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生物体》教案(重点资料).doc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生物体》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五章第一节生物体(教案)王蝶教学目标:1)与其他动物比较,说出人体外部形态各部分的名称及其功能。

2)说出构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个体的器官]教学重点:人体(动物体)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各类植物体的器官组成教学难点:与其他动物比较,说出人体外部形态个部分的名称及其功能,不同植物组成器官的差异。

教学过程:引入:地球上的许多物质,都可以在生物体中找到。

生物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联合在一起,可构成组织;不同组织联合在一起,可构成器官;由不同的器官构成系统进而形成生物体。

形形色色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造就了艳丽多姿的生物世界。

生物体是能进行生命活动的生物个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一、生物体地球上的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他们的特点是:不断地从地球上摄取水分、空气、养分等物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一)动物体动物是用肉眼观察到的能作整体运动的一类生物。

以人体为例,身体可分为头部、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

——图例活动: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由学生两人一组,对着对方的身体问答,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在此过程中可相互纠正错误。

注意:要学会用科学的词汇来称呼人体外形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各部分的功能1、头部:高等动物的头部位于身体的前端,能明显看到眼鼻口耳头等器官。

眼:视觉器官功能:感受光的信号耳:听觉器官功能:接受声音[鼻:呼吸器官功能:与外界交换气体的通道口:消化器官功能:摄取食物——头部的功能是从外界捕获信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思考:人的头部与其他动物头部有何区别结论:人的眼、鼻、口在人的脸上分布在一个平面上的,而许多动物的这些器官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眼通常在脸的两侧,有利于看得更开阔;口向前突出,有利于动物用口和牙齿作为攻击敌人的武器。

2、颈部:头部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能灵活运动,扩大头部感觉范围。

内部有各种管道(如食管、气管、血管等)和神经等3、躯干:占人体主要部分,通常呈近似圆柱体形或扁圆柱体形从腹面可分为胸部、腹部,从背面可分为背部、腰部和臀部[躯干的最外面为皮肤,内有肌肉、骨骼和各种内脏。

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生态系统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3、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1、举例说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编织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建立模型的欢乐。

二、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是怎样的?新课讲解:一、生态系统1、课程从问题开始,提出“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是怎样的?”的问题导入本课程。

学生可根据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之间的关系类比来回答该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以后相比群落的优势和特点。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群落和环境结合就是生态系统。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定义。

2、生态系统的分类。

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3、列举生活中主要的多见生态系统,以及说出它们的各自的特征。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1、观察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自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是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真菌主要分解动植物遗体等,属于分解者。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的定义。

食物链代表着一种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2、食物网的定义。

众多食物链交错在一起就形成了食物网。

3、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

4、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五、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的定义。

2、生态农业的理念和优势。

3、举例说出已经胜利的生态农业模式。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1

《华师大科学七年级(下)教案集》1

科学第二册教案集第一章水第一节地球上的水教学要求:1.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水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常识,使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

2.使学生初步了解水的污染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3.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4.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1.节水与防止水污染。

2.根据电解水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

教学难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和化学式教学过程: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70%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大水球”。

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峰、飘落的雨雪……水变幻着各种形态,存在于地球各处。

提问1: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可以在哪里获得水?学生回答包括:除了大陆的表述,还要在海岛上、沙漠中、森林里等人们怎样去获得水?如果一个人在遭到干渴甚至威胁到生命的时候,他会如何去获得水?提问2:上述同学们所列举的各种水,我们该如何分类呢?学生讨论总结: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1. 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体水(冰雪)、气态水(水汽)和液态水2. 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3. 按对生命的作用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4. 按存在空间可分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一、海洋水回忆:我们在第一册学习“地球”时已经了解到从地球上面看,地球的表面有71%是海洋,只有29%才是陆地。

那么,能不能用这个数据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答:不能。

因为,面积和体积(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表示地球上的还说数量呢?因此,经过科学家的计算: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这不仅是因为海洋有辽阔的面积,而且有相当的深度,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600多米。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姓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1).doc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节绿色开花植物的有姓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1).doc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花的结构,知道不同的花结构不相同。

(2)理解花的功能。

(3)知道花的结构与对应的功能相适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观察一朵花的结构的过程,初步掌握生物观察法:从外到内,由上到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忖标(1)感受花的美好,理解花为何开。

(2)领悟花的功能,树立爱花、惜花,让花留在枝头的意识。

2新设计在江南最美好的春季四月屮,让学生从观察一朵花开始,学习花的结构知识的同时掌握生物观察的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

且,桃花、杜鹃花,又都具有两性虫媒花的典型结构, 取材方便。

3学情分析木节必容來自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紧随学生了解了人的生殖与发育后, 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与发冇的第一课。

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与发冇,从认识花的结构开始。

本课主要内容为花的结构、功能与分类,因此让学生从观察一朵花开始,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生物观察的顺序:从外到内,由上到下。

木节课的教学时问,恰巧安排在绚烂缤纷的四月。

无论桃花,还是杜鹃花,祁具有两性虫媒花的典型结构,而且取材非常方便。

学习结构,应学会观察方法。

学生对花的结构,在LI常生活屮,已经了解部分,比如花瓣、花蕊,但缺少系统性。

因此,在很多学生会出去踏青的背景下,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解剖一朵花,既可以肓观了解一朵花的结构,又可以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4重点难点(1)掌•握生物观察法:从外到内,由上到下。

(2)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互适丿应的特点。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人间最美四月天,春意最浓。

同学们,周末有出去踏青吗?你看到了什么?师:你看,老师看到了什么: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师:(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此句,描述了花的什么?师:此色,由花的哪一部分结构决定?师:你知道一朵花上所有花瓣的总称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从花的结构开始学习。

(板书:第7章第1节: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和发育。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6)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6)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一章一节地球上的水(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水的三态2. 知道大自然中水存在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以及生物体内3、知道大自然中目前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是非常少的(二)技能目标1、学会用图表来表示水的各种分类的比例2、探究海水淡化的方法(三)情感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二、教学分析重点:水的分类及水的重要性难点:大气中存在水的举例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一节内容,学生对水有认识但深度不够。

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加强学生对水的认识以及关注水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情感教育。

一章一节地球上的水教案(第2课时)知识目标1、知道生物体内含有水2、知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2、通过做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理不开水,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和节约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教学难点:天平的正确操作与使用教学用具:水稻籽粒、天平、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教学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水存在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那么生物体内有没有水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新课教学:生命起源于水中,陆生生物是由水生生物进化而来的,因此水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

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细胞水分含量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否则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

所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在农业生产上,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就是这个道理。

提问:植物体中有没有水?(有)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吗?(能)吃水果的时候口中会感觉到水,说明植物的果实中有水;炒青菜时,锅中会出现水,说明叶中含有水;吃甘蔗时,口中会感觉有水,说明茎中也含有水。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阳光的组成》教案B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阳光的组成》教案B

《阳光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知道光色散后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3、知道可见光谱、红外线和紫外线。

4、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色散现象的存在。

2、知道色散现象。

3、能按正确的方法完成光的色散实验。

4、对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有一定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出现。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色散实验。

三、教学难点色散之后光的排列顺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下雨之后会有彩虹出现?新课讲解:一、色散现象1、观察阳光的色散。

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

2、色散现象的定义。

阳光经过棱镜后,在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会出现一条七色光带,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色散现象。

二、色散现象的研究1、了解牛顿的色散实验。

阳光先经过三棱镜产生色散现象,出现七色光,再经过一个相反放置的棱镜及其他装置,七种色光又能复合成白光。

2、色散后的七色光出现顺序固定的原因。

色光现象表明白光(阳光)由各种色光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各色光线经过棱镜后偏折的程度不同,红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

3、复色光和单色光。

让每一种色光分别经过棱镜,发现不在发生色散,这样的色光就是单色光。

反之就是复合光。

三、可见光谱红外线与紫外线1、光谱的定义。

阳光经过棱镜发生色散后,在光屏上形成各色光按顺序排列的色彩光带,叫做光谱。

2、可见光谱的定义。

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7种色光形成的光谱叫做可见光谱。

3、红外线定义。

在红光左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 生物圈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5.3 生物圈

第三节:生物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会查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3、能选取多方面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目标: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2、认同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而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

三、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收集和分析资料。

四、教学方法:自学、讨论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预学:预习本节课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地球上生物生存的地方叫()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 D.生物圈2、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A.水 B.阳光C.空气 D.土壤3、下列哪一地区的生物种类及数目会最多()A.干燥的沙漠地带B.终年冰冻的极地C.又深又黑的洞穴中D.温暖有水的地方4、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精导: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生态系统的类型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②教师播放影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①游戏:我爱我家。

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6.2 人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 (1)

初中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6.2 人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 (1)

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能说出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2〕清楚睾丸的功能与卵巢的功能。

〔3〕知道受精的概念。

〔4〕了解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并清楚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展物质交换的途径。

2、技能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图片、看录象提高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生男生女的奥秘、胎儿形成的原因等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消除害羞心理。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标准,建立正确安康的性道德观念。

〔3〕通过了解母亲怀胎、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生命的珍贵、母亲的伟大。

2学情分析对于正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性知识的渴望较为强烈,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教师能早日教授这一局部的知识,但由于内心的害羞和不好意思,以及怕他人认为自己“下流、不道德〞的错误思想,又希望教师能不公开进展这方面的教学。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男女生殖系统的构造和功能;〔2〕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

2、教学难点:受精过程和胚胎的发育。

4新设计1、创设真实情景,消除害羞心理利用教师结婚后想生宝宝的事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无形中忘却了害羞的情绪。

2、区分网络传闻,消除害羞心理利用网络上的一那么“男子怀孕〞的传闻,吸引学生眼球,并让学生根据的生活常识区分这那么消息的真假。

3、直观图像刺激,消除害羞心理在进展“人的生殖系统的构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一张张“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的图片,进展“分分类〞的学生活动,完成这一局部的内容:事先准备一个装有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图片的信封,让学生把这些打乱的生殖器官分分类,分别贴在男孩或女孩的头像下方,以此来区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男性有睾丸、输精管、阴茎;女性有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

通过直观图片与分类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这些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形态,从而清楚地知晓自身的生理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科学探究]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

它覆盖了地球大约71%的表面。

3. 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2.5%,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4.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 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答] 可以利用水蒸气遇冷能液化成液态水的知识来回答。

例如,在夏天,当我们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刚拿出时,瓶子外面是干而冷的,过一会儿,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这些水珠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从而可以证明空气中存在着水蒸气。

二、水的重要性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98%,草本植物中约占70%~85%。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充足水分。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答]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水。

它为了能适应沙漠地区的生活,可以通过关闭汗腺从而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的循环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蒸发和蒸腾进入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蒸发、输送、凝结、降水和径流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陆上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课内练习]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 ) A海洋水 D.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 )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4.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时小结]重点:1.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

2.水的循环和水体的运动。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课外同步训练[基础过关]1.地球上水的状态呈 ( )A.液态和固态 B.液态和气态 C.气态和固态 D固态、液态和气态2.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 ( )A.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B.全球大气的降水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 D局部地区的地表径流输送3.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 ()A.湖泊水的蒸发B.江河水的蒸发 C海洋水的蒸发 D.植物的蒸腾作用4.关于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B.水循环只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C.水循环只发生在海洋上空与陆地上空之间D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5.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存在于 ( )A海洋与陆地之间 B.陆地与陆地之间C.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D.地表面与地下之间6.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是 ( )A.工业废物的任意排放 B植树造林,修建水库C.大量推广使用农药和化肥D.生活垃圾和污水任意倾倒7.地球上的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大气水占地球上水储量的比例极少,但它在水循环中的作用却很大。

8.陆地水主要指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

[深化提高]9.完成下面空格。

(1)海洋水通过蒸发,形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水重新落到海洋上,海洋上空的大气水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上空,再通过降水落到陆地上,陆地上的水通过河流或地下河流人海洋中,也可以通过蒸发形成大气。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运动第二节水的三态变化1.汽化及汽化的两种方式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vaporization).汽化有蒸发(evaporation)和沸腾(boiling)两种方式.2.蒸发在液体_ 进行的汽化现象称为蒸发.蒸发时液体分子由于运动加快从液面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

说明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如下图中b比a蒸发快.4.蒸发过程要吸热液体蒸发时,液面上部分液体分子克服其他分子作用离开液面,液体的温度降低,液体吸收周围环境的热.这就是通常所说“蒸发制冷”的原因.5.沸腾在液体_________和_________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液体沸腾时,分子运动剧烈,大量分子克服分子作用运动到空气中变成自由分子6.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特征(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情况如图1.4-6;(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响,沸腾时不响.这是因为容器底层水先升至100℃变成水蒸气向上升,上层水温仍不足100℃,当蒸汽的小气泡升至低于100℃的水层时,就迅速变为水滴,这种先膨胀又再收缩的过程,就引起了水的振动,当大量的小气泡从杯底上升时,就发出嘶嘶的鸣声;(3)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需要吸热.7.沸点液体开始沸腾的温度叫该液体的沸点(boiling point).说明(1)不同液体沸点不同;(2)液体的沸点随液面气压增大升高,沸点还与液体纯度有关;(3)液体沸腾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吸热保持其沸腾.8.蒸发和沸腾的区别1.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liquefaction).2.液化的方法(1)降低气体温度.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片,放热降温变成了水,如图(2)在一定温度下,压缩气体体积可使气体液化,如图液化石油气、火箭使用的液态氢氧燃料,均采用压缩气体体积的方法液化的.凡是具有如下字样的相关物态变化都是液化现象:雾、露、“白气”、“冒汗”、“出汗”、“冒气”等。

水蒸气是一种气体,凭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滴。

液化:定义:叫液化。

方法:⑴;⑵。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热模拟大自然中的雨的形成(1)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仔细观察瓶内和瓶口的上方,你看到的现象是。

(2)在瓶口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仔细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的现象是思考:在实验中,水的状态由气态变为液态,这样的变化需要条件是遇冷。

大自然中雨的形成过程与这个实验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热)时,水蒸气就凝结成.归纳: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放热.提问: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吗?实验:用注射器吸人一些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消失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是/否)又出现了液态乙醚.熔化:1.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2.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3.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

晶体还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4.熔化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5.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6.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 。

当温度为790C 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 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 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 ,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