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条途径

摘要:近几年的语文中考,开放性的试题大量出现,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可以通过丰富表象、积累词语和句子、写作文、口语训练等途径来进行培养。

关键词:想象力;培养;表象;词语;句子;作文;口语

语文课程新标准在谈到初中作文时有这样的指导意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就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改革来看,各省市开放性的试题大量出现,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这些题很多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考想象力是一个热点。考查的形式虽不是作文题,但最终也要表现在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句子、段落或篇,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训练。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一、丰富表象,为培养想象力做好准备

想象总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编初中教材第二册六个单元的内容丰富多彩:人生、社会、自然、文化、探险、动物……课本的编排为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教学中为丰富学生的表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

如,运用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电教手段;或根据教学内容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当学生对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不足或很难直接感知的时候,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当现实不一定能满足需要时,通过想象可以获得满足的需要。 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一、尊重学生,给予信心 语文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天堂,应当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像一匹脱僵的骏马,奔腾在辽阔的草原上。每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天赋,他们可随时迸发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荒谬怪诞,可能出人意料,但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尊重学生的想象,就是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自由幻想的权利。你剥夺了这种权利,就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萌芽、创造天性。试想,一个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的教师,一个不允许“出格”的课堂,怎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俗话说: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想象,需要教师给予肯定与信心。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胆小怕事,腼腆害羞。很多时候他们回答声音很小,许久不挤出一两个字,或许说出的你也认为是错的。这时,我们不要骂他、批评他,不要一口否定他的答案。我们应该拍拍他的肩膀,表扬他的勇敢,给予一个灿烂的笑容和肯定的评价,他一定信心大增,表现更积极。 二、活用教材,巧设提问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而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本质,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教学不应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与传递。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是用教材。“用”不是死肯教材,而是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即,要活用教材。 活用教材,可通过巧设提问来体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如:在教学《火烧云》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这些形状都是作者想象出来的,那我们也来想象吧?霎时,教室像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它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小兔是蹲着的,像是等人来抓它。突然,小兔蹦蹦跳跳地钻进树林里不见了。哦,原来是猎人来了。有的说:它像一只白天鹅。咦,天鹅怎么不动呀?哦,原来它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天鹅的翅膀煽动起来了,它醒了,正扑着翅膀飞起来了。飞吧飞吧,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远方吧! 三、借用辅助手段,激发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借用语言、文字、图象、声音等辅助手段,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 培养和丰富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但针对不同的人群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那么对于学生,如何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呢?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被陶醉迷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着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二、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一旦触动学生那想象的翅膀可以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所以,在每节美术教学中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具。不如我在上《面塑》时,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学生个个振振有词,在接下来的塑造艺术形象时,学生就能迁移想象画出令人想象不到的造型。结果画出了一只长着一对翅膀的老虎。 三、用肢体动作和表情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无声的,但能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我相信每个学生对各自看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去塑造各自心中的艺术形象。 四、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做游戏。如果能把每个教学内容编成童话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就会一直都兴趣高涨并沉浸在想象的天国里。 总之,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进而完善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的艺术造型!相信这些艺术造型也都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能表达他们心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学生最终会在美术课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以及美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会留心观察他们身边的艺术形象提升自己的感悟水平!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临摹仿效想象力的培养、模仿往往是第一步。正如你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模仿是一种再造想象。通过模仿,你可以抓住事物的外部和内部特点。模仿决不是无意识地抄袭,而是把眼前和过去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头脑再造出来。与创造相比,模仿是一种低级的学习方法,但是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有人说,模仿对于儿童来说如独立创造一样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有成就的人物,在开始时都是从模仿中获益的,然后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走出自己的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上唐中心小学付义泉手机: 新课程改革已经有好几年了,虽然我们在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至少我们在思想上对素质教育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是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扎根农村教育近三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今咱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育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容忽视的问题:重智轻德。从上到下单纯地、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校考不好,局长给压力,老师考不好,校长给压力,学生考不好,老师、家长给压力,这样我们教师的教育培养方向自然发生扭曲,与我们的教育方针、任务脱离轨道。习主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当今教育所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又如何得以实现?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又应如何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和实践? 一、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意义,我查找、收集并理解了一些资料。我们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它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到学校教育上,它就同学科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是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是教学升华为教育。而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想象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课文。教师教学时,在课堂中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唤发学生内心的想象,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景色等变成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到、闻得到、感触得到的具体的事物,并由此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阅读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相统一,并能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感知具体的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想象思维过程,并把重点放在创设想象画面、感知想象情境、体会想像意境上。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可让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看到的,把荷叶与跳芭蕾的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所描述的荷塘:满眼的荷叶,荷叶彼此相连;由于出水很高,所以才和舞女的裙很像,静态的荷塘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身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学生随着想象的驰骋,进入到了月光下的荷塘美景中,不动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文章在想象中得到了完美的复活。 二、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以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在运用中需要学生用语言将想象的内容表述出来时,词语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词汇量大的同学能够很顺利地表述出来,而词汇量匮乏的同学则经常由于没有合适的词汇来表述而中断想象。因此,要让学生扩大语言文字积累。在练习时,可以用成语接龙、造句、词语连缀成段、仿写句子等各种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词汇丰富了,就可以用平时积累的词汇来表述自己的想象。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好作文计划,利用多种多样的作文形式,通过作文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更深层次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鼓励学生放飞思绪,激发联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学生思维的点拨与诱导应该是教师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捕捉实发事件的瞬间,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引导发扬。教师的点拨要具有启发性,教师要用生动的言语、恰当的表情来启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思有所感、思有所得。在习作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获得的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借助丰富的表象就有可能想象。如:在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坚守课堂,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高时效的社会,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適应时代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语文的智育功能,健全学生的品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标签: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素养是学习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把学生培育成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型人才出一份力。 一、挖掘课文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人在主观情愫的牵引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的评判,源自心灵的感受。“美”能够净化心灵,美化妆容,是最真实,最纯粹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中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美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美,参与制作“美”,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不可否认,当下畸形文化横行初中校园,初中生谈论的不是诗词书画、健康生活,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低俗网站,低级趣味正在腐蚀着祖国的接班人,因此,初中语文课堂进行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刻不容缓。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的美,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语文教师首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与紫藤萝有关的风景图),并且配合一曲悠扬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语文教师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并且让学生闭眼去感受,脑海中构造紫藤萝的画面。 3.请几个学生在课堂阐述自己脑海中的紫藤萝瀑布,由师生共同点评,给予赞扬。 4.留下课下作业,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美术课堂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就不可能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潜力。江总书记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相攸关的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无论是科学家、发明家、设计师还是作家、摄影师,他们的构思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正如法国评论家波德亚所说:“想象是艺术家一切才能中的女皇。” 想象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本能,对孩子而言则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以下谈谈这几年来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同玩同乐,营造氛围。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放飞心灵、诱发想象的起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谐活泼的氛围,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护,同时能够鼓舞信心和士气,有助于学生获得灵感,发展想象力。 教师的任务是“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做一名导航员,更重要的是做学生的朋友,将自己的姿态降低到与学生视线同一高度,和学生们一起玩,在玩乐中引导学生放松身心,唤起记忆,遨游自由想象的空间。比如在《画手》一课中,为了给学生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课前,我在教室的四面墙上贴满了白纸,课桌集中到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面前各有一个挤有颜料的调色盘,让他们在墙上的白纸上印上他们的指纹和掌纹,看到他们兴奋的样子,我赶紧趁热打铁,故作得意地对他们说:“我可以把我印制的指纹添画成一只小鸭子。”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我用彩笔简单添画两笔,一只小鸭子就出现在画面上。“谁来添画小鸭子的朋友?”学生们的小手争先恐后地高高举了起来,很快,一幅生趣盎然的小鸭子找朋友就跃然纸上了。“他们要去捉小鱼”、“他们要去做游戏”。紧接着《螃蟹一家》、《鹦鹉生病了》等一幅幅有情节的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得活,学得生动,想象力得到极大的发挥。 二、文学故事,诱发想象 孩子越小,他的天地越大。根据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五岁左右的孩子想象力最发达,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这个时期,对于他们可通过故事、诗歌、儿歌的叙说,激发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学生来说,把想象变成图画,差不多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做的事情,在他们的画面上,人可以比山大,一棵树上可以同时长出苹果和香蕉,在我们看来一条破旧的板凳也会成为他们手中开动的汽车。 课堂上用来启迪学生思维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描绘情景时讲述速度要适当放

小学生想象力特点及培养方法

浅谈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 想象力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把握小学生想象力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值得深入探究。 爱因斯坦说得好:“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如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因此,怎样创造出新形象是摆在众多中小学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当今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仍然处在自发的状态,对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步骤的培养,还是缺乏的、不完善的。这是小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的原因之一。 而教师对学生的比较应侧重于纵向的比较,对学生的今天和昨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积极的。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多数侧重于横向比较,这种评价标准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使素质教育不能得到更好的落实。 家长方面,常常首先破坏掉小学生的好奇心。有这样几把锉刀:对于孩子的提问和好奇心,他们自以为是,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标榜标准答案,执意认为学校里的标准答案就是权威;从众心理,期望自己的孩子与多数人一样,不能落单。 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根据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应对小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基于重视,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的认识,我提出以下培养方法。 1、利用教材: (1)“读教材,想画面”。 (2)拓展教材内容。 (3)通过看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2、家长的辅助: (1)续写故事,让孩子续写故事,或者讲故事结局改编。 (2)时善于假设情境,巧妙提问。 (3)比较差别,在生活的情境中,拿具体事物作比,让孩子观察、发现并发现

其差别。 3、教师的培养: (1)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客观环境。 这里所说的客观环境是大环境,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课内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有趣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课外则要求学生生活在蓬勃发展、健康向上的的环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随之而来的是身心健康,思路开阔。 (2)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不要把每堂课的内容排得满满的,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否则便可能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养成光听不想的坏习惯。所谓的空间,指教师提出的需学生想象的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就布置到课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质疑,也是培养想象力的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该有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课文自己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书本的权威知识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敢于有自己的观点,敢于提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自由空间。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一些异想天开的、异类的问题。对于提问题,教师要给予保护,对所提问题不可求全责备,更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鼓励或肯定,科学引导,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吃深吃透,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想象。对提出有水平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让其产生成就感,以不断增强学生提问题的信心。学生想的东西多,提的问题就多,提的问题多,想的问题就多,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久而久之,想象力就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滋生、发展。(4)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常规。 突破思维常规往往能产生出新奇的独特的思想,它是创新的基础。古代的三个故事、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救人、曹冲称象等就是突破思维常规的典范。古人尚且有这样的突破性思维,生活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的青少年淡然更会有。能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亲子共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时代,只要有零花钱,我总会到书店买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我的孩子也像 那时的我一样。读书是我们一家人的享受,亲子共读,我们家沐浴着书香,充满了和谐和幸福。”我校黄美慧同学的妈妈在“传承好家风”国旗下讲话中如实说。立足“弘扬传统文化,实 现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我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以传承和弘扬好家风为突破口,提出了“让书香与家风相伴,学识与情怀同在”的亲子共读理念,开展了“家风好书大家读”“家风节 目共品悟”“家风学本润成长”系列活动,鼓励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的读书活动中来,在家庭 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达到家长和孩子在读书中共同成长的目标。在学校理念的引领下, 我积极推进班级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与家长共同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成长。 一、精选书单,阅读有方向 学期初,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推荐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家风类书籍,如《朱 子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等,让学生浸润于家风,沐润于家训, 获得精神的滋养,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行。 为保证阅读的效果,我采取教师与家长双线推动的方式:每周二晨会时间我进行引读, 与学生分享精彩片段,共同交流读书感受;课后小手拉大手进行亲子阅读,与家长签订读书 协议,以阅读记录单的形式记录读书过程,以群内话题讨论的方式,分享读书收获。丁裕妈 妈在群里曾有过这样的分享:“从入学以来,我们积极参与亲子共读活动,每天晚上八点,我和孩子一起读书,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读书特别有仪式感。和孩子一起读《颜氏家训》, 不仅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家训中的人生哲理、处事德行潜移默化影响我和孩子。 二、共赏节目,阅读有活力 近年来,一些传递家风类的电视节目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节目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 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学校推荐家长观看此类电视节目,如《家风》《信中国》《见字如面》等,亲子共看、共品、共悟。以“亲子阅读共话感悟”问卷的形式,让家长和学生在文字、视频对话中,自警、自省、自励。每个周末,我们班都有一段特别的亲子时光,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视前,观看本周 推荐的节目。记得去年十二月,针对一段时间学生们经常丢铅笔、丢橡皮、浪费纸张等现象,我推荐亲子共同观看《家风》节目中关于曾国藩家风的部分,曾国藩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 家风文化。家长在问卷中写道:“孩子看曾国藩家风,格外专注,对曾国藩的勤俭似有不解,我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不禁反思,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忽视了勤俭节约的培养。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曾国藩家风给了我警醒。”家长在与孩子共同观看节目的同时,反思家庭教育的不足,让一家人成为更好的生命共同体。 三、品悟学本,阅读润成长 学期初,结合学生习惯养成现状,学校带领一支骨干团队,对古往今来名人、伟人及英 烈的优秀家风故事进行筛选、整理,编写了《家风学本》,分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奋 好学、勤俭节约、向上向善、艰苦奋斗六个主题,采取一月一主题的方式,通过每周一次集 体学习、每月一次家长讲坛,每学年一次家风故事演讲比赛、家风微电影制作大赛,激励学 生学习身边的榜样,促进家长言传身教地传递好家风。 每周四晨会时间,我都会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家风学本,在这里,学生们认识了孝老爱 亲的汉文帝、许世友;诚实守信的乔致庸、章太炎;勤俭节约的曾国藩、季文子;勤奋好学 的匡衡、陈景润;吃苦耐劳的毛泽东、焦裕禄……学生通过学习家风学本懂得了家风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更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在聆听故事与探讨交流中,学生们懂得了“勤俭,是一种操守,是一种品行,是一种素养,是一种美德”,并决心将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论文 试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李全文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时空的创造性的高级思维活动。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就其本质来说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别开生面,将难状之景,难写之情形诸笔端,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

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故都的秋》中的文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象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象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其想象力就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其想象的描述便枯燥乏味。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不然学生仅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他们的想象力就只会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1036153.html,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者:王丹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语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想象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56-02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高,其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概括性都在不断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些特点,通过发挥其形象思维,培养其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表演节目、谈话、看图片等各种方式激发兴趣。而讲故事这种方法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教师每节语文课一开始,用5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短小而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讲连续性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听了这集就急切盼望听下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因为故事而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还可以让全班每个孩子轮流讲故事,并要求孩子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孩子可以把故事写下来。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融入游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汉字“人”,中间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左下方加上一点,就是“太”字;把点放到右上方,又变成了“犬”字;把点放到最上边,又是“夭”字啦!这就是中国汉字,多么有趣,多么神奇!这种融游戏于写字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只有掌握好了语文,才能在各个学科里有所帮助,因此,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然而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兴趣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才气和灵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其次,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二、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习首先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其实,良好的习惯无非就是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做。就拿写字来说,现代社会虽是网络时代,但是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好的语文基础。语文学习是讲究咬文嚼字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工具性的一面。首要问题是学好语言文字,语言文字都没掌握好,如何和人沟通交流,如何准确表情达意?新课标提出词语教学要随文讲解。教师应以课文为依托,教学生字词语。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浅析数学教育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杨文娟 新晃县幼儿园湖南怀化新晃 419200 摘要: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是被人类的“想象”所触发而迸溅产生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使用的过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贯彻培养学生想象和创新能力的理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数学教育想象力创造环境培养 Abstract:Cars spark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o be human "imagination" produced by the trigger and darting. Mathematic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world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grasp gradually abstraction, forming methods and theories,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cess. As a mathteacher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create a variety of situations, students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imagination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studentsability to innovate, imagination, for the students to start the wings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 Imagination Create an environment Training. 正文: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适应这种形势,教育改革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如下的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创新思想。要想把今天的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创新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重视教学观念,重视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重视学生思想观念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数学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素养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 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 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 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 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 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 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 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 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 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 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 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 “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