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螺旋器神经纤维及毛细胞突触的电镜观察

内耳螺旋器神经纤维及毛细胞突触的电镜观察

赵玉珍,李淑荣,张连巍,雷建章

(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实验中心,河北石家庄!"!!#$)

毛细胞是内耳螺旋器接受声波震动的感觉性上皮细胞,在完成听觉过程中该细胞起着关键性中介作用,它的生理功能及微细结构早有学者报道[#,%]。本研究拟从超微结构角度,进一步分析毛细胞与传入性及传出性神经终末突触结构的超微特点。

材料和方法:研究样品全部取自正常成年豚鼠,雌雄不拘,断头处死后自颞侧开颅取出耳蜗,随之在蜗顶及骨蜗管外壁剥穿一小孔,注入适量固定液,然后整体投入磷酸缓冲的&’戊二醛固定液内,常温下!(")后剥离蜗管壁,沿骨螺旋板外侧剪取螺旋器,注意定位。经常规固定脱水,树脂包埋,半薄切片进行内、外毛细胞及神经孔的选位,最后再做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

观察结果和讨论:作者观察发现:(#)关于神经纤维:发现蜗神经内有髓神经纤维在穿越骨螺旋板缘的神经孔向螺旋器进入时(图#),突然失去施万细胞,转变为无髓的裸露性轴索,其分界十分清晰(图%)。在该处施万细胞质的终端,沿轴索外伸展成多个呈弧形的指状突,突的末端均膨大成棰状态称终末(*+,-./011223),袢末端又与轴索膜相贴附,上述结构实质上即一般电镜下所谓的郎飞结处的结旁球(30,0/24015615)。进入螺旋器后裸露轴索的终末成小球状或足状膨大,分别与内外毛细胞底部相接触。至于走行在螺旋神经节及蜗神经内的植物神经纤维,当穿过神经孔进入后,其形态则不易区分。(%)关于毛细胞突触:神经终末与内外毛细胞所形成的突触,均分布在毛细胞体的基底及基部周缘区,即由内或外指细胞顶端突起包绕而成的杯状的间隙内(图7)。毛细胞基底突触区的胞质结构很特殊,富含大量线粒体等细胞器。每一毛细胞同时存在多个输入性及输出性突触(图&),一般情况下,输入性突触较小,位居基底中部,输出性突触较大,位居偏心

位。在与输入性神经终末的接触处,毛细胞质膜增厚,邻近的胞质内可见形态颇似“棘样蛋白”(8019+21./)型的膜被小泡及其在质膜(突触前膜)的开口,小泡外径约:"/-,棘突厚约%!/-,内含物清明;在与传出纤维接触处的质膜,形成特殊的突触后膜,该处的质膜分化成双层膜囊,扁囊腔隙约宽$/-。传入纤维终末程小球状,直径#!-,含有大线粒体,与突触前膜接触处膜稍增厚,突触间隙约#% ;#&/-。传出纤维终末较大,不规则,直径#("!-,内部充满递质小泡,递质小泡大致可分为三型,其中圆形清明小泡数量最多,小泡外径约"!/-,椭圆清明小泡短径%$/-,长径达:!/-,致密核芯小泡较大较少,外径约::/-;此外在相邻神经纤维终末的质膜间,未见任何连接装置。

依据上述观察作者分析认为:

(#)内耳毛细胞突触处的质膜,有别于一般突触。例如,在输出纤维处,其突触后膜竟表现为扁囊形质膜特化区;(%)输出纤维的突触前区存在着多型递质小泡,其神经递质成分从形态上推论,可能互不相同,因此涉及功能作用方面,输出纤维究系兴奋性、抑制性、抑或混合性,则需进一步深入研究;(7)研究中未见到一般文献中所报道的“带状突触,<=/03*.8,.552/”[%,7],是否缘于个体差异还是其它原因,亦待进一步探索;(&)作者研究中未分析出自主神经在进入>2,*.器后的分布情况。

参考文献:

[#]张朝佑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AAB(#B7!C#B7$?

[%]杨琳,高英茂主编?格氏解剖学[@]?D/:E.11.0-

#AAA(A$BC#%!B?

[7]顾元祥?耳?见:成令忠主编?组织学[@]?第%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AA7($!7C$#!?

7&"

电子显微学报J?>)./?K1+8*,?@.8,2<8?L28?

%#(")M"&7;"&&%!!%年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