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第二课时【创新教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1学情、教材分析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惯性的内容本身比较抽象,因此,本节课的教材呈现出了较多的事例,同时结合一系列的演示、分组实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所这也是本节课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难点。同时事例中也结合了相当多的交通安全的相关内容,所以也是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文明出行的最佳时机。

2教学目标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3教学策略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惯性是一个比较重要而难懂的概念。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落实新课标精神,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支撑:注重创新设计丰富的教学情境;注意发挥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学习,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师生

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实验并进行交流与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准备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1.实验仪器:小木条、纸条、盛水的杯子、鸡蛋、硬纸片、蜡烛、火柴、空矿泉水瓶、小车等。

2.自制多媒体课件。

5教学过程

5.1第二学时

5.1.1学时重点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认识惯性,并理解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

5.1.2学时难点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惯性现象的科学解释。

5.1.3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设计

/portal/redesign/index/index.jsp?t=2&sdResIdCaseId=ff80808155a63f99015 5aec4069714a7 - ##

(用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用连贯的故事情节将本课重点串联起来,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五一假期刚过不久,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小明同学的假期生活,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牛顿第一定律,所以老师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与运动有关的片断,说起运动,我们知道参照物的选择很重要,所以为了便于进行比较,我们今天会选择同一参照物,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参照物,你们猜是什么?——地面。

1.场景一:爸爸叫小明回家吃饭,小明说想再玩会儿。

师:小明原先在户外运动,他想继续保持什么状态?

生:运动(打球…)

师:对,我们可称之为原来运动的状态。

那么第二天早晨,

2.场景二:妈妈叫小明起床,小明想再睡会儿。

师:那么此时小明又想保持什么状态?

生:不动(睡觉、躺在床上…)

师:正确,我们可以称之为静止的状态。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哈…)

师:其实一切的物体都有这样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我们称之为惯性,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即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采用这种打比方的方法,由学生的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学易理解和接受惯性这一概念。)

3.场景三:小明的早餐时间,鸡蛋掉进了杯子

老师演示实验

师:请同学们在观察的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两个物体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2)某一个物体由于何种原因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另一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于是发生了什么现象?

——说明鸡蛋(固体)具有惯性。

(通过这几个问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有效的实验是需要观察作支撑的,同时也为后面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做好铺垫)

4.场景四:与小狗一起散步

师生共同分析:

此时我们研究的两个物体是:水、小狗

它们原来一起向哪边运动:左?右?

(学生回答有很多,所以再次强调参照物如相对地面静止的我们,统一答案:右。) 哪个物体运动状态突然发生改变:小狗,甩到极限不能再往右了。

另一个物体呢:水,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于是就被甩出去了。

——说明水(液体)具有惯性

5.合作时间:

回家路上的小明在想:是不是还有其他物体也是具有惯性呢?到家后的小明找来家里的一些物品进行研究,请你帮助小明一起来完成吧。

用所给实验器材或自选器材完成P108—109的活动1、2、3,或自己设计实验,并尝试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

我的观察记录单:

(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看看你们的方案是否可行,现象是否明显?

教师巡视并作实验指导:本实验分析与论证过程,着重在于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再从中发现规律。视情况引导学生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