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水的三态变化 教案1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1.2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1.2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和能量的变化情况。

2、理解晶体熔化图像的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巩固边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技能,同时培养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科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现象解释等教学过程培养科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认识。

2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三态变化难点:利用物质三态变化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学具准备干冰、烧杯、橡胶手套、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4.1 神奇的干冰——物态变化(总复习)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自然界常见的现象霜和雾,并提出在教室里制造雾和霜。

活动2【活动】干冰实验按下面步骤完成实验:(1)、将干冰放于烧杯中,同时将橡胶手套套在烧杯口上,观察并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并思考原因。

(当心橡胶手套飞天)(2)、摘下橡胶手套,观察烧杯外壁看到的现象并思考原因。

(3)、往烧杯中倒入少量的水,观察你所看到的现象并思考原因。

(4)、用手擦拭一下烧杯外壁,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原因。

总结和交流1在上述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物态变化?(1)、橡胶手套膨胀,因为干冰升华产生气体。

(2)、烧杯外壁有霜生产,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预冷凝华成的小冰晶(3)、产生气泡,同时出现白雾,白雾消失。

因为干冰遇热升华,产生气体,水蒸气预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小水珠汽化形成水蒸气。

(4)、霜熔化成水。

总结该实验,我们看到了固态气态之间的变化看到了气态和液态间的变化,让然也看到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唯独没有看到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

那么在本实验中是否存在凝固现象呢?生:存在,烧杯里的水结成了冰。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物质之间三种所有的状态变化,所以这是很神奇的干冰。

那么请大家完成下图并注明吸放热情况。

活动3【讲授】现象解释1、云、雨、雪、雾、霜、冰形成的原因。

云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云中的水滴或冰晶不能被上升的气流托住时,会降落形成雨和雪,甚至冰雹。

化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化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化学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2. 掌握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规律;3. 能够观察和描述水的三态变化过程;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过滤纸、毛巾、冷冻机、热水器等实验器材;2. 温度计、计时器等测量工具;3. 三种不同状态的水样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化学物质的物态变化概念,引发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

二、学习(10分钟)1. 讲解水的三态变化:水可以呈现三种不同的物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物态会发生变化。

当温度低于0℃时,水会凝固成冰,成为固态水;当温度在0℃至100℃之间时,水呈现液态,成为液态水;当温度高于100℃时,水会变成气体,成为水蒸气。

2. 观察实验:将冷冻机设置为低温状态(约-10℃),将适量的水样倒入容器中,观察水样的变化过程,记录下水的变化时间。

三、实验(30分钟)1. 实验设计:提前准备好三份水样,分别处于不同的温度下:一个水样放在室温下,一个放在冷冻机中冰冻,一个放在热水器中加热。

2. 实验操作:将水样倒入不同的容器中,观察水样的变化过程。

使用温度计和计时器记录下三份水样的温度和变化时间。

3. 观察和讨论:观察三份水样的变化过程和时间,讨论不同温度对水的物态变化有何影响。

四、总结(5分钟)1. 总结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在不同温度下,水的物态会发生变化,温度低于0℃时,水凝固成冰,温度在0℃至100℃之间时,水呈现液态,高于100℃时水变成气体。

2. 解释为什么水的三态变化会发生:水的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变化所导致的。

五、拓展(10分钟)让学生设计更多不同温度下水的三态变化实验,鼓励他们探索水的变态点的温度范围。

六、作业(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水的三态变化?2. 请列举水的三态变化的温度范围及对应的名称。

3. 为什么水的三态变化会发生?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观察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过程。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3.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过程。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出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相变的概念和原理。

2. 引导学生发展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水的三态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

2.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水,问学生水有哪些形态,水在哪些情况下发生变化。

2. 实验探究(20分钟)实验1:"加热水的变化"实验材料:水杯、温度计、热水壶、冷水壶操作步骤:(1) 在水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 将水杯放在热水壶上,调节热水壶的温度。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实验2:"冷却水的变化"实验材料:水杯、温度计、热水壶、冷水壶操作步骤:(1) 在水杯中加入适量的热水。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 将水杯放在冷水壶中,调节冷水壶的温度。

(4) 每隔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3. 实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 讨论实验结果,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水的三态相互转化的规律。

4. 知识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将实验结果与水的三态变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水的三态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

(2) 引导学生掌握水的沸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

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科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理解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理解三态变化中能量的转换。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冰块、酒精灯、烧杯、温度计、天平、滤纸、玻璃棒等。

2.教学用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水的三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水的三态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吗?2.探究固态水的转化(1)实验一:将冰块放入烧杯中,观察冰块逐渐融化为水的过程。

①提问: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冰块融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二: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加热至冰块完全融化。

①提问: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冰块融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3.探究液态水的转化(1)实验三: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蒸气的产生。

①提问: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沸腾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四:将水加热至沸腾,将烧杯倒扣在滤纸上,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4.探究气态水的转化(1)实验五: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蒸气上升并遇冷凝结成云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云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实验六:将酒精灯放在烧杯下方,观察水蒸气上升并遇冷凝结成露滴的过程。

①提问:水蒸气凝结成露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发生了什么变化?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水蒸气凝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2)讨论三态变化中能量的转换及环保意识。

6.作业布置1.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水的三态变化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小学科学《水的三态变化》参考教案1

小学科学《水的三态变化》参考教案1
6.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由于受冷.受热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受冷与受热是热量发生变化,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设计意图:水的三态变化图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师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水的三态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7.思考并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水循环)学生交流后flash课件演示。
三、课堂小结和课外拓展:
1.小结提问: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然后课件出示小结内容
2.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




7.水的三态循环
冷受
气态
热受热
冷受
热受
热受
热收受热
固态液态
冷受
课外
活动
课外探究:自然界中其他物质是否也像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呢?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能像水一样同时存在吗?




一、精彩补白。
一、引入课题
1.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2.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那水有几种状态变化呢?(气态、液态和固态)
3.水的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回忆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并讨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有时是(),有时是()。
2.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形态,是因为构成他们的威力()不同。
3.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二、学有所用。
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的流入海洋。海洋中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你能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一下吗?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

2.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及条件。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变化条件。

2.教学难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冰、水、水蒸气的图片,提问学生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出水的三态变化话题。

2.观察水的三种形态
(1)分发冰块、水、热水等,让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描述三种形态的特征。

3.水的三态变化实验
(1)进行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变化过程。

(2)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变化条件。

4.生活中的水三态变化
(1)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水的三态变化现象。

(2)讨论这些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5.总结归纳
(1)总结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和条件。

(2)强调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6.布置作业
观察一天中家里或周围环境中水的三态变化情况。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相关推荐《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的三态变化》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主要环节(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课堂小结预习内容:预习教材。

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资源及优化组合: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师生互动:一、水的各种形态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师生交流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

(课件展示)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

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

(基本答案如下:)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二、水的三态循环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掌握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熟练掌握水的温度比较和水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
四、教学准备
1. 准备课本、图片;
2.准备些关于水的实验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将上课准备的图片投影到黑板上,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准备一些与水有关的实验,比如用不同材料装盛水的容器,用不同温度的水温以及使用不同容量的容器装水等等。

(二)正式上课
1. 让学生浏览图片,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其中的要点;
2. 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实验过程;
3. 让学生探讨水的特性及其三态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4. 让学生比较几种温度的水,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温度可控的,并从中体会水能够带给我们的使用价值;
5. 让学生着重介绍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利用水的妙用;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归纳出本节课的重点要点。

六、教学练习
1. 通过观察和实验,归纳水特性、温度变化及应用;
2. 自由探究实验,观察不同温度的水的变化;
3. 举一反三,探讨其它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变化;
七、课后检测
1. 请学生就水的三态变化写一篇报告,要求全面总结有关水的特性及温度变化;
2. 请学生画出水的三态变化特征图,要求详细和准确;
3. 根据实验情况,请学生写出水的利用妙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水的密度及三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的密度的意义,知道水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2.记住4℃时纯水的密度值;
3.学会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学会用天平、量筒测定水的密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密度的概念;天平.量筒的使用
难点:完成比较完整的科学实验,初步学会记录数据.根据数据描绘图象,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三、教学准备:
天平(砝码)、量筒. 大烧杯、小烧杯、滴管、水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影片切题:自然界中到处充满了水,当湖面结冰时,为什么鱼儿还可以在水下自由地生活呢?原来啊,这跟水的密度有关。

(二)新课
教师:从前,有个秀才往一个水桶里倒了点水,他拎了拎;再倒点水,再拎一拎;
再倒点水,再拎一拎;他发现一个规律,大家说他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倒得越多,他拎起来越重。

教师:很好!那么水的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1:体积
学生2:质量
教师:好!那么水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那用什么仪器来测量水的质量呢?
学生:天平
教师:天平的使用还记得吗?
师生共同回忆天平的使用:(1)把天平平放在水平桌面上;(2)游码归零,调节天平平衡;(3)左物右砝进行称量;(4)称量完毕作记录,砝码回盒游码零。

(媒体辅助)
教师:很好!那么水能直接放在左盘称量吗?
学生:不能!应该放在烧杯里
教师:好,水的质量的测量已经没问题了,那么水的体积用什么仪器测量呢?
个别学生:量筒
教师:对。

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桌面上的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量筒使用的操作要点(量筒平放在桌面上;取用液体,倾倒致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
管)和正确的读数方式(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并且黑板板书以示强调。

同时媒体展示:
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结果的影响;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有能力来定量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了
学生活动:研究水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分组)
1、调节天平平衡,用天平称出烧杯质量
2、用量筒先后量取不同体积的水
3、先后将量筒中不同体积的水倒入烧杯,称出水和烧杯的总质量
4、求出每次所取不同体积的水的质量
5、计算每次水的质量和水的体积之比,记录数据并填入表中
水的体积
(cm3)
空烧杯的质量
(g)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g)
水的质量
(g)
水的质量与水的体积
的比值(g/cm3)
6. 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系中作出水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
7、实验完毕,整理仪器
8、数据分析:
(1)所取的水的体积由小到大,相应的水的质量有怎样的变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次测量的水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很接近?_______比值大约等于 _____g/cm3。

(3)从以上实验活动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回答)
第二节水的密度(第二课时)
(一) 引入
教师:上堂课大家都通过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水的质量与水的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这个比值反映了水的一种特性,在科学上我们把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叫做水的密度。

(二) 新课(黑板板书强调以下内容):
1、水的密度: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之比叫做水的密度。

2、 4℃时纯水的密度:1 g/cm3= 1.0x103kg/m3。

(由学生换算这两种密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
3. 掌握正确的读法:”1克每立方厘米”,或”1千克每立方米”
4. 理解水的密度为1 g/cm3的含义:体积为1 cm3水的质量为1克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技能?)
你还有什么疑问?(生生、师生互动)
(四)课堂作业:
1.说出水的密度是 1.0x103kg/m3 的含义。

2.从一桶水中取出一碗水,是一桶水的密度大还是一碗水的密度大。

(五)课外作业:
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一课时:熔化和凝固
1.情感目标:欣赏美、发现美
2.技能目标:(1)初步学会冰熔化实验的操作;
3.(2)进一步熟悉表格和图象的操作。

4.认识目标:(1)识记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
5.(2)认知熔化、凝固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6.(3)识记熔化、凝固概念。

一.欣赏冰雕艺术,引入课题
提问:制作冰雕的冰是这么来的?
冰雕作品能象其它作品一样保存吗?
引入课题:熔化与凝固
二.实验研究:冰的熔化(分组)
1.教师介绍器材,并装置让学生模仿。

实验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2.填写表格,画制图像(抽一实验组的数据)
3.思考讨论。

(1)熔化实验时,为什么缓慢加热?为何要不断搅动?
(2)冰开始熔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3)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吗?
4.实验结论:(结合熔化曲线)
(1)温度低于00C的冰吸热后温度逐渐上升。

(2)温度升高到00C继续吸絷,冰开始熔化。

(3)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0C。

(4)冰全部熔化成0℃水,持续吸热,水温才会上升。

三.提问小结
1.何为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

2.何为熔点?
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3.何为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4.何为凝固点?
液化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5.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是多少?
一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0C。

6.熔化凝固时的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第二课时:汽化和液化
1.培养观察、实验技能
2.认知汽化、液化现象及规律
一.观察引入
二.让学生在手上擦少许水,观察。

三.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
四.水干了
五.引入课题:汽化与液化
六.汽化
〈一〉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汽化。

2.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3.观察蒸发吸热现象,用P13页装置蒸发吸热,有到冷作用。

〈二〉实验研究水的沸腾。

1.教师演示,学生模仿。

2.填表记录,绘制水的沸腾曲线。

3.实验结论:
4.(1)温度低于1000C的水,吸热后温度上升。

5.(2)温度达到1000C时,继续吸热,开始沸腾。

6.(3)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三.归纳蒸发和沸腾
四.在水沸腾实验的基础上探究液化现象。

在沸水上面放一玻片。

1.气态变液态的现象叫液化。

2.液化放热
第三课时:升华和凝华
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2.认知升华、凝华现象学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一.欣赏雾凇,引入课题
提问(1)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冰冻的衣服在00C以下也会干,为什么?
课题:升华和凝华
1.物质为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2.升华吸热
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4.凝华放热
5.练习,请你举出升华的实例?请你举出凝华的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