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市政工程[全套]施工图纸

一、项目概况

1.1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常州市武进区提出了建设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宏伟目标。同时,武进区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家“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称号,成为全国唯一的综合绿色建筑产业基地,是培育绿色建筑的上、中及下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地。示范区位于武进中心城区西南部,美丽的西太湖(滆湖)东岸线,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区内交通便捷(常合高速、常泰高速、外环高架和规划中的城际铁路均可直达本区域),水网纵横,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本底。其中启动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330公顷以产业、研发、行政功能为主,南部160公顷主要为产业备用地。

东龙路(虹西路-延政西大道)位于武进区东部,本次施工图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K2+435.363),全长1561.308m。项目位置如下图所示:1.2设计依据

1、《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2、《常州市南部新城(武进城区)次区域规划(2011-2030)》

3、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本项目地形图及测量资料

5、《东龙路延伸段(长虹中路-延政西大道)-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2014-5-19)》

6、建设部建质[2004]16号文颁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1.3工程设计范围与内容

东龙路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本次设计范围北起虹西路,设计起点桩号

道路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为K0+874.055,南至延政西大道,终点桩号为K2+435.363,全长1561.308m。道路标准段红线宽30m,交叉口渠化宽度33m、36m。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桥涵、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联合通讯、结构工程。

东龙路施工图共分为六册,本册为第一册:道路,版本号:A版,具体图纸分册情况如下:

★第一册道路工程第四册给水、燃气工程

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五册电力、联合通讯工程

第三册雨污水工程第六册管线综合工程

二、沿线地理自然概况

2.1自然地理与环境

2.1.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南高北低,沿线自然地面黄海高程一般在3.09~4.23m之间(除干枯河塘及大寨河河道),最大高差为1.14m。地貌单元上属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地貌单元。本次最大勘察深度25.0m范围内的土层均为第四纪全新世(Q4)及晚更新世(Q3)冲沉积层。

2.1.2场地水文气象条件

1.常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沉积平原,地形平坦,河网稠密,沟塘众多,地下水埋藏较浅。

2.常州在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东南偏东风为全年主导风向,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4度,年平均降雨量达1071.5mm,雨季平均127.5天。每年6月份~9月份为高温多雨时期,降雨量占全年的40%。冬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1%,是降雨量最少的季节。冬季因气温低,土壤冻结现象时有发生,冻结最大深度为12.0cm。

3. 贯穿本路段的明河塘与周边地表水系沟通,水资源丰富,属于长江下游太湖水网区。上层滞水水位常年内绝大部分时间高于河水位。地表水系与本区的上层滞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大气降水、上层滞水是对地表水的主要补充。

4.拟建路基范围内存在地表水明河塘河水,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从大的区域上可划分为上层滞水与浅层承压水。

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

2.2.1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划分

勘察深度范围内,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按岩土体成因类型、时代、埋藏分布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异同性,把岩土体划分为3个工程地质层。

2.2.2岩土体工程地质层的评述

根据钻探资料,构成沿线路基土的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Q4)的素填土、中液限粘质土和晚更新世(Q3)的中液限粘质土、细砂土及中液限粉质土。据各土层的土性特征,自上而下共划分为6个单元层,其中①单元层分为2个亚层,分别描述如下:

①1素填土:松散,厚度较薄,主要由杂色的建筑垃圾及中液限粘质土组成,该层层厚

0.30~0.50m,层底标高3.47~4.63m,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

30.7%。该层物理力学性质差,需挖除。

①2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灰黑色,软~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该层层厚0.40~1.60m,平均层厚0.83m,层底标高 1.87~3.87m,α1~2=0.425MPa-1,属于中偏高压缩性土。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1.3%;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62;液限WL平均值为34.9%;塑限WP平均值为21.7%;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3.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3。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全新世(Q4)。

②中液限粘质土(粘土): 灰黄色,可塑,切面有光泽,可见少量黑褐色的铁、锰质染斑,韧性、干强度高,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除明河塘位置)。层厚 3.50~4.70m,平均 4.06m,层底标高-1.63~-0.07m。压缩系数α1-2=0.211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28.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767;液限WL平均值为38.7%;塑限WP平均值为21.6%;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7.2;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38。

③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夹粉土): 灰色,可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粉土薄层,粉土稍密,呈水平层理,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层厚 4.10~8.50m,平均层厚6.22m,层底标高-9.33~-4.75m。α1-2=0.254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天然含水量W 平均为31.0%;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834;液限WL平均值为34.7%;塑限WP平均值为22.0%;塑性指数Ip平均值为12.7;液性指数IL平均值为0.71。

④细砂土(粉砂):青灰色,中密,饱和,级配一般,主要组成物为长石及云母碎片,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层厚 5.40~8.40m,平均层厚 6.67m,层底标高-15.57~-12.59m。α1-2=0.165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天然含水量W平均为33.2%;天然孔隙比e0平均值为0.908。

⑤中液限粘质土(粉质粘土): 灰色,可塑,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沿线路基区内均有分布。层厚 4.60~6.10m,平均 5.45m,层底标高-20.43~-18.09m。α1-2=0.288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⑥中液限粉质土(粉土):灰黄~灰色,中密,很湿,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主要组成物为云母碎屑及长石。本层未揭穿,揭露最大层厚 2.60m,α1-2=0.200MPa-1,属于中压缩性土。

以上土层地质年代为第四纪晚更新世(Q3)。

2.3岩土工程技术参数

各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压缩模量Es详见下表。

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 表2.1

层号

土名

CJJ37-90

对应土名

(JTG

D63-2007)

含水量

天然

孔隙比

塑性

指数

地基承

载力

基本容

许值

压缩

模量

W

(%)

e0

(-)

WL

(%)

WP

(%)

Ip

(-)

IL

(-)

[0a f]

(kPa)

Es

(MPa)

①1 素填土素填土30.7 0.962

①2 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31.3 0.862 34.9 21.7 13.2 0.73 100 4.0

②中液限粘

质土

粘土28.0 0.767 38.7 21.6 17.2 0.38 200 8.0

③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夹粉土31.0 0.834 34.7 22.0 12.7 0.71 170 7.0

④细砂土粉砂33.2 0.908 210 11

⑤中液限粘

质土

粉质粘土30.9 0.824 35.3 21.8 13.6 0.67 160 7.0

⑥中液限粉

质土粉土31.0 0.876 31.0 22.1 8.9 1.00 160 9.0

三、技术标准与设计规范

3.1技术标准

道路技术指标一览表表3.1

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采用指标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路

设计年限年

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为15年

路面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5年

机动车道数/ 双向两车道

设计速度km/h 40

道路红线宽度m 33

圆曲线

半径

设超高最小半径(一般值)m 150

1000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m 300

平曲线最小长度m 110

圆曲线最小长度m 35

竖曲线

半径

凸型

极限值m 400 /

一般值m 600 2100

凹型

极限值m 450 /

一般值m 700 2500

最大纵坡% 6 1.30

最小纵坡% 0.3 0.30

最小坡长m 110 110

最大坡长m / 170

每条机动车道宽度m ≥3.5 3.5

净空高度m

机动车道4.5

非机动车道2.5

人行道2.5

非机动车道宽度m ≥2.5m 3.25

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采用指标

人行道最小宽度m ≥2m 4.5 道路荷载BZZ-100 BZZ-100

高程系统1956黄海高程

平面坐标系统常州市地方坐标系统

常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3.2设计采用的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2、《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程》(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

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 F10-2006 )

1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 D50-2006 )

1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1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 2000)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6、《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T/T90-2012)

17、《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T/T135-2009)

18、《透水路面砖和透水路面板》(GB/T 25993-2010)

以上规范和标准应以实施的最新版本为准

3.3工程设计概要

3.3.1道路平面设计

道路平面设计遵循规划线位。道路线形控制点参数如下表:

控制点坐标表表3.2

IP1 JD2 IP2

桩号K0+874.055

K1+875.450 K2+435.363 X=(m)3512088.406 3511107.896 3510555.451

Y=(m)492755.273 492551.826 Y=492460.849

交叉口虹西路交叉口横溪路交叉口延政西大道交叉口

转角/ 左偏2°10'09.3" /

R=(m)/ 1000 /

L=(m)/ 37.861 /

T1=(m)/ 18.933 /

T2=(m)/ 18.933 /

E= / 0.179 / 本项目沿线有5个道路平面交叉口,其中主干路1条,次干路1条。其中虹西路、延政西大道为现状道路,杉木路、高家路、横溪路为规划道路。具体相交道路如下:

相交道路一览表表3.3

序号平交名称中心桩号

被交道

路等级

被交道路

交叉口宽

交叉类型

1 虹西路平交K0+874.055 城市次干路68m 十字形平交

2 杉木路平交K1+314.045 城市支路27m 十字形平交

3 高家路平交K1+593.728 城市次干路29m 十字形平交

4 横溪路平交K1+891.593 城市支路30m 十字形平交

5 延政西大道平交K2+435.363 城市主干路53m 十字形平交3.3.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根据道路等级、性质和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及周围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的大小和坡长、前后纵坡的协调情况,竖曲线半径与平面线形相组合等进行综合研究,设计成纵坡缓和、平顺、圆滑、视觉延续,并与地形相协调。

通过对沿线及所属区域的详细踏勘及城市总体规划、道路规划、既有路等相关设施的资料收集,在本项目的纵断面设计中,主要设计控制因素有:

1、与相交道路路口的竖向协调关系。

2、与周围地形协调,尽量减少道路填挖方量。

3、填方路基高度应满足路基最小高度要求。

4、满足管线覆土及埋设要求,尽量减少管线开挖施工对路基影响。

5、纵断面线形与平面线形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的需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两种线形的均衡。

6、满足河道功能需求,桥梁桥下净空。

本项目全线设置11个变坡点,最小纵坡0.3%,最大纵坡1.30%,最小坡长110m,最低设计标高4.2m。

3.3.3横断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断面形式采用双向四车道两块板型式,道路红线宽度为30m。

道路一般横断面布置为(K1+00~K1+196、K1+434~K1+486、K1+702~K1+756、K2+206~K2+435.363):4.5m(人行道)+21m(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0m;

交叉口渠化断面一(K0+874.055~K1+007、K1+196~K1+239、K1+335~K1+434、K1+758~K1+868、K1+916~K2+026):4.5m(人行道)+27(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6m;

交叉口渠化断面二(K1+486~K1+566、K1+622~K1+702):4.5m(人行道)+24(混行车道)+4.5m(人行道)=33m;

其余为交叉口段和渐变段。

道路路面采用抛物线型路拱,混行车道横坡为外倾2%,人行道横坡为内倾1.5%。

四、路基工程

4.1设计原则及依据

路基设计严格遵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的有关规定办理,在设计前对沿线工程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在充分收集现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路基填料、路基压实度设计要求。

4.2路基填料

路堤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含有腐朽物的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

路基土应分层填筑,每层厚度不大于20cm,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的强度。路基填方材料,应经野外取土试验,符合下表的规定时方可使用。

路基填方材料最小强度和最大料径表表4.1

路床顶以下深度填料最小强度(CBR) (%)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方

0~30cm 8.0 10 30~80cm 5.0 10 80~150cm 4.0 15 150cm以下 3.0 15

零填或挖方0~30cm 8.0 10

30~80cm 5.0 10

4.3路基处理设计

4.3.1一般路段路基处理

本工程段为新建城市道路,路基填筑前应采取路基底清表处理。一般路段路基坡脚线范围内清表土按30cm厚计量(挖方超过30cm的路段不计清表量)。清表应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植物根茎等不适合做路基的土质全部清除。清表土在条件符合绿化种植土的要求下,用作道路绿化填土使用。

填方路基处理:若清表后路基填筑高度h<1.52m,需将原地面超挖至(道路路面设计标高H-1.52m),再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厚度80cm6%石灰土。

若清表后路基填筑高度h≥1.52m,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6%石灰土。

挖方路基处理:需将原地面超挖至(道路路面设计标高h-1.52m),对原地面掺灰6%翻挖30cm,再分层填筑厚度80cm6%石灰土。

4.3.2河塘路段路基处理

道路沿线所经河塘,先设置围堰,将水抽干,清除淤泥至设计清淤泥底标高。河塘边坡陡坎1:1.5坡度挖成阶梯状,每层阶梯高为134cm,宽为200cm。

根据前期会议精神,清淤后先铺筑50cm石灰土(含灰3%),其上铺筑一层钢塑土工格栅,然后分层压实回填6%石灰土至原地面。

4.4路基碾压

1、路基压实度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主干道标准控制,均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检验要根据不同种类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检查控制填土含水量,正确选择和使用压实机械。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

压实度标准一览表表表4.2

填挖类型路床顶以下深度车行道最低压实度(重型)人行道最低压实度(重型)填方

0~80cm 95% 92%

80cm~150cm 93% 91%

>150cm 92% 90%

零填或挖方

0~30cm 95% 92%

30~80cm 93%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