互碰撞又可以重新凝聚,即分散和凝聚是一个可逆过程。当微珠聚合到一定程度,珠子内粒度迅速增大,珠与珠之间很容易碰撞粘结,不易成珠子,甚至粘成一团。 为了阻止单体液珠在碰撞时不再凝聚,必须加入分散剂,选择适当的搅拌器与搅拌速度。分散剂在单体液珠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或吸附在单体液珠表面,在单体液珠碰撞时,起隔离作用,从而阻止或延缓单体液珠的凝聚。 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有两大类: (i)水溶性的高分子:如聚乙烯醇、明胶、羟基纤维素等; (ii)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如碳酸钙、滑石粉、硅藻土等。 水溶性高分子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 图1 悬浮聚合分散剂作用机理示意图 n C H C H 2H 2C H n 引发剂加热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实验三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化工系毕啸天 2010011811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悬浮聚合的特点和反应机理 2. 掌握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及配方中每个组分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2、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分散剂:包括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水不溶性无机盐粉末两类。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无机盐粉末主要由碳酸钙、碳酸钡、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它们吸附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作用。 4、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乙酸乙烯酯等。 聚苯乙烯用注模、压制、挤出等方法制成各种工业用品,如仪表外壳,仪器零件,高效绝缘制品,薄膜和日用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是优良的防震、防湿、保冷、隔音材料。 ** PVA,H2O

实验_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方法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学习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聚合物颗粒均匀性和大小的控制,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形式与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由烯类单体制备高聚物的重要方法,由于水为分散介质,聚合热可以迅速排除,因而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制成的成品呈均匀的颗粒状,故又称珠状聚合,产品不经造粒可直接加工成型。悬浮聚合得到珠状的聚合物颗粒,常常作为离子交换树脂和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的载体。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借助于较强烈的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将单体分散在单体不溶的介质(通常为水)中,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进行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相似,遵循自由基聚合一般机理,具有与本体聚合相同的动力学过程。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搅拌和悬浮剂作用,被分散成细小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有其独到之处,即散热面积大,防止了在本体聚合中出现的不易散热的问题。由于分散剂的采用,最后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颗粒状聚合物。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分散介质(水),悬浮剂,引发剂。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苯乙烯(styrene),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甲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方法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2.学习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聚合物颗粒均匀性和大小的控制,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形式与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苯乙烯在水和分散剂作用下分散成液滴状,在油性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引发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其反应历程如下: 悬浮聚合是由烯类单体制备高聚物的重要方法,由于水为分散介质,聚合热可以迅速排除,因而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制成的成品呈均匀的颗粒状,故又称珠状聚合,产品不经造粒可直接加工成型。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非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黏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黏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借助于较强烈的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将单体分散在单体不溶的介质中,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进行本体聚合,在没一个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相似,遵循自由基聚合一般机理,具有与本体聚合相同的动力学过程。由于搅拌和悬浮剂作用,单体被分散成细小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有其独到之处,即散热面积大,防止了在本体聚合中出现的不易散热的问题。由于分散剂的采用,最后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颗粒状聚合物。 其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分散介质(水)、悬浮剂、引发剂。 1.单体 单体不溶于水,如:苯乙烯(styrene)、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甲基丙烯酸酯(methyl methacrylate)等。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1、悬浮聚合的简介: 悬浮聚合是以小液滴状悬浮在水中的聚合方法,单体溶有引发剂,一个小液滴就相当于一个小本体聚合单元,它是在较强烈的机械搅拌力作用下,借着分散剂的帮助,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在与单体不相溶的介质中(通常为水)所进行的悬浮聚合。因此,悬浮聚合体系一般由单体、引发剂、水、分散剂四种基本成分组成。悬浮聚合产物的颗粒粒径一般在0.05~0.2mm,其形状、大小随搅拌强度和分散剂的性质而定。 悬浮聚合实际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聚合机理和本体聚合相似。它的优点是:1 .体系粘度低,传热和温度易控制,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比较稳定。 2. 产品分子量较溶液聚合高,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少。 3. 产品易分离清洗,后处理工序比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简单简单。其缺点是产品中含有少量的分散剂残留物,影响纯度。因此比较悬浮聚合的优缺点可知,这是一种极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合成工艺。 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与否,悬浮聚合的产物可以分为透明和不透明两类。氯乙稀的聚合物不溶于其单体,产品是不透明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物溶于其单体,产品都是透明的,这类聚合又叫珠状聚合。 目前的悬浮聚合多采用间歇法,连续法尚在研究之中。 2、悬浮聚合的工艺: 悬浮聚合法的典型生产工艺过程是将单体、水、引发剂、分散剂等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并采取适当的手段使之保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回收未反应单体,离心脱水、干燥得产品。 悬浮聚合所使用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应为液体,要求单体纯度> 99.98%。 在工业生产中,引发剂、分子量调节剂分别加入到反应釜中。引发剂用量为单体量的0.1% ~ 1%。 去离子水、分散剂、助分散剂、pH调节剂等组成水相。水相与单体之比一般在75:25~50:50范围内。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目的: 通过苯乙烯的悬浮聚合反应,掌握悬浮聚合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在水相中,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将水不溶性的乙烯基单体悬浮于水相中,然后在引发剂的作用下,进行聚合反应。聚合过程中,单体通过乳液中的界面积逐渐进入到聚合核心中,形成高分子颗粒。最终得到的聚合体是固体粒子,可以通过离心沉淀分离出来。 实验步骤: 1. 将装有100 mL去离子水的500 mL三口瓶放在冰水混合物 中冷却,使水的温度保持在0~5℃。 2. 向冷却好的去离子水中加入6.0 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搅拌使其完全溶解。 3. 将160 mL去离子水加入到乳化瓶中,然后加入10 g苯乙烯,充分搅拌使其均匀分散。再向其中加入0.1 g过硫酸铵引发剂,继续搅拌至其溶解。 4. 将乳化瓶密闭后,用洗耳球向中央橡胶塞中注入氮气,直至

达到正压状态。 5. 将乳化瓶放置于冷却好的三口瓶中心橡胶塞上,插入电动搅拌器,并将搅拌器转速调至300 r/min左右。 6. 开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3 h。反应过程中应控制温度在0~5℃之间。 7. 反应结束后,离心沉淀处理,取出粒子后用乙醇将其清洗干净,然后放入真空干燥器中,除去残留水分,得到苯乙烯颗粒。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使用化学品时要戴上手套和护目镜。 2. 操作过程中严格控制反应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3. 在反应结束后,应及时离心沉淀处理,避免颗粒在水相中继续生长。 4. 在颗粒清洗和干燥过程中,应避免颗粒聚集,避免颗粒变形或粘在一起。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制备得到苯乙烯颗粒,颗粒大小均匀,且颗粒形状规则。在干燥过程中,颗粒没有聚集或变形的现象。实验成功。

苯乙烯综合实验---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综合实验---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各组份的作用。 2.了解控制粒径的条件。 3. 掌握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

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2、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分散剂:包括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水不溶性无机盐粉末两类。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无机盐粉末主要由碳酸钙、碳酸钡、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它们吸附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作用。 4、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乙酸

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之迟辟智美创作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悬浮聚合的实验方法,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 各组份的作用. 2.了解控制粒径的成珠条件及分歧类型悬浮剂的分散机理、搅拌速度、搅拌器形状对悬浮聚合物粒径等的影响,并观察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之演变.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由烯类单体制备高聚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水为分散介质,聚合热可以迅速排除,因而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制成的制品呈均匀的颗粒状,故又称为珠状聚合;产物不经造粒即可直接成型加工. 悬浮聚合是将单体以微珠形式分散于介质中进行的聚合.从动力学的观点看,悬浮聚合与本体聚合完全一样,每一个微珠相当于一个小的本体.悬浮聚合克服了本体聚合中散热困难的问题,但因珠粒概况附有分散剂,使纯度降低.当微珠聚合到一定水平,珠子内粒度迅速增年夜,珠与珠之间很容易碰撞粘结,不容易成珠子,甚至粘成一团,为此必需加入适量分散剂,选择适当的搅拌器与搅拌速度.由于分散剂的作用机理分歧,在选择分散剂的各类和确定分散剂用量时,要随聚合物种类和颗粒要求而定,如颗粒年

夜小、形状、树脂的透明性和成膜性能等.同时也要注意合适的搅拌强度和转速,水与单体比等. 苯乙烯(St)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如下聚合物.反应式如下: 本实验要求聚合物体具有一定的粒度.粒度的年夜小通过调节悬浮聚合的条件来实现. 三、仪器及试剂 1.仪器:聚合装置如图1概况皿、吸管、移液管、搅拌马达、水浴、布氏漏斗. 图聚合装置图(1. 搅拌器 2.四氟密封塞 3.温度计 4.温度计套管 5.冷凝管) 2.配方如下表所示: 四、实验步伐 按图1装置好实验装置,为保证搅拌速度均匀,整套装置装置要规范.尤其是搅拌器装置后,用手转动,阻力小转动轻松自如.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0.3gBPO(用分析天平)放于

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名称: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配方及各组份的作用。 2.了解控制粒径的条件。 3. 掌握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 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 2、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分散剂:包括水溶性高分子物质和水不溶性无机盐粉末两类。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无机盐粉末主要由碳酸钙、碳酸钡、磷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等,它们吸附在液滴表面,起着机械隔离作用。 4、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目前悬浮聚合法主要用来生产聚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其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以及聚乙酸乙烯酯等。 聚苯乙烯用注模、压制、挤出等方法制成各种工业用品,如仪表外壳,仪器零件,高效绝缘制品,薄膜和日用品。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是优良的防震、防湿、保冷、隔音材料。 AIBN * * PVA,H2O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三-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是一种合成聚合树脂 的重要工艺,是常规聚合中最受欢迎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在聚合树脂领域应用最广泛,以及因其优良的性能而成为首选聚合树脂工艺。苯乙烯悬浮聚合是采用苯乙烯(Styrene)作为原料,利用离子活性助剂(Ionic Activator)制备发泡聚合物的工艺方法。其特点 是反应操作简便,可以控制发泡粒大小,外观稳定,强度高等。 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原理是当苯乙烯溶剂,离子活性助剂之间进行反应时,悬浮在溶液 中的苯乙烯分子粒子会发生聚合,但苯乙烯分子粒子之间会形成一种微小的共价键特征。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物质在空气中开始分解,这也会使得苯乙烯分子热量受到影响,从而 引起化学反应。在高温的状态下,这种化学反应可以形成新的复合物,改变原有的分子结构,从而实现聚合树脂的生成。 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反应体系具有苯乙烯(Styrene)、双醚化合物(PEG)和载体溶剂 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苯乙烯通常用于聚合树脂的合成,双醚化合物用于离子活性助剂,而 载体溶剂则可以稀释原料,以降低结晶度。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反应温度一般介于60℃ ~90℃,反应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反应的产物是一种发泡的聚苯乙烯( Foam Polystyrene)。 苯乙烯悬浮聚合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像高分子材料、防火材料、保温防火 等都用到了聚合树脂。作为高分子材料,苯乙烯悬浮聚合可以制备出一种韧性强、轻质廉 价的产品,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可用于制造模型、模具、复合材料和多种新材料。作为 保温防火,它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的隔热和绝热性能、透水、无污染等特性的低密度结构 聚合物,为建筑气候调节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苯乙烯悬浮聚合是一种具有多功能性的工艺,在合成高分子材料和保温防火等以外, 还可以用于电子功能材料、智能包装材料、生物材料等方面。只需要结合合理的配方和适 当的参数就可以制备出满足用户要求的聚合树脂。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的特点和反应机理。 2.掌握悬浮聚合的工艺特点及配方中每个组分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油溶性单体在溶有分散剂(或称悬浮剂)的水中,借助于搅拌作用分散成细小液滴进行的聚合反应。悬浮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还有比较多的,根据聚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合成不同形态的悬浮聚合物,若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产物呈不透明、不规整的颗粒状,如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若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可得到透明的珠状产品,因此又可称为珠状聚合,如苯乙烯等单体的聚合。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悬浮聚合中,在每一个被分散的小液滴中,恰似一个本体聚合的微反应器,其聚合速度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以及产物的性质,都与在相同条件下本体聚合所得到的相仿。不过其毕竟是在非均相的体系中进行,它的全部反应过程是处于亚稳态的。因此据合众搅拌速度和分散剂的种类及用量是控制所得聚合物颗粒形态

和大小的主要因素。 悬浮聚合的主要优点有:以水为介质,体系粘度低,易传热和控温;产物分子质量比溶液聚合高,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杂质含量比乳液聚合的低;后处理工序比溶液聚合和乳液聚合简单,生产成本低,固体颗粒可直接使用。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水,分散剂,油溶性引发剂: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氯乙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酯等。水:作为热传导介质。分散剂:水溶性高分子分散剂主要有天然高分子(如明胶、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和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的盐类、顺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两类,它们的作用是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可阻碍液滴间的结合。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实验仪器:磨口三颈瓶、磨口球形冷凝管、玻璃搅拌棒、量筒、烧杯、培养皿、布氏漏斗及配套吸滤瓶、温度计、机械搅拌器、水浴、不同目数的铜网筛。 2.实验试剂:经减压蒸馏的苯乙烯、经重结晶的偶氮二异丁腈(AIBN)、 0.1%聚乙烯醇溶液(聚乙烯醇醇解度为88%)。 四、实验步骤 1.准确称取0.4 g AIBN于一洗净、干燥的小烧杯中,加入30mL提纯后的苯乙烯,溶解后待用。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实验五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对悬浮聚合原理的理解。 2. 掌握通过悬浮聚合工艺制备聚苯乙烯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试剂(品级AR) 聚乙烯醇0.2克 苯乙烯4克 过氧化苯甲酰0.05克 甲醇50毫升 磷酸钙粉末0.2克 亚甲基蓝0.1克 二乙烯基苯 1.8克 三、实验仪器及耗材 三口烧瓶(250mL)1个 回流冷凝管1个 恒温水浴1个 搅拌器1套 抽滤装置1套 胶头滴管(带胶头)1个 烧杯100mL 1个 培养皿1个 四、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依靠激烈的机械搅拌使含有引发剂的单体分散到与单体互不相溶的介质中实现的。由于大多数烯类单体只微溶于水或几乎不溶于水,因此悬浮聚合通常都以水为介质。在进行水溶性单体如

丙烯酰胺的悬浮聚合时,则应当以憎水性的有机溶剂如烷烃等作分散介质,这种悬浮聚合过程被称为反相悬浮聚合。 在悬浮聚合中,单体以小油珠的形式分散在介质中。每个小油珠都是一个微型聚合场所,油珠周围的介质连续相则是这些微型反应器的热传导体。因此,尽管每个油珠中单体的聚合与本体聚合无差别,但整个聚合体系的温度控制还是较容易的。 悬浮体系是不稳定的。加入悬浮稳定剂(如聚乙烯醇可用作苯乙烯悬浮聚合的稳定剂)可以帮助单体颗粒在介质中的分散,稳定的高速搅拌与悬浮聚合的成功关系极大。搅拌速度还决定着聚合产物的颗粒大小,一般来说,搅拌速度越高则产品颗粒越小。 悬浮聚合体系中的单体颗粒具有相互结合形成较大颗粒的倾向,特别是随着单体向聚合物的转化,颗粒的黏度增大,颗粒间的粘结变得更容易。 本实验以苯乙烯为单体、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聚乙烯醇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亚甲基蓝或硫代硫酸钠为显示稳定剂、磷酸钙粉末为分散稳定剂,通过悬浮聚合合成聚苯乙烯。产物用甲醇洗涤。 苯乙烯聚合反应式如下: 引发剂为过氧化苯甲酰。 五、实验步骤

苯乙烯悬浮聚合

苯乙烯悬浮聚合 目的: 利用悬浮聚合方法,制备聚苯乙烯颗粒 药品: 新制苯乙烯(5%NaOH洗涤去阻聚剂,去离子水洗至中性),精制BPO (重结晶),5%PV A溶液,去离子水 仪器: 100ml三口瓶,冷凝管,铁质搅拌棒,搅拌马达,水浴锅,量筒,锥形瓶,移液管等 步骤: 1.组装仪器。仪器组装要规整,安装前搅拌棒顶端与搅拌马达的连 接处相距约3~4mm,形成稳定搅拌 2.取0.1gBPO, 3.2ml苯乙烯于锥形瓶中,摇匀至固体溶解后再加入 13ml 5%PV A溶液,摇匀,倒入三口瓶中,开始搅拌 3.用30ml去离子水分三次冲洗锥形瓶,并将冲洗后的液体倒入三口 瓶中 4.调节搅拌速度(形成稳定的涡流,搅拌棒底部刚好露出,液面上端

有小液滴溅出),室温搅拌50min。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搅拌速度保持不变 5.开始水浴升温,温度达到80℃时保温20min,再升温至85℃ 6.在85℃环境下反应约90min,在此过程中观察小液滴的变化 7.液滴固化,体系内溅出的固体颗粒增多,除去水浴锅中的热水, 加冷水冷却 8.出产品,抽滤,干燥 备注: 本次试验所用三口瓶为100ml,体系反应空间有限,为得到稳定的搅拌必须规整的安装实验仪器 苯乙烯悬浮聚合成败与搅拌速度有莫大的关系,在整个反应过程中搅拌速度一旦确定,不得中途改变 失败现象及原因分析 1.将PV A溶液倒入锥形瓶摇匀,体系变乳白,观察不到油滴。原因: PV A溶液变质。 2.实验结束,出产品,聚苯乙烯呈带状缠在搅拌片上。原因:PV A 溶液浓度不够,搅拌速度太快,并且体系升温太快,粘度剧增。 3.实验结束,出产品,聚苯乙烯呈团状缠在搅拌棒上。原因:PV A 溶液浓度不够。

实验二---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反应原理、特点及配方中各组分作用。 2、掌握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实验室实施方法,搅拌、温度等各种条件对产品的颗粒度合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虽然实验一所介绍的本体聚合是烯类单体聚合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的最简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是在全体情况下都适用的。特别是大型工业生产中。因为本体聚合开始除加的很少引发剂外,体系中只有单体一个组分。在聚合过程中,随着单体不断转变为聚合物大分子,体系的粘度急剧增高,聚合热的传递越来越困难,引起自动加速效应和不规则的过热点,导致产物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和过热点的缺陷。 为了克服本体加聚过程中粘度增高和传热受阻产生的不良后果,一种办法是加入一种惰性的、可溶的、低分子量的稀释剂来减轻,这种方法就是溶液聚合。虽然溶液聚合提供了较好的热控制,减缓了自动加速效应,但溶剂很少对自由基是真正惰性的。由于溶剂常常发生链转移反应使得产物的分子量大大降低,而且聚合溶剂的除去和回收也是相当复杂和浪费的,所以在自由基加聚反应中用的较少。另一种方法是加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通过强烈的搅拌使单体变成不连续的小颗粒或微珠分散在作为连续相的液体中。采用能溶解于单体相的引发剂(油溶性引发剂),使得引发、增长、终止过程均在单体微珠中进行。这样实际上每个单体微珠均成为一个独立的、微型的本体聚合反应体系,但是却把传热距离缩短到了0.2~0.5mm,从而解决了传热问题,这就是悬浮聚合。因此悬浮聚合就本质而言仍然是本体聚合。符合本体聚合的动力学规律。 悬浮聚合通常采用的连续相是水,水是最廉价易得的。而且热容高、粘度小、表面张力大,有利于形成悬浮体系。由于悬浮聚合反应热易于排除,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减少了爆聚反应的可能。因此可以使用催化剂等来提高反应速率。而且制成的产品呈均匀的颗粒状,不经造粒就可以直接用于成型加工。同时解决了本体聚合难以大型化的问题,现代工业生产中采用的大型悬浮聚合釜可达200M2以上。 但是,藉强烈搅拌分散开的悬浮体系是亚稳状态的,特别是在聚合物量增加,颗粒发粘时容易凝结成团,加入少量亲水的聚合物如明胶、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或聚乙烯醇,可以在单体微珠外形成一层保护胶体。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无机化合物的细粉如粘土或钙、镁的磷酸盐也能帮助稳定悬浮体系。无机化合物粉末在小珠变得发粘并倾向于粘在一起时是特别有效的,但是,当分散的颗粒过小,接近于胶体粒子大小时,聚合历程实际上就可能改变,所以必须精心选择表面活性剂避免形成乳液(参见实验三)。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聚苯乙烯是一种透明的无定型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分布窄。加工流动性好而适用于模压注射制品的加工,其制品有较高的透明度良好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 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可溶于苯乙烯单体而不溶于水)的作用下,以水为分散介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