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演进历程研究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演进历程研究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演进历程研究论文导读: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的鲜明风格特征。

钢琴音乐发展历程,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特征演进历程研究。

关键词:钢琴音乐发展历程,风格特征一、萌芽起步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10-1929)受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新音乐运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

最早尝试写作中国钢琴曲的是赵元任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新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和音乐家。

论文检测,钢琴音乐发展历程。

1915年在美国的《科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这是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在该刊第四期上他又发表了即兴小品《偶成》,1919年又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

1921年《音乐杂志》第一期发表了李荣寿的钢琴曲《锯大缸》。

当时这类钢琴曲构思简单、结构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而且都是能在钢琴和风琴上弹奏的小品,这些钢琴小曲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正式诞生。

论文检测,钢琴音乐发展历程。

二、艺术创作雏形期的钢琴音乐及其风格特征(1929-1949)这个时期大致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这20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初期至30年代后期,第二阶段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末期。

第一阶段(1929-1937)。

这个时期在中国左翼“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以及大的热情引进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与成就”的思潮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艺术观逐渐沉寂,随之而来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的艺术观与“救亡”的时代声音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强大艺术潮流。

1934年11月,由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的中国音乐史上首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这次比赛对于当时尚处于起步状态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阶段(1937-1949)。

这一阶段是战争、救亡与艺术发生更为密切关系的一个时期。

战争时期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与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应地使艺术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等,都打上了战争的鲜明烙印。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意蕴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意蕴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意蕴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是世界钢琴音乐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经历了从西方传入到融合创新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音乐发展中的亮丽潮流。

中国钢琴文化的传入源于19世纪中期的洋务运动与近代化进程。

当时,随着外国教育家和传教士的到来,西方文化和音乐传入中国。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多元
化发展。

钢琴作为西方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也被纳入到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

当时,许多中国的富有人家都开始购买钢琴,成为了钢琴音乐文化传入的主要载体。

进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变革。

中国的音乐文化也开始经历从传入到融合创新的历程。

在这一时期,一批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涌现
出来,如黄自、黄建芳、聂耳等。

他们在融合传统中国音乐元素的同时,还受到了西方音
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

这种独特风格表现在曲式结构与旋律上,如黄自的《小娃跳舞曲》、聂耳的《花儿与少年》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

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意蕴在于它的多元性与融合性。

钢琴作为西方传入的乐器,同时被中国文化接纳,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元素。

这种多元性和融合性在今天的中国钢琴
音乐市场中仍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古典钢琴音乐还是流行钢琴音乐,现代中国钢琴
家都能够将这些不同的风格和元素进行融合创新,创作出符合当代中国人的音乐。

(2021年整理)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

(2021年整理)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

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的全部内容。

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钢琴艺术发展史专题课程名称(英文):AMonogyaph on the DereLopment of Piano Art课程编号:040102151教学对象:钢琴教学与演奏方向预修课程:课程总学时:36学时课程总学分:2学分开课单位:鲁迅艺术学院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清钢琴艺术发展的脉络,包括制造、作品、演奏三方面;2、通悉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3、客观分析中国钢琴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4、科学认识当今世界钢琴艺术发展的总趋势.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钢琴教学与演奏方向的学位专业课之一。

钢琴艺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钢琴这件乐器与钢琴文献作品及演奏的发展历史。

通过系统介绍钢琴艺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从而反思中国钢琴艺术地发展,进一步全方位了解钢琴艺术的精髓.三、学习方式:1、讲授:26学时2、讨论:10学时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4学时)第二章:钢琴制造业发展脉络(4学时)第三章:从巴洛克到现在的钢琴作品审读(8学时)第四章:从巴赫到约翰·凯奇各个历史时期作曲家研究(6学分)第五章:中国钢琴艺发展概况(4学时)五、考核方式:考核,撰写课程论文1篇。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参考教材:《西方钢琴艺术史》,周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中国钢琴文化形成与发展》,卞萌,华乐出版社,1996年8月参考书:1、《西方钢琴音乐概论》,张式谷、潘一飞,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2月;2、《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付占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3、《钢琴》,戴维德·罗兰[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12月;4、《钢琴鉴赏手册》,John-panlwilliams,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4月;5、《解读钢琴协奏曲》,王爽,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月;6、《多元文化的美国现代钢琴音乐》,罗微,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制定人:白保国审定人:时间:2011年11月。

简述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孙丹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8)005
【摘要】自上个世纪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开始,中国钢琴音乐便拉开了进入世界音乐舞台的序幕.中国钢琴艺术家不仅在音乐创作上独树一帜,而且在演奏上也堪称一流,世界顶级演奏家层出不穷,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很好地展现了自己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有利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进程.【总页数】3页(P169-171)
【作者】孙丹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中国钢琴艺术概念及理论研究简述 [J], 顾晓晖
2.试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J], 牛春雨
3.简述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J], 孙丹;
4.浅析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J], 黄劭涵
5.简述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历程 [J], 张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发展问题探究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发展问题探究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发展问题探究一、历史背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音乐形式,钢琴成为当时的主流乐器之一。

中国的早期钢琴音乐家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在创作中加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作品。

以冼星海的《黄河》为例,这首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巳经成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在此后的发展中,中国钢琴音乐家们不断探索,吸取西方音乐的精华,同时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创作中,为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学院的设立,为培养优秀的钢琴音乐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教育问题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中,教育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

虽然中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钢琴音乐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个性化教学和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在一些地区,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导致学生们接受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内容的单一也是一个问题。

当前在中国,传统西方音乐的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导致学生们对于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了解不够深入。

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创作问题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中,创作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创作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作品质量层次不齐。

许多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未能深刻挖掘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缺乏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把握,导致作品缺乏独特性。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环境也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创作激励机制和平台。

这导致了一些有潜力的音乐创作者难以展露才华,影响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活力。

四、发展方向针对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寻求相应的解决思路。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演进史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演进史

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演进史作者:姜娜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中国钢琴音乐作为中国民族乐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其风格也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大众文化的一种。

中国钢琴音乐不仅丰富了钢琴音乐爱好者的生活,而且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内容。

钢琴音乐风格也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是一个取精华,去糟粕的过程。

音乐风格作为文化的产物,其风格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同时社会的变革也影响着中国钢琴音乐风格的发展。

关键词:钢琴音乐;风格;演进史0 前言钢琴音乐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标志,起源地是欧洲。

从起源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近代以来开始从欧洲传入中国,大概也有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钢琴音乐的风格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中国民间的本土音乐的熏陶,也逐渐被广大中国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

不同阶段的钢琴音乐风格变化,展现的是不同阶段的社会特征和音乐创作者的性格。

其风格的演进史,正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发展史。

笔者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来探索,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研究钢琴音乐风格的演进。

1 不同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1.1 中国钢琴音乐的萌芽和发展阶段1910到1949年之间,中国钢琴音乐从萌芽并逐步发展开来,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中国正是处于社会阶级的重大改变,而且中国人民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萌芽阶段可以是在1910到1929年间,这一阶段中,赵元先在1915 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和平进行曲》。

这首曲子的发表,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的开始。

可以说,赵元先的钢琴音乐创作拉开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序幕。

在萌芽阶段的钢琴音乐的主要特点是:音乐结构短小精悍,容易在人们之间传唱。

这也为钢琴音乐在中国土地上广泛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音乐启蒙主义逐渐退却,一直到1929年,苏联模式逐渐传入中国,这也包括以苏联为首的钢琴音乐风格,这个阶段的民族口号是“救亡图存”,苏联的钢琴音乐风格和时代声音相互碰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艺术浪潮。

从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看的中国钢琴的历程

从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看的中国钢琴的历程

从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看的中国钢琴的历程作者:何姣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5期摘要: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

关键词: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引言钢琴艺术是来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它真正进入中国社会,是在19、20世纪之交。

在接受、学习、借鉴这一人类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同时,中国自己的钢琴艺术也随之孕育、萌芽、成长起来。

中国钢琴艺术创作历经近百年的挫折与繁荣,取得较大成就,形成具有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钢琴曲库,包括改编作品、原创作品,大型协奏性作品等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近现代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程的线条。

一、20世纪初中国钢琴早期的探索阶段1、萌芽起步期(1910—1929)。

在西方音乐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音乐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以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王光祈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贯中西,具有爱国热忱的音乐家们,在中国乐坛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音乐运动。

1913年,赵元任根据民间音乐曲调创编了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并于1914年5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风琴弹奏会上公演,这预示着我国键盘音乐创作的启蒙。

1915年,赵元任又创作了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在《科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这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音乐作品。

这一时期为歌曲而作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同样作了种种探索。

例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卖布谣》以及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都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与色彩的变化发展,成为艺术歌曲的有机组成部分。

此时期的作曲家与作品有:赵元任:《和平进行曲》(1915年)、《偶成》(1917年)、《小朋友进行曲》(1919 年)、《锯大缸》(1921年)、《卖布谣》(1925年)、《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也是微云》(1927年) ;老志诚:《牧童之乐》(1932年)、《秋兴》(1932年) ;江定仙:《摇篮曲》(1932年);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 、《哀悼歌》、《钢琴教科书》.2、艺术创作雏形期1930—1949。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反思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反思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以及反思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钢琴艺术文化也开始在我国盛行,钢琴在中国的出现,是中西方文化的结晶,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传播、交流产生的必然结果。

在研究钢琴艺术时,要先了解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对其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客观的分析钢琴艺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本文从钢琴的创作和演奏两个角度来看其发展历程,并就其发展时遇到的问题加以讨论,让钢琴的未来发展思路更加的清晰。

关键词:钢琴艺术;发展历程;反思任何形式的文化从其诞生再到发展,都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钢琴文化也一样。

从我国钢琴发展的整个历程到当今中国乐坛,其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是钢琴文化的后来者,在学习西方钢琴文化时,要对钢琴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纵观其各方面的发展历程,结合现阶段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问题,找到科学的解决依据。

一、钢琴艺术创作的发展和思考在中国钢琴家能够独立举办钢琴演奏会之前,一部分音乐家已经开始创作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了,这对唤起我国创作民族钢琴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我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初期教育需要,因此早期的钢琴曲目大多数来源于教师,由于当时印刷困难,钢琴曲谱的传播都是依靠手抄形式,能够流传下来的仅仅是公开发表在杂志上的几篇。

目前我国保存的第一首自己创作出版的钢琴曲谱是1915年赵元任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和平进行曲》,虽然曲谱简单,但是却对我国钢琴创作的初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改变了原来依词填曲的创作方式,开始进行独立创作钢琴乐曲,是我国近代钢琴艺术创作的标志。

在具有资本主义民族特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钢琴音乐最早来源于民间,这也为我国民族钢琴文化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种特色的钢琴音乐使西方的钢琴艺术与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相连接,将两者的音律连接起来,如作品《锯大缸》的创作就是依托于民族音乐,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和声配奏,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些声乐伴奏形式的作品也逐渐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8・文艺争鸣・艺术史中国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学者曾定论,中国可考的音乐文化历史至少有八千多年。

众所周知,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青铜器的乐器。

西周时期,我国使用的乐器已达到70余种。

(1)到了春秋时期,音乐真正被赋予“礼乐”的含义,孔子就曾将其列入“六艺”之一。

说到乐器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首先是本土乐器,如琵琶、古琴、笛、箫等等,随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乐器的种类和样式得到不断变化和丰富。

钢琴的前身源于1404年欧洲的拔弦古钢琴,当时的钢琴结构较为简单,音律也相对单一。

世界上第一台钢琴,由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o)于1710年前后在佛罗伦萨制造出来,当时取名为“弱和强”(Pianoeforte),中文称之为钢琴。

1811年,伦敦牛津大学的钢琴制造商把水平式的琴弦和敲弦装置改为竖式,制成了第一架立式钢琴,1830年以后,又不断有人对钢琴的构造、音调的强度、操纵的速度改进,使钢琴品种、形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2)钢琴由于其优良全面的性能、独特的音响,88个琴键的全音域广泛的用途,在音乐演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各种音乐形式中都得以广泛应用,历来备受音乐人士的青睐与喜爱。

辛丰年先生就曾在《钢琴文化300年》中的写道:“在所有乐器中,钢琴最像机器。

它简直就是一种机器,人用手操作的机器。

其尊容谈不上优美,故此画家们很少让它入画。

然而人机结合,人机相遇,它忽地灵通了!能弹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辩;弹肖邦,如吟诗;弹德彪西,如作画。

它竟兼有了诗人、画家、哲人、鼓动家的功能。

19世纪:钢琴始入中国中国的钢琴艺术始于明末清初。

此时,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始踏入东土,将西方的文化带回中国,欧洲古钢琴也随之传播到中国。

有记载表明,第一架在中国出现的古钢琴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献给明神宗的,当时称之为“西洋铁丝琴”。

随后,真正意义上的钢琴也传入了中国,当时称之为“兴隆笙”。

史上有记载:清代康熙帝是中国最早学习钢琴演奏的人之一,1673年,其求教于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ThomasPereira)学习五线谱的识读和钢琴的指法弹奏(3),据称,康熙帝学习钢琴仅仅出于好奇的心理和自娱的动机,钢琴的学习者也还仅限于上流富贵阶级。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闭关锁国”的盲目理想被彻底打碎,中国的大门也由此被外国列强彻底攻破,外国商人和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钢琴作为西方文化艺术的特色产品随着西方人进入中国的脚步而被广泛引入,逐渐在上海、广州、宁波等沿海城市崭露头角,其主要出现在基督教会的唱诗班上,钢琴时常被用于圣经的伴唱,中国的音乐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机。

然而呢,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当时钢琴的基础教学由传教士负责,而他们大多并非钢琴专业人士,因此,对于钢琴艺术的指导也缺乏系统性。

中国系统的钢琴学习应该说在1889年“百日维新”失败之后,当时,为了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主张,大量西学的新学堂应运而生。

新学堂中,普遍开设“乐歌课”,1903年是学堂乐歌勃兴的一年,学唱乐歌之风从沿海城市逐步向内地省区传播和扩散,而且还越出学堂教室,成为学校师生各种集会中的一项必行活动(4),而这钢琴就在乐歌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工具。

沈心工先生便是在我国开设的新式学堂中最早创立乐歌课的人,同时期,还有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曾志斋、高寿田等中国早期的音乐教育家,他们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小学艺术教员,还带回了当时流行于日本的钢琴教材如《拜厄》、《哈农钢琴练指法》、《小奏鸣曲集》等,成为当时中国钢琴教学常用的教材,并一直沿用至今。

(5)20世纪中前期:钢琴勃兴于中国如果说19世纪钢琴的传入为中国的音乐艺术无声地注入了新鲜养料,那么20世纪开始,钢琴才真正作为一种严肃艺术,一种系统教育在中国传播开来。

20世纪初,钢琴大师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意大利钢琴家梅・帕契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值得记忆的一笔,1904年,梅・帕契走进上海德侨俱乐部,他在这里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此后他定居上海,开始从事钢琴教学,他带来了系统钢琴指法学习,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和对坚实的指尖的训练,培养出了俞便民、张隽伟、朱工一、周广仁、傅聪等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对中国钢琴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钢琴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

1915年,赵元任发表了中国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立下新的里程碑。

1916年,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萧友梅在留学德国期间也创作了《哀悼进行曲》、《小夜曲》等钢琴音乐作品。

(6)虽然这些作品并未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影响,但已为中国的钢琴艺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扩大音乐教育的影响力,1920年至1923年,萧友梅在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创办了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练艺术史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马艳116习所、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开设钢琴等专业,钢琴音乐开始得以普及。

(7)1927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国立音乐学院在上海创立,萧友梅任校长,国立音乐学院对中国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萧友梅将当时在上海甚至全国的著名中外音乐家,都网罗麾下,请来了素有“中国钢琴家宗师”的查哈罗夫主持钢琴教学工作,经他教出了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李翠贞等中国第一代钢琴家,这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上海钢琴学派”也由此形成。

中国的钢琴演奏和教学发生了质的飞跃,于当时的世界水平基本拉齐。

丁善德于1935年5月11日在上海新亚大酒店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他是中国钢琴史上第一个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

那是30年代的上海,出现了百年钢琴的第一次辉煌,意义重大。

萧友梅还凭借自己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编撰了一大批音乐教材、论著,并创作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

1925年出版了《钢琴教科书》、《风琴教科书》,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书》,1928年出版了《普通乐学》与讲义《近世音乐史纲》。

20年代初,他陆续创作了一些配有钢琴伴奏谱的艺术歌曲。

此外,其他钢琴家也开始投入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出现了一批富有中国民族民间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贺绿汀的《摇篮曲》等等,为钢琴艺术的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进入了钢琴音乐创作的时代。

1937年—1949年,中国进入了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时期特殊,中国钢琴艺术虽然出现过一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的《游击队之歌》、创作于1939年的《嘉陵江上》等,但总体来说,发展较为缓慢。

20世纪中期:钢琴艺术交流活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钢琴艺术的春风吹来,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空前。

1、钢琴艺术国际交流频增。

这一期间,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钢琴家频繁到中国讲学、演出,这不仅使中国的钢琴教学迅速掌握了先进的钢琴演奏技术,也为中国的钢琴教育制定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

(8)与之相对的,中国也派出如倪洪进、傅聪、李民锋、丁逢辰、李其芳、史大正、刘诗昆等优秀的钢琴家到海外交流,他们成为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至今还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为了与国际钢琴水平相接轨,中国派代表高频次地参加国际性大赛,从1951年到1964年短短13年间,就先后选派32人次参加了18次国际钢琴演奏比赛,其中23人次共13位钢琴家在比赛中获奖,中国的钢琴艺术用实力在世界钢琴界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世界瞩目,中国钢琴艺术真正开始走向世界。

2、这一时期,中国钢琴艺术作品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兴盛期。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间,国内公开出版的各类钢琴曲约有360多首。

在这其中有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桑桐的《内蒙古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江文也得《乡土令诗曲》、汪立三的《蓝花花》、马思聪的《三首舞曲》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亦有《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等富有新时期社会的气息的作品。

然而,由于此时钢琴艺术的发展也较局限在中国传统音乐理念和特点之上,因此,作品尚未能充分发挥出钢琴丰富的表现力,未能很好地进入真正的“钢琴思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进入了十年浩劫的动荡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一片混乱,钢琴艺术也陷入发展停滞阶段。

虽然出现了一些由革命歌曲、样板戏改变的钢琴曲,如《浏阳河》、《红色娘子军组曲》等,但艺术价值并不高。

然而,60年代后期,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改编成功,是这一特殊时期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亮点,该曲至今仍是风靡世界。

20世纪中后期:钢琴艺术百花齐放蓬勃生机“文革”的结束,中国钢琴艺术重现活力。

1)专业音乐学院建立。

首先是,北京音乐学院(现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两个重量级的专业学院复课,同时,其他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的钢琴专业也纷纷建立,钢琴教育开始真正在中国普及,并进入了专业化教育阶段。

2)“中国钢琴热”升温,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视野也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钢琴持有浓厚的兴趣,掀起了一场“钢琴学习热”,各类钢琴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这为钢琴的专业教育人才储备了大量的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蓬勃发展。

3)钢琴艺术国际交流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钢琴艺术更加重视国家交流的重要性,不断拓宽钢琴艺术的国际视野。

越来越多的世界顶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到中国演出、讲学,把国际前沿的钢琴艺术带入中国。

中国钢琴家也积极到海外进行交流,吸收国际优秀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先进的钢琴教学经验。

同时,国内各级人士热衷于参加各类国际钢琴大赛,不断学习国际钢琴演奏技巧,与国际业内人士交流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

4)钢琴音乐创作活力四射。

钢琴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又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如王建中的《彩云追月》、储新华的《新疆随想曲》,特别是陈钢的《梁祝》钢琴协奏曲将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推到了一个时期的高峰,享誉中外。

亦有运用现代“钢琴思维”理念谱成的实验性作品,如王建中的《诙谐曲》、赵晓声的《太极》等,使得钢琴艺术发展进入了国际化发展趋势,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

近年来,中国钢琴艺术进入了辉煌发展期。

出现了一批活跃于国际乐坛中国国际钢琴家,如郎朗、李云迪、陈萨等,慢慢与世界级钢琴大师看齐,越来越多的琴坛新秀如左章等开始崛起,在当今世界的钢琴文化与潮流中成为弄潮儿,他们的努力势必将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峰,创造出“钢琴艺术的中国时代”、创造出“华夏钢琴艺术的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