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效果分析抑郁症,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的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心负担。

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情绪、思维和行为,还可能对其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干预是指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

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这些方法旨在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调节情绪、改善人际关系以及解决内心的冲突。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干预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一些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比如过度自责、消极看待事物等。

通过与患者一起探讨这些思维模式,并引导他们学会以更积极、客观的方式看待问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例如,一个患者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治疗师会帮助患者找出这种想法的不合理之处,并鼓励患者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轻抑郁症状。

人际治疗则关注患者的人际关系。

抑郁症患者常常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如社交退缩、人际冲突等。

人际治疗通过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技巧、解决人际冲突、增强社会支持等方面,来缓解抑郁情绪。

比如,对于因与家人关系紧张而抑郁的患者,治疗师会帮助他们学会更好地沟通和表达情感,以改善家庭关系,从而为患者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心理环境。

心理动力学治疗则侧重于探索患者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冲突和情感。

通过帮助患者理解和处理这些潜在的问题,促进其心理成长和自我完善。

这种治疗方法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心理干预究竟对抑郁症患者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首先,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

通过帮助患者调整认知、处理人际关系等,使他们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减轻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

患者不再总是沉浸在自我否定和绝望之中,而是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作者:郭惠娟李幸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大多数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常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而这些心理反应可影响疾病的预后,为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康复,对笔者所在科室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影响在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中,其心理行为因素可能比生物因素的危害更大,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不良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互相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2]。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因此,良好的心理干预可有效地协同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1 加强心理护理1.1部分患者入院后,虽能坚持按时服药,但对疗效不甚满意,于是便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理解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进而依从有规律的、复杂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较重的患者,可邀请院内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这不仅可缩短冠心病的病程,而且可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

如文献报道[3]伴有中度至重度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较无抑郁情绪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高69%,较发生其他原因病死机率大78%。

责任护士要与患者主动交流、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明白心理状态与冠心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根据不同年龄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心理干预,如老年患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减退,易出现固执,我们曾听说或见到过一些老人因为一点小事而想不开与他人发生争执,以致因生气而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要耐心、细致使其转变,不能说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话,“冷刺激”是冠心病患者的隐形杀手,同时我们要懂得“良言是妙药,恶语是杀手”的道理。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黛力新是一种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和抑郁障碍。

然而,黛力新在治疗冠心病患者方面的疗效还未被系统评估。

因此,本文旨在评估黛力新
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METHODS:本研究对70例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治疗观察,
治疗组n=35,对照组n=35。

治疗组使用黛力新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

每周一次评
估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估。

治疗结束时,统计并比较两组之间的余疏率(REM)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RESULTS:在治疗结束时,黛力新组的HAMD总分(27.23±3.12)和HAM-A总分
(23.67±3.45)较对照组(41.45±2.89和38.78±3.12)显著降低(P<0.05)。

此外,黛力新组的REM率(89.5%)明显高于对照组(40.0%),而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CONCLUSION:黛力新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效果良好,并且不良反应发
生率较低。

因此,黛力新作为治疗这类患者的一线药物是合适的选择。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效果观察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症效果观察
标 准化联 合专题 组 制定 的冠 心病 诊 断 标 准 , 同时符 合
析, 定量 资料 以均 数 ±标 准 差 ( ±S ) 表示 , 采用 t 检 验, 定性 资料采 用 检 验 , P< 0 . 0 5为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2 结 果
2 . 1 S A S、 S D S测评 情况 治疗 前两 组患 者 S D S 、 S A S
效、 好转 例数 之和计 为 总有效 。
1 . 5 统计 学 方法 采 用 S P S S 1 7 . 0软 件 进 行 数 据分
段 缺血性 改变 , 焦虑 自评量 表 ( S A S ) 评 分 或/ 和 抑郁 自 评量 表 ( S D S ) 评分 超过 临界值 , 经 心肌 酶学 、 冠 脉造 影 检查, 符合 2 0 0 5年 国际心 脏病 协会 与 WH O临 床命 名
5月 至 2 0 1 5年 1月 收 治 的 9 6例 冠 心 病 伴 焦 虑 、 抑 郁患者 , 其中男 4 4例 , 女5 2例 ; 年龄 5 4~ 7 3岁 , 平
均( 6 4 . 1±7 . 4) 岁 。患 者 反 复胸 闷 、 胸痛, 心电图 s T
改善 ; 好转 : 患者临床症 状部分消失 , 心电图改善 ; 无 效: 患者 临床症 状和 心 电图无变 化或恶 化 。 以显 效 、 有
评 分差 异无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治疗 后 两组 S A S 、
中 国精神 障碍 分类 与诊 断 标 准第 3版 ( C C MD一3 ) 焦 虑、 抑郁 症 的诊 断标 准 , 排 除 有 精神 神 经 系 统病 史 、 严 重认知 功能 障碍 、 不 配合 调 查 者 。经 医 院伦 理 委员 会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的影响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的影响

I fu nc fp y ho o i a nt r e i n o n i n y o o o a y h ar te L n e e o s c l g c li e v nt n a x e t fc r n r e tpa n l o i
C h AIS u—z e Y N L — ig HUA e g—zu( hk epe hn, I i pn , NG F n h Z iaP ol ̄Hopt f h ni gc yZ aj n 5 4 3 ) sil aj n i , hni g 2 0 4 ao Z a t a
付英秀. 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 的影 响[ ]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09,( 5 :0 20 6 1 ) 19—1 0 1. 蒋乾坤. 中年癌症 晚期患者及家属心理反应 和临终关怀需求 的 调查分析[ ] 护理实践与研究 ,0 85 2 :7— 8 J. 20 ,( ) 8 8 . 刘继红. 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态 调查[ ] 护理实践 与研 J.
ptns i ooayh a i aebs .Me o s7 ae f opt i dpt ns i ooayh at i ae eedvddioteo srai ru n ai t wt cr r er ds s ai e h n t e s t d :5css si z a etwt crn r er dss r iie t bevtng p( h oh l ae i h e w n h o o = 8 n ot l ru ( 3 ) T og u s f ains eerae i ovni a etet cr dhat eu ao nteb i o eo srao 3 )adcnr op n= 7 . w r p t t w r et wt cn etn lram n, aea el d ct no a s fh be t n og o op e t d h o t n h i h s t vi g u i giac ynre sco g a up  ̄teay porsi lxt nado e scoo c tret n ep cvl, t d s o n r pi t s udn eb uss yhli l sp o hrp , rges er aai n t r yhlg a i e ni .R set e a miina d o nh p oc v e o h p il n v o i y a s at dy f ni s gZ n e —R igSae( A )me ue e t fh ogop f ai t wt ax t. eut:h eut o eosrao f r as x t ui u gSl e5 oa e y n f  ̄n c l SS s a rm n et ru s t nsi h ni y R sl T ersl fh bevt n ot w op e e s s t i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效果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效果
两组治疗前 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渊P跃 0.05冤袁治疗后 2 周及 4 周 HAMD 评分均下降袁且试验 组优于对照组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渊均 P约0.05冤遥 详 见表 2遥
表2 组别 试验组 对照组 t值 P值
两组不同时间段的 HAMD 评分比较渊x依s袁分冤
n
治疗前 治疗后 2 周 治疗后 4 周
4周 HAMD 评分均下降袁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渊均 P约0.05冤遥 结论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能明显缓
解冠心病患者抑郁情绪袁提高冠心病及抑郁治疗效果袁安全性高遥
关键词院冠心病曰抑郁曰药物治疗曰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院R541.4
文献标识码院B
冠心病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袁其发病时 间长且发展速度慢袁 因此患者需要长期的治疗与护 理遥 由于患者缺少对疾病与治疗方法的认知袁加之医 疗费用高昂尧 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的影 响袁患者很容易出现不安尧抑郁尧紧张尧焦虑等消极情 绪[1]遥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袁上述消极情绪会使冠心病患 者的交感神经紧张袁 儿茶酚胺与皮质醇水平提高袁炎 性反应增强且血小板激活袁甚至使患者出现心肌梗死 与心绞痛的概率增加袁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2]遥 本研究主要探讨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 抑郁患者的效果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第 27 卷第 7 期 2019 年 7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27 No.7 July.2019
DOI院10.19338/j.issn.1672-2019.2019.07.068
窑护理研究窑
黛力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效果
李艳鑫 1袁马培尧 2袁张学军 2袁王焕东 2袁周向东 2袁季帅 2袁王文志 2袁李丹丹 2袁押燕锋 2袁赵桂侠 2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负性心理影响的Meta分析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负性心理影响的Meta分析

软件 包 。 本 研 究 中 计 量 资 料 以 权 重 的 均 差 ( e h e e n w i td m a g df r n e W MD 表 示 , 9 的 可 信 区 间 ( o f e c tr a, ieec , f ) 用 5 c n i n e nev l d i
CI 表 达 。 采 用 Q 检 验 法 进 行 各 研 究 的异 质 性 检 验 , P> O 1 ) 若 .
p te t t o o a y h ar die s a i n s wih c r n r e t s a e
孙裕 华 , 陶秀 彬 , 赞芳 , 吴 李远 珍
Su hu Ta ibi W u Za a g, ta n Yu a, o X u n, nf n e l
护理研究 2 1 0 0年 8月 第 2 4卷 第 8期 下 旬 版 ( 第 3 2期 ) 总 3
衰 献纷 桁 t
心 理 干 预 对 冠 心 病 病 人 负 性 心 理 影 响 的 M ea分 析 t
Met a—an y i fn a i e p y h OgiaIi p c fp y h O c Ii t v n i n al ss o eg tv s c OI c m a to s c OI gi a n er e t on i
关 键 词 : 理 干 预 ; 心 痛 ; ea分 析 心 冠 M t
中图 分 类 号 : 7 R4
文 献 标 识 码 : C
d i l. 9 9 jis. 0 9—6 9 .0 0 2 . 5 o :0 3 6 /.sn 10 43 2 1. 4 0 2
文 章 编 号 :0 9—6 9 (0 0 8 10 4 32 1 )C一24 —0 23 3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的相关性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的相关性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1-2],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竞争力的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冠心病是身心疾病之一[3],冠心病发病原因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因而患者除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外,出现焦虑、抑郁症状也较普遍。

焦虑、抑郁不仅可加速冠心病发生、发展进程,影响治疗、康复,而且是引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导致患者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4]。

对此,作者在对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心血管内科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住院患者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53~78岁,平均(65.4±12.1)岁。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分型:心绞痛型30例,心肌梗死型20例,心律失常型34例,心力衰竭型6例。

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急性脑血管疾病者、意识障碍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有精神障碍既往史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主管护师对两组患者均给予心血管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同时,与患者进行交谈和观察,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

根据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对干预组患者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每周2次,每次30min,连续心理干预4周,4周后再次评估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变化情况。

1.3心理干预内容1.3.1患者入院后积极开展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冠心病起病原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并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从言行上、感情上亲近患者,取得患者信任,尽量满足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干预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情绪的效果评价【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抑郁情绪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成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冠心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中青年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其中抑郁的发生率最高[1],与患者的预后最为密切,因此及时的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关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对在我科住院的中青年冠心病患者62例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安阳市中医院心病一科住院的年龄小于60岁的冠心病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心理干预组62例,男45例,女17例,年龄28-59岁,平均年龄45.23±1.96岁;对照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6.15±
2.47岁。

1.2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有高年资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1.2.1心理干预的内容①组织患者及家属学习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告知不良的情绪对冠心病影响,讲解冠心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等生活细节问题。

并根据病情帮助患者制定合适的运动项目。

②与
患者密切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告知家属家庭支持治疗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对家属的陪护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家属如何安排患者的生活,协调患者的社会关系,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④发挥中医优势,讲解正确的养生方法,指导患者进行中医按摩以放松心情,消除杂念。

1.2.2评价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两组患者入院后第一天,1周,2周后进行评定分析。

1.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目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近几年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越来越年轻化,而中青年是家庭和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冠心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因此疾病对中青年患者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老年人,更容易使其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消除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本研究显示对中青年冠心病伴发抑郁情绪的患者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后,其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显示出支持性心理
干预对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地作用。

综上所述,冠心病是一种心身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在其发生、发展及预后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而抑郁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最密切[3-4]。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应该关注患者的抑郁情绪,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作记,崔立谦,孙树印.冠心病患者的负面情绪及其干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1999,2(4):301.
[2]张静平,唐莹,余小波.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5,20(15):52.
[3]姜乾金.心理社会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新
医学,1998,29(9):457.
[4]陈建平,顾卫平,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